本期的兩篇作品都具有較鮮明的幻想性,作者分別來自與。
《沉沒的月光》構建了被“永生者協會\"統治的未來社會:人類通過“語言配額”的形式接近永生,也因此為數字所限,音樂表演被視為對語言配額的浪費,音樂家們被迫封琴。小說從幽靈莉迪亞的視角展開,寫音樂后輩崔西來到自己墓前,彈奏莉迪亞的成名作,以耗盡語言配額的代價,喚醒被數據封鎖的藝術能量。作者以華麗凄美的文筆,哀悼數據理性對人性本真的封鎖,表現對創造力的不懈追尋。《鏡子與深林》講述因高考落榜而留守故鄉的主人公陳默,在森林中意外遇見另一個更成功的自己一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的梓峰。梓峰與陳默互為鏡像:前者擁有世俗意義的成功,但失去了對自然的感知力;后者雖然保留了靈性,卻困于默默無聞的境地。平行宇宙的自我相遇由梓峰的腦瘤引起,映射現代都市人對“另一種人生”的狂想與執念。
整體而言,兩篇小說存在相似的走勢:作者首先構建出一個遠離現實邏輯的幻想,同時賦予幻想以鮮明的主題性和現實指向。以經典作品作為對照,博爾赫斯的《另一個人》這樣處理“自我與自我相遇”式的幻想:在河畔長椅上,“博爾赫斯”遭遇年輕時的自己,兩個“博爾赫斯”展開對話,其中有自我共鳴,更多的是無法克服的生命差距。誰都沒有被對方說服,就這樣帶著疏離、戒備和一絲若有所悟,互相告別,而幻覺在現實的縫隙中自我圓滿了。幻想者不必急于落地,不妨讓幻想再往前一步,讓它繞過現實的邏輯,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