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霧還未散去,貴州省織金縣官寨苗族鄉大寨社區的蠟染合作社里已傳出歡聲笑語。53歲的苗族繡娘楊學芬正專注地在白布上勾勒傳統紋樣,“沒想到畫點蠟畫就能賺錢,還不耽誤照顧家里。”她笑著說。
在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幫扶下成立的“媽媽制造貴州苗族蠟染合作社”,讓包括她在內的50多名繡娘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最能干的成員20多天就能掙7000元。
這個坐落在國家5A級景區織金洞旁的苗族村寨,正通過文旅融合走出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大寨社區黨支部書記李興品介紹稱:“我們依托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讓村民吃上‘旅游飯’,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
從貧困苗寨到旅游村的轉變
大寨苗語古稱“牂(zāngke)梭妥”,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落,少數民族占比達 70% 。社區下轄9個村民組,共725戶2539人,其中的妥保(luo)、石丫口等4個村民組,是苗族文化核心區。
“以前的大寨,山高路陡,窮得連媳婦都娶不上。”近60歲的村民李麒麟回憶道。民謠“高山冷箐,洋芋當頓;要吃大米,除非痛病”是昔日的真實寫照。上世紀70年代,村里才通了石子路;1979年通電;1983年,隨著織金洞景區開發,旅游公路穿寨而過。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寨迎來轉機。通過自籌和部門扶持,社區實現了廣電網絡全覆蓋,修建了學校、衛生室等公共設施。“現在公路通到家門口,游客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紅火。”李興品說。
非遺技藝成為“致富法寶”
蠟染刺繡,這項傳承千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成為大寨婦女的“致富鑰匙”。合作社負責人楊澤友介紹:“我們采取‘非遺 + 電商’模式,由企業提供設計訂單,繡娘按需生產,解決了銷路問題。”目前,40—60歲的苗族女性主要從事花飾制作,20一40歲的年輕人則帶著工具外出務工,利用空閑時間完成訂單。
“以前蠟染只是愛好,現在成了主業。”繡娘蔡鳳笑著說,“收入多了,在家腰板都挺直了!”
織金縣婦聯主席謝瑾表示:“活起來的非遺更有價值,既傳承了文化,又帶動了群眾增收。”
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五的“跳花坡節”則是大寨的另一張文化名片。在占地6000平方米的花場里,苗族同胞身著盛裝跳蘆笙舞、對唱山歌,吸引上萬游客。“這幾年,我們的旅游收入達數百萬元,部分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部分資助了困難學生。”李興品介紹。
特色產業助力“景”上添花
毗鄰織金洞的區位優勢,讓大寨的茶菊種植產業蓬勃發展。在500余畝的基地里,金絲皇菊、貢菊等品種長勢喜人。該項目采取“公司 + 基地 + 市場 + 農戶”模式,由縣農投公司提供“五統一”服務,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村民王大姐邊采摘菊花邊說:“土地流轉有租金,務工有工資,年底還有分紅,比種地強多了。”基地負責人表示,盛開的菊花將成為織金洞景區新亮點,為全域旅游“景”上添花。此外,大寨還發展櫻桃、枇杷等水果產業,并開發特色民宿、農家樂,通過“黨支部 + 合作社 + 公司 + 農戶”模式,實現年產值200萬元以上。
“我們正在規劃實施涉及全村的污染處理項目。”李興品指著將要動工的場地介紹,“只有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基礎設施完善,才能筑牢鄉村旅游根基,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夜幕降臨,花場里又響起了悠揚的蘆笙曲,村民們手拉著手跳起傳統舞蹈,游客們也紛紛加入其中。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這個古老的苗寨正以文化為魂、以產業為基,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時代答卷。
蘆笙曲與縫紉機聲交織,大寨的“針線活兒”里,縫進的不僅是吉祥圖騰,更是古老村寨對現代生活的主動擁抱。當傳統技藝成為“指尖經濟”,當傳統歌舞化作“流量密碼”,這個藏在深山中的苗寨,正在用文化自信繡出鄉村振興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