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筐中魔芋種傾斜45度,黃褐色土壤輕輕覆蓋,一顆顆希望的種子正在秦巴山麓間生根發芽。
仲夏時節,安康市漢濱區大河鎮先鋒社區的山坡上,數十名村民正在農技專家指導下搶種魔芋。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劉傳林手把手指導村民:“注意擺放魔芋種的傾斜角度,這樣才能更保證出芽成苗!”
在距離大河鎮不遠的早陽鎮寨埡村,120畝設施魔芋基地郁郁蔥蔥。山腳下溪水潺潺,節水噴頭均勻灑出水霧,覆蓋著黑色地膜的魔芋田在陽光下如同一幅幾何畫卷?!叭ツ暝嚪N的30畝盆栽魔芋長勢好,病害少,不怕旱澇,比地里栽的強多了!”正在除草的村民語氣中透著欣喜。
小魔芋正在釋放大“魔力”,成為漢濱區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盆栽魔芋
農家小院的綠色革命
早陽鎮大溝河村村民張存忠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對魔芋可謂“又愛又恨”。“十多年前種魔芋,只要一株得病,病害就迅速擴散,殃及一大片,莊稼人靠土地吃飯,經不起這樣的風浪?!被叵肫鹜拢瑥埓嬷倚挠杏嗉?。

2023年,早陽鎮推廣的盆栽魔芋技術讓張存忠一家看到了希望。他和兒子張寧合計后,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進行了試種,沒想到2024年收獲季,4盆魔芋竟挖出了7公斤鮮魔芋。
“盆栽種植簡單,房前屋后都能栽?!薄胺N上幾盆就夠家里吃一年,剩下的還能賣錢!”在張寧家的庭院采收現場,鄉親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著。張寧成立的安康硒源金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已成為早陽鎮庭院經濟的示范點。
盆栽魔芋技術不僅破解了病害難題,還讓農家院變成了增收園。在區農業農村局專家“一對一”幫扶下,早陽鎮寨埡村建起了120畝魔芋輕質化設施高效栽培技術研究示范基地,發展塑料質盆栽魔芋1.2萬盆、筐栽魔芋3000筐。
“設施魔芋技術含量高,產量和質量是傳統地栽無法比的?!痹珀栨偖a業辦主任胡高保信心滿滿地說。
科技創新
小魔芋釋放大能量
魔芋在陜南民間素有“鬼腦殼”之稱,過去只是零星種植在房前屋后。如今,這顆“鬼腦殼”在科技創新加持下,變身為助農增收的“金疙瘩”。
安康市農科院的實驗室里,段龍飛帶領的魔芋課題組經過六年攻關,成功選育出“安魔128”新品種。該品種抗病性強、繁育系數高、品質優良,經多年多點測試,平均畝產量達1540公斤,對軟腐病和白絹病有較強抗性。
“良種還需配良技。”陜西省魔芋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郭邦利介紹,“一年制魔芋輕簡化抗病栽培技術”集成了優選種芋、種肥藥一體、平地直播等關鍵技術,破解了魔芋高質高效發展瓶頸?!霸摷夹g可實現當年種、當年收、當年見效益,發病率控制在 10% 以內?!?/p>
在牛蹄鎮林本村65畝育種基地,農技人員指導農戶采用“深溝高壟”栽培技術,全部施用腐熟農家肥與商品有機混合肥,既能改良土壤結構,又能有效預防軟腐病。朝天河村的百畝示范田里,旋耕機深翻土地,村民將拌入有機肥的營養土均勻撒入種植溝。
“每畝下種量控制在120斤左右,株距保持30厘米,保證通風透光?!辨偣彩聵I服務中心主任李育斌介紹,該片區預計畝產鮮芋可達2噸,戶均增收超3000元。
產業強鏈
魔芋鋪就致富路
2024年,漢濱區魔芋產業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新增魔芋種植1萬畝,預計年綜合產值達15億元。這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產業支撐體系在發力。
在大河鎮先鋒社區,“支部 + 合作社 + 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讓村民嘗到了甜頭。社區睿誠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育種、統一技術、統一農資、統一銷售,300余畝盆栽魔芋基地年產出商品芋約3萬公斤,產值達50余萬元。
“土地流轉收租金,就近務工領薪金,產業反哺添基金?!毕蠕h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志全算了一筆賬:基地帶動16戶村民就近務工,人均年務工收入6300余元;帶動脫貧戶12戶,戶均年增收4200元。
在安康盤龍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新建的魔芋加工廠內,新鮮魔芋堆成小山丘,工人們正忙著將一袋袋魔芋送上現代化流水線。這家投資800余萬元建成的加工廠,日加工鮮魔芋5噸,解決了周邊農戶的銷售難題。
漢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小龍表示,區里每年籌措超1億元,制定產業提質增效獎扶辦法,通過“鏈主企業+基地+ 農戶”模式,引領帶動5萬戶農戶發展魔芋產業。全區285個農業園區帶動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6300余人。
金融“活水”
精準澆灌產業田
嵐皋縣葡佳源生態農業魔芋繁育基地負責人王永成最近喜上眉梢:“今年收成很好,50多畝地挖了6萬多斤魔芋,產值能達到30多萬元?!?/p>
老王的企業是郵儲銀行嵐皋縣支行多年支持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近年來,該行先后為其貸款200多萬元,解決了企業在種子購買、技術研發中的資金困難。“郵儲銀行給了我堅實底氣?!崩贤跤芍再潎@。
針對魔芋產業特點,郵儲銀行創新推出“富硒魔芋貸”產品。在嵐皋縣蔣家關村,郵儲銀行為60余位農戶授信用于魔芋種植、加工與收購。截至目前,郵儲銀行嵐皋縣支行已累計向魔芋產業鏈投放各類信貸5000余萬元。


漢濱區同步構建起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2022年起,該區率先在全市推行零工市場試點建設,采取“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模式,建成零工市場兩家、零工驛站一家,服務群眾近2.3萬人次,幫助7000余人實現就業。
“之前一直通過熟人介紹找工作,起早貪黑,工資沒保障。”在零工市場找到家政工作的黃女士感慨,“現在工作穩定多了。”
鄉村新貌
產業興旺文明興

魔芋產業的發展,改變的不僅是村民的錢袋子,還有鄉村的整體面貌。在大竹園鎮東旭,即使寒冬時節,茶園里依然是一派火熱景象。工人們忙著修枝、施肥,研學教室里孩子們正在學習茶藝知識。
“我常年在茶園務工,一年下來能賺兩三萬。”正在施肥的村民龔興能笑著說。茶園負責人單林江介紹,園區發展“茶旅 + 民宿”“茶旅 + 研學”等新業態,今年上半年帶動875戶農戶增收,人均年增收3560元。
同樣的農旅融合模式正在魔芋產業中復制推廣。安康市最新出臺的《魔芋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提出,要“將魔芋產業與鄉村旅游結合,規劃魔芋文化主題旅游線路和產學研基地,開展健康科普活動,吸引游客參與魔芋美食制作”。
在漢濱區鄉村,魔芋產業鏈延伸帶來的文明新風吹遍田野。全區建成各類新社區工廠141家,實現易地搬遷社區工廠全覆蓋,累計帶動就業1.32萬人次,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
“我從家走幾分鐘就能到公司,中午公司還管飯。在這兒上班,比之前在外面打工強多了。”長嶺誠信路社區居民王俊勤和丈夫在社區工廠上班,兩人月收入達六七千元。作為安康市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社區,這里引入的4家社區工廠提供了1300多個就業崗位。
站在牛蹄鎮的梯田高處俯瞰,覆蓋黑色地膜的魔芋田如同五線譜,忙碌的農戶恰似躍動的音符,在春日的田野上譜寫鄉村振興的動人樂章。這種景象在漢濱區越來越多的鄉鎮上演。
從農家院落到產業基地,從傳統種植到科技創新,這顆被農民稱為“鬼腦殼”的地下果實,正在釋放改變鄉村面貌的“魔力”。魔芋產業帶來的不僅是經濟增收,更是一種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