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P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5)05-0200-03
當前,產業經濟不斷發展,氣象條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氣象服務在多個領域發揮了關鍵作用,支持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氣象部門針對人民需求深化改革,不僅在防災減災和提供公共氣象服務上取得成效,還推出了“氣象+”服務賦能行動,將氣象服務與多個行業深度融合,提升了基礎設施的防災能力。因此,以陜西省銅川市為例,研究銅川氣象服務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1“氣象 +′′ 服務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具體作用
1.1支撐國家戰略實施的基石
“氣象 +′′ 服務已成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是支撐國家戰略實施的基石。在防災減災前沿陣地,依托智能預警系統,重大災害預警時間提前量突破 60min ,2023年全國因氣象災害死亡人數較10年前下降 53% 。在“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新能源功率預測技術助力風電光伏利用率提高至 97% ,每年減少棄風棄電損失超200億元。在糧食安全方面,農業氣象災害保險覆蓋全國 78% 的產糧大縣,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保障。這些實踐表明,氣象服務正從傳統保障向戰略引領轉變。
1.2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
氣象要素深度融入現代產業體系,催生出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智慧農業通過提供精準氣象服務,實現農產品增產 8%~12% ,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使其附加值提升 30% 以上。在交通領域,基于氣象數據的智能調度系統降低物流成本 15% ,全國主要港口因氣象導致的停航時間減少 42% 。值得關注的是,商業氣象服務市場連續5年保持 25% 以上的增速,帶動了遙感測繪、大數據分析等關聯產業發展,形成超千億規模的新興產業集群。這表明“氣象 +′′ 服務已成為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
1.3提升民生福祉的堅實保障
從實際情況看,“氣象 +′′ 服務正在重構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全國有多個省份已建成健康氣象預警系統,心腦血管疾病預警準確率顯著提高。在文旅領域,4A級以上景區全部引進旅游舒適度指數服務,2023年暑期高溫預警直接促使避暑旅游消費增長 37% 。在城市治理過程中,內澇預警系統使特大城市積水點處置效率提高 40% PM2.5 污染氣象條件預報助力藍天保衛戰。這些創新實踐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氣象 +′′ 服務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銅川“氣象 +′′ 服務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工作現狀
2.1印發政策性文件,完善氣象服務機制建設
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銅川市政府印發《銅川市貫徹落實lt;推進陜西氣象高質量發展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示范省實施方案gt;工作方案》《關于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助力銅川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制定氣象高質量發展和人工影響天氣的聯席會議制度,并與相關部門簽訂了合作協議,強化了政府間的協同合作。同時,修編《銅川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組織應急演練以檢驗預案效果。
2.2“氣象 + 農業”,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檀艷靜[研究了河南省冬小麥產量對氣象因素的響應,指出溫度、降水等氣象條件對作物生長具有顯著影響,提供精準氣象服務可優化農業生產決策。王妮[2分析了農業氣象業務的現狀與問題,強調智能化、精細化氣象監測對現代農業的重要性。銅川市作為陜西省重要農業生產地區,借鑒相關經驗,構建了“氣象 + 農業”服務體系,提高災害預警能力,助力鄉村振興。當前,已構建“空一天一地”立體化監測體系,完善了農業氣象觀測設施站網布局,能夠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全鏈條的“伴隨式”氣象服務。根據區域和災害類型,定期發布農業氣象災害信息,同時制定了“氣象為農服務”三年行動計劃、提質增效行動方案以及蘋果產業鏈氣象服務的周年方案,結合《大棚櫻桃氣象服務規范》(TB61/T1498—2021)提供標準化服務,積極開展農經作物的產量預報及氣候品質評價工作。
2.3“氣象 + 生態”,賦能生態預測與生態氣候影響 評估
為推動生態文明和海綿城市建設,銅川市完善了城區暴雨強度公式,銅川市和銅川市宜君縣分別獲得“宜居宜游城市”和“中國氣候宜居縣”稱號。該市還出臺了《銅川市區域性氣候可行性論證實施細則》,規范論證流程;推動5個園區氣候論證,聯合申報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提供數據支持;認證宜君核桃及其他作物氣候適宜性;加強銅川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分析植被覆蓋度變化情況;合作開展碳監測數據分析,發布《銅川市大氣環境氣象服務專報》;開展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增雨作業,組織防災減災活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2.4“氣象 + 交通”,惡劣天氣監測預警服務保障
方留楊等[3探討了交通氣象融合的發展趨勢,提出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升惡劣天氣下的交通安全管理水平。《道路交通管理》2023)也強調加強惡劣天氣應急管理的重要性[4。與相關部門合作,建立聯動工作機制,制定氣象服務規范,新增相控陣雷達,及時發布天氣預報、預警信號和決策服務材料,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2.5“氣象 + 旅游”,賦能旅游景區氣象災害風險預警
蘇靜等5研究了陜西省環境氣象條件評估指數,為生態保護和氣候適應性規劃提供科學依據。丁立善等[分析了旅游氣候舒適度特征,表明氣象數據可助力旅游業發展。銅川市制定了《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方案(2023版)》,為完成中國一中亞峰會、2023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陜西第十屆藝術節等重大活動提供氣象服務保障;發布《重大活動專題預報》《旅游氣象預報》《旅游氣象風險提示》,助力當地旅游產業發展。
2.6 “氣象 + 應急”,自然災害預報預警與應急保障服務
銅川市開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會商,建立氣象預警和應急聯動機制。市氣象局與市應急管理局聯合開展“雙隨機、一公開”執法檢查工作,每年聯合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安全檢查。實現“應急 + 氣象”設施設備共享,廣泛傳播災害預報預警和防災避災知識,提高社會公眾的自救互救能力。實行應急和氣象專家庫的互訪共用,共同推進氣象災害信息員、應急責任人和災害信息員培訓工作。
2.7 其他重點行業
銅川市積極融入西安都市圈建設,制定城市氣象服務方案,開展熱島效應強度評估以及水電氣熱交通等風險預報預警工作,提供“一行一策”服務,新增并優化行業服務產品6類10種,建立了流域防汛、能源保供、城市運行保障等系列服務模式。同時,銅川市不斷完善城市高影響天氣監測預警服務,圍繞銅川新型智慧城市二期建設、風光儲互補多產融合新能源基地建設等開展專業氣象服務,為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提供保障。
3銅川“氣象 +′′ 服務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不足
第一,發展定位存在誤區。當前,銅川市個別部門對氣象高質量發展戰略和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的理解不夠深入,對“氣象 +′′ 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缺乏前瞻性思維。
第二,發展基礎研究力量有待增強。在災害性天氣對行業的影響、氣象災害風險等級的研究方面,銅川市的預報預警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影響了“氣象+′′ 服務的高質量應用。
第三,氣象服務保障體系不完善。與氣象基本業務體系相比,氣象保障服務體系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方面的表現不夠突出。為了建立精細氣象服務系統,優化全鏈條氣象服務業務流程,開發基于氣象觀測預報基礎數據產品,構建智慧精細、開放融合、普惠共享的氣象服務體系,銅川市的建設規劃工作有待完善。
第四,服務能力落后于服務需求。氣象服務保障工作更注重了解和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關注服務產品的專業化、精細化和針對性。以旅游氣象服務為例,從實際看,旅游部門多以預報產品代替旅游專業氣象服務產品,針對旅游景區的特色旅游項目提供的氣象服務產品仍然較為缺乏。
4銅川“氣象+”服務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措施
4.1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建設,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銅川市應優化氣象災害防御組織,推動其與社會治理融合。執行氣象法規,完善標準體系,積極探索環境保護、災害風險管理及資料使用路徑。加強監測預警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保障防雷安全。提升災害防御能力,利用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建立全鏈條防災減災體系,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開展氣候論證,服務國土空間規劃,加強工程項目氣候論證和雷電風險評估。提高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開發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項目,拓寬信息發布渠道,暢通預警信息傳播“綠色通道”,推進“靶向式”預警信息發布,提升信息的時效性和精準度,同時提供分災種、分行業的極端天氣監測預報預警服務。
4.2提高氣象服務水平,促進生產發展
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提供特色農產品全鏈條智慧氣象服務。普查并開發農業氣候資源,充分發揮氣候生態產品價值,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民共富。優化玻璃棧橋、滑道景區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風險評估工作,建立高速公路惡劣天氣預警系統,提升交通氣象保障水平。促進太陽能、風能、氣候康養旅游等資源經濟效益轉換,強化能源、電力等行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提高行業防惡劣天氣能力,避免惡劣天氣中斷各行業生產。
4.3優化民生氣象服務內容,確保生活質量
增強公共氣象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區縣、鎮辦兩級政府公共服務體系,構建高效的民生氣象保障體系。加大氣象科普宣傳力度,推進氣象科普社會化進程,增強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完善基層氣象監測設施建設,構建行政村全覆蓋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與響應體系,加快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建設進程,健全鎮級氣象業務支撐、防御組織、預警傳播以及社會響應四大體系。聚焦“衣食住行游學康娛購”等服務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個性化氣象服務產品,保障高品質生活氣象服務供給。
4.4開展氣象守護幸福銅川行動,保護生態環境
提升氣候風險評估與預警能力,研究氣候變化對生態、交通、能源安全及防災減災的影響,并制定應對策略。充分發揮科技作用,持續監測空氣質量,研究空氣污染成因;監測溫室氣體和森林固碳能力,完善生態氣象監測評估體系,服務于實現“雙碳”目標。深入挖掘氣候生態資源,打造新的氣候生態品牌。
4.5提升大氣污染防治能力,推動氣象科技創新
提供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治理的氣象服務,完善生態與氣象監測網,構建大氣環流模型,評估城市大氣環境容量和污染氣象貢獻率,增強大氣污染防治能力。加速氣象核心技術研發,并將此項目納入市級科技計劃,并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開展智能監測、數據融合、災害天氣預警、城市內澇、大氣污染防治等領域的科研和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
4.6保障城市發展氣象安全,夯實氣象服務基礎
加密地面氣象觀測網絡,加快氣象災害易發區域和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區域的站網建設。新增太陽能、風能等觀測網,重點觀測雷電多發、頻發地區的雷電災害情況,同時開展大氣邊界層與大氣環境梯度觀測。共建行業氣象觀測體系,加強部門合作,共建共享農業、交通、旅游、生態、保險、電力等跨行業的氣象觀測網,將監測數據和產品主動融入“數字政府”,滿足各行業個性化的氣象保障服務需要。
4.7積極引進氣象人才,打造高水平人才隊伍
將氣象人才隊伍建設納人“吾銅引鳳”人才工程及人才培養項目,加大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博士等氣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定期組織氣象教育培訓,將氣象人才培訓統籌納人市級人才培訓體系。建立健全氣象人才評價體系和分配激勵機制,鼓勵人才積極參加氣象行業技能競賽,促進創新團隊建設,從而打造一支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的高素質氣象人才隊伍。
5結束語
當前,“氣象 +′′ 服務不斷助力經濟社會發展,銅川市的實踐也展現了“氣象+”服務的無限潛力與廣闊前景。從頂層設計到各領域的深度融合,銅川通過“氣象+′′ 服務賦能行動,在農業、生態、交通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然而,“氣象+”服務的應用也存在定位誤區、研究短板、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隨著各項優化措施的逐步落實,氣象服務將在銅川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效能,以精準、智能、創新的服務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生產發展、提升民生福祉、助力生態建設,推動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檀艷靜.1981—2016年河南省冬小麥產量對氣象因素變化的響應[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8,41(4):108-116.
[2]王妮.農業氣象業務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趨勢[J].河北農機,2020(11):155,157.
[3]方留楊,胡澄宇,丁宇超,等.交通氣象融合現狀與發展趨勢[J].中國公路,2022(24):30-35.
[4]王寧.惡劣天氣條件下城市道路交通應急處置對策[J].道路交通管理,2021(2):47.
[5]蘇靜,孫嫻,胡琳,等.陜西省環境氣象條件評估指數時空變化特征研究[J].沙漠與綠洲氣象,2024,18(2):146-154.
[6]丁立善,李延林,扎西拉旦,等.黃南地區旅游氣候舒適度特征研究[J].甘肅科學學報,2024,36(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