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別稱同官。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這里是藥王孫思邈、筆圣柳公權、畫家范寬的故鄉,也是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所在地;《唱支山歌給黨聽》的詞作者姚筱舟,優秀村干部郭秀明更讓銅川聞名全國。
如今,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一座座獨具匠心的鄉村文藝小院正悄然綻放,滋養著鄉村文化之花。它們以文化為犁鏵,深耕鄉土,讓鄉土文化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用藝術之光點亮群眾的精神家園,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描繪出一幅幅文化繁榮、和諧的絢麗鄉村新圖景。
松竹書院:草木深處見書香
沿著豌蜒的青石小徑拾級而上,推開竹籬笆掩映的院門,200平方米的庭院里,青松亭亭如蓋,翠竹搖曳生姿,潺潺溪水穿石而過。這座由銅川市王益區委宣傳部聯合多部門打造的“松竹書院”,自2023年11月落成以來,已成為王家河村富有詩意的文化坐標。
松竹書院內,千余冊典籍在書架上靜候知音,陽光透過雕花窗桐在書頁上流轉,與庭院里的竹影共舞。閱覽室、創作坊、研討間錯落有致,室外閱讀區更是匠心獨運—一藤編吊椅懸于古槐之下,石桌石凳散落竹蔭之間,讓讀書人在翻頁的沙沙聲中,聆聽山風與流水的私語。
“松竹書院建成后,給我們的生活添了一抹亮色,這里特別溫馨,讓我們有了家的感覺?!蓖跻鎱^老年大學的學員董軍玲是這里的??停龘嶂对娊洝方伱婢b本笑道:“每次排練完節目,姐妹們都會迫不及待地來到這里,沉浸在書的世界里,汲取知識的養分。”
周末的讀書會上,農人們放下鋤頭暢談“古今中外”;寒暑假的親子活動中,孩童們在游樂中成長,盡享快樂時光;就連途經的騎行者,也會于古色古香的驛站稍作停歇,手捧一杯清茶,細細品讀。據統計,松竹書院已舉辦文化交流活動50余場,吸引參與者逾1200人次。憑借出色的影響力,松竹書院先后被《人民日報》《陜西日報》等媒體報道。
“在未來的日子里,松竹書院將矢志不渝地堅守服務鄉村的初心,積極投身于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偉大事業,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彼芍駮褐魅它S志滿懷憧憬地說道。
思源清居:歲月沉香載鄉愁
在銅川市王益區王家河街道炭科溝老村的半山腰上,由民間收藏家吳建平打造的“思源清居”靜立林間,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四大系列6個展室錯落有致,共同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空間。
推開斑駁的木門,時光仿佛在這里凝固:土改時期的油印文件泛著歲月的黃,三大改造時期的搪瓷缸烙印著紅星,改革開放初期的糧票整整齊齊碼在玻璃柜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紅色記憶”展廳,煤油燈、馬鞍、軍用水壺等老物件,仿佛穿越了時光,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每件藏品皆如會說話的史書。”吳建平輕輕擦拭著紀念章,感慨萬千。每逢節假日,此地便化作生動鮮活的黨史課堂:老黨員們仁立展柜前,深情講述往昔崢嶸歲月;少先隊員則在留言簿上鄭重寫下“長大后我要守護這份紅色記憶”。這座由老宅修繕而成的民間博物館,正以器物為舟楫,承載著鄉愁,駛向未來。
鄉村曲藝:快板聲聲頌新風
袁英民鄉村曲藝小院位于銅川市耀州區天寶路街道辦事處崔興村,2023年10月被命名為銅川市鄉村曲藝小院。小院現有創作展覽室、培訓排練室、曲藝大舞臺等,占地200多平方米。小院創辦人袁英民現為耀州區“美德閃耀”宣講團成員、耀州區作協會員、耀州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愛好快板創作、表演,先后自創快板作品800余篇,編有快板
小院建成以來,袁英民充分發揮小院的文藝職能,為村民們義務傳授快板藝術,先后創作了快板《兩會牽動萬民心》《大美銅川我的家》、小品《光棍相親》等一大批優秀作品,積極開展小型文藝演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新時代家鄉的美好變化,宣傳鄉村振興中集《板語心聲》《板語頌新風》。
出現的好人好事,廣受歡迎,極大地豐富了周邊群眾的精神生活,提高鄉村文明程度,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袁英民也獲評全區理論宣講先進個人、道德模范、新時代文明實踐優秀志愿者,全省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師”等榮譽稱號。
民間文藝:脫貧致富手工藝
“這種花得用長一點的鐵絲進行對折,對折以后把兩邊一擰,然后上緊…”一根根鐵絲穿起一顆顆五彩繽紛的串珠,經過李會娥的巧手編織,魔術一般變成了一枝枝栩栩如生的花束。近日,走進位于銅川市印臺區阿莊鎮小莊村的鄉村民間文藝小院,小院主人李會娥正聚精會神地給婦女們教授手工藝品的制作技巧。
李會娥的文藝小院以各種手工藝品制作、銷售、教學為主,成為手工藝品制作愛好者培訓學習和交流分享的場所。在這個占地面積有200余平方米的鄉村民間文藝小院里,設有制作室、精品展室、工作臺、發飾成品區、倉儲庫、培訓區等。在精品展室內,整齊地擺放著500余件手工藝品,串珠發財樹、絲帶玫瑰花、禮品花束等惟妙惟肖。從這里制作出的產品主要在全市范圍內銷售,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2023年在印臺區文聯的支持下,我們爭取到了市級鄉村文藝小院創建項目資金,建成了銅川市鄉村民間文藝小院。有了這個文藝小院,婦女們空閑時還能發揮興趣愛好做些手藝活兒,大家聚在一起有說有笑,還挺熱鬧的。”李會娥表示,后面還打算利用抖音直播賣貨,讓大家的產品銷售方式變得更加靈活,銷路寬了,就能帶動更多婦女參與到手工編織中來,讓她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
石堡剪紙:彩紙翻飛傳非遺
2009年,中國剪紙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正式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走進位于銅川市宜君縣西村綜合服務中心石堡村的石堡剪紙文化小院,剪紙藝人趙馮拴與愛好者們圍坐一處,一雙雙巧手在彩紙間輕盈穿梭,紙屑似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
他們用剪刀作筆,將傳統民俗與現代生活元素巧妙融合,一幅幅寓意吉祥、飽含生活韻味的剪紙作品躍然紙上,剪紙小院還積極與學校、社區合作,開展剪紙進課堂、進景區活動,讓這門古老的剪紙技藝在指尖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剪紙愛好者劉翠霞說:“我對剪紙特別感興趣,來這里,學會了很多剪紙作品?!?/p>
夕陽西下,銅川的文藝小院次第亮起暖黃的燈火。松竹書院飄出悠揚的古琴聲,剪紙小院傳來笑語歡聲,思源清居的紅色故事仍在繼續這些散落鄉野的文化火種,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重塑著鄉村肌理,點燃著鄉村文化的爐火。當藝術扎根泥土,當文化浸潤心田,鄉村振興便不再只是經濟的命題,更升華為一曲生生不息的精神長歌,讓村民聽到了美好生活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