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236(2025)03-0027-07
引言
由于個人生活際遇 ① 之故,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施萬春先生(1936.06.14—2023.09.21,以下簡稱施老) ② 的樂隊作品,雖多以“電影音樂”的載體形式傳世,但并不妨礙這些構思精巧、寫作考究、情感真摯、效果動人至深的優秀作品,已然成為我國“交響音樂百花園”中分外妖嬈的藝術奇葩。其中,施老為電影《開國大典》創作的主題音樂《人民萬歲》(以下簡稱該曲),作為其眾多電影音樂中的經典代表,自1989年隨該片公映問世以來,始終活躍在各種音樂會舞臺③。三十余年間,該曲不僅廣受聽眾喜愛,亦深獲各地指揮和樂團歡迎,并成功躋身于眾多音樂學者的理論研究視野 ④ ;從而最終成為當今中國管弦樂創作領域為數不多的,真正歷經了“持久時間積淀”和“充分藝術實踐”這一決絕、乃至殘酷的“雙重檢驗”,因而彌足珍貴的杰出藝術經典。
然而資料也顯示,由于上述成果均有其不同視角和研究側重,故對該曲關注各具差異、研究深度亦參差不齊。所以筆者認為,或未理清、確言該曲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當代杰出管弦樂經典”的藝術原因,亦即該曲“音樂創作造詣”的真正卓越之處。此外,筆者師從施老期間,曾數欲將自己學習該曲的心得體會呈奉先生,但終因命運弄人,直到施老離世也未能實現。故今番成文,意在了此夙愿——力求對該曲諸多筆法、功力的切實過人之處,進行全面梳理、詳盡總結、準確闡釋和恰當評估的系統研究,以期告慰先師英靈;倘還能獲業界一二關注,則已屬不敢奢求的望外之喜,故贅言無益,而惟有心懷景仰、謹作斯文。
筆者以為,該曲音樂創作的深厚造詣與過人功力,當主要體現在“器樂創作構思”“調性、和聲思維”和“音樂整體效果”等三個不同方面;故本文首篇將主要圍繞該曲“器樂創作構思”的具體表現,展開下列闡釋和品評。
一、“器樂創作構思”基本釋義 ①
(一)概念界定
本文所謂的“器樂創作構思”,即音樂作品的全部樂思,均由藝術形象鮮明、生動,形態特征顯著、集中,表現手段 ② 豐富、多變,內涵指向概括、廣博的精煉主題及其音樂材料 ③ ,采用呈示、重復、變奏(實質即變化重復)變形、貫穿、再現和分裂、展開,以及不同主題材料間的對比、派生、滲透、靠攏、雜糅、重組和縱橫結合 ④ 等等多種“主題加工與曲式發展” ⑤ 手法,以從各個角度和不同階段來相互協作地完成全曲樂思之“預示、陳述、銜接、對置、發展和結論\"③的音樂創作的整體觀念和系統方法之總和。
眾所周知,“優秀音樂主題的寫作,不僅是成功管弦樂創作的關鍵起點,甚至已經完成了整個創作任務的近半內容”這一觀念,早已成為業界廣泛共識。既然如此,那么“如何衡量管弦樂作品音樂主題創作的藝術水準和專業造詣”,即當是學界必須認真面對并系統解決的本原命題之一。因此,本文對“器樂創作構思”概念的提出、界定,及對其具體評判標準的下列闡釋,或可為該命題的最終完成,提供些許有益參照。
(二)評判標準
筆者以為,管弦樂作品“器樂創作構思”之優劣、高下的評判標準,當含下列內容:
1.主題本身的形象、效果
形象準確、效果動人的成功主題寫作,是“器樂創作構思”的首要評判標準一優秀的音樂主題,不僅在作品內容主旨的表現方面生動、傳神,且其實際效果不管優美動聽、還是陰森恐怖,均可給予聽眾或不同程度的真切震撼,或過耳不忘的深刻印象。
2.音樂材料的集約、節省
管弦樂作品的理想音樂主題,當以集中、精煉的音樂材料及其變奏、發展和相互結合的內在音樂邏輯,作為其具體寫作的基本方法和總體觀念。因此,音樂材料的集約、節省即便并非器樂音樂的必備屬性,也當是其最為典型的創作特征之一,故理當作為重要評判標準。
3.形態特征的鮮明、集中
管弦樂作品的理想音樂主題,常具特征鮮明、集中的顯性形態—器樂作品音樂主題之形態特征?的集中、鮮明與否,將直接決定其音樂可展開性的強弱、優劣,從而必將涉及“作品內容的彰顯與表達\"這一音樂創作的根本問題,故亦當作為評判標準之一。
4.表現內涵的豐富、多變
相對人聲而言,器樂創作的限制明顯較少,主題內涵常由其多聲形態的全部因素共同體現;主題常用的發展手法及其自身可能進行的多種復調化處理 ① ,不同主題間的滲透、靠攏和縱橫結合等等,亦常賦予原主題不盡相同,乃至強烈對比的情緒、形象。故主題表現內涵的豐富、多變與否,亦當作為管弦樂作品“器樂創作構思”的又一評判標準。
筆者以為,若以上述標準衡量、品鑒該曲主題寫作,即可對其“器樂創作構思”出類拔萃的功力、水準和藝術造詣,形成一個系統、深入的準確認識了。
二、該曲的器樂創作構思 ②
該曲“器樂創作構思”的水平、造詣,主要體現在主要主題③音樂材料的至為集中、節省,主題本身的豐富表現內涵,主題內在結構的縝密邏輯與不落俗套,主題與完整引子和尾聲“吶喊音調”的密切因果關系,主題與“號角音調II\"的對位結合,以及中部\"號角音調I”自身的復調化處理 ④ 等多個不同側面。
(一)效果動人的主題呈示
該曲主要主題的原始陳述,即始于呈示部 ⑤ 甫一進入的“派生性對比” ⑥ 雙句段,其深沉內斂、百轉千回,并隱含愁緒 ⑦ 的情緒、形象,除可表現中國人民首年屈辱的悲慘命運和痛苦呻吟外,亦可啟發聽眾對“主人公憂國憂民的彈精竭慮和忠貞不渝的家國情懷\"③這一音樂內容的豐富聯想;故仍遵該曲標題和“作曲家自述”而稱之“人民主題”;其曲折綿延的旋律進行、氣韻通暢的多變節奏、質樸簡潔的伴奏織體、位于屬調的獨特安排,結合貫穿始終的單純弦樂音色、尤其是甚為精彩的和聲寫作①0等等,均為此處情緒、形象的準確塑造和音樂內容的理想表達,提供了極為貼切、傳神的基本表現手段,及各手段渾然天成的有機結合。參見譜例 和該曲
總譜:
筆者以為,該主題“至為節省的音樂材料”“不落俗套的內部結構”和“儀態萬千的樂思發展”等深厚創作造詣,以及由此獲得的豐富多變的音樂內涵等等,均為該曲“器樂創作構思”的精湛功力和高超水準,提供了確鑿而堅實的直接證明。
(二)至為節省的音樂材料
分析“人民主題”的內部結構,即可發現其上句當由漸次出新的三個樂節(每樂節又含兩個樂匯)構成 ① ;而源自上句中部“樂匯c”材料的主題下句,則明顯由“樂匯 Φc2 ”及其分裂的連續三次模進一氣呵成。由此可見,該主題“對比雙句段”的前后二樂句,均由譜例2所示的“樂匯a—d\"等四個音樂材料共同構成;故“該主題音樂材料較為集約、節省”的初步結論,顯已不言自明。參見譜例2:
而若再以音樂主題的“小結構分析” ② 來深入考察“人民主題”,則可進一步明確其音樂材料的下列確切特征:
1.上句“樂匯c”前半由“樂匯a”倒影而來,后半始現新元素 ③ :
2.上句“樂匯d”末尾,即將源自“樂匯a、b”之銜接的“三音列”作上五度模進;3.上句“樂匯 d1 ”末尾,即前述“三音列”的上二度模進音調與“樂匯 σc ”后半新元素的節奏型結合而來;4.下句“樂匯 e2 ”前半,即上句“樂匯c”前半的上行模進與音程擴展之和;5.下句“樂匯 c3?c4?9 中重現了上句“樂匯d”之“五度下行音調”的倒影和逆行;6.下句“樂匯 e5 ”又以前述上句“三音列”的逆行,呼應了該主題的首部 ④ 音調。
由此可見,該主題的所有結構內容,其實全都源自“樂匯: τ1,c,′⑤ 及此二材料的各種變化組合這種高度集中的典型器樂思維,與貝多芬《f小調第23鋼琴奏鳴曲“熱情\"》(PianoSonataNo.23infMi-norOp.57,Appassionata)首章主部主題的創作構思,顯具同工之妙;故上述四樂匯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內在有機關聯,再次雄辯地證明了該主題音樂材料的集約、節省,已然達到了極其純熟的境界。參見譜例3:
(三)不落俗套的內部結構
由以上分析、梳理可知,“人民主題”上句“結構咬頭接尾、材料漸次出新”的三個樂節,以及源自“樂節ⅡI”的下句首部及其一氣呵成的三次連續模進,既非內部結構整齊劃一、呈示型陳述 ① 貫穿始終的老生常談,因而極大突破了主題結構平淡無奇的慣常窠白;并為此處“憂國憂民的彈精竭慮和忠貞不渝的家國情懷\"這一音樂內容,提供了十分貼切、傳神的內在表現手段②;且這一不落俗套的內部結構,結合主題本身不斷衍展 ③ 的多變節奏 ④ 后,非但沒有給人留下任何僵硬生澀、凝滯阻隔的不良印象,反而以其通順流暢、渾然天成的動聽效果,突顯了施老令人嘆服的創作天分和殊為罕見的藝術才情。
(四)內涵豐富的樂思發展
除此之外,“人民主題”及以其首部為核心代表的音樂材料,還以精妙絕倫的樂思發展,在作品的其他部位賦予該主題或稍作變化、或迥乎不同的豐富表現內涵,并在此過程中承擔了作用各異的多種曲式功能。
1.主題再次陳述
該主題的再次陳述,在深沉、內斂的隱隱愁緒稍一延續之際,即以音調略有改變的“樂匯 c6… 及其連續三次模進,瞬間營造了音樂情緒不斷高漲的精彩片段:而后又以“樂匯 c9 ”的變形音調及其分裂而成的“先現段”③,實現了走向第三陳述的巧妙過渡。參見譜例4:
筆者以為,該主題的再次陳述除卻“樂思鞏固”的曲式功能外,其貫穿始終的旋律起伏,必要變化的節奏、節拍 ⑥ ,逐步豐滿的織體、配器,尤其是甚堪標榜的經典和聲寫作等等(詳見本文次、中篇),還為此處“救國信念強力奮起、民眾覺悟不斷醒覺”的音樂內容,提供了極為精彩的基本表現手段;并同時發揮著完整“連接部”的結構作用?,因此具有了復合曲式功能③的確切特征。
2.主題第三陳述
“人民主題”的第三陳述,是以基本完整的主題上句寫就的調性模進段落。其莊嚴肅穆的宏闊氣息、張弛有度的音樂情緒、至為工整的多聲寫作,尤其是欲揚先抑的調性展開和管弦交替的配器布局等等(詳見本文次、中篇),一改先前“隱含愁緒”的原有形象,從而在為此處“跋山涉水的崢蝶救國羅月、屢克時艱的英勇革命生涯”這一音樂內容,提供了恰如其分的表現手段的同時,進而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完成了“樂思的鞏固與發展”這兩項主要曲式功能。
參見譜例5和該曲總譜:
3.主題動力再現
“人民主題”結構完整 ① 的最后呈示,是音樂情緒和藝術形象均較原始陳述發生了巨大改變的動力再現;其氣吞山河的磅礴聲勢、不可遏制的火熱激情、層次清晰的多聲織體、管弦轟鳴的樂隊全奏,尤其是和聲方面目的明確的關鍵變化等等(詳見本文次、中篇),既為此處“救國襟抱終得施展、革命夙愿必有所償的莊嚴欣喜、熱誠快慰和恢弘自豪”等音樂內容,提供了極為精當、傳神的多種表現手段及其效果上佳的有機組合;又對其藝術形象和表現內涵進行了令人心潮澎湃、蕩氣回腸的另一重要拓展。同時,該主題結構完整的這一首尾呼應,還已借此實現了“樂思最終再現”的主要曲式功能。參見譜例1、6和該曲總譜:
4.主題材料的其他功用與內涵
該曲完整引子即以“人民主題”首部音調寫就,甚至貫穿其首尾的固定伴奏音型 ② ,亦直接采自主題開端的前三音級;其閑庭信步的從容速度③、舒緩行進的旋律起伏、綿延不絕的連貫氣息、始終如一的固定伴奏,尤其是甚堪標榜的和聲、配器和暗藏玄機的調性變換等等(詳見本文次、中篇),均與此處靜謐、悠遠的音響效果和引人遐想的表現內涵 ④ 一起,卓有成效地承擔了預示全曲音樂內容的次要曲式功能,并再次證明了施老極致運用音樂材料的驚人功力。參見譜例79和該曲總譜:
譜例7引子
該曲尾聲伊始,再以節奏稍加變化的“人民主題\"首部音調,結合基本靜止的和聲、調性和井然有序的混合織體③,賦予該主題前所未有的鮮明進行曲風和切實動感效果,并能與低聲部引入的“號角音調II”構成良好對位關系,以描寫“勝利之師闊步前進、人民群眾盡情歡呼”的沸騰慶典場景,故稱“吶喊音調”。參見譜例8、9和該曲總譜:
譜例8 尾聲“吶喊音調”
譜例9呈示部主題與引子、尾聲的關系
(五)其他主題材料
此外,該曲中部和尾聲分別采用的《義勇軍進行曲》(以下簡稱《國歌》)的兩個音樂材料,依次源自后者“起來,起來”和“我們萬眾一心”句;因其連續上行的分解和弦旋法、振奮人心的響亮銅管音質和充滿感召的強大音響張力等特征,而稱之為“號角音調I、II\";二者排山倒海的宏壯氣勢、不斷高漲的熱烈情緒、頂天立地的豐滿織體、“銅管掛帥”的全奏性配器,尤其是持續展開的調性思維等等(詳見本文次、中篇),均為其各有側重的共性音樂內容 D ,提供了簡潔高效、震撼人心的基本表現手段。參見譜例10、11和該曲總譜:
譜例10中部\"號角音調I”
三、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梳理已可看出,“人民主題”音樂材料的至為集中、節省,其內在結構的縝密邏輯和不落俗套,主題多次陳述、展開和再現的情緒發展、形象變化和曲式功能,尤是其首部音調既可寫成引子、又能變形為尾聲“吶喊音調”,同時還能與“號角音調II\"縱向對位的多重復合關系,以及采自《國歌》不同部位的兩個“號角音調”,“號角音調I”的自身復調化處理②等等,早在施老落筆之前,即已做出了精心、充分的嚴格“預算”;對各主題材料本身及其各種變化、處理與結合所承載的音樂內容,亦早已了然于胸。
故筆者據此認為,“人民主題”至為節省的音樂材料、不落俗套的內部結構和形象多變的樂思發展,以及由此獲得的豐富音樂內涵等等,不僅成就了該曲爐火純青的“器樂創作構思”,且在其或可成為傳世佳作而跨越時空,并以此豐富、提高“現代中國風格”的藝術定位中,上述精彩筆法始終都在發揮著更為內在、隱性,故也常被忽略的源發決定作用;因此須當視作其最終能夠成為“中國當代杰出管弦樂經典”的首要原因與核心優勢。
(責任編輯:李鴻熙)
收稿日期:2025-03-05
作者簡介:張少飛,男,博士,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中國當代音樂創作。
項目來源: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中國管弦樂創作的經典年代”(21FYSB01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