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5)20-0097-03
數學情境活動是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包含數學元素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開展觀察、思考、實踐等活動,并在親身體驗中實現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數學情境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意義重大,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突破思維定式;增強問題解決的能力,將知識用于實際;促進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催生創意。
一、創設契合教材的情境,激發創造興趣
興趣是創造力的源泉,契合教材的情境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有趣的故事或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緊密相連,讓數學變得生動有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為創造力的發揮奠定堅實基礎。
(一)結合教材主題,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將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緊密結合,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從而激發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培養創新思維。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元、角、角\"時,教師創設超市購物情境:在課堂上利用桌椅布置超市貨架的場景,將各類文具、玩具等物品整齊擺放,并貼上制作的價格標簽,同時準備若干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道具。學生輪流扮演顧客和收銀員,在購物過程中進行人民幣的計算與找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了人民幣以及進行簡單的貨幣計算,而且深入思考如何合理購物。如部分學生在購買文具時,會仔細比較不同品牌、不同規格文具的價格,思考怎樣才能買到性價比最高的文具;部分學生購買多件物品時,會在結賬前先預算所購買商品的總價以及如何利用優惠活動節省開支,這些思考過程都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融入教材知識,營造故事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故事充滿好奇與熱情。將教材知識融入故事情境,能夠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同時啟發他們從故事中挖掘更多數學問題,激發創造靈感。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時,教師創設“小熊分蛋糕”的故事:小熊過生日,邀請了好朋友小猴子、小兔子和小松鼠一起分享蛋糕。小熊把蛋糕平均切成4份,分給好朋友們各1份,自己吃1份。故事講完后,教師提問:“小熊、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分別吃了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會對其中涉及的分數概念產生興趣,并會進一步思考不同分法下分數的表示。如有學生提出問題:“如果把蛋糕平均切成8份,吃了3份是幾分之幾?”還有學生思考:如果小熊想給每個朋友多分一點,把蛋糕平均切成6份,那又該如何表示每個小動物吃的蛋糕的份額呢?通過這些思考,學生不斷拓展思維,深化對分數概念的理解。再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為例,教師創設“小馬虎的時間之旅\"故事:小馬虎早上起床晚了,匆忙出門去學校,到學校后發現數學課本忘帶了,于是他從學校返回家里拿課本,走了200米后想起家里的鑰匙忘在了學校,于是又返回學校去取,最后小馬虎回家拿到課本又回到了學校。已知小馬虎家到學校的距離是1000米,問小馬虎今天早上在家與學校往返路上一共走了多少米?學生代入小馬虎的視角中,運用倒推策略解決問題,激發了創新思考能力。
(三)基于教材重難點,設置問題情境
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但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關鍵契機。教師創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利用不同方法突破思維局限,培養其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時,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學校組織運動會,要為運動員購買飲料。體育老師帶了300元,先買了3箱礦泉水,每箱28元,然后用剩下的錢買54元一箱的電解質水,能買幾箱電解質水(要求列綜合算式計算)?這個問題涵蓋了乘法、除法和減法的混合運算,學生在思考如何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嘗試不同的運算順序和解題思路。對不同解題思路的探索和比較,加深了學生對混合運算規則的理解,發散他們的思維方式。再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圓的周長\"教學為例,教師出示一個圓形的車輪后,提出問題:“如何測量這個車輪一周的長度?”學生根據已有的測量經驗,會想到用繩子繞車輪一圈再測量繩子長度,或者讓車輪在地上沿直線滾動一周,然后測量滾動的距離。此時,教師進一步追問:“如果要測量不同大小的圓形物體的周長,都用這種方法方便嗎?有沒有更通用的方法呢?”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深人思考,促使他們積極探索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嘗試不同的測量方法和數據記錄方式,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和總結,最終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進而培養了探索精神。
二、組織多元形式的活動,拓展創造空間
單一的教學活動難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多元形式的活動則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鍛煉能力,拓展思維,為創造力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一)依托教材內容,開展小組合作活動
依托教材內容開展小組合作活動,能讓學生在交流與協作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拓寬思維視野,培養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單元復習時,教師組織小組合作整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并制作思維導圖。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回顧知識點,有的負責繪制思維導圖框架,有的負責補充細節和案例。在合作過程中,學生積極討論不同圖形面積公式之間的聯系,深人思考能否通過其他方式推導這些公式。在小組展示中,有小組通過動畫演示的方式展示了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推導面積公式的過程,這種生動形象的展示方式,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展現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結合教材實驗,實施數學實驗活動
數學實驗能夠讓學生直觀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創新精神。結合教材中的實驗內容開展數學實驗活動,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數學規律,發展創造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可能性”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摸球實驗:一個不透明的盒子里有若干個紅球和黃球(僅顏色不同),讓每個小組的學生輪流摸球,并記錄每次摸到球的顏色,然后放回搖勻繼續摸。摸球結束后,各小組分析自己小組成員摸到紅球和黃球的次數,總結出“摸到不同顏色球的可能性大小與球的數量有關”的結論。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還會思考如何通過改變球的數量來調整摸到不同顏色球的可能性,這種自主探索實驗條件和結果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還有學生提出問題:“如果在盒子中加入其他顏色的球,會對原有的摸球的可能性產生怎樣的影響?”通過進一步實驗,學生對可能性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再以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圓柱與圓錐\"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圓柱與圓錐體積關系探究的實驗。每個小組準備了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以及一些沙子或水。學生將圓錐容器裝滿沙子或水,倒入圓柱容器中,觀察圓柱容器裝滿時所倒的次數,最后通過實驗得出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通過動手實驗,既能使學生牢記知識,又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三)依據教材知識點,設計數學游戲活動
將學習與娛樂相結合,依據教材知識點設計數學游戲活動,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其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和一位數\"時,教師設計“數字卡片游戲”:提前制作寫有 1~100 數字的卡片,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學生任意抽取2張卡片,并用這2張卡片上的數字進行加法或減法運算,看誰算得又快又準。學生為了快速算出答案,會嘗試運用不同的計算技巧(如破十法、平十法等)。游戲結束后,學生意猶未盡,并提出建議設定一個自標數字,再利用抽取的卡片進行運算來得到這個目標數字。這一創新規則使游戲更具挑戰性和趣味性,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再以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方向\"教學為例,教師設計“校園尋寶\"游戲:在校園內不同方向的位置隱藏一些“寶物”,然后給每個小組一張簡單的校園地圖,標注出一些標志性建筑和方向提示。學生根據地圖和方向提示,在校園里尋找“寶物”。在尋找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方向知識,思考最佳尋寶路線。這一尋寶實踐活動有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引導反思與構建評價體系,提升創造能力
學生創造力的提升不僅依賴于學習活動,還需要通過反思和科學合理的評價來強化。
(一)引導學生深度反思活動過程
在數學情境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活動的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升創造力。如小組合作整理“多邊形的面積”思維導圖活動結束后,教師通過問題“自己在小組合作中承擔哪些任務?遇到了哪些困難以及你是通過何種方法解決的?你從其他成員身上學到哪些新思路?\"引導學生反思。在反思中,學生會意識到自己在團隊協作中的優點和不足,如溝通能力、分工合理性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他們還會借鑒其他小組在思維導圖設計、知識點總結等方面的創新之處,在后續的學習中努力改進。再如上述“校園尋寶\"游戲結束后,教師通過問題“尋找寶物時你是否熟練運用了方向的知識?在尋寶過程中是否有走彎路?現在你能根據你找到的寶物重新設計一條省時省力的尋寶路線嗎?\"引導學生反思。學生通過反思加深了對方向知識的理解,發現自己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思維存在的局限性,從而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逐步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二)構建全面多元的評價體系
全面多元的評價體系能為學生創造力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在評價主體上,可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如在“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二)”小組調查活動中,教師從小組整體的調查方案設計合理性、數據收集的準確性、分析結果的深度以及小組合作的協調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學生自評時,需要思考自己在活動中的參與度、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提出了有價值的想法;生生互評則側重于學生觀察其他小組成員在活動中的表現,如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等方面,指出其他小組的優缺點。在評價內容上,教師不僅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對學生創造力的評價。如在“圓柱與圓錐體積關系”實驗中積極探索新規律,以及在“數字卡片游戲\"中提出新穎計算技巧或游戲規則的學生,教師對其給予創新思維方面的肯定。在評價方式上,綜合運用口頭評價、書面評價和成果展示評價等多種方式。口頭評價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指導,書面評價詳細分析學生的優點和改進方向,成果展示評價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或活動成果,增強成就感和自信心,促進學生創造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立足學生創造力的發展來開展數學情境活動,對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升和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意義重大。創設與教材緊密契合的多樣化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組織豐富多元的活動形式,為學生拓展創造空間;引導學生反思活動過程并構建科學評價體系,則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持續探索與創新,緊密結合小學數學教材特點,不斷優化數學情境活動設計與實施策略,充分發揮數學學科在培養學生創造力方面的獨特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人民教育,1991(5):27-33.
(責編 梁桂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