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6.037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無數的智慧結晶。從精巧絕倫的傳統建筑到奇妙有趣的民間技藝,諸多元素都與物理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在初中物理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往往側重于對現代物理理論和公式的講解,學生多是在抽象的知識體系里摸索,缺乏對物理知識的直觀認知。若能將中華傳統文化巧妙地融人初中物理教學,無疑能為課堂注人新的活力。因此,對中華傳統文化與初中物理教學融合的路徑展開深入探析極具現實意義。
一、當前初中物理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內容注重理論知識傳授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目前較為突出的現狀是教學內容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教材編排多圍繞物理概念、公式、定理等展開,學生需花費大量時間理解和記憶這些抽象內容。課堂教學也往往以教師講解為主,將物理原理進行詳細剖析并推導相關公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較為普遍。這種注重理論的教學方式使得物理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際生活,學生難以直觀感受到物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導致部分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不高。
(二)教學方法傳統單一
當前初中物理教學方法呈現出傳統單一的特點。多數教師在課堂上依舊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聽,互動環節相對較少。實驗教學雖然存在,但部分學校受限于實驗設備不足、實驗課時安排緊張等因素,未能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優勢。演示實驗往往由教師操作,學生觀看,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的機會不多,難以通過實驗深人探究物理現象背后的原理。
而且,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多媒體、虛擬實驗室等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不夠廣泛深入,未能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來豐富教學形式。
二、中華傳統文化與初中物理教學的融合意義
(一)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興趣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眾多與物理相關的元素,如古代建筑的力學原理、傳統技藝的物理奧秘等,這些內容打破了傳統物理教材僅局限于現代理論知識的框架。當這些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素材融入教學時,物理知識不再是抽象枯燥的公式和概念,而是變得鮮活有趣。學生可以從熟悉的傳統文化場景中去發現和理解物理知識,這種新奇的結合方式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提升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
(二)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沖擊,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諸多挑戰。通過在物理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深入了解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如古代天文觀測中的物理現象、詩詞歌賦里蘊含的物理意象等。這使得傳統文化與現代學科教育緊密相連,融入了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傳承者,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中華傳統文化與初中物理教學的融合路徑
(一)教學內容的融合
1.以傳統文化實例闡釋物理概念,增強理解直觀性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中的具體實例來闡釋抽象的物理概念,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其內涵。
在八年級上冊第二章“聲現象”的教學中,講到“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引入古代編鐘的例子。編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當敲擊編鐘時,鐘體振動發出悅耳的聲音。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編鐘演奏的視頻片段,讓學生觀察編鐘在被敲擊時的振動狀態,進而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概念。同時,還要提及編鐘的材質、形狀等因素對聲音傳播和音色的影響,使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更深刻地掌握聲音產生與傳播的相關物理知識。
2.挖掘傳統文化技藝中的物理原理,豐富教學素材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諸多技藝蘊含著豐富的物理原理,這些內容可作為物理教學的特色素材,拓寬學生視野。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第十四章“內能的利用”中涉及“熱機”這一知識點時,可引人我國古代的水排。水排是東漢時期的一種冶鐵鼓風裝置,它利用水力推動機械輪軸轉動,進而帶動皮囊鼓風。教師在講解熱機工作原理時,將水排與之對比,闡述其相似之處,比如都涉及能量的轉化,水排是將水能轉化為機械能,再通過鼓風為冶鐵提供熱量,熱機則是將燃料燃燒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等。
3.結合傳統文化故事講解物理規律,增添學習趣味性
借助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故事來講解物理規律,能使枯燥的物理學習變得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八年級下冊第八章“運動和力”講到“牛頓第一定律”時,可以講述古代“刻舟求劍”的故事。故事中楚人在船舷上刻記號來標記寶劍掉落的位置,卻不知船在移動而劍相對靜止,最終找不到劍。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思考物體的運動狀態是相對的這一物理規律,就像劍相對于船是靜止的,但相對于河岸是運動的。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明白在研究物體運動時要選取合適的參照物,否則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從而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理解牛頓第一定律中關于參照物選擇以及物體運動狀態判斷的相關內容。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
1.創設傳統文化情境,讓物理知識鮮活起來
通過創設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背景的教學情境,能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具象化,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物理知識在傳統文化中的應用,提升學習興趣。在八年級上冊第四章“光現象”的教學中,可創設古代皮影戲的情境。教師在課堂上布置一個簡易的皮影戲表演區,準備好皮影和光源等道具。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傳統皮影戲表演片段,感受其奇妙的光影效果。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在這個情境中,皮影之所以能在幕布上形成清晰的影子,是因為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當光源、皮影和幕布的位置發生變化時,影子的大小、形狀也會改變,這又涉及光的直線傳播與物體位置關系的知識點。通過這種情境教學,學生能更直觀地理解光現象的相關知識,且對傳統文化中的皮影戲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2.以傳統文化主題項目,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采用項目式學習法,布置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物理項目任務,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過程中深入理解物理知識,同時鍛煉多種綜合能力。在九年級上冊第十五章“電流和電路”的教學中,可布置制作古代“孔明燈”的項目任務。教師先介紹孔明燈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寓意,然后提出項目要求,讓學生分組探究如何利用電路知識讓孔明燈模型亮起來,并且模擬其升空的原理(可通過熱空氣上升等相關知識模擬)。學生們需要查閱資料了解孔明燈的結構,設計電路連接方式,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模型等。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要掌握串聯、并聯電路以及電流的相關知識,還要學會團隊合作、溝通交流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物理知識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
3.從傳統文化現象探究物理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
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從中華傳統文化現象中發現物理問題并進行深人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對物理知識的自主探索能力。在八年級下冊第九章“壓強”的教學時,以古代建筑中的拱橋為例。教師先展示一些著名拱橋的圖片或視頻,如趙州橋,讓學生觀察拱橋的形狀特點以及它在承載重物時的穩固性。然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拱橋的形狀能承受較大的重量而不易坍塌?這其中涉及哪些壓強方面的知識?學生們帶著這些問題,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簡單模型制作等方式進行探究。他們會發現拱橋的拱形結構能將橋面上受到的壓力分散到兩側的橋基上,減小了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壓力。
(三)教學資源的拓展
1.利用多媒體資源展示傳統文化與物理知識結合的精彩內容
多媒體資源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能夠將傳統文化中的物理元素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與傳統文化的關聯。在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物態變化”的教學中,講到“熔化和凝固”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介紹中國傳統糖畫制作過程的視頻。視頻中詳細展示了藝人將熬制好的糖液(處于液態,是熔化狀態的糖)在石板上迅速作畫,隨著溫度降低,糖液逐漸凝固成各種精美的圖案。通過觀看這個視頻,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糖從液態到固態的物態變化過程,直觀感受溫度對物態變化的影響,同時了解到中國傳統民間技藝中蘊含的物理知識,增強對熔化和凝固概念的理解。
2.開發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物理實驗教具,增強實踐體驗
開發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物理實驗教具,能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過程中,深人體會傳統文化與物理原理的緊密結合,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度。在八年級下冊第七章“力”的教學中,針對“彈力”這一知識點,可以開發一種基于古代弓箭原理的簡易實驗教具。制作一個小型的弓箭模型,用橡皮筋代替弓弦。讓學生通過拉橡皮筋(模擬拉弓過程),感受橡皮筋對手產生的彈力,觀察橡皮筋的形變程度與彈力大小的關系。當松開手后,橡皮筋恢復原狀,箭(可用小木棍代替)被彈出,這又體現了彈力使物體發生形變以及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物理原理。學生在操作這個傳統弓箭模型教具的過程中,既能了解古代兵器中的物理奧秘,又能更好地掌握彈力相關知識。
3.引入傳統文化典籍、詩詞等文本資源輔助物理教學
傳統文化典籍、詩詞等文本資源蘊含著豐富的物理意象和知識,將其引入物理教學中,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在九年級上冊第十七章“歐姆定律”的教學中,可引入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在講解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以及歐姆定律的應用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詩句中瀑布水流從高處落下的情景。將瀑布類比為電路中的電流,高處的水源相當于電源提供電壓,而水流在下落過程中遇到的巖石、河道等阻礙就如同電路中的電阻。通過這樣的類比,讓學生在欣賞詩詞的同時,借助詩詞中的意象更好地理解歐姆定律中各物理量之間的相互關系,使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生動。
(四)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
1.開展傳統文化主題的物理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以傳統文化主題開展物理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深入探究物理知識,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物態變化”的教學中,開展“探究傳統釀酒過程中的物態變化”實驗活動。教師先介紹傳統釀酒的大致流程,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模擬釀酒的簡單實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糧食發酵時會產生熱量,這涉及內能的變化;隨著發酵的進行,會有酒精產生并從液態的發酵液中揮發出來,這體現了汽化現象。通過這個活動,學生親身體驗到傳統釀酒工藝中蘊含的物態變化等物理知識,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和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深度。
2.舉辦傳統文化與物理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習興 趣與競爭意識
舉辦結合傳統文化與物理知識的競賽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去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物理元素,同時培養競爭意識。在九年級上冊第十五章“電流和電路”的教學期間,舉辦一場“傳統燈籠與電路知識競賽”。教師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了解傳統燈籠的制作工藝以及其中可能涉及的電路知識,比如燈籠里的燈泡連接方式(串聯或并聯)、如何通過開關控制燈泡亮滅等。競賽時,設置一些相關的知識問答、電路連接實操比賽等環節。例如,給出一個傳統燈籠的模型,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正確連接電路使其亮起來,并回答關于電路原理的問題。
3.開展傳統文化主題的物理項目制作活動,培養綜合實踐能力
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物理項目制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將物理知識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鍛煉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在八年級下冊第八章“運動和力”的教學后,開展“制作古代投石機模型”的項目制作活動。教師先介紹古代投石機的歷史背景、作用以及其蘊含的物理原理,主要涉及力的作用效果、杠桿原理等。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模型制作,學生們需要根據所學的物理知識設計投石機的結構,選擇合適的材料,如木棍、橡皮筋等作為杠桿、彈力部件。在制作過程中,他們要不斷調整各部件的位置和連接方式,以實現投石機能夠正常發射“石塊”(可用小球代替)。通過這個活動,學生不僅深人理解了運動和力相關的物理知識,還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田楷琴《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學途徑與方式的研究》,西南大學2023年碩士論文。
[2]楊亞琴《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策略分析》,《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碩士論文。
[3]葛永普、潘靜、龔海蘭《跨學科視角: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學的分析與實踐》,《中學物理》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