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味道”既是舌尖上的滋味,更是文化的傳承與地域的記憶。特色出版物《味道京津冀》是一次深入挖掘京津冀三地飲食文化的精彩旅程,該書不僅介紹了各式各樣的地域美食,而且融入了豐富的歷史故事和人文風(fēng)情。“味道京津冀”專欄將通過連續(xù)刊發(fā)該書的精彩章節(jié),帶領(lǐng)讀者共赴一段味蕾與心靈的奇妙之旅。
一餐一飯,全都見出手下功夫。
一刀一瓢,總能化平庸為神奇。
真正的高手,深藏于民間。想要出類拔萃,或許就在于每一刀、每一勺的反復(fù)。
手起刀落,廚藝沒有秘訣。技藝的根本,只在日久天長,以及全力以赴。
隆化的“一百家子撥御面”
河北承德市隆化縣張三營鎮(zhèn),群山環(huán)抱,沃野平坦。清朝康乾盛世之時,這里有百十戶人家,故稱“一百家子”。
古鎮(zhèn)人見過世面,飲食上頗為講究。以獨特技藝和刀法把蕎麥加工成白蕎面,創(chuàng)造出了一道晶瑩剔透、爽口筋道的美食一“一百家子撥御面”。憑一把刀和百年光陰,這一碗面慢慢撐起了古鎮(zhèn)的門面。
葛海龍是張三營撥御面第十一代傳人,他在衙門街上開了一家酒樓。身為御面廚師,刀是立身之本。所用的刀凈重6斤6兩,鐵器打造,形如羊角,雙把手柄,刀身加刀柄長約60厘米。撥面技藝的訣竅在于刀,而技藝的傳承則在于人。在他心中,只有鋒利的刀才能撥出更好的面。
隆化縣境內(nèi)有燕山及其余脈,生長著多種野生食材。一大早,葛海龍便上山去尋找最能與這碗面相配的野生蘑菇。
這種純天然的食用菌滑嫩爽口、味道鮮美,被人們視作與“海味”相應(yīng)的“山珍”,正是制作一百家子撥御面鹵必不可少的食材。
河北平原,多盛產(chǎn)小麥、玉米,冀北山脈盛產(chǎn)高原耐寒作物蕎麥。
蕎麥營養(yǎng)價值極高,去其黑,留其白,必須用傳統(tǒng)石磨7遍碾軋,再經(jīng)過6次羅篩,去粗取精。通過10多道工序,最后磨出獨一無二的白色蕎面。1斤蕎麥只能出4兩白蕎面。當?shù)厝撕苷湟曌匀火佡浀氖巢?,多以此為食?/p>
這是一百家子人秘不外傳的技藝。
墻上掛著一柄雙把刀,從葛海龍祖爺爺那輩開始代代相傳,是制作撥面專用的刀,在葛家傳承已200多年。

據(jù)《承德府志》記載,乾隆皇帝狩獵途經(jīng)一百家子,在此地吃了白蕎撥面,甚是喜悅。從此,“一百家子撥面”冠上了一個“御”字,讓這道美食聲名遠揚、流傳至今。
光陰流逝,這把刀已不再能用,卻見證著葛家人做撥面的歷史。這把刀也在時刻提醒著葛海龍,做面雖是小技,卻也要真刀真槍靠手上功夫吃飯。
當?shù)厝讼彩成揭爸?,野生肉蘑鹵配撥面是畫龍點晴之筆,鹵的清香和面的筋道相得益彰。
這碗面內(nèi)容豐富,無論蘑菇、木耳,還是雞湯、豬肉,全都以君臣佐使之道,襯托出真正的主角一一白蕎面。而主角的出場,也須頗費一番周折才行。
做面,先用滾開水燙四分之一,以此保持面的軟糯。然后,再蘸冷水按擠,將面揉成一團,飭10分鐘以上。冷暖相激,揉搟共施,這團面的成型也像極了人生。
黃奇是葛海龍的徒弟,跟隨葛海龍學(xué)藝兩年,正在系統(tǒng)學(xué)習(xí)撥面技藝。
蕎麥面,不能直切,一切就斷。雙柄,就是為了更好地均勻用力。制作撥面的鐵刀并不罕見,其中的玄妙在于刀功。最重要的技藝就是一刀一刀練就的“撥”功。
必須利用手指、手腕、手臂“三位一體”的巧妙配合,撥面才能達到快、準、勻、細的要求。
不同于其他面條形狀的扁和圓,一碗上等的撥面,要做到“細如線,白如雪”且成三棱形狀。沒有反復(fù)撥上十幾年的手上功夫是達不到的。撥御面清香撲鼻、入口綿軟,讓人食欲大增。
1981年,“一百家子撥御面”曾受邀請進了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凡吃過撥御面的國內(nèi)外賓客,都贊不絕口。
“御”字可以理解為一種獎賞,也可以理解為對技藝的“駕御”。
“一百家子撥御面”,神乎其技的精髓不僅在于年深日久的“撥”功練習(xí),而且在于專注堅持的精神勁。
山野之間,寒來暑往,那些平常度日的百姓,為一日三餐而煞費苦心,這才是食物所帶來的希冀。
石家莊的金毛獅子魚

泰斗袁清芳于1951年在石家莊創(chuàng)制,其徒弟劉振山1983年于人民大會堂發(fā)揚光大,而后被評為河北經(jīng)典名菜。
劇長,石家莊人,出身烹飪世家,是金毛獅子魚的第四代傳承人。一條普通的鯉魚,經(jīng)劇長神奇的刀功,變身一頭雄獅,這種霸氣的做法很是少見。他說:“我的手藝是爺爺教的,為了學(xué)好這門手藝,光刀工就練了4年?!?/p>
劇長的爺爺劇建國,17歲跟隨冀菜宗師袁清芳大師學(xué)藝,后被評為“中國烹飪大師”,以做金毛獅子魚聞名。年逾古稀的他,為了讓孫子能做好這道菜,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對孫子有著極其嚴苛的要求。
算是成功了一半。心性的磨煉才是做金毛獅子魚的精髓所在。耐得住性子,熬得住孤獨,做菜由技術(shù)上升到藝術(shù),這才是廚師的追求。
從魚體中部斜鰓部,快速精準下刀,才能切出薄如蟬翼的魚片。全身可剞30片,再用剪刀順著刀路,將片好的魚片剪成兩百多根蓬松交錯、粗細勻整的細絲,保證不粘不斷。每條粗細均勻,長18厘米,厚3毫米,無誤差,一刀都不能錯。如此繁雜苛刻的要求,對現(xiàn)在的劇長來說,經(jīng)過多年的刀功練習(xí),早已游刃有余。
金毛獅子魚的做法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廚師擁有極高的廚藝。獅搏象兔,須用全力。變尋常為神奇,就是真正的烹飪之道。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比说逗弦坏膭¢L,已完全掌握了金毛獅子魚的制作精髓,化平凡為非凡。
一道藝術(shù)品般的美食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鮮香酸甜之味讓人們欲罷不能。
一條鯉魚經(jīng)切片、剪絲、炸制、澆汁、成菜,外焦里嫩、色澤紅亮,食之酸甜適宜,獨具鮮香之味。因其外形酷似獅子,而得名“金毛獅子魚”。這道菜,是由冀菜美食也是這個城市的煙火氣。
如果說祖?zhèn)鞯拇蟮叮瑢⒚媸场皳堋背闪艘环N特有的技藝。那么,兩把家常用刀,則將冀菜的風(fēng)采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詮釋的是刀功的神奇。
河北省會石家莊,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表面波瀾不驚,內(nèi)含的歷史文化卻歷久彌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金毛獅子魚需要用兩把刀具:菜刀和剪刀。菜刀要求刀身薄、刃鋒利、行刀穩(wěn)、切片勻。剪刀要長刃,剪出的魚絲完整。
要想做好這道菜,刀功是關(guān)鍵。剛開始學(xué)的時候,先用蘿卜練習(xí)。把蘿卜做成魚的形狀,練行刀和剪絲。每天只要有時間就練,一年的時間練了300多根蘿卜,劇長的刀功才得到了爺爺?shù)恼J可。簡單的動作,枯燥的練習(xí),天長日久,必見其煩。
在劇建國看來,熟練刀功只能
京城美食家王世襄曾這樣評價:“金毛獅子魚的毛只比牙簽粗一點點兒,炸完了每根都不連著,而且沒有折的,全炸酥了,就好像雄獅子頭上的毛發(fā)那樣?!?/p>
這道“霸氣”的美食,不僅見證著刀鋒上的技藝,而且飽含著對事物追求極致的人生哲學(xué)。
如今劇長和爺爺有個共同的心愿,就是把金毛獅子魚推廣出去,走向更多的餐桌,讓全國人民都能品嘗到這道河北名菜。
神乎其技,不只是刀功和技法,更是心性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