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首次提出把民族團結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民族團結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要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具有民族元素的內容,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了解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基于此,本文以統(tǒng)編本教材中民族團結選文為研究對象,探究培養(yǎng)學生形成民族團結意識的教學策略。
一、統(tǒng)編本教材民族團結選文分析
統(tǒng)編本教材吸納了豐富的少數民族題材和元素,把相對抽象的民族團結內容轉變?yōu)檫m合學生內化的知識點。六個年級有多篇課文或知識點,涉及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族語言、民族風俗和民族文化等內容,民族團結的篇目及分類在教材中的呈現狀況如下頁表1所列,
從表1中可以看出,教材中民族團結內容以文本、插圖、資料袋多種形式在課文、語文園地、習作、閱讀鏈接、綜合性學習等板塊中廣泛分布。這些內容在第一學段的課文中每一課都使用了插圖,圖中的人物穿著極具特色的民族服飾,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直觀認識各民族、了解各民族,感受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到了第二、三學段則借助插圖、文本、資料袋向學生展現各民族團結友好、和諧相處、共同繁榮的場景。這些顯性的呈現或者隱性滲透著民族團結的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助于學生形成民族團結的基本意識
二、統(tǒng)編本教材民族團結選文教學策略
統(tǒng)編本教材中呈現民族團結的內容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兩類。學生能直觀感受到民族團結的插圖以及文字為顯性內容。將民族團結融人或穿插于語文教材的各個板塊,如資料袋、語文園地等為隱性內容。因此,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將教材中涉及的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族語言、民族風俗和民族文化等內容發(fā)掘出來,課堂教學中以此為切入點,從而多維度促進民族團結意識的形成。
1.聚焦民族服飾,激發(fā)民族團結意識
統(tǒng)編本教材針對不同的文本內容,選擇不同民族服飾的插圖,這是對文本內容的補充和延伸,教師要巧用插圖,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比如一年級上冊入學教育《我是中國人》,開篇用大幅圖片呈現56個小學生身著民族服飾,就是有意讓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觀察到服飾不一樣,感知到民族不一樣,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我國有56個民族,我們的祖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的總稱。教材中的插圖與國家意識緊密結合,入學即提醒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都是中國人,是一家人,這是在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民族身份的認同。接下來在拼音單元中《ieueer》的插圖,搭配了身穿民族服飾的兩個少女和一棵椰樹;《我多想去看看》(一下)插圖中身穿新疆民族服飾的小朋友想看北京天安門的升旗儀式,《畫家鄉(xiāng)》(二上語文園地四)插圖展示的是家鄉(xiāng)在草原的男孩青青,青青身著民族服裝騎著馬牧羊;《葡萄溝》(二上)插圖中新疆維吾爾族老鄉(xiāng)端著甜甜的葡萄熱情待客;《難忘的潑水節(jié)》(二上)中,周總理尊重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身穿傣族服裝,端著銀碗,在云南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根據以上教學內容,我們可以設計一些特色作業(yè),比如:你最喜歡哪個民族的服飾,畫一畫;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在地圖上找一找;我們的國家領導人與哪些少數民族合過影,他們有哪些節(jié)日、習俗;等。這些作業(yè)能幫助我們了解民族分布區(qū)域、民族服飾、民族風俗等,在實踐活動中激發(fā)學生民族團結的意識。
第二、三學段,《大青樹下的小學》(三上)插圖中不同民族的學生,穿戴不同的民族服裝在同一間教室里共同學習,各民族友愛相處;《走月亮》(四上)插圖中“我\"和阿媽身著民族服飾,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就是走月亮,這是我國云南地區(qū)的習俗;《獵人海力布》(五上)是在內蒙古一帶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插圖上身著民族服飾的海力布是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草原》(六上)插圖是身穿鮮艷民族服裝的人們騎著駿馬迎接第一次來到內蒙古大草原的老舍先生,蒙漢人民團結友好;《藏戲》(六下)人們戴著面具,穿著藏戲服飾表演藏戲,唐東杰布開創(chuàng)藏戲,是藏族的著名人物,是藏文化的傳播者之一。這些課文和插圖中的人物穿著極具特色的民族服裝,這有助于我們了解民族區(qū)域分布、民族風俗習慣、民族人物、民族文化等,因此關注插圖中的民族服飾,激發(fā)學生興趣,對民族團結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
2.尋找民族美食,促進民族團結意識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食。尋找和品嘗各民族美食,不僅可以了解飲食由來,豐富我們的飲食文化,還可以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感知民族團結帶給我們的幸福和美好。
教材中涉及民族美食的課文有很多,如《葡萄溝》(二上)中出產的新疆特色產品葡萄、葡萄干非常有名。學習這篇課文時可以補充資料讓學生了解人們?yōu)槭裁醋钕矚g葡萄溝的葡萄,因為新疆吐魯番每天的日照時間達十幾個小時,白天晚上的溫差很大,得天獨厚的氣候環(huán)境使這里的葡萄皮薄、水分大、特別甜,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歡。如果你來到葡萄溝,維吾爾族老鄉(xiāng)還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熱情待客的民族風俗,多么美好。為了方便運輸,一部分成熟的葡萄制成了顏色鮮、味道甜的葡萄干,運往祖國各地,各民族共享美食,共同繁榮,共同發(fā)展。
《草原》六上)中老舍先生受到了當地人民的熱情款待,與主人一起喝酒、吃飯,那里的民族食物有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等,這也是我們了解其他民族傳統(tǒng)美食和烹飪技藝的好機會。可以讓學生調查其他少數民族的特色美食,如:壯族的五色糯米飯、苗族的酸湯魚、德昂族的橄欖撒撇等。學習制作這些美食,尋找這些食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傳統(tǒng)習俗,不僅能享受到美味的民族美食,還能在實踐中深人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
3.了解民族語言,理解民族團結內涵
教材主要采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行編寫,教學中相機了解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字,能增進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理解,促進民族團結。如《葡萄溝》《難忘的潑水節(jié)》《草原》等,都有不同民族的人們在一起的畫面,那他們會說些什么?創(chuàng)設情境,適當補充相關民族語言,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親如一家的和諧氛圍。
來到葡萄溝,熱情的維吾爾族老鄉(xiāng)摘下最甜的葡萄,自豪地說葡萄的味道\"亞克西”。“亞克西\"是什么意思?學生很容易就能猜到是“優(yōu)秀、棒”的意思。我們也豎起大拇指夸贊一下葡萄溝的葡萄—“亞克西”。
跟著周總理來到云南的西雙版納,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jié),潑水節(jié)用傣語說是“桑堪比邁”,邊說邊做潑水的動作,感受潑水節(jié)上周總理對傣族人民風俗習慣的尊重,體會他們的幸福與快樂。
老舍先生一行驅車來到草原與蒙古族人民見面時,大家語言不通,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如果此時會說幾句蒙語該多好啊!那見面時,他們會說些什么呢?到蒙古包,主人敬酒時又會說些什么?主人敬酒,我們回敬,感受深深的手足之情、同胞之誼。
學習以上課文時,把這些常用的少數民族語言與漢族語言對比,學生能了解到不同民族在一起慶祝節(jié)日、旅游會面時,表達的都是友好相處之情,感受各民族之間的深情厚誼,團結一心。因此了解民族語言,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民族團結的內涵,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4.理解民族文化,弘揚民族團結精神
教材中有關民族文化的課文有很多,如:民間故事《獵人海力布》五上)、民族藝術《藏戲》(六下)等課文內容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彰顯著民族團結精神。
民間故事飽含著深厚的民族情感。在內蒙古一帶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獵人海力布》,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熱心助人、舍己救人、團結友愛的精神。像這樣有寶物類的民間故事還有哪些?搜集《聚寶盆》《神筆馬良》《漁童》等民間故事,講給大家聽,口耳相傳,傳遞真善美。
藏戲流傳于雅魯藏布江邊的雪域高原,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是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藏戲》主要介紹了藏戲的藝術特色、起源及傳承方式。藏戲是藏族人民的精神寄托,是藏族文化的延續(xù),是藏族人民團結互助的象征。感受了教材中體現的藏族民族文化,再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如:你還了解哪些地區(qū)的藝術形式?收集我國其他地區(qū)的劇種,如安徽黃梅戲、河南豫劇、浙江越劇等,激發(fā)學生了解地方戲曲的興趣,更深人地了解地域文化,欣賞各民族文化,鞏固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講民間故事、收集民族劇種都是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雖然形式不同,涉及的民族不同,但都是傳遞真善美,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團結精神。
5.鏈接校園社團,增強民族團結情感
2022年版課標指出,要積極參加校園文化社團,參與學校舉辦的戲曲、書法、繪畫、刺繡、民樂等相關的文化活動。校園文化社團是增強民族團結情感的重要平臺,因為我國各民族居住狀況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所以同一個學校,甚至同一個班級會有不同民族的教師和學生,如滿族、回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等。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鼓勵他們參與校園文化社團,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僅能增強師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還能幫助他人了解和欣賞不同民族的文化,增強民族團結情感。
教材中《我是中國人》(一上)《大青樹下的小學》(三上),學生穿著不同民族的鮮艷服裝在一起。在美術社團課上,就可以讓學生畫一畫自己最喜歡的少數民族服飾,學生用畫筆、色彩、創(chuàng)意勾勒多彩的民族服飾。這樣就將語文課堂上看到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通過畫筆展現出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與傳承。刺繡社團課上,學生用手中的針和線試著繡一些簡單的民族元素。參與美術、刺繡社團活動的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僅學到了繪畫、刺繡的技能,還了解、欣賞了不同民族服飾的精美之處,更打開了學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大門,讓他們切身體會到不同民族的學生在一起共同學習的美好。
《難忘的潑水節(jié)》(二上)中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草原》(六上)蒙漢人民敬酒唱民歌嘗美食。基于此,可以開展舞蹈、音樂、手工社團課程,鼓勵有專業(yè)特長的少數民族老師,帶領學生跳傣族舞、蒙族舞、唱民歌,歡快的歌舞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挖掘教材中的民族團結資源,鏈接校園文化社團活動,不僅能增強不同民族師生之間的互動,吸引學生熱情參與,還能提升學校的整體民族團結氛圍,潤物細無聲地培養(yǎng)民族團結意識,激發(fā)學生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思想感情。
總之,一線語文教師要立足小學語文課堂,深挖教材內容中有關民族服飾、民族美食、民族語言、民族文化的元素,利用校園社團,幫助學生理解民族文化、傳承弘揚民族團結精神,為維護民族團結貢獻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發(fā)展。
(作者單位:安徽阜陽市六里小學/安徽阜陽市蓮池小學)
責任編輯 郝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