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行業論壇上的一句“三四千家二手車平臺都在賣零公里車,這是行業毒瘤。”將“零公里二手車”推向輿論風口。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二手車市場中“登記日期≤3個月、里程數≤50公里”的車輛占比已達12.7%,其中新能源車型占比超60%。
還有一組數據令人堪憂。記者在多個二手汽車交易平臺按照條件查詢發現,此類零公里二手車幾乎涵蓋當下所有主流汽車品牌,且售價也比全新車型低15%-20%,這導致許多汽車經銷商和車主怨聲載道——為何會有如此數量之多的“零公里二手車”流入市場?這究竟是消費者能踏踏實實撿到的“漏”,還是政策尚無法觸及的“灰色操作”?《汽車縱橫》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所謂“零公里二手車”指的是那些雖已完成注冊登記,但幾乎未被實際使用、行駛里程極低的車輛,其里程數通常接近于0公里。這類車輛的來源較為多樣,主要涵蓋車企清庫存的老款產品、經銷商為沖刺業績而推出的“業績沖刺車”、運輸過程中出現損傷的車輛,以及展廳內用于展示和客戶試駕的車輛等。
聚焦國內市場,當前流通渠道中的“零公里二手車”按源頭大致可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車企“大客戶”銷售部門批量售賣的“資源車”。這類車輛主要來自車企“大客戶”銷售部門,以高庫齡車、滯銷車以及老款車型居多。其中,部分車輛尚未完成登記上牌手續,車企通過這種方式將庫存壓力轉嫁給市場,以快速回籠資金或清理積壓庫存。
第二類是品牌授權4S店為達成銷量目標提前上牌的“沖量車”。為了實現月度、季度或年度的銷量考核目標,國內大部分品牌授權的4S店均會采取提前上牌的策略,這類車輛被稱為“沖量車”,也常被稱作“包牌包稅車”。經銷商通過這種方式虛增銷量數據,以獲取廠家返利或完成銷售任務,但這些車輛實際上并未真正交付給終端消費者。
而第三類則是直營渠道品牌客戶“退定車”流入了二手車市場。記者了解到,部分采用直營渠道銷售的品牌,會出現客戶因各種原因退訂車輛的情況。此時,二手車商可能會介入,代替客戶補齊尾款并提車,隨后將這些車輛投放至二手車渠道進行交易。這類車輛由于未經過實際使用,行駛里程極低,同樣被歸類為“零公里二手車”。
實際上,“零公里二手車”在汽車行業內并非新生事物,其歷史可追溯至十余年前新能源汽車“國補”“地補”政策剛推行之際。當時,部分新能源車企為獲取更多補貼資金,采取批量新車“特殊上牌”操作——通過尋找個人“背戶”或以公司公戶名義購車注冊,以此虛增上報給相關部門的銷量數據,從而套取更多政策補貼。
而在本次引發廣泛關注之前,“零公里二手車”在汽車出口領域已暗流涌動,成為部分車商鉆政策空子、謀取不當利益的“灰色地帶”——由于不同國家的政策導向存在差異,新車與二手車之間的規定十分明確,然而新車與二手車的界定卻顯得模糊,這為經銷商提供了可操作的余地。這些商家將國內新車上牌后,以二手車名義出口,借此繞開進出口管制和高額關稅。
以去年“中俄”二手車貿易為例,部分車商利用中亞部分國家與俄羅斯的“個人購車優惠”和“低價清關”政策,玩起了“繞道”出口的把戲。他們先將國內新車完成上牌,使其搖身一變成為“二手車”,再經中亞國家出口至俄羅斯。如此一來,商家既能享受國內二手車出口退稅政策,又能規避正常新車出口關稅,輕松賺取差價。這種操作嚴重擾亂了汽車進出口秩序,沖擊了相關國家的稅收政策和市場公平競爭環境。
所謂“零公里二手車”指的是那些雖已完成注冊登記,但幾乎未被實際使用、行駛里程極低的車輛,其里程數通常接近于0公里。這類車輛的來源較為多樣,主要涵蓋車企清庫存的老款產品、經銷商為沖刺業績而推出的“業績沖刺車”、運輸過程中出現損傷的車輛,以及展廳內用于展示和客戶試駕的車輛等。
此外,當下“零公里二手車”大量涌現也與新能源汽車市場愈演愈烈的價格戰存在深度關聯。一些汽車制造商面臨了產能過剩的問題,甚至出現了工廠閑置的現象。為了保持產能的使用率,制造商可能會通過自行注冊的方式,將未售出的新車轉變為零公里二手車,以此美化銷售數據、快速回籠資金。
對于消費者而言,價格低廉、車況嶄新的“零公里二手車”看似是“撿漏”的捷徑,實則暗藏巨大風險。這類車輛雖表面光鮮,但往往伴隨權益縮水、車況隱患和保值率暴跌等多重問題,甚至可能成為消費者購車路上的“深坑”。
于是,這些名義上是二手車、實則近乎新車的車輛,成了車市價格戰的催化劑,不斷侵蝕著現有汽車殘值體系。數據最能說明問題。2024年,一款熱門小型純電動汽車一年的保值率表現尚可,但到了2025年,其保值率大幅下滑。同時,2024年新能源二手車整體保值率明顯低于同年燃油車。
進口車市場亦遭受影響。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巨大,其中不乏“0公里車”。這些車輛通過平行出口短暫出國后又回流國內,售價比新車便宜約15%,進一步壓縮了國內二手車市場的合理價格區間。
比如,出口至東南亞的一款緊湊型混動SUV,在當地市場飽和后回流,售價遠低于國內新車。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車商利用“以舊換新”政策,用報廢車置換“零公里二手車”套取1.5萬 - 2萬元國家補貼,再低價拋售。山西某車商甚至通過偽造舊車交易記錄,單月套取補貼超百萬元。
對于消費者而言,價格低廉、車況嶄新的“零公里二手車”看似是“撿漏”的捷徑,實則暗藏巨大風險。這類車輛雖表面光鮮,但往往伴隨權益縮水、車況隱患和保值率暴跌等多重問題,甚至可能成為消費者購車路上的“深坑”。
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為吸引首任車主,通常會推出終身質保、免費充電等“王牌服務”,但這些權益大多與首任車主綁定。而一旦車輛被過戶為“零公里二手車”,這些福利將永久失效。更糟糕的是,多數“零公里二手車”無法享受廠商提供的完整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質保,一旦核心部件出現故障,消費者將面臨高額維修費用。
以某新能源品牌熱門車型為例,2024年其一年期保值率為75.29%,但受價格戰沖擊,2025年同款車型保值率驟降至68.7%。消費者看似省下2萬元購車款,但兩年后轉手時,可能因車況問題比同齡車多虧3萬元。
此外,更有部分不良車商為牟私利,通過OBD設備篡改行車電腦數據,將實際行駛1.2萬公里的車輛偽裝成“0公里”出售。這類車輛看似“嶄新”,但橡膠部件老化、電子元件受潮等潛在問題,通常會在購車半年內逐漸暴露。例如,電池健康度下降、剎車系統異響、電路故障等問題頻發,維修成本甚至可能超過購車省下的差價。消費者一旦中招,不僅面臨經濟損失,更可能危及行車安全。
好在監管部門已采取行動。面對“零公里二手車”泛濫的問題,2025年5月,有媒體報道商務部召集行業機構及汽車制造商召開閉門會議,明確要求“強化全流程監管,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工信部也擬推行“新車登記后6個月內禁止轉二手”的政策,從源頭阻斷套利空間;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則計劃推動建立二手車出口唯一編碼制度,奇瑞、比亞迪等企業已啟動經銷商違規上牌追責機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則發布《關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 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以下簡稱《倡議》),明確表示支持企業通過正常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堅決反對無底線的“價格戰”。
需注意的是,盡管監管部門已采取行動,但此類現象短期內可能仍將存在。而在此期間,作為普通消費者應對如何保障自身權益不受侵害呢?記者建議通過“三查三問”規避風險:一查登記與生產日期,避免購買庫存超6個月的車輛,防止買到長期積壓的“準新車”;二查維修保養記錄:通過4S店系統確認車輛是否為試駕車或展車,避免買到“高強度使用”的車輛;三查第三方檢測報告:重點關注電池健康度、輪胎磨損、底盤損傷等指標,避免買到“暗病車”。
同時,在購車前也應當向經銷商咨詢以下問題,如質保政策方面是否包含三電系統?售前承諾的質保從何時起算?車況了解方面,明確問清車輛是否有過多次轉賣?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買“零公里二手車”時,還需認真對比車輛配置。記者了解到,市面上存在的大部分“零公里二手車”都存在減配情況,甚至可能是廠家特供的“減配版”,以上這些在購車配置清單上都未必會標注,必須仔細核實。
隨著官方認證二手車體系的完善、監管政策的落地以及消費者認知的提升,零公里二手車的現象有望徹底杜絕。在此之前,行業各方需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回歸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
“零公里二手車”亂象,本質是新能源轉型期的畸形產物,而不應成為車企的“套利游戲”,而眾多車企也應該意識到零公里二手車這把雙刃劍帶來的問題。部分車企為沖銷量、占市場,通過“內部上牌-過戶銷售”的方式制造“零公里二手車”,透支品牌價值,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
對此,行業自律至關重要。車企應堅守技術創新與誠信經營,避免將“零公里二手車”作為套利工具。目前,已有部分車企推出官方認證二手車平臺,通過數百項嚴格檢測、提供延長保修和專屬服務,將傳統“非標品”二手車變成官方認證“標品””,取得了較高的客戶復購率。
記者相信,隨著官方認證二手車體系的完善、監管政策的落地以及消費者認知的提升,零公里二手車的現象有望徹底杜絕。在此之前,行業各方需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回歸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