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題.跨學科學習強調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聯系,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培養其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因此,初中數學的跨學科學習是學科發展的需求.
1初中數學跨學科學習的內涵
跨學科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旨在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通過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促進學生對復雜問題的綜合理解能力.美國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的首席專家曼斯勒提出,跨學科學習的關鍵點在于知識的應用性.他認為知識不是孤立的理論內容,應當是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被靈活應用的工具.跨學科學習要求學生能夠將多個學科的知識相結合,形成綜合的解決方案.在初中數學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數學不是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存在,它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尤為重要,數學知識的獨特性在于其邏輯性,這為學生提供了跨學科學習的框架.跨學科學習中的數學內容,重點強調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學生需要通過訓練增強自己的問題分析能力,從而在跨學科的任務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
2初中數學跨學科學習的關鍵要素
初中數學跨學科學習的有效實施依賴內容、情境、活動與成果四個關鍵要素.這四個關鍵要素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初中數學跨學科學習的深人開展,提升學習的整體效能.跨學科學習的內容須具備現實關聯性、綜合性和可探究性.數學作為一門嚴謹的學科,在跨學科教學中承擔著分析、建模、推理的重要功能,所選內容應體現數學在不同學科中的廣泛應用.因此,內容的設置必須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跨學科學習的情境既可以是具體可感知的實體環境,又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構建動態的探索空間.學習活動是跨學科學習的核心環節,決定了學生知識構建的方式.數學的跨學科學習活動應具備建構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建構知識體系,而非被動接收信息.成果的呈現形式應多樣化,數學跨學科學習的成果不僅局限于具體的計算結果,還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數學建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及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作為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在跨學科學習成果的表達上需要更加靈活.
3初中數學跨學科學習的實踐路徑
3.1梳理核心知識,找準跨學科要點
跨學科學習圍繞學科知識展開,這一過程需要教師先對教材與新課標進行深人解析,以精準把握核心知識.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新課標則為教學指明方向,二者共同構建起跨學科學習的框架.在解析教材時,要對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進行系統性梳理,明確知識的內在邏輯,挖掘其中蘊含的學科思想方法,確定哪些知識具有跨學科的價值.基于對核心知識和核心目標的明確,教師需要將與該核心知識相關的多學科知識進行連接重構,以數學學科為基點,探尋與之在內容上有交叉、在思維上有共通之處的其他學科知識.在明確跨學科學習的各要素后,教師要構建起以跨學科探究主題為線索的知識框架,將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按照邏輯關系進行重新編排,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跨學科知識
例如以蘇科版九年級上冊“弧長及扇形的面積”一節為例,弧長及扇形面積的計算涉及圓的基本性質、比例關系及弧度制的數學概念,是初中數學中綜合性較強的知識點之一.弧長的計算公式建立在圓周長的基礎之上,通過圓心角所占的比例確定孤長的具體數值.對于半徑為 r 的圓,若圓心角為n°,則其對應弧長可由公式l= 180πr或l=|a|r求得,其中 a 為圓心角對應的弧度.由于整個圓的圓心角為 360° ,對應弧長即為整個圓周長 C=2πR ,因此部分弧長可視為整體圓周的一個比例.扇形面積的計算基于同樣的比例關系,若扇形的圓心角為 n° .則其面積可由公式 π2求得.結合這一數學知識的核心特點,可構建非遺工藝——漆扇制作的跨學科學習主題.漆扇作為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在造型設計、工藝制作、藝術審美多個方面均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扇面的形態多以弧形展開,且各類漆扇的造型往往依賴于數學計算,確保扇面展開后的弧長、扇形面積符合設計需求.在跨學科學習中,可借助數學計算的方法,對漆扇展開形態進行精準建模,探索弧長、扇形面積與工藝美術之間的聯系,在這一過程中提升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3.2開展實踐教學,布置跨學科任務
跨學科學習活動的實施需要精細化設計,使數學知識在多學科融合的教學環境中發揮核心作用.課時安排是教學實施的基本單位,教師要合理規劃學習任務,確保跨學科學習的層層遞進.基于數學核心知識,跨學科教學需圍繞探究主題進行細化,保證學習任務符合邏輯進程,促進知識的有效遷移.教師安排跨學科學習任務時應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分階段推進,使學生不斷深化理解,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跨學科教學的規劃還需緊扣學科核心概念,避免知識的零散拼接,使跨學科學習具備系統性.
例如在\"弧長及扇形的面積”的跨學科教學設計中,教學任務需要圍繞數學核心知識展開,以漆扇制作作為實踐主題,確保數學概念在實際應用中得到深化.在跨學科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僅作為工具支撐漆扇的形態設計,還與美術、工藝學科相結合,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教學任務的設計以弧長及扇形面積計算為核心,分階段推進,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優化思維方式,完善知識體系.
任務1 扇面展開角度與尺寸的確定
基于漆扇的實際制作需求,設計符合特定要求的扇面結構.選擇折扇、柄扇、團扇等不同形態的漆扇,并依據預設條件,確定合適的扇面展開角度與尺寸.分析弧長與半徑之間的關系,利用公式 l= 18\"計算扇面的展開弧長.根據扇面的面積要求
? ,調整圓心角 n 的取值范圍,確保扇面面積符合預設標準.在展開過程中,運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測量具體數據,校驗計算結果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調整展開角度,使其在滿足面積需求的基礎上,與折扇的實際功能相匹配,確保在折疊狀態下不影響使用.
任務2龍骨數量與夾角計算
漆扇的折疊展開依賴于龍骨結構,龍骨的數量與夾角決定了扇面的穩定性.依據已確定的扇面展開角度,分析扇面結構的均勻分布情況.將展開角度n 作為已知條件,計算龍骨數量k及每根龍骨之間的夾角θ.讓學生結合不同形式的漆扇特點,探討龍骨數量的合理取值范圍.通過計算分析扇面的彎折程度,使龍骨的排布既符合數學上的均勻分布原則,又能保持扇面整體結構的穩定性.之后學生需要利用量角器測量設計模型中龍骨之間的夾角,調整龍骨數量,使最終設計方案兼顧數學精準度.
任務3 設計稿繪制評估優化
依據已完成的數學計算,繪制漆扇設計稿,標注關鍵尺寸數據,包括扇面展開角度、弧長、面積以及龍骨間夾角.采用比例尺將計算結果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圖形,確保各部分的相對比例符合實際制作需求.根據計算數據與實際模型的對比,調整扇面曲率,使其更加符合漆扇的功能需求.此外,教師需要組織測量活動,利用不同工具驗證計算數據的合理性,確保設計方案滿足既定目標.在最終評估階段,結合結構穩定性、美觀度、便攜性等因素,對設計稿進行優化,使漆扇的數學計算結果與工藝制作要求達到平衡.
3.3分析最終成果,匯報跨學科結果
跨學科學習的最終成果匯報不僅是知識應用的直接體現,更是學生思維建構、邏輯推理及綜合能力發展的集中展現.成果匯報需圍繞數學知識的核心應用展開,確保數學邏輯貫穿成果分析的全過程.跨學科學習成果的評估需基于數學邏輯與多學科知識整合能力,確保評價體系能夠全面反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跨學科應用能力.成果展示不僅需體現數學計算的精準度,還需考查學生如何在跨學科背景下運用數學方法進行邏輯推理,使數學學習成果真正轉化為問題解決的能力.教師在最后需要引導學生完成教學評價,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需突破傳統模式,納入多評價主體.
跨學科學習的最終成果匯報是學生知識應用能力、邏輯思維水平和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基于漆扇制作的跨學科任務,成果匯報需涵蓋數學計算的精準性、設計方案的合理性以及美學價值的體現.成果展示以作品陳述、數據分析、模型演示等多種形式展開,使數學知識的應用貫穿整個匯報過程,確保邏輯推理與數據分析在匯報環節中得到充分展現.學生需要從數學計算、結構優化、工藝實施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匯報.闡述弧長計算的核心思路,展示展開角度、扇面面積及龍骨夾角的數學推導過程,確保計算邏輯清晰、數據精準.學生在進行成果匯報時可以結合設計圖紙、動態演示、計算分析形式,增強成果展示的完整性.例如,學生可以運用幾何繪圖工具展示扇面展開后的結構,利用函數軟件模擬不同展開角度對扇面面積的影響,以數據表格呈現不同參數下的計算結果,使成果匯報兼具數學嚴謹性.
教師在設計評價體系時要依據數學應用、設計合理性、表達邏輯、跨學科融合多個維度構建,采用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式,確保評價標準的全面性.數學計算部分依據計算過程的嚴謹性、數據的精準度、公式推導的完整性進行評分,確保數學邏輯貫穿始終.設計合理性以結構穩定性、尺寸比例、扇面展開角度等因素作為評估標準,分析計算數據與實際需求的匹配度.表達邏輯考察語言表達的清晰度、推理過程的完整性、數據分析的準確性,使成果展示能夠充分展現數學思維的嚴密性.跨學科融合度依據數學與美學、工藝、文化等學科的結合深度進行評價,確保數學知識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得到充分應用.教師需要在評價過程中構建細化評分標準,確保評價體系覆蓋各個環節.數學計算部分占比 40% ,依據公式推導、計算精度、數據校驗進行細分評分,確保數學知識的準確運用.設計合理性占比 30% ,結合尺寸規劃、角度調整、結構穩定性等因素進行評價,保證設計方案的科學性.表達邏輯占比 20% ,圍繞數據分析的完整性、語言表述的清晰度、推理過程的嚴密性展開評分,確保成果展示具備邏輯嚴謹性.跨學科融合度占比 10% ,考察數學與美學、工藝、文化等方面的結合程度,確保數學知識的應用具有實踐意義.通過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評價體系,使跨學科學習的成果匯報不僅關注數學知識的應用效果,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跨學科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為知識的整合遷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數學概念超越單一學科范疇,實現邏輯思維、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深度融合.跨學科學習不只是教學方式的創新,也是思維模式的變革.數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數值計算和公式推導上,更在于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結,使其從抽象推理轉向現實問題的解決,從孤立運算轉向綜合能力的培養.跨學科學習的實踐路徑,為數學教育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使數學知識在多維度、多情境、多領域中展現獨特魅力,為新時代教育體系的優化提供了深刻啟示.
參考文獻:
[1]趙敏.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跨學科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數學,2025(4):124-125.
[2]董建兵.初中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開發與設計研究[J].數學教學研究,2025,44(1):42-45.
[3]王秋閣.基于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初中數學教學設計與實施[J].中學數學,2024(24):18-19.
[4]王恒.初中數學教學中跨學科融合的實踐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24(35):73-75.
[5]邢東良,康偉英.初中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