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推拿結合中藥熏蒸療法治療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醫院收治的55例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27例)和觀察組(28例)。對照組采用痛經推拿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熏蒸療法治療,比較兩組疼痛程度[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和臨床療效。結果 研究組治療期間3次經期VAS疼痛評分、治療后連續3次VAS疼痛評分平均值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推拿結合中藥熏蒸療法治療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癥狀。
關鍵詞:原發性痛經;血瘀型;推拿;中藥熏蒸療法;疼痛程度
原發性痛經為婦科常見疾病,好發于青年女性群體[1]。其典型癥狀表現為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常伴有腰酸、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嚴重時可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質量[2]。原發性痛經是指伴隨月經周期規律性發作的下腹部疼痛。依據“十四五”規劃教材《婦產科學》中痛經的診斷標準,對于具有典型痛經癥狀的患者,需詳細采集病史,并結合盆腔檢查、妊娠檢查、婦科超聲等輔助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子宮纖維肌瘤等器質性疾病后,才可診斷為原發性痛經[3~4]。目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以緩解疼痛為主要目標,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針灸推拿、運動療法、心理干預等[5]。由于普通女性的月經周期通常在21~35 d,治療的間隔時間較長,患者經過一個月經周期的推拿治療后痛經可能有所緩解,但下一周期仍易復發[6]。因此,痛經治療需連續進行多個月經周期,以鞏固療效。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推拿結合中藥熏蒸療法治療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醫院收治的55例血瘀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27例)和觀察組(28例)。對照組年齡18~32歲,平均年齡(25.19±3.49)歲;病程
3~11年,平均病程(8.33±2.02)年;已婚10例,未婚17例。研究組年齡19~35歲,平均年齡(25.79±3.95)歲;病程5~10年,平均病程(8.43±1.77)年;已婚10例,未婚1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診斷標準[7],主癥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脹痛拒按、月經推后,月經量少色黯、經行不暢時或夾瘀塊,次癥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肢寒畏冷、面色青白,得熱后腹痛緩減,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緊或澀;年齡18~35歲;月經周期21~35 d;依從性良好;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等繼發性或器質性疾病導致痛經;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臟器疾病;伴有精神類疾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痛經推拿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采用按法、揉法及擦法在患者下腹部及下肢部進行施術,用中指點按氣海、中極、行間、足三里、血海、地機、三陰交等穴位各2 min,掌揉下腹部3 min,全掌橫擦下腹部,以透熱為度。注意腹部推拿時應用力均勻柔和,由輕到重,禁止暴力按壓。隨后,再取俯臥位,中指點按膈俞、肝俞、腎俞等穴位各1 min,小魚際直擦腰骶部督脈及膀胱經、橫擦八髎,以透熱為度[13]。上述揉法均120~160次/min,注意推拿施術的動作需保持持久性且具備滲透力。經前4 d開始治療,
1次/d,至月經來潮第3天為止,持續1周。一個療程為3個月經周期,治療1個療程。
1.2.2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藥熏蒸療法
使用LXZ-200E熏蒸床進行全身熏蒸,中藥組方:雞血藤、艾葉各15 g,川芎、牛膝各12 g,當歸、延胡索、莪術、香附、烏藥各10 g。將上述中藥倒入熏蒸床高壓鍋內,加水后加熱至60 ℃。患者仰臥于熏蒸床上,全身暴露于藥蒸汽環境中,每次熏蒸30 min。叮囑患者在中藥熏蒸治療結束后補充水分300 mL,以防出汗過多導致津液流失。經前4 d開始治療,每天1次,直至月經來潮第3天為止,持續1周。一個療程為3個月經周期,治療1個療程。因治療時間持續至月經期,如果經期出血量過多,則容易導致貧血、生殖系統感染及身體過度虛弱等狀況,故需注意月經量過多時可暫停中藥熏蒸治療。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疼痛程度:治療前、治療期間的3個經期及1個療程結束后的連續3個經期,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2)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疼痛消失且連續3個經期未復發,為治愈;疼痛減輕或消失,但療效維持<3個月,為有效;疼痛癥狀未見明顯緩解,為無效。總有效=治愈+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期間3次經期VAS疼痛評分、治療后連續3次經期VA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43%,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4.0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原發性痛經主要表現為月經開始前或經期前1~2 d出現的下腹部痙攣性疼痛或持續性鈍痛,其病理機制與子宮收縮時間過長和子宮內膜缺血相關[8]。痛經一般持續1~3 d,常伴隨其他部位的放射性痛、經前期綜合征、經期大量出血或血塊,部分女性可伴隨出現腰痛、疲勞、虛弱、惡心嘔吐、頭痛、便秘、腹瀉等癥狀[9]。原發性痛經的發病機制復雜,通常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可分為子宮因素(如子宮位置不佳、宮頸口狹窄、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分泌過多等)及其他因素(如初潮較早、經期時間過長、經量過多、焦慮、遺傳、吸煙、性生活、藥物等)[10]。初診患者需結合婦科查體、妊娠試驗、盆腔超聲等檢查,以排除繼發性痛經的可能引起病因。痛經多始于月經初潮后一年內,好發于青少年女性。部分患者痛經發作時疼痛劇烈,需依賴止痛藥物(如口服藥、注射制劑)緩解癥狀,嚴重者甚至因疼痛影響日常生活,需請假臥床休息[11]。隨著年齡增長及妊娠分娩,痛經的疼痛程度可逐漸緩解,疼痛持續時間也會隨之縮短。
根據《黃帝內經》“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的理論,中醫認為痛經的主要病機在于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經期前后,沖任二脈氣血盈虛變化,出現胞宮氣血運行不暢或胞宮失于濡養,致使痛經發作[12]。血瘀型痛經臨床主要分為氣滯血瘀與寒凝血瘀兩證,其共同表現為疼痛拒按,經血色黯、夾血塊,血塊排出后腹痛減輕。依據中醫辨證論治原則,針對血瘀型痛經的常規痛經推拿治療應以活血、祛瘀、止痛為基本治則,通過特定手法作用于下腹部及盆腔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13]。同時,推拿通過刺激氣海、中極、行間、足三里、血海、地機、三陰交等穴位,通調臟腑經絡之氣,達到活血調經、通絡止痛之功效[14]。
中藥內服雖為治療痛經的常用方法,但部分患者因湯劑味苦難以接受,或對西藥、中草藥及中成藥等藥物治療方法存在顧慮,治療依從性較低[15]。《素問·舉痛論》中記載“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指出疼痛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寒邪凝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而《素問·調經論》有言“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說明氣血喜溫暖而厭寒冷,寒邪會使氣血凝滯不暢,最終導致痛經,為中藥熏蒸療法治療痛經提供理論依據[16]。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期間3次經期VAS疼痛評分、治療后連續3次經期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痛經結合中藥熏蒸療法治療血瘀型原發性痛經較常規痛經推拿治療更具備優勢。常規痛經推拿治療結合中藥熏蒸療法治療痛經,除通過推拿改善局部氣血、刺激經絡和穴位以外,還結合中藥的調經、活血、止痛之功效用及熏蒸產生的熱力效應。中藥熏蒸療法作用于腹部或腰骶部,通過溫熱刺激可以放松肌肉,擴張全身血管,促進血液循環;透皮吸收又有助于藥物直達病灶,發揮散寒除濕、行氣化瘀、溫經暖宮、活血止痛之效,進而緩解子宮收縮及缺血情況,加速子宮內膜脫落。推拿與中藥熏蒸療法相結合,內外協同,不僅能增強對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止痛效果,且副作用較少,適合長期調理使用。
綜上所述,推拿結合中藥熏蒸療法治療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癥狀。
參考文獻
[1]楊冬冬,龔杏姿,章婷,等.溫經活血湯聯合布洛芬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研究[J].新中醫,2025,57(1):82-85.
[2]吳凡,呂桃桃,韓樂軍,等.推拿結合針刺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療效觀察[J].轉化醫學雜志,2023,12(1):40-43.
[3]黃建華,孫長文,程運中,等.推拿療法聯合穴位埋線治療氣滯血瘀型原發性痛經自身對照研究[J].浙江中醫雜志,
2016,51(10):747.
[4]黃明媛,王朝暉,李娟榮.運動療法在痛經中的應用概述[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24,33(15):66-69.
[5]劉霞,楊秀清.加味吳茱萸湯聯合個體化心理干預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研究[J].智慧健康,
2024,10(21):55-58.
[6]程族桁,王奕冉,王恩界,等.催眠療法對女大學生原發性痛經癥狀改善效果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
2022,43(11):1707-1712.
[7]張佳佳,王軍,白鵬,等.《循證針灸臨床實踐指南:原發性痛經》的研制及其特點[J].中國針灸,2019,39(12):1343-1346.
[8]王得志,包銀蘭,丁全茂,等.推拿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療效的Meta分析[J].吉林中醫藥,2018,38(10):1213-1216.
[9]王博偉,蔣雪霞,陳紅,等.中藥熏蒸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氣滯血瘀型臨床研究[J].實用中醫藥雜志,
2019,35(9):1158-1160.
[10]錢怡娟,胡梅芳,吳慧.中藥督脈熏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
2021,28(2):323-324.
[11]許昌芬,黃愛武,陳王煥,等.溫胞化瘀止痛湯聯合穴位敷貼治療原發性痛經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
2024,59(8):732-733.
[12]周航,陳瑩,孫晶.隔藥灸聯合經痛湯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24,51(9):156-159.
[13]魏娟,王朝暉,唐李楨.推拿點穴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及其腧穴使用規律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9(7):44-46.
[14]倪建俐,沈瑜.基于數據挖掘技術探討中藥復方治療痛經的用藥規律[J].吉林中醫藥,2019,39(3):385-388.
[1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234.
[16]陳梓瑜,趙耀東,蔣梅霞,等.原發性痛經中醫病因病機的研究概況[J].中醫臨床研究,2021,13(27):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