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針灸聯合補陽還五湯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醫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予以補陽還五湯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比較兩組神經傳導速度[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SNCV和MNCV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灸聯合補陽還五湯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調節神經傳導速度,且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
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針灸;補陽還五湯;感覺神經傳導速度;運動神經傳導速度
糖尿病是一種以血糖持續異常增高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謝性疾病[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臨床主要表現為四肢遠端對稱性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具體癥狀包括肌無力、肌肉萎縮、肢體麻木及肌腱反射力下降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2]。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在疾病早期階段具有潛在的可逆性,因此早期診治十分必要[3]。補陽還五湯具有益氣活血、通絡止痛之效,配合針灸可顯著改善臨床癥狀[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針灸聯合補陽還五湯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醫院收治的68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51~84歲,平均年齡(67.56±2.28)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7±0.23)年。觀察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52~83歲,平均年齡(67.62±2.32)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3.53±0.2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5];臨床資料完整;生命體征無異常;溝通及認知能力正常;依從性良好;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其他糖尿病并發癥;伴有皮膚嚴重感染;足背動脈搏動消失、減弱顯著;既往有肢體外傷疾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伴有免疫系統疾病;伴有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補陽還五湯治療
補陽還五湯方劑組成:黃芪30 g,雞血藤、當歸各20 g,赤芍、白術、川芎各15 g,紅花、地龍、桃仁各10 g。上述藥材在經過浸泡后,清水煎煮,取汁200 mL,1劑/d,分早晚兩次溫服。隨證加減:神疲乏力者,加黨參、茯苓各15 g;腰脊酸痛、足膝無力者,加桑寄生、杜仲各15 g;手足麻木者,加羌活、獨活各10 g;心悸失眠者,加五味子、麥冬各10 g;心悸胸悶者,加檀香、丹參各10 g;邪毒不清者,加蒲公英、金銀花各20 g。連續治療2個月。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
取穴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太沖、太溪、血海、豐隆等穴位,根據穴位選取適宜體位。使用0.25 mm×40 mm毫針,采用直刺法,平補平瀉。每日治療1次,治療5 d后間隔2 d。連續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前后,采用神經電生理檢測儀檢測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2)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感覺異常癥狀、疼痛感均基本消失,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優化>5 m/s,為顯效;感覺異常癥狀、疼痛感有好轉趨勢,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優化1~4 m/s,為有效;臨床癥狀及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均無改善,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3)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如頭暈、惡心嘔吐、腹瀉及食欲不振等。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兩組治療前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SNCV和MNCV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SNCV和MNCV均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06%,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6.47%,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82%,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7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神經病變中最常見類型之一,但其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6~8]。中醫將糖尿病神經病變歸屬于“筋痹”、“血痹”范疇,認為其病機與氣行阻滯、血脈痹阻密切相關[9]。《金匱要略》記載[10]:“氣虛血瘀者,人形瘦、色黑,脈微細而澀,氣少而喘,志少而不欲言,病多流連不愈”。故治療該病應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SNCV和MNCV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補陽還五湯作為經典益氣活血方劑,方中黃芪健脾補氣、升陽舉陷,可促進陽氣升發,強化衛氣功能,抵抗外邪,具有顯著的抗氧化和免疫調節作用,還能通過增強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減輕氧化應激損傷,緩解腫脹癥狀,促進唾液分泌及消化;當歸,味甘辛,性溫,可改善微循環,促使微血管擴張,調節病灶處的血液循環,促進造血,同時緩解疼痛感,滋養陰液、生津潤燥,確保機體陰陽均衡,避免血氣不足;赤芍涼血、清熱,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效,通過清理血分熱毒,實現疾病治療效果,同時還能改善血液循環速度,消散瘀腫,促進血脈暢通;川芎疏通經絡,調節體內氣的流動,保證身心處于健康狀態,利于氣血循環,可有效減輕疲勞感,提高機體抵抗力[11]。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活血、益氣、化瘀之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12],當歸與赤芍協同發揮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改善微循環,增加神經組織血液供應;地龍含有豐富的抗凝血活性成分,能降低血液黏度;川芎、桃仁和紅花配伍可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神經內膜血流灌注。該復方可通過多靶點調控糖代謝、改善微循環并減輕神經炎癥。針灸通過刺激足三里、三陰交等具有明確調節糖代謝的穴位,可顯著增強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血糖波動。此外,針灸刺激能促進內源性阿片肽釋放,減輕神經病理性疼痛[13]。將補陽還五湯與針灸聯合應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可發揮協同增效作用,通過改善多元醇代謝通路異常,減少山梨醇蓄積;增強抗氧化防御系統,提高SOD和GSH-Px活性;調節血管活性物質(如一氧化氮和內皮素)平衡,改善神經微循環;促進神經生長因子表達,加速神經纖維修復[14~15]。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補陽還五湯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調節神經傳導速度,且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潘慧,張翠,余江毅,等.補陽還五湯與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西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24,43(11):48-50.
[2]李妍霏,王麗.氣絡學說論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光明中醫,2024,39(20):4112-4116.
[3]龍景春,衣華強.特色針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概況[J].河北中醫,2024,46(8):1399-1402.
[4]吳桂珍,傅軍偉.補陽還五湯聯合針刺治療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
教育,2024,22(2):106-109.
[5]呂繼宏,段玉紅,張效科.《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證結合診療指南》解讀[J].現代中醫藥,2022,42(3):32-36.
[6]馬萌萌.溫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24,27(7):12-15,20.
[7]肖三,呂夢甜.中醫特色護理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4,22(13):156-158.
[8]潘凱,楊旗.黃芪桂枝五物湯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22(13):143-146.
[9]王斌.纖溶酶聯合硫辛酸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24,19(10):123-126.
[10]吳晉英,李俊蓮,張世霞.《金匱要略》痹證探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5):496,520.
[11]宋丹,白洪超,陸平.補陽還五湯加味聯合依帕司他對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及炎癥因子、NRG1、Irisin的影響分析[J].四川中醫,2024,42(2):141-145.
[12]鄧蘭英,蒲林莉,范良,等.加味補陽還五湯對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型患者血清FGF21、25(OH)D、ET-1水平及高凝狀態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5,42(1):86-93.
[13]陳毓琴,王寶蓮,黃劍冉.針灸聯合補陽還五湯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23,26(23):20-23.
[14]丁亞琴,吳堅,謝心,陸侃,陳毅越.針灸聯合補陽還五湯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功能、血清NSE水平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9,38(8):865-869.
[15]王玥,趙梓一,許懷生,等.補陽還五湯聯合針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血糖代謝、神經傳導速度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2,22(3):47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