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12.0027.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12.009
肝臟占位性病變是由肝臟內部異常結構形成的病理性改變,主要包括肝囊腫、肝血管瘤、肝良性腫瘤、肝臟原發性惡性腫瘤、肝內轉移瘤等類型[1]。其影像學表現為肝臟內局灶性或彌漫性腫塊、結節,占據正常肝組織空間,干擾肝臟代謝、合成、解毒等正常生理功能,進而引發肝功能異常,甚至會導致全身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在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早期診斷中,常規超聲因具備便捷、無創等優勢,是該病初步篩查的常用手段,但對微小病灶或復雜病灶的定性診斷能力有限。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多層螺旋CT(MSCT)和磁共振肝臟加速容積采集成像(MRI-LAVA)序列增強掃描逐漸成為肝臟占位性病變的重要診斷方法。MSCT可快速獲取肝臟斷層影像,清晰呈現肝臟解剖結構與病灶形態,在檢測肝臟鈣化灶方面具有顯著優勢[2]。但MSCT對軟組織分辨率欠佳,部分病灶影像學特征存在重疊,導致其對部分等密度或等信號的病灶存在漏診、誤診,在鑒別良、惡性肝臟占位性病變方面存在一定局限。MRI-LAVA序列可清晰展示病灶內部結構與血供狀況,有助于病灶性質診斷[3]。但該技術檢查耗時較長,對患者屏氣配合度要求嚴格,微小的呼吸運動就可能導致圖像出現偽影,進而影響診斷的準確性。因單一檢查方法存在局限性,為更準確地診斷肝臟占位性病變,臨床可采用MSCT與MRI-LAVA序列增強掃描聯合診斷以彌補不足。但目前二者聯合應用的具體效果仍需深入研究?;诖?,本研究分析MSCT與MRI-LAVA序列增強掃描在肝臟占位性病變中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煙臺市牟平區中醫醫院收治的113例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檢查、MRILAVA增強掃描檢查、病理檢查,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所有患者中男性79例,女性34例;年齡38\~77歲,平均年齡( 58.89±6.32 )歲;病灶最大直徑 1~3cm ,平均病灶最大直徑( 2.25±0.32)cm ;E 3MI19~30kg/m2 ,平均 BMI(25.16±3.28)kg/m2 。本研究經煙臺市牟平區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人標準:(1符合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標準[4];(2)MSCT與MRI-LAVA序列增強掃描檢查圖像質量滿足診斷要求;(3年齡18\~80歲;(④臨床影像和病理資料完整;(5肝臟占位性病灶最大直徑 ?1cm 。排除標準:(1存在MRI檢查禁忌證者,如體內有心臟起搏器、磁性金屬植入物等;(②存在心、肺、腎功能障礙等嚴重疾病者;(3對造影劑過敏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2檢查方法MSCT增強掃描:患者取仰臥位,使用X射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設備(通用電氣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國械注進20173061177,型號:RevolutionHD)進行高分辨率圖像采集。MSCT參數設定:螺距3,層厚 5mm ,層距 1mm ,電壓 120kV ,電流 280mAs 。增強掃描時,經外周靜脈高壓注射碘佛醇注射液[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027,規格:100mL:35g(I)] ,劑量為 1.1mL/kg 。于注射造影劑30s后掃描,記錄患者肝臟動脈期血流動力學變化;于注射造影劑 60s 后掃描,觀察患者門靜脈血流情況;于注射造影劑90s后掃描,記錄患者肝臟血流平衡狀態影像。
MRI-LAVA序列增強掃描:患者取仰臥位,在高磁場強度下使用磁共振成像系統[通用電氣醫療系統(天津)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203060863,型號:SIGNAArchitectAIR],確保肝臟完全處于掃描范圍內。T1加權成像(T1WI)參數設定:層厚 5.5mm ,矩陣 150×200 ,視野40cm×38cm ,層距 2.0mm ,重復時間(TR) 250ms ,回波時間(TE) 50ms ,使用快捷梯回波序列,同反相位成像。T2加權成像(T2WI)參數設定:層厚 6.0mm ,矩陣225×300 ,視野 30cm×37cm ,TR 300ms , TE75ms ,激勵次數2次,以增強軟組織對比度。肝臟容積加速采集成像(LAVA)動態增強掃描時,經靜脈注射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北京北陸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088,規格: 12mL:5.63g (按 C14H20GdN3O10?2C7H17NO5 計)],于注射造影劑10s后掃描,捕捉肝臟動脈期血流變化。于注射造影劑30s后掃描,觀察門靜脈血流動態。于注射造影劑 300s 后掃描,獲取肝臟血流平衡狀態圖像。參數設定:層厚 5.0mm ,矩陣 150×250 ,視野 30cm×40cm ,層距 1.5mm , TR40ms , TE20ms 。
病理學診斷:通過肝穿刺活檢或手術切除獲取肝組織樣本后置于福爾馬林溶液中,以保持細胞形態完整。隨后進行石蠟包埋,制備成切片。將切片切割至 4μm ,并進行蘇木精-伊紅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切片,依據細胞形態和染色特征完成病理學診斷。
1.3觀察指標 (1)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MSCT與MRI-LAVA序列增強掃描的檢查結果及診斷效能。(②比較肝內良、惡性病變的MSCT灌注參數,包括肝動脈灌注量(HAP)、肝血流量(BF)、肝血容積(BV)平均通過時間(MTT)、毛細血管通透性(PS)。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 (%)] 表示,采用 x2 檢驗。一致性采用Kappa檢驗,Kappa值 gt;0.75 表示一致性較好,Kappa值0.40\~0.75表示一致性中等,Kappa值 lt;0.40 表示一致性較差。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 t 檢驗。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MSCT、MRI-LAVA序列增強掃描單獨及聯合檢查的診斷結果分析病理檢查結果顯示,113例肝臟占位性病變患者中,良性72例,惡性41例。MSCT、MRI-LAVA序列增強掃描聯合診斷肝臟占位性病變與病理檢查結果一致性較高(Kappa值 =0.962 ),敏感度為 97.22% 、特異度為100.00% 、準確度為 98.23% 、陽性預測值為 100.00% 、陰性預測值為 95.35% ,均高于各項單一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1、表2。
注:與MSCT檢查比較, aPlt;0.05 ;與MRI-LAVA序列檢查比較, bPlt;0.05 MSCT:多層螺旋CT;MRI-LAVA:磁共振肝臟加速容積 采集成像。
2.2肝內良、惡性病變MSCT灌注參數比較惡性病變組患者HAP、BF、BV均高于良性病變組,PS高于良性病變組,MTT短于良性病變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 ),見表3。
3討論
在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中,MSCT屬于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憑借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和覆蓋范圍廣等優勢,在臨床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5]。MRI-LAVA序列基于高場強MRI成像,其空間分辨率與軟組織對比度均較高,可有效檢測微小病灶,精準顯示病灶的形態、邊界及其與鄰近血管、膽管的解剖關系,為良、惡性病變鑒別提供形態學依據[6-7]。
本研究結果顯示,MSCT、MRI-LAVA序列增強掃描聯合診斷肝臟占位性病變與病理檢查結果一致性較高,敏感度為 97.22% 、特異度為 100.00% 、準確度為 98.23% 、陽性預測值為 100.00% 、陰性預測值為 95.35% ,均高于各項單一檢查。單獨分析各項檢查技術時發現,MSCT、MRI-LAVA序列增強掃描與病理檢查結果的診斷一致性為中等,Kappa值分別為 0.697、0.735 。這表明雖然每種檢查方法都有其獨特的診斷價值,但單獨使用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兩種檢查方法聯合應用時,可顯著提升Kappa值。分析原因為,MSCT在增強掃描階段,通過捕捉病灶在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的血供變化,按照不同時期的強化特征,進一步區分良、惡性病變[。MRI-LAVA序列通過快速容積采集技術,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全肝高分辨率掃描,同時,結合動態增強技術,可精確描繪出病灶的血供模式,包括肝動脈供血、門靜脈供血及內部血流動力學變化。此外,MRI-LAVA序列能區分肝臟占位性病變在動脈早期和晚期的強化差異,這對鑒別肝血管瘤等良性病變與肝癌等富血供病灶有重要意義[9。兩種方法聯合檢查通過整合MSCT的形態學信息和MRI-LAVA序列的血流動力學信息,為病變性質診斷提供更全面、準確的依據。因此,聯合檢測的診斷效能較高,可準確鑒別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性質,顯著降低肝臟占位性病變中惡性病變的漏診率[10]。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惡性病變組患者HAP、BF、BV均高于良性病變組,PS高于良性病變組,MTT短于良性病變組。分析原因如下:(1在惡性病變中,腫瘤細胞的快速增殖導致代謝需求增加,細胞通過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等活性物質,誘導肝動脈異常擴張,進而使患者HAP升高。(②惡性病變的新生血管密度增加并使管腔擴張,導致患者BF和BV升高;腫瘤血管內皮結構異常(如基底膜缺損、細胞間隙增寬)導致患者PS升高。(③由于腫瘤細胞的快速增殖及腫瘤血管的新生、擴張,病灶區域的血管阻力降低,血液流動速度加快,從而使患者MTT縮短[]。MSCT增強掃描可通過量化這些血流動力學灌注參數,為肝臟占位性病變良、惡性鑒別提供重要理論支持。
綜上所述,MSCT與MRI-LAVA序列增強掃描聯合診斷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準確性較高,且MSCT的灌注參數可為臨床診斷良、惡性肝臟占位性病變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閆峰.64排螺旋CT增強掃描對比3.0T核磁共振診斷小肝癌的臨床價值[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3,36(9):1549-1551.
[2]王玉立.核磁共振多期動態增強掃描診斷原發性肝癌肝內病灶的價值探析[J].罕少疾病雜志,2024,31(8):65-66,74.
[3]萬昆明.1.5T磁共振LAVA動態增強掃描對肝癌分期的價值[J/CD].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20,7(36):174-175.
[4]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腫瘤介人專業委員會,國家衛生和健康委員會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超聲醫學專家委員會.肝病超聲診斷指南[J].臨床肝膽病雜志,2021,37(8): 1770-1785.
[5]孫蕾.核磁共振多期動態增強掃描在原發性肝癌肝內病灶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黑龍江醫學,2022,46(8):969-971.
[6]李雯.肝臟增強CT技術與肝臟MRI技術診斷肝癌的準確率對比[J].臨床研究,2021,29(12):108-111.
[7]LIUY,CHENC,LIUL, et al.Comparison ofMRI and CT scan forthe detection of liver cancer[J]. Curr Med Imaging,2023,19(9): 995-1004.
[8]梁志鵬,王雪揚,王澍.3.0TMRLAVA序列在肝硬化結節病變診斷的臨床價值[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5(2):252-254.
[9]樊建朝,趙香田.核磁共振、增強CT及超聲造影對肝癌介入治療療效評估的對比研究[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9,29(5):463-465.
[10]王德志,胡海洋,郭長華,等.釓貝葡胺核磁共振增強與CT多期增強掃描對肝硬化伴小肝癌診斷的對比研究[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21,31(5):449-451.
[11]趙肖肖.多層螺旋CT聯合血清ApoB和 γ? -GT對肝臟占位性病變的臨床診斷價值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4,8(7):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