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看,夏季養生蘊含著深厚的智慧,若順應天時進行養生保健,能讓我們更好地適應季節變化,保持身體健康。

在夏季,自然界陽氣達到最旺盛的狀態,正所謂“陽極陰生”,在陽氣最為強盛之時,陰氣也已悄然開始滋生。《黃帝內經》中記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句形象地描繪了夏季自然界萬物繁茂生長的景象,同時也揭示了人體與自然的緊密聯系。此時若能順應天時,注重養護陽氣,可使陽氣得到充分滋養,為秋冬季節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中醫理論認為,五臟與四季相對應,心與夏季相通應。《黃帝內經》中記載:“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 因此,夏季養生的重點在于養心。保持心情舒暢、平和,避免情緒波動過大,有助于減輕心臟負擔,維護心臟正常功能。
(1) 綠豆湯。將綠豆洗凈,浸泡2—3小時,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后轉小火慢煮至綠豆開花,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冰糖調味。綠豆湯,既能清熱解暑,又能補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和礦物質,是夏季清熱解暑的經典飲品。需要注意的是,綠豆性寒涼,脾胃虛寒、體質虛弱者不宜過量飲用。
(2)冬瓜海帶湯。將冬瓜去皮、去瓤,切成小塊;海帶洗凈,切成小段。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煮20—30分鐘,至冬瓜軟爛,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冬瓜富含水分和維生素,具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的作用;海帶含有豐富的碘和膳食纖維,能軟堅散結、消痰利水。冬瓜海帶湯味道鮮美、清爽可口,是夏季防暑祛濕的佳品。
(1)西洋參茶。取3—5克西洋參切片,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燜5—10分鐘后即可飲用。對于經常熬夜、工作壓力大,出現氣陰兩虛癥狀(口干舌燥、神疲乏力、心煩失眠等)的人群,飲用西洋參茶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
(2)山藥百合粥。將山藥去皮后洗凈,切成小塊;百合洗凈,掰成瓣。與大米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后轉小火煮至粥熟爛,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百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此粥口感軟糯,香甜可口,既能益氣生津,又能養心安神,適合夏季全家食用。
(1)薏苡仁紅豆粥。將薏苡仁和紅豆提前浸泡3—4小時,與大米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至粥熟爛。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冰糖。薏苡仁紅豆粥具有良好的健脾祛濕功效,對于夏季因濕氣重而出現的身體困重、食欲缺乏、大便黏滯等癥狀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2)茯苓餅。將茯苓打成細粉,與面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適量清水、白糖和酵母,揉成面團,醒發后搟成薄片,放入平底鍋中烙至兩面金黃即可。茯苓餅口感酥脆,香甜可口,常食有助于健脾祛濕、寧心安神。
為了解暑降溫,很多人會選擇吃冰激凌、喝冰飲,但夏季人體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過于冰涼的食物進入人體后會使胃腸道的血管急劇收縮,影響消化液的分泌,導致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問題。因此,三伏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菜、水果、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以保持脾胃的正常運化。
對老年人和兒童而言,飲食上還有一些注意要點。從顧護脾胃陽氣的角度出發,老年人除了要避免飲用冰鎮飲品,還需要控制寒性食物的攝入。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軟爛的食物。
(1)晚睡早起,適當午休。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可適當晚睡早起,在晚上11點之前入睡,早上6點左右起床為佳。中午11點至下午1點是心經當令之時,此時若適當午休30分鐘至1小時,有助于養心安神、緩解疲勞。
(2)避免貪涼,注意保暖。夏季人體的汗孔處于開放狀態,睡覺時不宜直接吹風扇或空調,以免風寒濕邪入侵;腹部、腰部和關節部位要注意保暖。
(3)運動要注意時間和方式。夏季運動應選擇在清晨或傍晚時分,此時氣溫相對較低,空氣較為清新。運動方式以舒緩、輕松的有氧運動為主。運動強度要適中,以身體微微出汗、稍感疲勞但休息后能很快恢復為宜。運動時間不宜過長,每次30分鐘至1小時即可,運動過程中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4)調節情志,放松身心。夏至天氣炎熱,容易使人心情煩躁、情緒波動較大。因此,夏至養生要特別注重情志調節。要保持心情舒暢、平和,避免情緒大起大落。
(編輯" "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