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以來,各地幫扶效果明顯,有效防范了規模性返貧致貧風險,高效銜接鄉村振興;過渡期后,仍需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以四川省旌陽區為例,深入分析當地可持續防貧情況,提出可持續防貧路徑對策,主要是穩定政策幫扶制度,提高產業發展振興能力,持續激發內生動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防貧;農業;農村;產業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是鄉村振興的根本。2021年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過渡期以來,扶貧策略從“輸血式”扶貧逐步轉向“造血式”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致貧,這是“三農”工作的底線任務。隨著鄉村全面振興推進,許多難題還需要一一突破,包括尋找切實可行的幫扶方式、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可持續鞏固脫貧效果以防止返貧等。
1 旌陽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現狀
1.1 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
全區農村居民返貧致貧風險總體可控,幫扶產業持續發展壯大,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穩中有增。通過優化調整駐村幫扶干部,穩定幫扶聯系責任人,實現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軟弱渙散黨組織、集體經濟薄弱村等幫扶力量全覆蓋,實現教育、醫療、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等幫扶政策應享盡享。完善學校控輟保學制度、輟學學生勸返復學、登記與書面報告制度,實時動態監測。脫貧人口、監測對象全面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制度,“先診療后付費”政策全面落實。脫貧人口、監測對象家庭醫生簽約率100%,醫保參保率100%,大病集中救治率100%。常態化開展動態監測,實施農村危房改造,維護運營供水廠(站),農村危房和供水風險隱患動態清零。
1.2 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全區農村人飲供水、污水處理、垃圾收運、居民供電、鄉村道路、電信網絡“六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低保、特困人員救助、養老保險實現應保盡保。全區農業生產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積極建設“天府糧倉”旌陽片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強。2024年全區糧食種植面積
3.53萬hm2,產量25萬t;油菜種植面積1萬hm2,產量3萬t。建成小麥萬畝示范區1個、萬畝雜交水稻高產示范區1個、種業科技創新示范片1個。完善“旌陽區能繁生豬動態監測系統”建設。按照“產業建園區、園區帶景區、景區融社區”總體思路,建設現代農業園區13個。全區家庭農場系統名錄入庫1 400個,培育農業龍頭企業65家。全年一產增加值增速2.6%,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6%。完善推廣數字農業“一張圖”旌陽模式,依托數字農業平臺拓展數字鄉村平臺,重點建好防返貧監測等系統,形成數字農業場
景應用。
2 可持續防貧的難點
2.1 致貧風險客觀存在
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突發重疾、意外傷害等健康隱患突如其來,經濟下行、價格波動等市場因素風險不期而遇,這些客觀情況導致返貧致貧風險長期存在。例如,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造成農產品減產,或市場風險造成農產品滯銷,導致收入下降;突發安全事故、重大疾病等造成醫療支出過大;創業失敗、失業等造成收入驟減。
2.2 脫貧群眾內生動力還需進一步激發
通過各種政策的支持發展,農村產業得以起步和發展,并為脫貧群眾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利好,但因為環境差異,農民思想不能集中統一,有的脫貧群眾“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內生發展動力不足,長效防貧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和建立。
2.3 產業聯農帶農機制還需不斷完善
旌陽區現有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缺乏聯農帶農機制,市場拓展與產業帶動能力有限,尤其是缺乏產業領軍型龍頭企業[1]。一些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管理不規范,與村集體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松散,未發揮好產業帶動作用。傳統小農戶的家庭經營,市場信息不暢通,單純從事農業收入無法滿足家庭需要。
2.4 貧困家庭勞動力?自身條件不足
有的人體弱老邁,基本喪失勞動力;有的患有重大疾病,有的肢體或精神殘疾,勞動能力不足。
2.5 縣內區域發展不均衡
綿遠河以東是旌陽區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區,全區6個省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都集中在旌東丘陵地區,是持續深化防貧的重點區域。大多數村經濟結構單一,收入渠道主要為外出務工;丘陵片區農機作業困難,農業種植結構產生效益低;鄉村基礎設施薄弱,農產品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
3 可持續防貧路徑
3.1 穩定政策幫扶制度
3.1.1 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分層分類幫扶制度
使用防貧監測申報二維碼,暢通網絡農戶自主申報渠道。運用防止返貧監測系統,打通醫療、教育、住建、民政、殘聯等部門數據壁壘,強化風險推送預警。用好網格化監測幫扶體系,優化村組干部實地走訪、電話問詢等排查核查方式。對于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統籌開展識別監測。運用旌陽區智慧農業“一張圖”,整合全區21萬農戶產業、勞動力等基礎數據,搭建防止返貧智慧監測預警平臺。通過建立風險程度模型,推送核查紅、黃兩色預警,村級網格員使用手機端小程序開展入戶核查,實現精準識別、應納盡納。完善幫扶措施庫,對有勞動能力的落實產業、就業開發式幫扶,對家庭勞動力弱的落實救助、低保等社會兜底保障。
3.1.2 注重欠發達區域政策傾斜
強化黨建引領,對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集體經濟薄弱的村,有針對性地加大政策傾斜的力度。持續鞏固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和區級部門幫扶力量,全面落實科技特派員和鄉村振興指導員制度,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引智鄉村運營師,從各村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支持和幫助作用。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落實黨的惠民政策,針對農戶發生的困難情況,落實相應幫扶政策予以解決,用好農村低保、特困保障、臨時救助、慈善捐款等保障政策,加強對困難人群的關愛服務,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圍繞各村產業發展,深入調研,分析產品市場前景,聽取群眾發展意愿,對接全區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產業培育方向,積極爭取產業扶持政策,加快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壯大農村新型集體經濟,讓后進的村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步跟上步伐。
3.1.3 優化財政供給政策
集中、統籌管理轄區內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等投入到農村地區的涉農資金,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形成合力”的原則,在確保完成目標任務、實現惠民惠農的前提下,統籌好各級財政涉農資金,完善涉農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納入項目庫統一管理,形成政策資金合力。根據不同區域返貧風險、基建短板和產業結構,加強財政資金投入的精準性,實現差異化財政支持,確保全體農村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3.1.4 穩定三保障和安全飲水政策
落實學生資助政策,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完善學校基礎環境條件,推進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教學應用。繼續落實參保資助政策,引導、幫助脫貧戶、監測戶100%參保。加強區級醫院診療能力建設,穩步提升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診療水平和縣域內就診率。實施農村脫貧人口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持續鞏固脫貧人口、監測對象住房安全有保障成果,推進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持續排查脫貧群眾飲水安全保障問題,對標農村飲水安全評價4項指標開展常態化監測,確保農村脫貧群眾飲水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動態清零;大力實施飲水保障項目,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防止水源枯竭地區、設施薄弱地方出現區域性長時間飲水不安全現象。
3.2 提高產業發展振興能力
3.2.1 發展特色和優勢產業
立足資源稟賦,科學引導各鎮差別化發展特色農業,避免同質化競爭,形成各鎮產業分工明顯、功能有機銜接的農業發展格局。以綿遠河為界,旌西、旌東片區因地形地貌、灌溉、耕地條件不同,兩大片區實行差異化發展策略。旌東丘陵區域重點發展雜交油菜制種;依托林地,發展生態化養殖;以丘陵地區現有水果資源,引進名、優、特新品種,構建形成以雜柑為主,以枇杷、早熟梨、李、棗等為補充的特色小水果產業帶,打造市民的“果盤子、后花園”。旌西平壩區域主要做強米線水稻、雙低油菜、綠色蔬菜等特色產業;依托旌陽區糧食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高標準中稻種植區;以供應鮮菜為重點,發展精細化鮮菜及蔬菜加工,打造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富農,堅持長短結合,推動以小微特色種植養殖產業為主的短平快幫扶項目向以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服務業等規模產業為主導的長效產業發展。培育農業農村新產業模式、新業態發展,打破傳統農業單一發展弊端,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高效防范規模性返貧致貧風險[2]。
3.2.2 完善產業聯農帶農
不斷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三位一體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高質量助推產業發展。發揮旌晶食品、東升農場、米老頭食品、愛達樂食品等本地農業領域重點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并選取一批產業帶動能力強、農民增收效果好的企業給予重點扶持。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產業就業幫扶基地+農戶”等方式,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完善各主體和群眾間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良好發展格局,促進農戶積極參與產業發展,共享產業發展成果。支持產業園區和就業幫扶車間健康發展。在涉農項目中,積極推廣以工代賑等方式,組織動員脫貧群眾參與村莊建設項目實施、過程監督和后續管護,增加務工收入。
3.2.3 支持發展到戶產業
結合本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實際,精準制定到戶產業幫扶政策,引導有條件的農戶發展適度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致富增收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農民發展產業金融支持,對符合授信條件脫貧戶、防貧監測對象、低收入人口的合理資金需求,落實涉農貸款獎補、貼息等政策,鼓勵擴大產業經營。做好科學規劃、政策引導,引導農戶,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市場需求與文化特色,通過謀劃重點項目,幫農戶精準選擇有潛力的產業與業態,讓庭院經濟成為農民增收新引擎,發揮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作用。對脫貧人口、監測對象申請發展庭院種植養殖,產業設施改善,發展庭院工廠、作坊、苗圃,發展民宿、餐飲、農家樂等庭院休閑旅游,發展庭院生產生活服務等庭院經濟項目給予適當補助。
3.2.4 發揮幫扶資產效力
以財政專項幫扶和扶貧資金項目為抓手,延伸至行業扶貧資金、社會捐贈資金、自籌資金等投入,2013年以來,旌陽區累計形成幫扶和扶貧項目資產2 159處,其中國有資產點9處、集體資產點1 313處、個戶資產點837處。建立健全非經營性資產管護臺賬和經營性資產運營臺賬,強化經營性資產運營的風險防控機制,保障非經營性資產的管護常態化。完善資產收益連接機制,圍繞農民“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四項收入結構,探索土地流轉得租金、就近務工得工資、合作經營得利潤、收益分紅得獎金的“4+4”農民增收結構模式,推動村民共同參與經營幫扶和扶貧項目資產管理。
3.3 持續激發內生動力
3.3.1 深化文明鄉風
緊扣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目標,升級美好幸福生活的標準,激發內源驅動力。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全面增強農民道德自律能力。積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文明素質、科學素質、法律素質和健康素質,革除陳規陋習,倡導培育良好社會風氣。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紅黑榜制度,開展農村文明典型評選、德孝文化實踐活動,營造和諧婚姻家庭和鄰里關系,弘揚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勤儉持家、誠實守信等良好家風。
3.3.2 深化改革驅動
深化農業農村制度改革,盤活農村資產資源,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完善15 min農村就醫圈、鄉村教師“區管校用”、審批事項“綜窗”服務、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體系,通過改革事項落地,持續激發農村活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進一步鞏固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成果,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種糧農民受益保障機制,建設國家油菜制種大縣。使用農交所交易平臺,規范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完善宅基地從嚴管理制度,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農戶閑置住宅。鞏固農村“三變”改革成果,探索村級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管理機制及財政扶持模式,推行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經營性財產參股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健全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加大困難群眾支持力度,防止返貧致貧風險。
4 結語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即將圓滿收官,迎來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時期,農業農村部門仍需會同各有關部門持續加大工作力度,深化政策支撐,強化產業扶持,持續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通過制度優化、技術賦能與多主體協同,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常態化幫扶長效機制,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中國智慧。
參考文獻
[1] 譙江蘭,鐘佳利,張立志.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以德陽市旌陽區為例[J].現代化農業,2022(7):66-68.
[2] 文宏,辛強.鄉村振興過程中規模性返貧的風險測度——基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脆弱農戶家庭收入沖擊的考察[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21-3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