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是指在共同的學習目標、興趣和價值觀指導下,通過相互協作、交流與分享,共同成長與進步的學習群體。幼兒園學習共同體是指以幼兒為核心,教師、家長及其他相關人員共同參與,旨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學習環境。為了讓幼兒園學習共同體發揮更大的教育價值,教師從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促進幼兒間的互動與合作等方面展開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共同推動學習共同體的不斷發展。
一、整合教學資源,突出體驗學習主體性
學習共同體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互動性、合作性,旨在促進學習者全面而和諧地發展。教師基于體驗式學習圈打造的教學理念,結合幼情,整合豐富靈活性、實踐性、互動性較強的教學資源,推出契合的學習活動,激發幼兒主動參與學習共同體的熱情。
1.開展學情調研
幼兒的認知水平、溝通能力、動手能力、理解能力等存在一定差異,且直觀思維較為發達。教師對此有科學認知,在教學資源整合和學習共同體組建時,關注幼兒基本學情和人際關系,搜集、篩選具有階段性、層次性的教學內容,推出更為注重幼兒學習體驗的游戲活動,構建系統性教學體系,為幼兒積極加入學習共同體奠定基礎。學習共同體的創建,能夠幫助幼兒在自己能力的最近發展區內獲得更多鍛煉機會。
幼兒的認知水平、操作能力、體能基礎等,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對此有客觀判斷,在游戲形式、內容選擇和任務投放時,遵循因材施教原則,設置層次化、階梯性活動任務,促使幼兒在自己最近發展區內順利成長。如有的幼兒爆發力較強,有的幼兒耐力較強,有的幼兒投擲能力較強,有的幼兒平衡感較強等。教師結合幼兒的基本學情,將傳統的運輸游戲更改為接力賽,要求幼兒自行組建小組,每個小組協商出走平衡木、騎羊角球、投球的人選,以接力的形式將小球運輸到球筐里,看哪個小組用時最少。幼兒的參與興趣較高,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進行精確分工,十分賣力做好自己這一環節,主動與其他小組展開競爭,在鍛煉體能的同時,也提升團隊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教師結合幼兒個體化差異,優化教學內容,極大程度上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讓幼兒在競賽中獲得更為深刻的實踐體驗,教學效果突出。
2.融入教育理念
組建學習共同體后,需要明確學習的具體目標。教師創新教育理念,在教學方案設計時,結合體驗學習主體性、實踐性、互動性、情境性、過程性的特點,對接幼兒基本學情,整合、處理多學科知識,規劃清晰的學習目標,為幼兒順利進入互動、實踐、集體活動作好鋪墊,打造體驗式學習圈。幼兒在有效溝通、主動探索下展開實踐學習,可以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和歷練效果。
“踩氣球”是較為激烈的對抗性游戲,需要幼兒觀察四面八方來偷襲的人,還要主動出擊踩壞他人的氣球,操作難度較大,適合融入學習共同體的教育理念。教師鼓勵幼兒自行組建活動小組,引導幼兒集合團隊的力量進行對抗賽。各小組紛紛展開行動,有的小組將氣球系在每個組員的腳踝處,并背靠背圍成一個圈,全方位守護己方氣球;有的小組則將所有氣球系在一個人腳脖上,并將這個人圍在圈里保護;還有的小組嘗試兩兩配合,一個負責進攻,一個負責防守等。經歷一番激烈的爭斗,很快角逐出優勝小組。教師適時扮演“小記者”,對優勝小組進行采訪,引導其分享成功經驗,并鼓勵其他小組復盤競賽過程,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培養幼兒主動自我反思、總結經驗教訓的良好學習習慣。在這個游戲設計時,教師展開創新探索,增加合作對抗和討論環節,能夠為幼兒帶來更多心理體驗。
二、創設體驗情境,凸顯體驗學習過程性
體驗學習情境強調學習應發生在真實的、有意義的情境中,以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教師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體驗學習情境,促使幼兒在不同形式的體驗中提升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1.營造學習環境
體驗學習圈的打造注重培養學習者主動建構、理解、記憶、運用知識的意識,而非讓其被動接受知識,丟失學習的主動權。教師對接幼兒的生活實際,利用實物、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構建真實、直觀的學習場景,為幼兒順利進入學習活動打好基礎,并推出游戲化、互動性、實踐性較強的學習活動,利用豐富的材料、設備和情境,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在多重互動中體驗學習過程,并從中獲得更多學習啟迪。
角色扮演游戲是幼兒接受度較高的游戲。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視聽功能,播放動畫、視頻、音樂等片段,創設直觀、趣味的活動情境,為幼兒展開角色扮演游戲提供助力。如“小兔子乖乖”故事的情節曲折,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特點,并蘊含教育意義,適合作為角色扮演的素材。為了給幼兒創造更多自主實踐機會,教師鼓勵幼兒組建表演小組,依據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合作完成創編和表演。為了營造逼真的場景,教師發動幼兒制作小兔子、兔媽媽、大灰狼的面具,并用桌椅搭建小兔子家的景象,促使幼兒順利進入角色。幼兒在自主創編過程中,設計了個性化演出形式,如一起跳舞、一起合唱等,為故事賦予趣味性屬性的同時,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獲得一定程度的鍛煉。
2.優化體驗方式
幼兒對世界的認知主要通過直觀的觀察、操作、體驗的方式,以親身體驗來理解周圍的事物,并對未知、新鮮事物報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師對場地布設、材料運用、活動組織、程序安排等因素做深度分析,結合幼兒的成長需求和學習表現,動態調整學習活動形式,以提升體驗活動的契合性和靈活性。生活化學習活動對幼兒的思維啟發更為明顯,能夠獲得更為及時的反饋,教師從生活角度出發,展開學習環境優化,為幼兒營造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以及為其綜合素養提升奠定基礎。
互動游戲是幼兒學習共同體獲得實踐體驗的載體。如兩人三足游戲,考驗的是團隊的配合,要求兩人節奏、步幅上高度統一。為了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教師開展競賽活動,要求幼兒自行選擇組隊的成員,四人一組進行接力賽,看哪個小組最先到達終點。游戲開始后,由于不同幼兒的體能基礎不同和缺少磨合,出現各種問題。在活動結束后,教師適時組織討論活動,要求幼兒就活動中自己和他人的表現進行分析,梳理失敗的原因,討論解決的方法,總結成功的經驗。幼兒的表達欲較強,積極形成反饋。教師再次組織接力賽,鼓勵幼兒利用剛剛討論的方式方法進行比賽,驗證不同方法的可行性。
三、創新方案設計,強化體驗學習實踐性
實踐活動組織時,教師要對活動方案進行創新,對活動程序進行優化,及時發現幼兒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針對性傳授正確的實踐操作方法,引導幼兒在多重互動中獲得更多鍛煉契機。
1.傳授實踐方法
幼兒對自然、生活、科學、藝術、健康等方面的知識,皆抱有主動探索的興趣,但缺少學習經驗積累和實踐方法支持。這是難得的教育資源,教師圍繞幼兒心理特點,創新設計教學方案,推出系統化學習活動,為幼兒提供更多主動探索的機會,培養其實踐意識,并適時給予幼兒技術指導,輔助幼兒獲得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幼兒對新鮮事物和游戲化活動有更高關注,教師以此為切入點,為學習活動賦予趣味性、探索性、競賽性等屬性,勢必能夠創造更多學習動機,成功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摸瞎子”的游戲規則是一個蒙上眼睛,在場地內尋找五個藏匿起來的其他組成員。為了降低難度,教師將幼兒劃分為兩兩一組,一人負責在場地內蒙眼尋人,一人負責在場地外指揮方向。活動開始后,兩個幼兒的配合較為生疏,往往不得其法。教師適時加入,幫助幼兒規范方位語言,鼓勵幼兒將“向這邊來點”“往那邊去點”等模糊的方位指示,修改為“向你的左手邊邁一步”“向你的正前方走兩步”等較為清晰的輔助指揮,幫助幼兒積累實踐經驗。蒙眼的幼兒容易缺乏安全感,不能完全正確落實隊友的指揮,有時一步的距離,需要挪三四步才能到達。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一方面鼓勵蒙眼幼兒相信隊友的判斷,一方面引導場外指揮的幼兒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話術,以達到更默契地配合狀態,將游戲推向高潮。
2.組織互動活動
區域游戲、角色扮演、繪本閱讀、體育競賽、科學實驗、手工制作等活動,都帶有互動屬性。教師做出對應方案設計和活動組織,引導幼兒自然進入活動環節,在思考、討論、協作等互動性操作中展開合作學習,在創造性探索中提升綜合能力。幼兒對這些互動活動有較高認同感,訓練效果自然顯著。為了創造更多互動實踐機會,教師不妨將一部分的材料搜集、場地布置、工具整理等工作交給幼兒完成,為幼兒帶來更多學習認知成長點。
多感官沖擊能夠為幼兒帶來更深刻的實踐體驗,而實踐活動離不開材料、工具、場地的支持。為了讓幼兒獲得更為豐富的體驗機會,教師不妨將工具準備、材料搜集的工作交給幼兒,為幼兒構建完整的認知體系搭建階梯。如在教學“五谷畫”之前,教師要求幼兒進行生活觀察,搜集各色各樣適合做五谷畫材料的五谷雜糧。幼兒對五谷的概念理解較為模糊,不僅帶來了大米、小米、紅豆、綠豆、薏米、玉米粒、芝麻,還有櫻桃核、葡萄籽、花生等,材料搜集較為順利,為五谷畫制作做好前期準備。教師肯定幼兒主動探索的行為,順勢借助多媒體普及五谷雜糧的概念,并在教室一角貼常用材料的海報和“藏寶箱”,海報上繪制塑料瓶、廢布頭、廢報紙、舊紙盒、易拉罐等手工制作常用的材料,鼓勵幼兒觀察生活環境,搜集相關材料,為幼兒提供更多親身體驗的機會。讓幼兒參與材料搜集,豐富幼兒操作體驗的同時,也為實踐活動帶來更多材料支持,保持課程游戲的順利開展。
四、加強家園合作,提升體驗學習社會性
為了全面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教師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從更多角度展開操作,借助多種渠道搜集、精選親子活動內容,投放親子學習任務,開展作品展評活動,以延伸訓練維度,提升教學成效。
1.投放親子任務
現有親子活動存在普適性,教師需具備創新意識,結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訴求,通過教輔材料、借鑒經驗、網絡搜集等渠道,整合豐富親子活動內容融入課程體系,并對現有親子活動內容進行優化處理,以提升活動的契合性。家長參與完成親子任務,幼兒的接受度更高,教師綜合考量多種制約因素,科學規劃任務內容,促使家長發揮輔助支持作用,確保學習活動順利推進。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和教育,但由于各種制約因素,家長無法經常入園參加親子游戲。教師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在具體溝通中達成教育共識,利用不定期的親子任務投放,讓家長與孩子在實踐中拉近親子關系的同時,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進度和表現情況。親子任務需要具有一定的實踐性、開放性、互動性,幼兒對于這種戶外實踐活動接受度很高,積極主動搜集各類葉片、花瓣制作標本,甚至有的幼兒在家長帶領下制作了昆蟲標本,親子任務完成度較高。
2.升級學習評價
幼兒喜歡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教師緊抓幼兒的心理特點,適時推出手工作品、故事講述、繪畫作品等展評活動,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和經驗,以及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解決辦法,培養幼兒主動進行學習反思的良好學習習慣。在創作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難題,教師發動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方法討論,共同破解難題,幼兒能夠積極給予反饋,訓練效果明顯。
在探索“海綿的特性”時,教師發動幼兒自由分組,以六人一組為宜,每組發放一盆水、若干海綿、一瓶洗潔精,鼓勵幼兒合力完成海綿特性的探索。幼幾平時合作基本是兩三人一組,少有超過五人的小組劃分,這樣的分組更能清晰看出幼兒的社交水平和行為習慣。評價方式除了師評,還有自評、互評,可以當面評價,也可以書面評價、網絡互動平臺評價。評價對象可以是作品,也可以是行為。教師構建多元互動評價機制,為幼兒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教師深入分析幼兒的基本學情,融入科學教育理念,采取創設良好學習環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促進幼兒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加強家園聯動等措施,打造體驗式學習圈,構建適合幼兒園學習共同體發展的學習環境,并發揮主導作用,推出符合幼兒個性化發展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在多頻次實踐和直觀體驗學習中獲得情感升華、認知發展、能力提升等,促使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惠華.學習共同體建設:幼兒園園本教研探略[J].新課程研究,2024(17).
[2]葉圣軍.學習共同體: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策略探究[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4(03).
[3]李思.基于學習共同體理念優化園本教研實踐[J].基礎教育研究,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