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藝簡介
吳藝,曾用筆名麥冬、南樂。職業文學編輯。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 文學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 會員。
作品發表于《詩刊》《十月》《中國校園文學》《星 星》《揚子江詩刊》《詩歌月刊》《詩潮》《詩林》《綠 風》等 50 多種純文學期刊。詩歌、散文作品入選多種 年度選本。著有詩集 2 部。
我曾先后 3 次來過嘉興。
前兩次作為“杭州都市經濟圈”媒體采訪團的一員,與人民日報社、新華社、浙江日報社以及杭湖嘉紹四地媒體記者 20 多人,走馬觀花般看了一些地方,涉及社會發展、經濟建設以及民生福祉方面的內容;自今見報的稿件仍掛在網上,成為嘉興之行的“注腳”。
而這一次,形式上雖然差不多,但卻輕松了許多,一路于“風景”中體驗著綠水青山的魅力,既釋放了身心也飽了眼福。
每次來嘉興,有一個地方必須要去的,那就是被譽為革命圣地的南湖。這里是中國革命的搖籃,紅船精神的發源地。不管是采訪還是采風,來此追憶那段崢嶸歲月自然成為了保留節目。
其實,對于南湖,我先前就從《陶庵夢憶》中獲知了碎片化的印象,在作者張岱眼中“煙雨樓故自佳”。那時的南湖還叫螢澤湖,是一處繁華勝境,美人精舫,在煙波縹緲之中,載書畫茶酒,與客茗爐相對,態度幽閑,或泛或泊,經旬不返,佳肴美酒、時鮮果蔬,立辦具臻的詩情畫意,也必定是才子佳人繾綣之處。
我想,如此煙雨中的柳灣桃塢就像一處幻境。如若不是,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杜牧的一廂情愿。不過據史料所言,南湖真的是“水木清華,晨煙幕雨”;而于我遺憾的是,3 次來南湖都沒見到煙雨。
不過雖少了懷古之煙雨,但湖心島還在,煙雨樓前的那兩棵參天古銀杏樹依然枝繁葉茂,或許只有它一直陪伴著一池波瀾起伏的南湖幽情吧?
第二天去海鹽采風時,竟然下起了雨,可我們離南湖越來越遠。這個世間許多的事情還是要講緣分的,對于煙雨中的南湖還是留在想象中吧。
二我們到轉水塢時,雨開始大了起來,綿綿雨絲籠罩著村塢、田疇、山巒,一片空濛景象。
站在潺潺的溪流前,“這條溪繞村而流。就是因為這條溪,此處才叫轉水塢。”陪同采風的村干部不失時機地推銷著自己的村落。
這個寧靜而美麗的小山村,真正的名字叫“六里村”。近年來,成為“兩山”理念成果轉化的樣板地。
我們走在濕漉漉的村巷里,感受著美麗鄉村所散發的氣質——清新而典雅。村里的建筑格局基本是主樓外加院墻的浙派民居風格。我們隨便走進一家庭院,都是擺滿了盆栽和一些手工藝裝飾品。仔細一看,這些形態各異的工藝品都是用各種廢棄物做成的;輪胎做的吊盆、腌菜缸做的漏壺……別出心裁的創意讓我們眼前一亮。煙雨濛濛中山村庭院里蓊郁的綠色顯出了一派盎然生機。
為何這里每戶人家的庭院中都花木扶蘇?村干部告訴我們一個關鍵詞——美麗銀行。村“兩委”
引導村民把廢棄物分類收集起來,在“美麗銀行”
兌換“美麗幣”,通過獲得的“美麗幣”兌換不同“標價”
的小物件,正好配合實現村里垃圾分類的工作目標。
村干部告訴我們,“美麗銀行”的想法萌發于整治村容村貌的時候。那時村里也是各家路上亂堆雜物,亂搭棚子……村婦聯有幾個手工園藝能手,她們把從村民手里收來的壇壇罐罐改造成精美的園藝工藝品,一下就吸引了村民的眼光。在“美麗銀行”女匠師們的巧手中,各種不起眼的材料就像被施了奇妙的魔法,重新活了過來,又被村民用積攢的“美麗幣”買回放在自家的庭院里妝扮著生活。
現在村民嘗到了“美麗銀行”的甜頭,連蔬菜果皮都會收集起來,婦女們會把這些蔬菜果皮做成“環保酵素”,拿回家里可以當洗頭膏、洗潔精,絕對的純天然清潔劑。女人天生就有創造美麗的基因,用這種能力激發村民對美的向往,不知不覺中就會改變一切。 三我們下榻的賓館,正好對著南北湖。推窗一望,偌大的湖面盡收眼底。那會剛好雨停,整個湖面像罩著一層薄紗,遠山近景若隱若現。面對美景,我自然要去感受一番。
我漫步在湖堤上,穿過垂柳柔韌的枝條,置身于霧氣繚繞之中,聽著湖水拍岸的濤聲,我的心一下安靜下來。我就像行走在水墨畫中,此時素雅寧靜的畫面符合中國人追逐的傳統審美的江南墨韻。我想宋元山水也不過如此,如果把“宋元山水”看成一個符號,那它釋義應該是:脫離世俗羈絆的充滿想象力的奇幻表達,是時間也無法抵達的高處。
我正發呆之際,被一陣喧嘩聲擾亂心緒。原來我的前方就是游艇碼頭,一群人等正準備乘游艇泛湖煙波之中。許是多年形成的職業習慣,我上前與他們攀談,得知他們是來自上海的 3 個家庭,祖孫三代慕名來南北湖游玩。
自從南北湖成為旅游景區后,來自各地慕南北湖青山綠水之名的游客多了起來;當地人的生活也悄悄發生了改變。這其中就包括已經退休的胡雪禪一家。他現在景區一酒店做保安,是南北湖的原住民。在他眼里,南北湖的一草一木都難以割舍。
南北湖境內總共有兩個村,分別叫南湖村和北湖村,依山傍水,猶如世外桃源。山上有楊梅樹、茶園、毛竹林,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都種著橘子樹,村民都在慢生活里繁衍生息,過著簡單而快樂的日子。
老胡指著湖中央的白鷺洲對我說,那時他們劃著小船去島上種地,大概有十多畝水田,島上也有一湖,夏末秋初成群白鷺飛飛停停。島上種有成片的桃樹,每當碩果滿枝,隨手摘下都不用洗就能吃。
我問他,“你覺得是現在好還是過去好?”
老胡沉吟片刻說,“現在環境是好了,出行也方便,就近能找到工作補貼家用,姐姐也在景區內賣自家種的橘子……不過總覺得失去了什么。”
在景區的開發建設中,像老胡這樣的許多村民既獲得過也失去過。我想他們失去的應該是揮之不去的鄉愁吧?
四如今,各地的民宿真如雨后春筍地出現,搭著“鄉村振興”的班車駛入人們的視線,但真正讓人心動的卻不多。而草木間民宿確實讓我心動了。
那天與草木間邂逅,在獨特的空間布局中,我被一幅幅懸掛于墻壁的水彩畫所吸引。這些畫面所呈現出的藝術氣息很濃,有強烈的設計感,且線條與色塊所要表達的情緒都很個性化。
我正入迷地欣賞著眼前的一切,民宿的主人走過來,笑瞇瞇地介紹,“平時我們都是在博物館、美術館看藝術展覽。現在把民宿布置成展覽的藝術空間,且不定期地舉辦一些不同主題和風格的展覽,主要是秉持了‘將藝術帶回家’的理念,一幅幅畫作就布展于走廊、房間、樓梯墻壁,居住在民宿中的人可以較為親和、隨意地感受到這份藝術之美,這樣既拓寬了藝術展覽的空間,也拉近了欣賞者與藝術品之間的距離。”
在聊天中得知,南北湖一直以來都是文人墨客雅集之地,那么在南北湖的民宿辦畫展,意境本身就很美。
最后,我們去了煙波峽,它由礦山華麗轉身為影視基地,陡峭的崖壁、低陷的礦坑、錯落有致的攝影棚,還有那座只有在北方才有的石墻村落……它們的重新組合不正是“兩山”理念最好的詮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