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一一嘉興,一座位于運河上的城市,河網密布,船只可在全城各處通行。嘉興的造船工藝歷經隋、唐、宋的發展,到了元代已有相當大的規模和水平。至明代,南湖湖面已是畫舫云集。
明代《陶庵夢憶·煙雨樓》中描述“湖多精舫,美人航之,載書畫茶酒,與客期于煙雨樓。”嘉興博物館收藏的清代咸豐年間的《虹橋畫舫圖》,董必武的詩“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慶工農”都出現過畫舫身影。
嘉興南湖的“一大”紀念船便是一艘畫舫。這是嘉興的紅色文化資源、運河文化資源。南湖畫舫上的雕刻圖案十分精美,主要有歷史典故和神話傳說(八仙過海、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姜太公釣魚等歷史典故),人物神態和動作均雕刻得十分精美,姿態各異,同時還有花卉(梅、蘭、竹、菊)、動物等,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觀賞價值。
南湖畫舫制作技藝是以杉木、紅木為主要原料,使用傳統木工工具制作畫舫的一種傳統造船工藝。制成的畫舫俗稱絲網船,分前艙、中艙、后艙。前艙搭有涼棚,裝飾精美圖案花紋,前艙與中艙間有艙門可以啟閉;中間是客艙,里面有桌椅,四周為雕花窗欄。客艙后為臥房,設有床枕;后艙為廚灶,用以烹飪南湖船菜等美味佳肴。南湖畫舫是嘉興人文歷史的縮影,更是運河文化的見證。
上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嘉興制作、保養畫舫的作坊逐漸消失,南湖湖面上的畫舫幾經絕跡。造船藝人大多改制小型漁船,畫舫制作逐漸成為了一門絕技。
2016年12月,南湖畫舫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韓鳴華(省級)等。
(來源: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南湖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