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應急科學體系建設持續推進、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消防應急科普隊伍建設已成為提升社會消防安全水平、完善應急管理體系的關鍵一環。這支隊伍既是開展消防知識普及工作的“傳播者”,也是災前預警、災中疏導、災后重建的“先鋒隊”。基于此,深入剖析加強消防應急科普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完善消防應急科普隊伍建設路徑,旨在打造一支規模合理、專業精湛、協同高效的消防應急科普隊伍,推動應急科學體系的有效落地,提升社會應急治理能力。
關鍵詞:應急科學體系;消防應急科普;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D63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5)07-0130-03
0 引言
應急科學體系是以風險防控為核心,融合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涵蓋風險識別、評估預警、應急處置到恢復重建全流程的綜合性科學體系,旨在通過構建科學的理論框架與技術管理機制,提升國家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整體能力。作為應急管理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消防應急科普不僅是提升公眾風險認知與自救互救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連接專業救援力量與社會基層單元的核心紐帶。因此,深入探討應急科學體系下消防應急科普隊伍的建設路徑,不僅有助于補齊應急管理體系的短板,更是提升社會整體消防應急能力、推動應急科學體系落地實施的重要舉措。
1 加強消防應急科普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1.1" 提升公眾應急能力,實現從被動救災到主動預防的轉變
加強消防應急科普隊伍建設,能夠系統性、有針對性地向公眾傳播消防應急知識和技能,推動公眾從被動救災向主動預防轉變[1]??破贞犖榭蛇M入社區、學校、企業進行消防知識講座,模擬火災逃生演練,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媒體形式,傳授滅火器使用、濃煙環境自救等實用技能,讓公眾在生活中掌握應對火災的技巧,提高安全防范意識[2]。這種全方位、沉浸式的科普方式,讓公眾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建立“風險識別-隱患排除-應急處置”的思維閉環。當公眾具備扎實的消防應急知識儲備,在火災初期便能迅速采取正確行動,如及時報警、有序疏散、開展初期火災撲救等,有效遏制火勢蔓延,降低災害損失,不僅減輕了專業消防隊伍的救援壓力,更是通過全民參與,構筑起覆蓋全社會的防火防災安全網絡,切實實現“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目標,為社會安全穩定提供堅實保障。
1.2" 完善應急管理鏈條,優化社會應急資源配置
當前,我國應急管理體系中,科普宣傳環節相對薄弱,導致公眾對災害風險認知不足,應急資源在末端使用效率較低。加強消防應急科普隊伍建設,能夠將專業的應急知識與技能精準傳遞給社會各階層,補齊應急管理鏈條的短板??破贞犖樵陂_展工作過程中,能夠及時收集不同群體的應急需求和反饋信息,為政府和相關部門優化應急資源配置提供數據支撐。例如,根據社區居民、學校師生、企業員工等不同群體的特點,合理調配消防器材、應急演練場地等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同時,科普隊伍還能促進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管理,引導民間救援組織、志愿者隊伍等社會資源與官方應急體系有機融合,形成協同聯動的應急管理新格局,實現應急資源的高效整合與利用,提升整個社會的應急管理效能。這種多方協同的應急管理模式,不僅能盤活民間應急資源,更能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應急管理新格局,顯著提升全社會應急資源的整合效能與使用效率。
1.3" 推動應急科學體系落地,強化基層應急治理基礎
消防應急科普隊伍是應急科學體系與基層社會聯系的紐帶,能把高深的應急科學知識轉化為大眾易接受的內容,讓應急科學體系在基層落地生根[3]。在社區,科普隊伍開展居民應急知識競賽,繪制社區消防逃生路線圖,將風險評估、災害預警等科學理念融入居民生活;在農村,結合農業生產和民房防火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科普宣傳,增強村民的應急意識和自救能力[4]。此外,科普隊伍在基層開展工作時,可以幫基層政府和組織搭建良好的應急管理機制,培訓基層應急管理人員,造就一批“能留下,用得上”的基層應急骨干人才,鞏固基層應急治理的人才根基,還能促使基層應急治理由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提升基層應對火災等突發狀況的能力,守住基層應急治理的底線,給整個社會的安全穩定筑牢堅實保障。這種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不僅夯實了基層應急治理的人才基礎,更筑牢了全社會抵御火災風險的“最后一公里”防線,為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堅實支撐[5]。
2 應急科學體系下完善消防應急科普隊伍建設路徑
2.1" 強化資源整合與政策支持,擴大隊伍規模
在應急科學體系下,強化資源整合與政策支持是擴大消防應急科普隊伍規模的關鍵路徑[6]。
第一,整合社會資源,組建“政府主導、多方協作”的科普隊伍。政府應發揮牽頭作用,搭建資源共享平臺,鼓勵消防企業、公益組織、高校社團等社會力量參與科普隊伍建設。攜手消防設備制造企業,利用自身技術、設備優勢,為科普活動提供專業的模擬演練器材;同高校應急管理、傳媒等相關專業聯合,輸送理論基礎與傳播能力兼備的后備人才;發動社區志愿者、退休消防員等群體充實基層科普力量,實現多維度、廣覆蓋的隊伍建設目標。第二,政策支持是招攬人才、鞏固隊伍的強力保障。政府需制定專項政策,從資金、人員、稅收等方面給予傾斜。建立消防應急科普專項基金,保證科普活動舉辦、設備更新和人員培訓經費;在事業單位、消防部門中增加科普崗位編制,解決科普人員的職業身份和待遇問題;給參與科普工作的企業、社會組織給予稅收減免、榮譽表彰等獎勵,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第三,促進跨區域、跨部門的資源合作,打破信息壁壘,解決資源分散問題。例如,設立跨區域科普資源共享庫,實現各地區科普課程、師資、活動案例等資源的共享;鼓勵消防部門與教育、宣傳等部門聯動,共同開展大規模的科普項目,實現人力、物力、財力的合理配置。通過強化資源整合與政策支持,不僅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消防應急科普工作,還能為隊伍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切實擴大隊伍規模,提升科普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2.2" 構建標準化從業體系,夯實專業能力基礎
在應急科學體系下,構建標準化從業體系是提升消防應急科普隊伍專業能力的核心路徑[7]。
第一,設立嚴格的、統一的資質認證標準,明確科普人員的準入門檻。科普從業人員要經過消防基礎常識、應急救援、科普傳播手段等多個維度的考核,并取得相應資格證書后才能正式上崗??山梃b國外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資質認證等級,如初級科普員、中級科普師、高級科普專家等,為人才的成長搭建階梯。第二,健全系統的培訓機制。整合高校、消防科研機構、專業培訓機構等力量,研發包含理論知識、實際操作、新媒體傳播等課程板塊的培訓課程,定期安排科普人員參加集中培訓、線上學習、實地演練,邀請消防相關專家、教育學者傳授課程,使科普人員能及時更新知識庫,掌握最新的消防應急技術和科普傳播手段。第三,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定期對科普人員的工作成效、公眾反饋、知識更新情況等進行綜合考核評價,把考核結果同薪酬待遇、職稱評聘和晉升掛鉤,激發科普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同時,還要建立動態的人才管理機制,對考評不合格或有違反從業規范的行為的科普人員,實行淘汰制度,保持科普隊伍的純潔性。
通過構建這一標準化從業體系,能夠全面提升科普隊伍的專業能力,為消防應急科普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2.3" 融合智慧技術與多方協同,提升科普效能
在應急科學體系下,融合智慧技術與多方協同是提升消防應急科普效能的核心策略[8]。
借助大數據技術,可以對公眾的年齡、職業、居住區域等信息進行分析,精準掌握不同群體的消防知識需求,從而做到科普內容的個性化推送。例如,老年人容易因用火用電不慎引發火災,可通過社區智能終端推送圖文并茂、簡單易懂的防火知識,針對企業員工,則推送與工作場景有關的工業消防應急內容。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豐富科普形式,運用虛擬仿真技術搭建火災逃生模擬場景,讓公眾借助VR設備,親身感受火災逃生技巧,開發智能語音助手,隨時回答公眾關于消防應急的疑問。多方協同機制的形成是放大智慧技術優勢的重要環節。消防部門與科技企業合作,共同開發更加智能化的科普平臺和設備,與教育部門聯動,將消防應急科普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通過智慧校園系統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普教學,與媒體機構合作,借助短視頻平臺、直播等新媒體途徑擴大科普影響力。通過搭建線上協同辦公平臺,消防、教育、科技、媒體等各方能夠高效溝通,共同策劃科普活動、優化科普方案,打破信息孤島和部門壁壘。這種智慧技術與多方協同的深度融合,既能增強科普的針對性、趣味性和互動性,又能凝聚各方力量形成科普合力,顯著擴大消防應急科普工作的覆蓋面。
2.4" 健全激勵保障與長效機制,激發隊伍內生動力
在應急科學體系下,健全激勵保障與長效機制是確保消防應急科普隊伍穩定發展、激發成員積極性的重要路徑。
第一,完善多層次激勵體系,從物質與精神層面雙重發力。物質上,建立與工作成效掛鉤的薪酬增長機制,對在科普活動中表現突出、公眾評價高的人員給予額外獎金、津貼;將科普工作業績納入職稱評定、崗位晉升的核心指標,為優秀人才提供職業發展通道。精神上,定期開展“優秀科普工作者”“科普先鋒團隊”等評選活動,通過政府官網、主流媒體進行宣傳表彰,增強科普人員的職業榮譽感和社會認同感。第二,構建人性化保障制度,解決隊伍后顧之憂。針對基層科普人員工作環境復雜、任務繁重的特點,建立健全勞動保護機制,配備必要的工作設備和安全防護用品;為科普人員購買意外傷害保險、補充醫療保障等,降低其工作風險。對于兼職科普志愿者,提供交通補貼、培訓機會、活動物資支持等,保障其基本權益。第三,打造可持續發展生態,為隊伍注入持久活力。鼓勵科普人員參與消防應急科研項目、科普產品創新等工作,支持其將實踐經驗轉化為學術成果或創意作品,如編寫科普手冊、開發互動小程序等,并給予知識產權保護和成果轉化獎勵。建立隊伍動態交流機制,組織跨區域經驗分享會、技能競賽等活動,促進成員間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通過健全激勵保障與長效發展機制,既能穩定現有隊伍結構,又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從根本上激發消防應急科普隊伍的內生動力,推動科普工作持續高效開展。
3 結束語
應急科學體系下的消防應急科普隊伍建設,是提升社會應急能力的基礎工程,更是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防線。通過系統性的資源整合、科學化的標準構建與智能化的技術賦能,打造一支結構合理、專業扎實、覆蓋廣泛的科普隊伍。未來,需持續深化跨部門、跨領域協同合作,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在消防科普中的創新應用,推動科普工作從“被動應對災害”向“主動預防風險”轉型升級。通過夯實基層科普力量,構建全民參與的消防應急科普生態,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筑牢根基,切實提升全社會抵御火災風險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唐時軍.淺析消防救援機動隊伍視角下的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J].中國安全生產,2025,20(4):42-43.
[2]王錚,陳清泉.消防救援隊伍建設措施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4,10(24):27-29.
[3]張馳,張和平,張存位.淺析加強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力量體系建設[C]//2024年度滅火與應急救援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4:26-28.
[4]蘇慶弟.公共安全視角下消防救援隊伍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研究[J].今日消防,2024,9(4):136-138.
[5]王為剛.消防救援隊伍應急醫療救援體系建設的探索與研究[J].水上安全,2023(14):16-18.
[6]張廣義.關于提升消防救援隊伍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的幾點思考[J].今日消防,2022,7(6):64-66.
[7]唐川雄.消防救援隊伍應急救援指揮與信息通信現代化建設措施分析[J].中國新通信,2022,24(7):7-9.
[8]余藝娟.福建省首個國家級應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在廈門投入運行[J].安全與健康,2023(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