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結束后,不少孩子會出現一系列適應問題:作息紊亂,作業拖拉,注意力渙散,效率低下,并伴隨明顯的疲勞感、情緒低落甚至焦慮。這種現象被稱為假期綜合征,調整這種狀態往往需要1-3周的時間。這不禁讓人困惑,經過兩個月休整的孩子,本應精力充沛地投入學習,為何反而難回正軌?
首先,有生理因素的影響。長假期間,孩子們往往晚睡晚起,甚至一覺睡到中午。這種不規律的作息讓身體像在倒時差,晝夜節律被打亂。開學后,早起變得格外困難。
同時,假期中孩子可能安排了很多連軸轉的活動,如長途旅行、聚會娛樂、補作業等,導致身體像被瘋狂“刷機”,進入透支狀態。皮質醇(壓力激素)水平也跟著搗亂,從躺平模式突然切換到高強度學習,身體尚未適應,倦怠感隨之襲來。
心理因素方面,假期里孩子沉浸在游戲、短視頻、旅行等高刺激的娛樂活動中,這些行為會快速釋放多巴胺。開學后,多巴胺反饋降低,大腦便產生了戒斷反應,表現為感到無聊,產生抗拒情緒,陷入拖延。此外,假期是相對無目標的狀態,而開學后,從“躺平咸魚”到“任務超人”的巨大落差,容易讓孩子產生迷茫感。
環境因素方面,家庭環境相對自由放松,學校則紀律嚴明。重新回到規則化的環境中,大腦需要重新適應紀律性要求,焦慮值直線升高。
如何幫助孩子快速回歸學習狀態呢?
開學前一周,
給身體和大腦調時差
暑假最后一周進入“作息調整期”,使用漸進式早起法,讓身體逐漸適應上學節奏。根據孩子的現狀制訂計劃,在一周內調整到上學時的起床時間:比如當前起床時間是9:00,目標6:30,那么可以從當晚開始,每天早睡10分鐘、早起10分鐘,像調時差一樣溫柔過渡,避免“暴力開機”。最后一周盡量不安排長途旅游、高強度社交等活動。提前三天完成假期任務,拒絕熬夜補作業的高透支模式。
做好心理建設,給假期一個“畢業典禮”。開一次家庭會議,總結假期、感謝彼此,復盤暑假的收獲和不足,并討論新學期的家庭任務和分工;做一次家庭資料歸檔,通過整理假期照片、游記等完成心理閉環,和假期告別;做一次開學預熱:聊聊同學老師、新學期目標,把恐懼模式切換成期待模式。
把“戰爭”變成“合作”,和孩子協商作業、起床、手機管理等具體規則:作業何時完成,需不需要家長監督,監督過程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起床如何完成,是家長喊還是自己定鬧鐘?手機如何管理,每周可以玩多長時間?必要時可以簽下協議,對照協議執行。
開學第一周,允許自己緩慢加載
開學第一周,身體和大腦還在系統更新,家長和孩子都要有心理準備,迎接開學的適應期,允許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緩慢加載,不要因為短暫的不在狀態而感到焦慮。
首先,可以嘗試一些注意力訓練的方法,幫助孩子逐步適應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例如,課堂學習中,利用好課間休息時間放松放空,避免持續待機耗電,讓大腦得到有效的休息。在自主學習中,可以嘗試“15分鐘專注+5分鐘休息”的模式,允許自己分段式專注,逐步適應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同時,設定微目標也是幫助孩子快速回歸學習狀態的有效方法。優先完成課堂作業,不增加額外的任務和負擔,先跟上學校的節奏。這樣可以讓孩子在適應期中逐漸建立起學習的信心和節奏,避免因為過多的任務而感到壓力過大。
此外,整理學習區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布置一個專門的學習區域,借助新文具、桌面綠植增加新鮮感和儀式感,同時拿走漫畫、游戲機等誘惑源,盡量只保留學習用品。一個整潔有序的學習環境,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減少外界干擾。
最后,“社交充能”也不可忽視。鼓勵孩子在學校多進行有效社交,多聊假期趣事、新學期目標,提升對上學的期待。社交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壓力,還能增強他們對學校生活的歸屬感和積極性。
開學第一月,用SMART原則擊敗假努力
開學第一月,是調整狀態、回歸學習的關鍵時期。很多同學可能會陷入假努力的陷阱:看起來很忙,但實際上效率低下,沒有實質性進展。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借助SMART原則來設定清晰、有效的學習目標。
具體(Specific):目標要明確,不含糊。比如,不要說“我要好好學習數學”,而是“每天花20分鐘復習數學本章節”。
可衡量(Measurable):要有量化標準或進度指標。比如,把“提高數學成績”量化為“每天整理錯題,把錯題真正搞懂”。
可實現(Achievable):目標要符合當前能力。比如“每天整理錯題,爭取數學月考成績提高五分”。
相關性(Relevant):目標要與長期目標或需求一致。比如“提高數學成績,能在中高考中有更多選擇”。
時限性(Time-bound):設定明確的截止時間。比如,“盡快復習本周課程”改為“每周日前完成復習”。
計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允許每周有一兩次調整,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家長除了幫助孩子做好以上幾點外,還需要保持自身節奏,加強親子溝通,及時給予孩子支持和幫助。
王彩英:鐘山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編輯 喬可可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