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公立醫院在面臨醫保支付標準收緊、患者數量增加等壓力下,財務管理難度加大,成本控制已然成為醫院管理中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通過對公立醫院財務管理現狀的分析,結合成本行為理論,探討了公立醫院的成本行為特征及其對財務管理的影響。基于成本行為分析框架,文章提出了目標成本法、標準成本法等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并結合預算管理、信息化建設等手段,提出了優化公立醫院成本控制機制的具體路徑。旨在為公立醫院提升財務管理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公立醫院;財務管理;成本行為分析;成本控制機制
DOI:10.12231/j.issn.1000-8772.2025.18.079
公立醫院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保障人民健康的過程中,如今逐漸面臨越來越復雜的財務壓力。特別是在醫保支付標準逐步收緊、患者數量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公立醫院的財政收入增速放緩,醫療服務費用的負擔逐漸加重。如何有效管理醫療成本,尤其是在保障服務質量的同時進行精細化成本控制,已經成為各級醫院提高運營效率和實現財務可持續性的重要課題。因此科學的成本行為分析和精細化的成本控制機制成為應對這些挑戰的核心手段,能有效地幫助醫院在提高服務質量的同時,達到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和成本控制。本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深入分析公立醫院的成本行為特征,提出切實可行的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優化策略。希望為公立醫院提供科學的成本管理方法,并為未來醫院財務管理政策的優化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1 公立醫院財務管理現狀與成本行為分析框架
1.1 公立醫院財務管理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公立醫院的財務管理面臨日益復雜的挑戰。尤其是在醫保支付標準逐步收緊、患者數量持續增加的背景下,醫院的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財務管理的難度加大。當前公立醫院的財務管理體系包括資金管理、成本控制、財務報表編制、預算管理及審計監督等。盡管醫院財務部門在管理制度和流程上不斷加強,但在實際操作中,醫院仍面臨一些難題[1]。如收入結構單一、費用波動較大,以及成本控制不精準等問題常常困擾著醫院的日常運營。與此同時醫院的預算管理也亟待改進。雖然一些醫院會根據歷史數據和科室需求制訂預算計劃,但由于醫療服務需求波動性強,預算執行中往往出現較大偏差。部分醫院未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預算,使得預算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在成本控制方面,尤其是對不同科室和項目的費用分配及監督存在較大的挑戰,導致部分醫院出現資源浪費或成本超支的情況。因此建立更加靈活和科學的財務管理機制,尤其是優化預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手段,已成為提升公立醫院財務管理水平的關鍵。
1.2 公立醫院成本行為分析框架
在公立醫院的成本管理中,成本行為分析是重要的理論基礎。成本行為的基本理論包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區分,幫助財務管理人員更好地理解成本的變化規律。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產出范圍內不隨產出量變化而發生變動的成本,如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費用、人員固定工資、設備折舊等[2]。這些費用無論患者數量多少,均為恒定支出。變動成本則與醫院的產出量(例如患者數量或治療服務的種類)直接相關,如藥品消耗、一次性耗材、護理費用等,這些成本會隨著醫院服務量的變化而相應增加。混合成本則是指包含固定部分和變動部分的成本,如醫院的水電費和部分設備的維護費用,這些費用在基礎設施使用時產生固定費用,但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其變動部分也會逐步增高。通過識別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醫院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哪些成本項可以控制,哪些成本是固定的,并據此制定出更合理的成本管控策略。
在成本行為分析中,醫院的成本特征會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患者數量、治療方案的復雜性、設備投資等因素。在分析成本特征時可以發現患者數量的波動是影響醫院成本波動的主要因素。當患者數量增加時,醫院的醫療服務需求加大,相關的變動成本也會隨之上升,如藥品采購、醫療耗材使用等。其次治療方案的復雜性也是影響成本波動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疾病的治療方案對資源的需求差異較大,復雜的治療通常需要更多的醫療資源和時間,從而導致成本的增加[3]。醫療設備的更新換代同樣會對成本行為產生重要影響,新的設備不僅需要巨額的初始投入,還可能帶來后續的維護與操作成本。因此公立醫院在進行成本管理時,不僅要關注當前的成本構成,還需要預見未來的設備更新與治療方案變化,合理規劃未來的成本支出。為了更準確地把握成本行為,醫院可以采用一些成本分析工具,如高低點法(High-Low Method)。該方法通過選擇成本波動范圍中的最高點和最低點,分析單位變動成本,從而了解成本的變化規律。高低點法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TChigh和TClow分別為成本變化中的最高點和最低點,Qhigh和Qlow為相應的產出量。通過公式就可以計算出單位變動成本,醫院管理者也可以更加精準地掌握成本變化的原因,進而制定針對性的成本控制措施。
2 公立醫院成本控制的機制設計
2.1 目標成本法與標準成本法
目標成本法和標準成本法是公立醫院成本控制中普遍采用的工具如表1。目標成本法主要依據醫院的預期收入和利潤目標來設定成本控制目標,其核心理念是從目標利潤出發,逆向推算出應控制的成本水平。這一方法強調醫院根據收入和利潤目標設定成本上限,以確保財務目標的實現。在實際應用中,目標成本法適用于醫療產品開發或高變動環境,如醫院在新技術引進或新服務項目實施時,能夠明確成本控制的底線,以保證項目的盈利性。相比之下標準成本法則是通過設定基于歷史數據和經驗的標準成本,并與實際成本進行對比,分析其偏差。這一方法廣泛適用于醫院的常規運營,尤其是那些穩定或重復性高的科室和醫療服務[4]。通過對標準成本的設定和執行,醫院可以簡化成本控制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標準成本法的優勢在于它更容易操作和執行,但在面對復雜多變的醫療環境,標準成本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無法充分反映成本變化的實時性和動態性。因此公立醫院在采用標準成本法時,需要定期審查和更新標準成本,確保其與實際成本保持一致。

2.2 預算管理與動態調整
在公立醫院的成本控制體系中,預算管理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有助于醫院合理地規劃和分配資源,還能通過設定預算目標和監控預算執行情況,推動醫院運營效率和財務績效的提升。為了增強預算管理的靈活性,近年來,零基預算(Zero-Based Budgeting, ZBB)和滾動預算(Rolling Budget)這兩種方法越來越受到醫院的青睞。零基預算要求每個部門在每個預算周期內從零開始編制預算,而不是簡單地基于歷史數據進行調整,這促使醫院重新審視每一項支出的必要性,從而避免浪費。而滾動預算則是在預算年度內定期進行調整和修訂,通常每季度或每月更新一次,以確保預算能夠及時反映醫院運營的最新狀況。預算差異分析同樣是預算管理的關鍵環節,通過對實際成本與預算成本之間的差異進行深入分析,醫院能夠識別偏差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差異分析不僅關注金額的偏差,更重視偏差背后的原因,如服務需求的變化、市場價格的波動、資源利用效率的變化等。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醫院可以更加精準地調整預算,優化資源配置,確保預算目標的實現。
3 公立醫院成本控制機制的優化路徑
3.1 長效成本控制機制的建立與實施
長效成本控制機制的建立是公立醫院財務管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它不僅能夠促進醫院在日常運營中的精細化管理,還能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保障財務的長期穩定。在這一過程中,明確各科室和部門的成本控制責任至關重要。通過標準化流程,醫院能夠確保每項費用都在預算范圍內進行控制。根據不同科室的實際情況,制定差異化的成本管理標準和控制措施可以避免單一管理模式帶來的低效性和不精準性[5]。而隨著醫療需求和財務環境的不斷變化,醫院必須定期調整成本核算標準,以確保成本控制始終與實際運營相符,保持靈活性和前瞻性。信息化建設為實現長效成本控制機制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使得醫院能夠將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轉變為智能化、實時化的管理體系。借助信息化平臺,醫院可以精確記錄每一項支出,并通過數據分析揭示潛在的浪費和管理漏洞。如醫院可以實時跟蹤藥品和耗材的采購、使用情況,從而有效避免資源浪費。更重要的是,通過大數據分析,醫院能夠預見未來成本的變化趨勢,并據此調整財務策略,有效控制風險。定期審計與評估機制的建立,進一步確保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通過內部和外部審計,醫院不僅能及時發現財務管理中的問題,還能不斷優化管理措施,確保財務管理的長期穩健和資源的合理配置。這樣醫院能夠通過良性循環不斷優化成本結構,實現更高效的資源利用。
3.2 動態調整機制與風險管理的完善
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公立醫院面臨著許多外部環境的變化,如政策調整、患者流量波動、醫療技術更新等,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醫院的成本結構。因此傳統的靜態成本控制方法往往無法應對快速變化的環境,醫院亟須建立靈活的動態調整機制和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外部挑戰。第一,動態調整機制是公立醫院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預算管理作為成本控制的核心內容,需要具有足夠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才能應對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近年來,零基預算(ZBB)和滾動預算(RB)已成為許多醫院靈活應對變化的有效工具。零基預算要求每個部門在每個預算周期內從零開始編制預算,重新審視每一項支出的必要性,這有助于避免歷史預算帶來的資源浪費。而滾動預算則是在預算年度內定期進行調整和修訂,通常每月或每季度更新一次,確保預算能夠實時反映醫院的實際運營情況。通過這兩種靈活的預算管理方式,醫院能夠動態調整資金分配,及時應對突發事件和成本變化,從而有效實現成本控制目標。第二,風險管理體系是確保成本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醫療行業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醫院在運營過程中可能面臨政策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等多重壓力。因此建立一個完善的風險管理框架是至關重要的。醫院應通過系統性的方法識別和評估潛在風險,并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如針對政策變化的風險,醫院應建立健全的政策監測機制,及時獲取國家和地方的政策信息,評估政策變化對醫院運營和財務狀況的影響,確保醫院能夠靈活調整經營策略。對于市場風險,醫院則需要通過市場調研和分析,掌握患者流量和需求變化趨勢,及時調整醫療服務項目和資源配置。通過對各類風險的提前識別和控制,醫院能夠有效避免突發的財務危機,保障財務的穩定性。第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醫院可以進一步提升風險管理的效果。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醫院提供了強大的預測能力,通過數據模型,醫院能夠模擬不同情境下的成本波動,從而制訂出針對性的應對方案。在技術風險方面,醫院可以通過對醫療設備的維護和更新進行動態監控,提前預知設備故障的風險,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減少因設備故障導致的停診或服務中斷,進而控制因此產生的額外成本。
3.3 提高成本控制的精細化水平
隨著醫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醫療服務的日益復雜,如何在保障服務質量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成本控制的精細化水平,成為現代醫院財務管理的重要任務。精細化管理要求醫院在成本控制中,細化各項支出,明確各類費用的來源和用途,避免粗放型管理帶來的浪費。在實踐中醫院可以加強對成本結構的深度分析,識別出每一筆費用的關鍵驅動因素,并對各項費用進行精細化分類。如藥品費用、耗材費用、人工費用等是醫院成本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各項費用的詳細分析,醫院能夠識別出哪些費用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從而制定出差異化的控制策略[6]。對可控費用,醫院應當通過優化采購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手段,降低對于不可避免的開銷,醫院需強化預算控制,確保費用保持在合理區間。通過引入成本管理工具,例如成本效益分析和價值鏈分析,醫院管理層能夠更精確地評估各項服務和項目的成本效益。這些工具不僅有助于識別節約成本的潛力,還能優化資源分配,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員工的積極參與對于精細化的成本控制管理至關重要。通過構建激勵機制,激發員工在成本節約和管理優化方面的積極性,醫院可以營造一種全員參與的成本控制文化。管理層應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增強他們的成本意識,特別是在各自科室內部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成本降低。
4 結束語
本文在深入分析公立醫院財務管理現狀與成本行為的基礎上,提出了若干優化成本控制的策略與方法。通過引入目標成本法、標準成本法、預算管理及信息化手段等多元化管理工具,公立醫院能夠有效應對成本波動和財務壓力,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服務質量。在此過程中,建立長效的成本控制機制、動態調整機制與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是確保醫院財務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實踐中隨著醫療行業的不斷發展,公立醫院需要根據實際運營情況不斷優化其財務管理策略,推動管理模式創新,從而在不斷變化的政策與市場環境中保持財務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林俐,黃祎,黃愛玲,等.人工智能技術背景下公立醫院財務數字化轉型探索[J/OL].華西醫學,1-5[2024-12-28].
[2]田青.內部控制機制在公立醫院固定資產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會計,2024(23):78-80.
[3]呂明,汪萍萍.托管模式下公立醫院財務管理優化與實踐研究——基于北京市順義區婦幼保健院的分析[J].經濟師,2024(11):80-81+83.
[4]吉丹美.基于智慧醫院建設的公立醫院智慧財務管理系統構建研究——以A醫院為例[J].商業2.0,2024(30):
120-122.
[5]王晶晶.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下公立醫院財務管理優化策略[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4(19):105-107.
[6]孫曉林.基于智慧財務體系下的公立醫院內部財會監督探索實踐[C]//冶金工業教育資源開發中心.2024精益數字化創新大會平行專場會議——冶金工業專場會議論文集(下冊).西安市長安區醫院,2024(04).
作者簡介:尤曉麗(1982-),女,漢族,河北望都人,本科,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成本分析及內部控制;資金管理、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