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7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做好‘土特產’文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增收。”這就是說要根據地方特色找到最優發展方式,培育新產業。一方面安陽地區具有豐富的非遺,充分發掘非遺的文化資源進行產業化發展,提供大量崗位,實現農民回村就業,助力鄉村振興;另一方面安陽非遺產業發展,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提供資金,擴大文化影響力。2025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提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2鄉村中有很多非遺留存,非遺的產業化發展既能保護與傳承自身,又有助于鄉村振興。以上兩個文件都明確了國家大力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基于此,研究安陽非遺產業的發展路徑,激發安陽非遺的活力,同時推動安陽地區經濟發展。
一、安陽非遺產業發展的必要性
安陽市四級非遺項目共有738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7項,省級非遺項目59項,市級非遺項目171項,縣級非遺項目501項[3]。安陽非遺產業發展的必要性有三個方面。文化方面,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文明經過歷史積淀留下的技藝財富。非遺產業發展,可以更好保護安陽地區的非遺文化。經濟發展方面,非遺背后的文化資源能夠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對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行開發應用,“非遺 + 展演”“非遺十科技”“非遺 + 文創”的形式結合,豐富非遺產品的形態,促進非遺經濟,從而帶動安陽地方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方面,非遺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展現本地特色。地區與地區間存在非遺種類差異,各個地區的非遺文化交流能促進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文化合作,增強文化自信。
二、安陽非遺產業存在的問題
筆者查閱了相關公眾號、視頻號、文章,實地調查發現安陽非遺產業存在四點問題:
(一)資金投入不足
國家財政給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保護經費一人一年20000元,省財政給予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保護經費一人一年6000元,市財政給予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一人一年保護經費1000元。當前安陽市政府對于市和縣非遺保護上的經費有差異,市級有20萬元的非遺專項保護經費,各縣財政沒有設立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其中,市級非遺項目補助1萬元,市級傳承人每年補助1000元[4。縣級非遺項目最多,但對于縣的經費補助微乎其微,資金分配不均。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上,非遺工作室、非遺體驗館、非遺基地等的建設和基礎設施的購買,都需要政府給予經濟扶持,這也直接導致市、縣級在非遺項目申報上并不積極。資金分配不均,使得一些以非遺為主業的傳承人其從業熱情喪失,這類非遺慢慢走向消亡。
(二)銷售渠道單一
線下:安陽非遺文創產品主要在殷墟博物館禮文宮文創商店、中國文字博物館字博禮約文創商店、安陽博物館、殷墟景區等重點景區的周邊和廣場上,開辦文創市集,進行文創產品售賣。線上:殷墟博物館禮文宮在小紅書、抖音渠道進行文創產品宣傳售賣;目前只有一家中國文字博物館文創有淘寶店鋪,知名度較低。安陽非遺文創產品整體來看,線上銷售渠道單一,除了電商、小紅書和抖音,缺少對其他網絡媒體APP和社交群等銷售渠道的實踐。
(三)宣傳力度不足
安陽宣傳非遺的媒體主要有安陽新聞網、安陽日報、安陽融媒、央廣網、河南廣播電視臺、大河網、映象網,以及相關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媒體宣傳力度不足有兩點原因。首先是媒體報道篇幅較短、概括性強、內容主要以文字的形式敘述、非遺現場直播的報道較少、更新速度快。其次是內容碎片化,文化內涵豐富的非遺被分解成零散的碎片化內容,非遺的發展歷史和制作步驟無法展現。零散的信息使受眾不能完全了解非遺,看過即忘,阻礙非遺傳播,加大了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難度。
(四)非遺發展不均
安陽非遺眾多,筆者主要調查了五類省級非遺和盒子燈。筆者調查了盒子燈、蘇奇燈籠畫、池家年畫、布鞋手工制作技藝、烙畫、泥塑,發現這些非遺只是單個發展,非遺發展不均衡,沒有形成產業鏈。相關非遺發展優點可以互相借鑒。
1.安陽盒子燈。團隊大膽創新,把紙燈改為布燈,使其重復利用;將竹篾替換為鋼絲,增加其可塑性;把傳統的可燃易爆煙火改進為電子燈。(1)在設計上融入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文峰塔等極具古都安陽文化特色的元素[5]。今年春節期間,河西村盒子燈在安陽殷墟考古文旅小鎮亮相。(2)河西村積極探索將盒子燈與聲光電等技術融合實現了盒子落、燈即亮的觀賞效果。當地探索為每層花燈定制語音介紹,并在造型設計上更貼近年輕人的喜好。(3)以前河西村家家戶戶都會做盒子燈,現在會做盒子燈的人只有七八個人。
2.蘇奇燈籠畫。(1)傳承人蘇海亮在安陽縣青年夜校介紹蘇奇燈籠畫的起源與發展,指導燈籠畫的制作方法。(2)安陽市宗村小學組織“蘇奇燈韻繪影流光”項目式活動。(3)安陽縣總工會開展“我們的節日·元宵節”活動,手工技藝展示、互動體驗。還舉辦了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4)永和鎮中心校組織學生進行了非遺文化迎新春暨蘇奇燈籠畫制作、生肖文化迎佳節、“兔年畫兔”送祝福等活動。(5)安陽市文化館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安陽工學院。(6)2023年新春民俗文化與非遺產品展示區內,市民一邊體驗民俗,一邊消費購物。(7)蘇奇燈籠畫在馬氏莊園景區參加了宣傳展演展示活動。
3.池家年畫。(1)傳承人池建周從網上搜集曹操畫像資料,研讀有關曹操生平著作,充分發揮木版年畫的藝術表現手法,對曹操的服飾進行設計。他創作的《曹操》畫像,獲得國家版權著作權登記證書。(2)他走進中小學、大專院校、部隊進行傳承印制技藝,建立了池家年畫傳習所,每年接待600多名學生參觀體驗。(3)他舉辦“非遺傳承,健康生活”活動,集中展示池家年畫和傳承印制技藝。(4)內黃縣文化館推介非遺產品、公布購買聯系方式,開展“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在線趕集過大年系列活動。(5)他用美篇記錄自己的新作,或是靠“云端”分享制作過程。
4.布鞋手工制作技藝。(1)傳承人孔俊英。孔氏手工布鞋與河南省美術館合作創作系列民俗手工作品,與天津大學、鄭州輕工業大學也有合作。河南省美術館還在孔氏布鞋設立“河南省美術館滑縣文創研培基地”。(2)種類有十二生肖玩偶裝飾擺件、布老虎、抱枕、香包、車掛等。(3)公司主要采用“公司 + 農戶”方式,將村里的閑散婦女組織起來進行手工繡鞋,既傳承發展了技藝,又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工作室主要以非遺體驗課的方式傳授非遺知識,讓市民了解、體驗非遺文化。文化創意工作室在傳承的基礎上研發出多種款式,有成人系列、嬰兒系列、繡花系列、室內拖鞋系列[。
5.烙畫。(1)安陽市文化館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安陽工學院。(2)被安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及安陽職業技術學院聘為非遺烙畫輔導教師。(3)主要在木板上烙畫,現在也在葫蘆、皮革、竹片以及新開發出來的宣紙和絲絹上烙畫。(4)開展線上線下烙畫活動。(5)傳承人王清山到安陽市勝利路中學,開展非遺進校園專題講座。
6.泥塑。(1)安陽市文化館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安陽工學院。(2)傳承人裴治國將安陽本土文化中的元素,融入裴氏泥塑作品中,塑造一組“文峰塔系列”泥塑作品。(3)在安陽師范建了培訓基地。裴治國說,“現在主要問題是能堅持學的人不多,只是作為愛好來學習”。
三、安陽非遺產業的發展路徑
針對安陽非遺產業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地情況,可以從加大宣傳力度、提供經費保障、材料與技術創新、升級生產組織形式、構建市場化體系、傳承人職業化等六個方面實現安陽非遺產業發展。
(一)加大宣傳力度
安陽可以推出非遺文化地圖進行宣傳推廣,整合安陽地區非遺進行直觀、系統化展示,使非遺走出安陽,被更多人熟知。讓傳承人直接現場直播,講授非遺技藝,外地受眾不用出門就可以在線學習非遺知識。傳承人可以開通抖音、微博、微信視頻號、小紅書展示非遺作品,用戶瀏覽頁面時,感興趣的同時自行與傳承人面對面交流,購買非遺作品,用戶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定制想要的非遺作品。線上溝通的便利性促進購買訂單成交。安陽主要的博物館可以在官網渠道開通非遺欄目,主要介紹非遺的活動、展覽、動態,推廣非遺。在節日活動、廟會,民俗活動報道上對涉及非遺的部分重點推送,相關媒體進行跟蹤連續報道。
(二)提供經費保障
安陽下面縣的市級非遺項目可以納入安陽市非遺保護專項經費,對下面縣新申報的市級項目重點扶持,經費傾斜。逐年增加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上的資金保障,加大對資金監管,使資金專項專用。鼓勵社會力量支持非遺保護與傳承,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力量資金支持的方式,多元合作,支持非遺活動開展。推動非遺與旅游、文創、鄉村振興聯合發展,開發系列文創產品,提高非遺產品經濟效益,得到的收益可反饋到非遺保護與傳承活動上,實現雙向循環,使非遺能夠自給自足,不斷發展。
(三)材料與技術創新
選用防腐蝕性、耐用性的材料進行非遺制作,或者將非遺制作材料與現代材料相結合,使產品在保持原有工藝基礎上更牢固和更有美感,同時簡化制作過程和工藝。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人工智能新科技,將手工純體力勞動用機器代替,創新設計部分還是由傳承人做主,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使非遺具有手工趣味,又提高了生產效率。非遺展館,實境模擬、雙面互動屏,隨處可見“黑科技”,在展館里,看“非遺制作過程”,跟著教程現場制作,制作成品可購買帶走。
(四)升級生產組織形式
集中批量生產與傳承人合作的組織形式,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效率。關注和支持發展較好的非遺,帶動發展較弱的非遺,形成正式組織、規模化、規范化生產,比如將蘇奇燈籠畫與孔氏手工布鞋相結合,開發系列產品。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非遺的展覽、制作、設計、培訓、銷售,可以通過“村民 + 村委會 + 文創公司”“公司 + 培訓基地+ 合作社 + 農戶”模式、“文創公司 + 非遺基地”“大學生 + 文創公司 + 合作社”“文創公司 + 村委會 + 非遺研究院”“科技 + 傳承”“創意 + 消費”“教育 + 體驗”等形式,發展非遺產業。比如大學生參加設計比賽,選出優秀作品,進行獎勵并頒發證書,農村合作社將這些優秀作品進行手工制作,線上線下進行售賣。
(五)構建市場化體系
根據非遺的特性,設計相關系列文創產品,顏色與款式根據各類年齡階層設計不同種類的系列文創產品,如辦公文具類、生活用品類、紀念品類,打開多元銷售渠道,形成產業鏈,滿足消費者多元喜好,將安陽特色:文峰塔、大邑商、牛樽、司母戊鼎、甲骨文等造型融合到安陽非遺造型上,比如安陽盒子燈在造型設計上的創新,還原文峰塔、司母戊鼎和甲骨文“福”字樣式,既保證花燈視覺效果,又展現古都安陽的文化底蘊。在線上、實體專賣店等多渠道聯合售賣,線上可在產品詳情頁放上非遺的歷史、制作視頻和實體效果,并支持定制,潛移默化使消費者了解非遺。打造非遺產業圈,囊括多種非遺制作、體驗、培訓、研學、購物等,游客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非遺進行打卡拍照,并推出非遺親子體驗社教活動,非遺節日主題活動。家長與孩子共同制作非遺作品等,既可以免費宣傳非遺,又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六)傳承人職業化
非遺傳承人只有向下深耕,才能向上突破,傳統技藝需要確保其核心精髓不被丟失,而創新則是讓非遺文化能夠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延續和發展。非遺傳承人需要堅守本心,不斷參加各種比賽,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精進技藝。研究非遺的本科生、研究生需要寫畢業論文,做畢業設計,但是卻沒有渠道了解和接觸,學校可以派駐學生暑假或者寒假到非遺傳承人所在地進行長時間的學習傳統技藝,計入學業考核加分。非遺傳承人與學校簽訂合同,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和權益,積極教授技藝。愿意繼續從事此項技藝的,可以拜師,成為傳承人,不僅可以解決學生就業問題,還可以解決技藝只傳子女的局限性。傳承人可以開辦夜校,周末開辦線下課程,吸引農村留守婦女、殘疾人、老年人、想掙生活費的貧困生,通過技藝傳承及訂單分配,傳承人教會技藝,學設計專業學生設計相關文創產品,其他人根據圖樣進行制作加工,線上線下進行售賣,所得到的錢根據做工量分配工資。
四、結語
安陽非遺具有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是安陽地域文化的載體。筆者調查中發現安陽非遺產業存在以下問題:資金投入不足、銷售渠道單一、媒體宣傳力度不足、非遺發展不均。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安陽非遺產業發展的路徑加大宣傳力度、提供經費保障、材料與技術創新、升級生產組織形式、構建市場化體系、傳承人職業化。希望以上對策能喚起大家對非遺的關注,使安陽非遺煥發生機和活力,促進安陽本地經濟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4-12-18].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2/content_6993406.htm.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EB/OL].[2025-01-22].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7000493.htm?slb=true.
[3]安陽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啟動[EB/OL][2024—09-03].https://m.henan.gov.cn/2024/09-02/3057261.html.
[4]關于對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第296號提案的答復[EB/OL].[2022-08-26].https://wap.anyang.gov.cn/2022/08-26/2357075.html
[5]燈~燈~燈~燈~燈~燈~燈~燈~開盲盒啦![EB/OL] [2025—01—25].https://mp.weixin.qq.com/s/2ePqpfMmJLD1HNpQtJQu7Q.
[6]安陽:多彩非遺魅力傳承[EB/OL].[2024-12-16].https:// www.henan.gov.cn/2024/12-16/3099232.html.
作者簡介:張麗圓,碩士,安陽學院美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非遺保護和創新。
編輯:姜閃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