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數字化展示裝置這一概念還遠遠沒有浮出水面。彼時的展示裝置,主要依賴于傳統的物理形式來呈現信息。
進入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展示裝置開始在一些高端場所嶄露頭角。博物館、大型展覽會等場合,逐漸出現了這些新興技術的身影。近年SIGGRAPH(國際圖形學頂級會議)中,“數字藝術與交互裝置”主題論文數量增長顯著。據《2023全球數字展示技術白皮書》,全球數字化展示市場規模年均增長超 15% ,中國占比達 30% 。數字化展示裝置以其獨特的互動性和多媒體效果,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這一變革不僅豐富了展示手段,也極大地提升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和觀眾的參與度。
一、相關概念解析
圖1不同類型的數字展示裝置的應用占比 (筆者自繪)
(一)空間敘事學理論
敘事學理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當時文學藝術作品漸漸分成了兩種藝術形式:一種是以時間連續性為基礎的時間藝術,另一種是以空間共存性為基礎的并置藝術,如繪畫、雕塑和建筑等。這種分類促使人們開始思考空間在藝術創作和敘事中的獨特作用。敘事本是創作者與讀者交流的藝術,敘事主題通過創作者敘述給讀者,以敘事主題和敘事設計共同構筑了基本敘事交流模式[。在此之前,敘事學主要關注時間維度,空間往往被視為背景或容器。然而,隨著理論的發展,學者們開始意識到空間在敘事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漸形成了空間敘事學理論。空間敘事學突破了傳統線性敘事的局限,將空間視為主動的意義生產載體。陳瀟在《建筑敘事視角下的當代博物館空間設計研究》中指出:空間敘事學通過深入分析空間句法,重構了人與信息的交互邏輯。其核心價值體現在:空間敘事學不僅關注信息的傳遞,還注重情感的激發。通過構建富有感染力的敘事空間,觀眾能夠在情感上與展示內容產生共鳴,增強參觀的沉浸感和互動性[2]。如今不僅文學敘事研究正在向縱深發展,敘事學研究的跨學科、跨媒體趨勢也日益明顯。在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歷史敘事”“哲學敘事”“教育敘事”“社會敘事”“心理敘事”“新聞敘事”“圖像敘事”“繪畫敘事”“電影敘事”“網絡敘事”之類的成果時有所見[3]。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展示裝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空間敘事學理論在這些數字化展示裝置中得到了更深入的應用和創新。
(二)數字化展示裝置
數字化展示裝置是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將展覽內容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呈現的創新展示工具。數字敘事的特點在于交互性,傳統敘事交流模型在此場景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這些裝置融合了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多種高科技手段,通過大屏幕顯示、觸摸屏互動、全息投影、3D打印模型等多種媒介,將展覽內容轉化為生動、直觀、富有吸引力的數字形式。基于公開的研究報告、行業趨勢、學術論文以及對博物館數字化展示技術的綜合分析整理不同類型的數字展示裝置的應用占比如圖1所示。
圖2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館基本信息 (筆者自攝)
高洪躍、姚秋香、劉攀等人在《展示技術的最新進展》(Latestdevelopmentofdisplaytechnologies)研究中認為從傳統的平面顯示到三維顯示的轉變,特別是全息顯示的潛力巨大。全息顯示技術可以提供更真實、更自然的觀看體驗,這有可能改變未來的數字顯示設備,尤其是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領域[5。數字化展示裝置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傳統展覽的呈現方式。它不再局限于靜態的圖片、文字或實物展示,而是通過動態圖像、視頻、音頻、交互體驗等多種元素,為觀眾創造了一個沉浸式的展覽環境。由保加利亞科學院系統工程與機器人研究所服務機器人小組Chivarov等人通過研究指出二維碼技術與移動通信技術的結合能夠顯著提升博物館的互動性、教育功能及游客體驗,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文化傳播的現代化轉型。并且指出兒童使用移動設備后停留時間延長4-5倍[。此外,數字化展示裝置還具有實時更新、數據可視化等優勢。通過連接互聯網或內部數據庫,這些裝置可以實時更新展覽內容,確保觀眾獲取到最新、最準確的信息。
在應用領域方面,數字化展示裝置已經廣泛應用于博物館、科技館、藝術館、企業展廳、商業空間等各類展覽場所。中國“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多地政府將數字化展陳納入智慧城市建設。通過數字化手段,展示內容可以更加豐富、多樣,展示效果也可以更加生動、逼真。
二、數字化展示裝置存在的問題
(一)單項展示與觀眾體驗不足
在數字化產品中進行隱式人機交互設計時,應充分了解用戶的行為模式,感知用戶心理意圖,促使人機交流更加通暢舒適,讓用戶“即知即用”,產生愉悅感[。部分數字化展示裝置過于注重信息的單向傳遞,它在追求視覺效果和技術創新的同時,有時會陷入單向展示的陷阱。這主要源于對技術應用的過度依賴,以及對觀眾需求和體驗的深度理解不足。單向展示往往表現為信息灌輸而非交流,裝置及內容無法讓觀眾成為展示的一部分。當交互產品的用戶群體廣泛且龐大時,差異極大的個體使用方式也應成為考慮因素,要更全面地考慮不同人群對它的情感影響。面對不同參觀者,產品都可以很好地適用任何場景,不同交互者也能得到不同的反饋[8。展覽內容以線性的方式呈現,觀眾只能被動接受信息,而無法主動探索或發表意見。盡管視覺效果震撼,但內容缺乏深度和內涵,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可能感到眼花繚亂,頭暈眼花,難以使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或獲得實質性的知識。
(二)技術過度依賴與藝術性缺失
技術堆砌往往源于對技術先進性的過度追求。設計者可能傾向于將最新的、最前沿的技術手段一股腦兒地融入展示裝置中,以期通過技術的堆砌來彰顯設計的創新性與獨特性。然而,這種做法卻往往忽視了展示內容本身的需求與觀眾的接受度。更為嚴重的是,技術故障的發生也可能對觀眾的觀看體驗造成極大的影響。一旦展示裝置出現故障,觀眾可能無法繼續觀看,甚至可能對展示內容產生誤解或負面印象。
在數字化展示裝置的設計中,技術應該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技術的運用應該服務于展示內容的傳達與觀眾體驗的提升,而非成為設計的全部或主導。
(三)高昂的建設與維護成本
數字化展示設備的長期維護和運營的壓力遠大于開發成本,導致許多數字化展廳往往熱鬧一時,便難以為繼。大量的硬件設備,如高性能計算機、大型顯示屏、虛擬現實設備、交互設備等,這些設備的購置成本往往較高,特別是當項目規模較大、技術要求較高時,硬件成本更是占據總成本的一大部分。Pierre-AlexandreBlanche指出全息術是未來3D顯示的終極技術,但當前面臨計算復雜性高、數據傳輸需求大、渲染硬件性能不足三大核心問題,需突破這些瓶頸才能實現商業化應用。全息圖的計算需模擬光波傳播的物理模型,實時生成720p分辨率全息圖需6.6petaflops的算力。即使使用快速傅里葉變換(FFT)簡化計算(Fraunhofer積分),仍無法有效處理3D場景的深度信息與遮擋關系[1]。除了硬件設備外,數字化展示裝置還需要配套的軟件系統來支持其運行。軟件開發與定制的成本取決于項目的復雜程度、功能需求以及開發團隊的技術水平。同時,施工過程中的材料、人工、設備調試等也是不可忽視的成本項。
三、基于敘事學理論的數字化展示裝置設計策略
數字化展示裝置的敘事性設計,是一種巧妙融合敘事學理論與思維于裝置藝術創作中的方法。數字化博物館中的敘事結構能夠直接影響觀眾的敘事體驗,也能夠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給予觀眾在敘事過程具有層次性的思考[]。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首先深入剖析展示內容,不僅關注其物質構成,如裝置結構、展品布局等,還敏銳捕捉非物質要素,如文化氛圍、歷史背景等,以此作為敘事媒介。HWei等人指出通過在虛擬空間中巧妙運用時間和空間的元素,可以創造出具有高度互動性的敘事結構[12]。通過提煉空間場所的獨特符號,設計師應確立鮮明的敘事主題,使主題緊密貼合展示內容的核心價值。
(一)強化裝置敘事結構
在設計師設裝置前就應該先了解展示內容的特性。例如他要表達的是對時間的流逝或是對老舊實物的懷念與思考,那么在裝置結構上就需要減少橫平豎直的結構。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來看,“橫平”指的是水平線的平穩和均勻,給人以穩定、寬廣的感覺;“豎直”則強調垂直線的挺拔和端正,營造出空間的挺拔感和結構的穩固感。橫平豎直在心理上會讓人感覺非常強硬,讓人感覺太有秩序感。彭力群在《秩序與非秩序—貢布里希〈秩序感gt;的知覺理論》一文中指出,藝術家常常會運用一些大膽且出人意料的表現手法,在看似有序的創作中融入非秩序元素。例如,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驚愕交響曲》里,樂曲在寧靜舒緩的旋律推進過程中,突然出現一個力度極強的音符,這突如其來的強烈聲響,足以驚醒昏昏欲睡的聽眾。這種非秩序的成分,不僅能夠引發我們的警覺,還能為我們帶來獨特的審美趣味[13]。這種感覺時刻提醒你這是現實的存在,你要保持理性。如果用彎曲的結構表達就會更加有虛幻、夢境的感覺,更能帶給人一種對時間存在的強度感知。
(二)加強裝置的動態性表現
田展齊、田闖根據實驗結果表示:動態插畫平均能吸引觀眾更長時間的注意力[14]。裝置也是一樣,動起來的裝置會更吸引觀眾的目光,引起觀眾的好奇。裝置的動態性表現就是追求裝置的動態效果,使裝置顯得更加得生動以及高效率。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將科技成果直觀、生動地展示給觀眾,還可將觀眾在生產生活中碎片化的知識整合成科學體系,以科學體系化的思維引導觀眾的創新思維,激發其科技熱情[15]。目前大多數展示空間中數字化裝置的動態性比較弱,這主要表現在動作僵硬、反應比較慢上。具體來說,動作僵硬是數字化裝置動態性不足的一個顯著表現。這些裝置在模擬動作或運動時,往往缺乏流暢與自然,給人一種機械、生硬的感覺。這種不連貫的動作表現,難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還可能讓觀眾對裝置的真實性和互動性產生懷疑。
四、基于敘事學理論的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館設計
(一)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館概況
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館是一座四層無梁樓蓋雙子倉庫,建于1921年,位于上海楊浦區楊樹浦路1578號,臨江而立(如圖2)。它是一座專注于展示全球技能發展歷史、弘揚工匠精神及推廣職業技能教育的博物館。
博物館占地約2500平方米,其內部空間足以容納豐富的展覽內容,其包括各類技能工具、歷史文物、現代技術應用展示以及互動體驗區。博物館通過數字化展示裝置重構空間敘事邏輯,以三維建模、AR疊加與體感交互等技術手段,將靜態展品轉化為動態敘事媒介。
(二)空間敘事學理論的設計運用
1.實體展柜的多媒介敘事建構
看似常規的木質展柜被創新性地設計為一個時空交織的敘事展示平臺,展柜上陳列著實體展品,展品下方集成了壓力傳感器(如圖3)。當參觀者接近展柜時,安裝于展柜頂部的紅外傳感器會自動啟動,觸發文物上方配置的OLED屏幕,展示與該文物相關的歷史視頻資料。同時,隱藏于展柜四角的定向音頻系統播放出與環境背景相協調的音效(如圖4)。這些聲音有刨木的傳統聲響、市集交易的嘈雜叫賣以及現代機械加工的嗡嗡聲。此裝置運用了數字多媒體技術,系統性地講述不同技術領域的發展故事。通過時空并置的敘事策略,該裝置摒棄了傳統展覽的線性時間敘事模式,使觀眾能夠在靜態的展示環境中,動態地感知和體驗歷史的演變過程。
2.裝置的交互隱喻
仿古門形交互裝置展現了移動屏幕技術的先進性與互動性(如圖5)。在空間敘事學的框架下,這一裝置成為了一個充滿敘事張力和情感深度的空間節點,引領觀眾踏上跨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觀眾可以將手部靠近門中間,與裝置互動,此刻裝置會被激活,播放動畫并且緩緩移動。屏幕上播放的動畫與門的造型相呼應,通過視覺與觸覺的雙重刺激,與觀眾建立起一種深層次的互動關系。裝置巧妙地運用了空間敘事學的原理,通過精心布局和光影效果,營造出一種既真實又虛幻的空間氛圍。
3.沉浸式互動展廳的情境重構
沉浸式互動展廳除了頭頂的天花板之外,其余五面墻壁全部由LED屏幕構造而成,由此構成了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視覺包圍環境。這些LED屏幕營造出一種令人難以分辨真實與虛擬的邊界感,從而與整個空間建立起一種動態而緊密的互動關系。更為巧妙的是,地面的屏幕還內置了壓力傳感器。當觀眾行走在上面時,屏幕會根據腳步的位置信息,實時播放出相應的動畫效果(如圖6)。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讓觀眾仿佛真的成為了空間敘事中的一部分。這一裝置充分利用了空間的多維度特性,通過LED屏幕的全方位覆蓋和地面壓力傳感器的精準反饋,構建了一個充滿敘事張力和情感深度的立體空間。觀眾在這個空間中不僅是在觀看,更是在參與、在感知。
五、結語
空間敘事學理論在數字化展示裝置設計中的應用,不僅增強了觀眾的沉浸感與互動性,還極大地提升了展示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使得觀眾能夠在更加真實、生動的環境中感受和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與文化。針對當前數字化展示裝置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基于敘事學理論的設計策略,旨在通過優化空間布局、強化敘事結構、提升互動體驗等手段,打造更加引人入勝、富有感染力的展示空間。這些策略的實施,不僅有助于提升觀眾的參觀體驗,還能夠更有效地向觀眾傳達展示信息。
參考文獻:
[1]劉華兆.基于建筑敘事學理論下的西津渡博物館設計研究[D]長春:吉林建筑大學,2022.
[2]陳瀟.建筑敘事視角下的當代博物館空間設計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6.
[3]龍迪勇.空間敘事學:敘事學研究的新領域[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4-60.
[4]任舒婷,龔鑫.交互敘事視域下博物館數字化展示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4(9):101-104.
[5]GaoH,YaoQ,liu P.Latest development of display technologies[J].Chinese PhysicsB,2016(9):5-12.
[6]Chivarov N,lvanova V,Radev D.Buzovl.Interactive Presentation ofthe Exhibits in the Museums Using Mobile Digital Technologies[J].IFAC ProceedingsVolumes,2013(8):122-126.
[7]歐金梅,任芙瑤,李剛.數字化產品中的隱式人機交互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2(5):26-28.
[8]鄒楚怡.數字化時代博物館交互設計研究——以克利夫蘭博物館為例[J].工業設計,2019(6):139-140.
[10]Pierre-Alexandre Blanche. Holography and the future of 3Ddisplay[J].Light:AdvancedManufacturing,2021(4):446-459.
[9]柴秋霞,姜琳馨.博物館藏品數字化展示的現存問題及對策建議[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2(2):40-49.
[11]葉運浩,邱春婷.基于交互敘事的數字化博物館空間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4(6):129-133.
[12]Wei Huaxin,Bizzocchi Jim,Calvert Tom.Time and SpaceinDigital Game Storytell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GamesTechnology,2010(8):1-23.
[13]彭力群.秩序與非秩序—貢布里希《秩序感》的知覺理論[J].新美術,1988(2):56-58.
[14]田展齊,田闖.數字藝術視域下的動態插畫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4(3):107-110.
[15]賈清,薛瑩.數字化時代科技館建設淺談[J].科技風,2024(25):1-3.
作者簡介:
陳浩,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展與空間環境設計。
劉芹,博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非遺展示與傳播。
實習編輯:符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