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鋼琴教學中的樂感培養策略研究:以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藝術科技,2025,38(8):232-234.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232-03
1在鋼琴教學中培養樂感的重要性
在幼兒園中,音樂課程是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歌唱教學活動,它對幼兒的音樂感知和審美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現代教育理念認為音樂對幼兒發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它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認知、情感、社交、身體的協調發展,還對語言、創造力等的培養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它不僅是藝術,更是幼兒全面發展的“營養劑”。通過音樂教學,幼兒能成長得更加快樂和健康。當前,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幼兒園逐步使用越來越多的現代教育工具輔助教學,如多媒體、音響等,提高了音樂教學質量,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現代技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師幼互動性減弱、難以根據幼兒的能力及時調整歌曲速度以及培養幼兒對音樂細節與體驗音樂情感的敏銳度方面都有所缺失。因此,雖然科學技術在不斷發展,鋼琴依舊在歌唱教學中起到重要的輔助與引導作用,現代技術并不能完全取代鋼琴演奏的作用,二者互補才是最科學有效的模式。鋼琴演奏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也是美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在課堂中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情感并通過鋼琴彈奏表達出來,使其在工作中面對幼兒的音樂教學活動時,將所學傳遞給幼兒,使美好的音樂在幼兒的內心生根發芽,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師努力奮斗的目標。
2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面臨的問題
首先,學生音樂素養普遍較低,且基礎差異顯著。以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23級學生為例,人學前接受過系統音樂訓練的學生比例不足 5% 。另一方面,我國目前采用應試教育,以考試成績衡量學生能力、選拔學生,因此基礎教育階段非主課的音樂課程長期被邊緣化,受重視程度低,導致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課程缺乏系統的梳理。另一方面,學生家庭對藝術教育的投入普遍不足,導致其音樂基礎薄弱,入學后專業培養面臨較大挑戰。
其次,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存在教育理念傳統的問題。傳統教學有其優勢,但也存在弊端,例如重技輕藝、缺乏多元化評估等,難以適應當前需求。
最后,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時間短,課程內容多,課程形式以集體課為主,導致個性化和精細化的指導缺失。學生難以保證練習時間,只能采取縮減課程內容的方式彌補不足。
這些困難使得高職學生在音樂情感表達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對不同音樂、歌曲等感受力不強。但是這不能阻擋高職院校教師前進的步伐,教師應思考如何在現實條件下在教學中更多地將技術與藝術相結合,讓學生在表達音樂、彈奏鋼琴上更有樂感。
3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中“樂感”培養策略
樂感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反應,體現在對音樂要素,如旋律、節奏、和聲、音色的感知、理解和表現能力方面。樂感不是對單一樂音要素的感知(如音高、音長、音量、音色等),也不是對某一音樂表現手段(如旋律、節奏、速度、力度、調式、調性、和聲等)的聽覺辨別和判斷,而是音樂整體感受能力和效果總和的表述[]。在教學中常常發現學生演奏鋼琴時音樂是蒼白的,缺乏感染力和表現力,不擅長在演奏中表達音樂情感。這是由于鋼琴是通過敲擊琴槌發聲的,在某種意義上其發聲原理符合打擊樂的特性。但是,鋼琴又是和聲與旋律性相結合的樂器,敲擊演奏模式與需要歌唱性的聲音形態結合,因此鋼琴演奏并非簡單的上下擊打。初學鋼琴彈奏的學生除了會出現節奏死板、音色單一、缺乏動態對比與樂句不連貫等問題外,缺乏歌唱性是最明顯的問題,這些問題對其在幼兒園組織教學、準確表達音樂情感具有影響。因此,教師應在鋼琴教學中注重“技術音樂化”的問題,否則容易在技術上只強調又快又響而失去技術背后所蘊含的音樂情感。
3.1技術訓練中的要點
3.1.1 演奏法的訓練
鋼琴彈奏法有很多,基本的可歸為3種:非連奏,即顆粒性的演奏;連奏,即歌唱性的演奏;斷奏,即跳音的演奏。這三種演奏法是鋼琴常用演奏法,分別對應幼兒歌曲中常有的三種情緒:積極向上、抒情和歡快詼諧。在鋼琴基礎訓練中,應結合幼兒歌曲的情緒特點引導學生學習這三種演奏法。
非連奏在鋼琴演奏中運用非常廣泛,要求顆粒性的聲音效果的跑動。19世紀以來,許多作曲家和鋼琴家為訓練手指的獨立性、靈活性、清晰度和均勻性,譜寫了大量練習曲,開展了各式各樣的手指基本訓練。非連奏的聲音要求結實、明亮而富有顆粒性,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聲音特性。因此,為演奏出音樂所需要的音色,學生要保持指尖下鍵快、觸鍵面小。
連奏,即歌唱性的演奏法,在鋼琴基礎教學中是比較難的技巧,這是由于鋼琴樂曲很難歌唱。抒情性幼兒歌曲有很多,如果彈奏不夠連貫,觸鍵不夠圓滑柔和,就會導致歌曲彈奏缺乏歌唱性,不夠優美。連奏和斷奏是反向觸鍵方向,要求觸鍵要慢速,音與音之間不可有斷裂。因此,在訓練中要求學生觸鍵的部位靠近指尖后面,手指肉最多的部位。同時,要求學生貼鍵,緩慢觸鍵。緩慢觸鍵是實現柔和歌唱性連奏的關鍵[2]。學生在學習連奏時要改變學習非連奏時使用的垂直觸鍵方式,采用水平觸鍵方式。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很難掌握連奏技巧。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的日常動作,如拉、摸、推等,幫助學生理解連奏,從而達到具有歌唱性的聲音效果,更好地彈唱幼兒歌曲。
斷奏,即跳音奏法,分成音符帶點與帶倒三角的標記,跳音在不同風格演奏中時值長短不同,不同的時值所表達的音樂情感也不同。斷奏的聲音要求是清脆、明亮、集中而富有彈性。在訓練斷奏時,要求學生指尖有充分的準備,手指不可過于柔軟,應積極保持手指抓握細小硬物的感覺。同時,要保持觸鍵快、離鍵也快。可以引導學生以拍皮球的狀態來演奏斷奏。
3.1.2強調手指、手腕與手臂的協調
鋼琴演奏是通過手指尖將自己對音樂的情感表達出來。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由于專業性、學習時間與工作需求,雖然不需要像鋼琴專業的學生那樣訓練手指技術,但是在教學初期需要達到基本要求,這是實現幼兒美育的基礎。在基礎教學中,筆者運用趣味性練習替代枯燥的訓練,例如,根據兒童繪本故事情節,讓學生在鋼琴上進行簡單配樂,模仿打雷、夏天的小雨等聲音。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選用兒歌讓學生先唱再彈,感受表現不同旋律時手指的狀態。對于手指演奏能力弱的學生,增加施密特手指練習,強化手指獨立性。
手腕關節上承手臂、下連手掌,是承上啟下的樞紐,在鋼琴演奏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初級學生中常看到學生孤立地使用手指按壓鋼琴,這限制了學生彈奏各種音樂的可能性。為了學生未來能實現更多的音樂情緒表達,在趣味化訓練學生手指時加強手腕手臂協調訓練的內容,使學生手腕的動作與手臂協調一致、相輔相成。周銘孫教授在《鋼琴教學要領系列》中提出手腕動作分為上下、左右、轉動與圓圈這四個類型。在教學中,初級階段的學生容易出現手腕僵硬的情況,造成聲音發干發音,有重濁的感覺,音樂上不夠連貫,缺乏歌唱性。因此,鑒于非演奏類專業學生學習時間有限,筆者將以上動作作為獨立訓練,并結合鋼琴作品與兒歌作品訓練手腕手臂的運動方向。
3.2音樂性與技術的融合
音樂與技術不應被割裂,兩者不分先后,而是同時進行。當學生掌握有音樂性的技術后,引導學生理解音樂,并能如實展現內心對音樂的情感,是教師教學的重點。
3.2.1正確理解作品的情感
面對鋼琴作品或幼兒歌曲,分析作品、確定音樂情感是教師引導的第一要素。在學習初期,選擇有標題的鋼琴作品、練習曲與幼兒歌曲互相搭配,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風格與情緒。要對作品有正確的理解,才能選擇正確的彈奏方法。例如在學習跳音時,可選擇德國民歌《母雞叫咯咯》,模仿母雞啼叫的聲音理解跳音的演奏法。當理解跳音技術后,可以學習幼兒歌曲《兩只老虎》,學生在演奏與演唱上更易展現兩只活潑可愛的小老虎形象。
3.2.2注意樂譜的各種術語
在教學中,學生們往往只重視音符的高低、長短,較少關注其他信息。鋼琴樂譜的表情術語、強弱記號、速度標記,幼兒歌曲的中文提示等,都是初學者容易忽視的內容。無論是鋼琴作品,還是幼兒歌曲,每個樂句都有傾向,每個樂句都有自己的造型,如橄欖型、喇叭型等。當了解了樂句的發展,在彈奏鋼琴時就能選擇相應的技術作為支撐。例如,在演奏中手指觸鍵離鍵的動作與時間、手腕與手指的配合、手肘的帶動作用等,可以運用到彈奏中。因此,在教學中要強調這類信息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演奏演唱風格,這也是理解音樂的重要途徑之一。
3.2.3注重音樂的“語氣”
音樂如語言一般,是有語氣的。沒有語氣的語言如機器一般的發音,是無法讓人感受到溫度的。人們通過說話的語氣感受態度、情感與趨向。音樂的“語氣”是樂句或動機中聲音的力度對比與時間延伸性的對比。它常常表現出提問或回答的“語氣”,是音樂聲音形象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3]。這種對比關系如同語言中的聲調、語速和停頓,賦予音樂情感和態度。例如,漸強的旋律可能表達疑問或期待,突然的強音則可能象征爆發或強調。人們在音符中如同在語言中體
悟其情感。
音樂常用來表現高興、憂傷、痛苦、神采奕奕等情緒,因此“語氣”就是音樂運動引起的傾向。一般而言,音符越高,情緒越高,反之,音符越低,情緒就越低。音符高易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情緒,音符低則多表現憂傷、難過的心情。尤其在教授幼兒歌曲時,應根據歌曲的情緒、歌曲內蘊含的節奏律動來設計彈奏的方法,如果沒有相應的技術動作來完成,那么音符背后所蘊含的一切意圖都將失去意義。以幼兒歌曲《拔蘿卜》為例,該兒歌分為兩個樂句, 8+8 的句型,全曲以四二拍為基礎。強拍上的附點音符與強拍弱位上的短促音符構成“用力一放松”的循環模式,前八小節帶有勞動號子的音響效果。它與結尾的重復主音形成節奏的“阻滯感”,形成了“勞動節奏擬態”。教師在彈奏時應結合勞動號子的韻律,模擬從用力到放松的抽象勞動動作,即“拔蘿卜”這三個音用手指與手腕結合,形成鋼琴演奏上的“落提”,落下動作突出了動詞“拔”,蘿卜的卜在語言中就是弱音,提起動作因為重力減少,聲音被弱化,與中文的“卜”語氣契合。后一個八小節強調尋求幫助的情緒,雖然都是“落提”的技術動作,但與前八句勞動號子的音樂情緒有所不同,都是“落提”動作,但是要求學生在動作速度、幅度與強度上要有不同。在教學中教師要強調根據音樂的不同語氣結合技術,引導學生運用手指與手腕之間的配合演奏體現音樂的語氣。
4結語
音樂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一直是鋼琴教育者不斷思考的問題。技術是音樂的載體,音樂是技術的靈魂。一切的技術都是為音樂服務的。離開了音樂的技術如離開了水的魚,沒有生命力。而如果沒有技術,那么音樂也如折了翅膀的鳥兒一樣飛不起來。鋼琴家海因里希·涅高茲曾說:“技術的改進就是藝術本身的改進。”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師在教授鋼琴時,應將音樂放在第一位,引導學生通過音樂訓練技術。只有掌握正確的技術才能演奏出正確的音樂,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羅策.高校鋼琴專業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的方法研究[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20.
[2]但昭義.鋼琴的技術彈奏法[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6.
[3]沈乃凡.論鋼琴彈奏中的“語氣”[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