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959(2025)14-0184-05
在現代醫療實踐中,有效的術后疼痛管理是提高患者滿意度、促進早期康復并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的關鍵因素。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區域阻滯技術已成為術后疼痛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過局部麻醉藥物的精確應用,阻斷疼痛信號的傳導,從而達到減輕或消除疼痛的效果。在眾多區域阻滯技術中,菱形肌-肋間肌-低位前鋸肌(rhomboidintercostaland subserratus,RISS)平面阻滯近年來受到了廣泛關注,成為研究的熱點。RISS平面阻滯技術結合了菱形肌-肋間肌平面和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的優勢,通過在這些解剖層面注入局部麻醉藥,可提供廣泛的胸部和腹部術后鎮痛效果。與傳統的阻滯技術相比,RISS平面阻滯因其更廣泛的鎮痛范圍、較低的技術復雜度和良好的安全性而備受推崇。此外,該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改善術后疼痛管理,還可能對加快術后康復、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風險具有積極作用。
隨著醫學界對術后疼痛管理和患者康復質量的重視日益增加,尋找既有效又安全的鎮痛方法成為了臨床上的迫切需求。在這一背景下,RISS平面阻滯技術的出現,為術后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該技術因其能夠提供持久而廣泛的疼痛控制而受到青睞,特別是在腹部和胸部手術后的應用顯示了其在減少患者疼痛、降低阿片類藥物需求以及促進早期活動中的顯著優勢。這些優勢直接關聯到術后康復的質量和速度,包括但不限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以及提高患者的整體滿意度。更為重要的是,早期有效的疼痛管理被認為是促進術后快速康復(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這一方面,RISS平面阻滯技術不僅能夠提供有效的鎮痛,還能夠通過減少患者對阿片類鎮痛藥物的依賴,降低藥物相關副作用的風險,從而促進患者術后早期的活動恢復。此外,隨著對該技術研究的深入,其在減少慢性術后疼痛發生率方面的潛在作用也逐漸顯現,為術后長期康復提供了新的策略。
鑒于RISS平面阻滯技術在術后疼痛管理領域中的重要性,本文將深入探討其機制、應用效果、安全性及對術后康復的影響,旨在為臨床醫生提供全面的參考,以促進該技術在術后疼痛管理和康復領域中的進一步研究和應用。通過分析RISS平面阻滯技術對術后康復的影響,不僅能夠為臨床提供一個更為有效和安全的術后疼痛管理方案,同時也能為改善患者的整體康復過程和提高生活質量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在當前術后疼痛管理和康復優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情況下,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1RISS平面阻滯的機制
1.1阻滯原理當麻醉藥被注入菱形肌、肋間肌和前鋸肌的交接平面,這些區域的解剖布局充當了藥物的導向通道,引導藥物沿特定路徑深入組織[3。在這個過程中,藥物遍布多個神經纖維,尤其是負責傳遞疼痛信號的神經。
在RISS平面阻滯中,局部麻醉藥物的分布路徑和作用目標較為特殊。該技術涉及將麻醉藥物注射到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所在的筋膜間隙,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神經根或沿肋間隙擴散。因此,RISS阻滯的精準性在于其能夠靶向肋間神經外側皮支,而不是更深層的神經根結構。通過這種有針對性的方法,麻醉藥物能夠局限在預定的解剖區域內,有效阻斷疼痛信號的傳導,同時減少對周圍組織的影響。此技術的鎮痛效果主要是通過麻醉藥物在目標區域內的作用,抑制痛覺傳遞,而非通過廣泛的藥物分布4。這種精確的局部作用不僅提高了鎮痛效果的特異性,也減少了全身性副作用的可能性。在藥理學上,麻醉藥物的作用機制并不改變,它們依然通過穩定神經膜以減少其對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從而降低疼痛感知。通過局部麻醉藥物的筋膜間隙分布,RISS阻滯為術后疼痛管理提供了一種既有效又安全的新選擇。
1.2作用效果RISS平面阻滯技術通過精確的藥物投放至特定的解剖平面,有效地降低了術后疼痛感知。該技術利用局部麻醉藥在相關肌肉間隙中的擴散,直接作用于疼痛傳遞的關鍵神經路徑,從而實現對疼痛信號的有效阻斷。
通過局部麻醉藥的靶向作用,RISS平面阻滯不僅減少了術后患者的疼痛感,而且降低了對系統性鎮痛藥物的依賴,進而減少了相關的副作用風險。此外,這種阻滯技術通過減輕炎癥反應和抑制疼痛信號的放大,有助于促進身體的自然愈合過程。有效的疼痛管理不僅提升了患者的術后舒適度,也為其提供了一個更穩定和快速的康復環境5。
因此,RISS平面阻滯技術在術后疼痛管理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它不只是簡單地控制疼痛,更通過其獨特的機制,影響了整個康復過程的質量和效率。這種技術的應用顯著改善了患者的整體康復體驗,證明了其在現代醫療實踐中的重要價值。
2RISS平面阻滯對術后康復影響
首先,在疼痛控制方面具有顯著影響。RISS平面阻滯通過直接作用于涉及手術區域的多個神經分布層,顯著降低了術后疼痛評分。多項研究顯示,在采用RISS平面阻滯的患者中,其視覺模擬評分(VAS)和數字評分系統(NRS)評分顯著低于未采用該技術的對照組。這一效果不僅在術后即刻表現出來,而且在術后的多個時間點上持續存在[7-9。此外,隨著疼痛控制的改善,患者對系統性鎮痛藥物的需求顯著減少,這進一步減輕了藥物相關副作用的負擔,從而提高了患者的整體術后體驗。
在功能恢復方面,RISS平面阻滯技術通過優化疼痛管理,加速了患者術后的功能恢復進程。有效的疼痛控制為患者提供了更早進行物理康復和活動的機會,從而促進了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范圍的快速恢復。研究表明[10-13],接受RISS平面阻滯的患者在術后早期能夠更快地完成床邊轉移、站立和行走等基本活動,這對于防止術后并發癥(如深靜脈血栓和肺部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該技術通過減少疼痛的干擾,使患者能夠更早參與到更為復雜的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yofdailyliving,ADL)和職業療法中,進一步促進了整體的功能恢復。
在康復時間方面,RISS平面阻滯通過提供有效的疼痛控制和支持功能恢復,有助于縮短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這一點在多項研究中得到了證實,采用該技術的患者術后恢復的總體進展更快,從而使他們能夠更早滿足出院標準。此外,快速的恢復過程減少了患者暴露于醫院環境中潛在感染的風險,同時減輕了醫療系統的經濟負擔。
總之,RISS平面阻滯不僅在臨床上改善了術后疼痛管理和功能恢復,而且從系統層面促進了患者的早期康復,展現了其在術后康復領域的重要作用[14-16]
3RISS平面阻滯的安全性和并發癥
3.1安全性RISS平面阻滯被認為是一種相對安全的區域阻滯技術,其并發癥發生率低,尤其是由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麻醉時。RISS平面阻滯常見的并發癥包括局部麻醉藥相關的反應、針刺傷和感染。局部麻醉藥相關的反應主要是指藥物過敏或藥物毒性反應,雖然這些情況罕見,但仍需對患者進行仔細評估,以避免已知的過敏史。針刺傷包括血管損傷或神經損傷,通常可以通過使用超聲引導來最小化風險,確保針尖的精確定位和藥物的準確投放[16,17]
除了上述常見并發癥外,還存在一些罕見但潛在嚴重的風險,如局部麻醉藥系統性毒性(localanestheticssystemictoxicity,LAST)肺穿刺和感染。雖然這些并發癥的發生率極低,但對于開展RISS平面阻滯的醫生而言,認識到這些潛在風險并采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
3.2并發癥在RISS平面阻滯實施過程中,采取全面的預防措施以降低并發癥的風險至關重要。超聲引導技術作為一種高度精確的導航工具,為醫生提供了實時的視野,可確保針頭精確無誤地達到目標區域,同時直觀地監控藥物的擴散過程,顯著降低了誤針和藥物錯誤注射的風險。該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阻滯的準確性,也大幅度提升了安全性[18-20]。
在選擇局部麻醉藥及其劑量時,需要考慮到藥物的特性、患者的體重、術后預期的疼痛程度以及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通過精細的劑量調節,可以有效避免LAST的發生,同時減少其他潛在的副作用,如心律失常或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21-23]。在執行阻滯前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了解患者的病史、藥物過敏史及特定健康狀況,對預防并發癥至關重要,這有助于醫生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避免可能的風險。
對于LAST的處理,一旦識別出其早期跡象,如嘴唇麻木、金屬味、視聽幻覺等,應立即停止藥物注射,評估患者狀況,并根據情況給予氧氣支持、維持通氣和循環穩定[24-26。必要時,使用脂質乳劑進行搶救治療,該方法已被證實可以有效逆轉LAST的嚴重影響。對于因阻滯操作導致的機械性傷害,如血管損傷或局部感染,需要及時進行識別和管理。針對血管損傷,應立即采取適當的止血措施,并監測患者有無出血傾向。對于感染,應根據情況及時使用抗生素,并進行局部清潔消毒,必要時進行引流[27-30]。
雖然RISS平面阻滯技術相對安全,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但仍需通過精細的操作技巧、周密的患者評估及有效的并發癥管理策略,以確保其在術后康復中的應用既有效又安全。這要求醫療團隊不僅需要掌握阻滯技術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以為患者提供最安全、最有效的術后疼痛管理方案。
4展望
RISS平面阻滯技術在術后康復領域的作用及其潛在機制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該技術通過其獨特的解剖和藥理學途徑,為術后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道路。該技術將局部麻醉藥精確地定位于關鍵的解剖平面,有效地靜默了疼痛信號的傳遞,為患者提供了一個相對無痛的術后康復期。此外,通過減輕疼痛的負擔,患者能夠更早參與康復訓練,這不僅加快了功能的恢復,還有助于縮短整體的康復時間。然而,RISS平面阻滯的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的明晰。特別是,如何最優化藥物劑量和擴散范圍以及精確評估其對不同手術類型和患者群體的效果,都是未來研究需要深人探討的關鍵問題。
當前研究雖然揭示了RISS平面阻滯在術后康復中的潛力,但仍存在一些明顯的研究差距和未解決的問題。首先,大多數現有研究集中于成人患者,而對兒童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疼痛患者)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這些群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需要進一步驗證。其次,關于RISS平面阻滯在不同類型手術后應用的比較研究還不夠充分,未來的研究應當探索其在廣泛手術類型中的普適性和效果差異。此外,大多數研究主要關注短期內的疼痛控制效果,而長期影響,特別是對于術后慢性疼痛的影響,還有待深入研究。最后,雖然RISS平面阻滯的安全性已經得到了初步驗證,但關于罕見并發癥的數據仍然較少,需要更大樣本量和長期隨訪的研究進一步確認。未來的研究應當致力于填補這些空白,通過更精細化的研究設計,為這一技術的應用提供更堅實的科學基礎。
5總結
RISS平面阻滯技術在術后康復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潛力。通過精確的解剖定位和注射藥物,這項技術能夠有效地控制術后疼痛,為患者提供一個相對舒適的恢復環境。其對于疼痛管理的改善不僅體現在疼痛評分的顯著降低和對鎮痛藥物依賴的減少,更重要的是,它為患者的早期活動和康復訓練提供了條件,從而加速了功能的恢復,提高了康復效率。
此外,RISS平面阻滯技術通過減輕疼痛和促進早期參與康復活動,有助于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從而對醫療系統的資源利用和經濟負擔產生積極影響。該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患者的術后滿意度,還可能對減少術后并發癥和提升整體治療效果起到重要作用。盡管如此,RISS平面阻滯的研究和應用仍然存在一些挑戰和未解決的問題。未來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優化該技術的應用策略,包括確定最佳的藥物劑量、擴散范圍,以及評估其在不同患者群體和手術類型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總之,作為一種新興的區域阻滯技術,RISS平面阻滯在術后疼痛管理和康復領域展現了巨大的應用潛力和價值。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有望使這一技術發揮最大的效用,為術后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康復支持。
參考文獻:
[1]成忠平,于凱麗,王若,等.超聲引導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鎮痛的影響[].中國腫瘤臨床,2024,51(1):23-26.
[2]錢家駿.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中國處方藥,2023,21(12):167-169.
[3]曹富,李麗麗,晉夢彥.超聲引導下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對上腹部手術患者鎮痛、中樞神經損傷的影響[.遼寧醫學雜志,2023,37(6):26-30.
[4]蔣飛,吳愛玲.連續改良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用于開腹肝葉切除術1例[].四川醫學,2021,42(4):426-427.
[5]張隆盛,楊鐸,張燕,等.菱形肌肋間肌-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與胸椎旁阻滯用于肺癌微創術后鎮痛的效果比較[.黑龍江醫藥,2021,34(5):993-997.
[6]劉祥,嚴金燕,孫亞玲,等.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和菱形肌-肋間肌阻滯在胸腔鏡手術患者中的應用[].中外醫學研究,2023,21(18):41-44.
[7]賴萍.超聲引導菱形肌—肋間肌平面阻滯在單側乳腺切除術圍術期的臨床觀察[D].南昌:南昌大學,2023.
[8]孫韌,譚和蓮,高艷平,等.連續菱形肌-肋間肌阻滯用于胸腔
鏡術后鎮痛的效果評價.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3,27(6):81-85.
[9]張繁.超聲引導菱形肌-肋間肌-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與胸椎旁間隙阻滯用于胸腔鏡手術鎮痛效果比較[D].蕪湖:皖南醫學院,2023.
[10]陳曉陽,蔡松波,張德應.超聲引導下低濃度羅哌卡因低位前鋸肌平面復合腹直肌鞘阻滯用于開腹胃手術術后鎮痛的效果[].黑龍江醫藥,2023,36(1):35-38.
[11]劉奧.菱形肌-肋間肌阻滯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鎮痛效果的影響[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21.
[12]敖家駒,鐘慧,石慧,等.改良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與腰方肌阻滯在腹腔鏡腎切除術后鎮痛中的效果研究.江西醫藥,2022,57(10):1469-1472,1478.
[13]張民皓,馬麗麗,劉輝,等.超聲引導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對胃癌根治術后炎癥及康復的影響[J].重慶醫學,2022,51(24):4236-4240,4245.
[14]黃柳青.右美托咪定復合羅哌卡因四點神經阻滯在全麻下腹腔鏡肝腫瘤手術的臨床觀察[D].百色:右江民族醫學院,2022.
[15]周裕凱,游星,余茹,等.超聲引導菱形肌-肋間肌-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和胸椎旁神經阻滯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后麻醉恢復質量的影響[].川北醫學院學報,2021,36(12):1649-1652,1662.
[16]賴萍,彭娟,姜欽勇,等.超聲引導菱形肌-肋間肌平面阻滯在乳腺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觀察.現代診斷與治療,2022,33(15):2216-2219.
[17]敖家駒.超聲引導下改良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與腰方肌阻滯在腹腔鏡腎切除術后鎮痛中的對比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2.
[18]黃小鴻.超聲引導下菱形肌-肋間肌神經阻滯-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對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后肺功能的影響[D].南昌:南昌大學,2022.
[19]張倩.超聲引導下菱形-肋間-低位前鋸肌阻滯與腹直肌鞘阻滯在腹腔鏡胃手術應用的比較[D].長春:吉林大學,2022.[20]林勁成.低位前鋸肌與肋緣下腹橫肌平面阻滯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鎮痛效果比較[D].汕頭:汕頭大學,2022.
[21]易強林,胡慧,劉冬梅,等.超聲引導菱形-肋間肌聯合低位前鋸肌平面阻滯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鎮痛的影響[.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1,18(6):162-166.
[22]沈功杰,唐巖.豎脊肌平面阻滯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快速康復的影響[].現代實用醫學,2021,33(1):125-126,128.
[23]鄒楠,張建敏,鄭超,等.超聲引導下腹橫肌平面阻滯對兒童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康復的影響[].北京醫學,2020,42(5):417-420.[24]劉珍,張學康,李干,等.多點肋緣下腹橫肌平面阻滯對膽道手術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江西醫藥,2020,55(2):191-194.[25]牛雪龍.腹橫肌平面阻滯用于結直腸手術患者術后鎮痛對術后康復的影響[D].南京:東南大學,2019.
[26]Bansal P,Sultania N,Bansal K.Rhomboid intercostal sub serratus plane block-Same bird with differen thorizons[J].Asi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23,14(12):305-307. [27]BansalP,Sultania N,Bansal K.Rhomboidintercostal subserratusplane block-the Holy Grail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in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or just another dot in the long list? [J].Asian Journal ofMedical Sciences,2023,14(12):284-289. [28]Guven Kose S,Kose HC,Celikel F,et al.Ultrasound-guided rhomboid intercostal block versus 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for unilateral dorsal back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Minerva Anestesiol,2023,89(4):279-288.
[29]Toulan HF,Abdelrazik RA.Effects of rhomboid intercostal plane block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fter thoracoscopic surgery compared with local anesthetic infiltration: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Egyptian Journal of Anaesthesia,2O22,38(1): 179-184.
[30]Chen C,XiangG,Chen K,etal.Ultrasound-guided Bilateral 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in Ear Reconstruction after Costal Cartilage Harvest: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estheticPlastSurg,2022,46(4):2006-2014. 收稿日期:2024-05-07;修回日期:2024-05-31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