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46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5.14.027 文章編號:1006-1959(2025)14-0135-04
Abstract:ObjectieTvestigateteevaluatiectoalatourisdplateletombdtstoliverijuyinttsi liverirrosis.MtsAotal6atsiheosmitdtouduountylesstalfroAprltoah5e selectedastheuyoud4altysubtseeeleedsotroloutousftsudetoaglatio testprotoiedalplastdF)ds coagulatisdveodtrelaoudelif diferentildeoaduotasesspateotaesl bilirubinetealaoouddaldeuso waslong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PTT and T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FIB level andPLT cou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lt; 0.05).Withthecreaseild-ughasiiation,asgaduallyproonged,AandTTeregrauallinceadB level and PLT count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Plt;0.05)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T,APTTand T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T,ASTand TBIL( P lt;0.05),while FIBand PLT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T,ASTand TBIL( P lt;0.05). ConclusinTodstfoaaifoudeieateflejuiatitsioisd beusedasan important indicatorfor clinical monitoring cirrhosis and prognosis.
KeyWords:Coagulation four items;PLT; Liver cirrhosis;Liver injury
肝硬化(livercirrhosis)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反復作用,引起肝臟彌漫性損害。在疾病的進程中,肝細胞大量破壞,肝臟的合成功能、代謝功能以及解毒功能等均受到嚴重影響,其中肝損傷程度的準確評估對于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判斷預后以及監測疾病進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凝血四項(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是評估機體凝血與抗凝狀態的重要指標,其在肝臟疾病中的變化具有獨特的臨床價值2。肝臟作為合成多種凝血因子的主要場所,肝功能受損時,凝血因子的合成減少,導致凝血四項指標出現異常,從而間接反映出肝臟的合成功能障礙[3。例如,凝血酶原時間的延長常提示肝臟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纖維蛋白原的降低也可能暗示肝臟損傷的程度加重4。血小板(PLT)不僅是血液中重要的細胞成分,參與止血和凝血過程,還與肝臟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在肝硬化患者中,脾功能亢進以及肝臟對血小板生成素的代謝異常等常導致血小板數量減少。而血小板數量的變化以及功能的異常也會影響肝臟的血液循環和修復能力,進而與肝損傷相互關聯。目前,臨床上對于肝硬化患者肝損傷的評估方法多樣,但單一指標往往難以全面準確地反映肝臟的實際受損程度。將凝血四項與PLT聯合檢驗,有望從不同角度綜合評估肝硬化的肝損傷情況,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鑒于此,本研究選取2023年4月-2025年3月于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6例肝硬化患者及同期4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凝血四項、血小板(PLT)聯合檢驗對肝硬化患者肝損傷情況的評估作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3年4月-2025年3月于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6例肝硬化患者作為研究組,另外選取同期4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納入研究的肝硬化患者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 52.33±8.68? 歲;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2例、酒精性肝硬化18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10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6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 (51.82± 8.95)歲。兩組研究對象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本研究。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 ① 肝硬化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肝硬化診斷標準,且均經臨床、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確診; ② 年齡 18~ 80歲。排除標準: ① 合并嚴重的心、肺、腎等其他重要臟器疾病; ② 患有血液系統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 ③ 近期使用過可能影響凝血功能或血小板計數的藥物; ④ 合并惡性腫瘤; ⑤ 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⑥ 存在精神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無法配合研究。1.3方法所有研究對象均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靜脈血 5ml ,置于含有 10% 草酸鈉抗凝劑的試管中,輕輕混勻后,以 3000r/min 離心 10min ,分離血漿,采用希森美康CS-510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凝血四項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和纖維蛋白原(FIB)。同時,另取EDTA抗凝靜脈血 2ml ,采用邁瑞BC-6800plus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小板計數(PLT)。所有檢測均嚴格按照儀器操作說明書進行,由同一批檢驗人員完成。
1.4觀察指標
1.4.1凝血四項指標水平包括PT、APTT、TT和FIB,分析肝硬化患者與健康體檢者在凝血功能方面的差異。PT正常范圍:11~14s;APTT正常范圍: 25~ 35s ;TT正常范圍: 16~18s ;FIB正常范圍: 2~4g/L 1.4.2PLT計數觀察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數量的變化情況及其與健康體檢者的差異。PLT正常范圍:(100~300)×109/L
1.4.3不同Child-Pugh分級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項及PLT水平根據Child-Pugh分級標準,將66例肝硬化患者分為A級( n=24 )B級( n=29 )C級( n= 13)三組,比較各組間凝血四項和PLT水平的差異,探討隨著肝硬化病情嚴重程度的不同,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計數的變化趨勢。
1.4.4凝血四項、PLT與肝損傷標志物的相關性檢測所有研究對象的肝損傷標志物,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水平,分析凝血四項(PT、APTT、TT、FIB)和PLT與肝損傷標志物之間的相關性,以評估凝血四項和PLT反映肝損傷程度的能力。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研究組與對照組凝血四項及PLT水平比較研究組患者的PT長于對照組,APTT、TT高于對照組,FIB水平及PLT計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1。
2.2不同Child-Pugh分級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項及PLT水平比較隨著Child-Pugh分級的升高,肝硬化患者的PT逐漸延長,APTT、TT逐漸升高,FIB水平和PLT計數逐漸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 0.05),見表2。
2.3凝血四項、PLT與肝損傷標志物的相關性分析對凝血四項(PT、APTT、TT、FIB)和PLT與肝損傷標志物(ALT、AST、TBIL)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PT、APTT、TT與ALT、AST、TBIL均呈正相關( Plt;0.05 ,FIB和PLT與ALT、AST、TBIL均呈負相關( Plt;0.05) ,見表3。
表2不同Child-Pugh分級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項及PLT水平比較(x±s)
表1研究組與對照組凝血四項及PLT水平比較 $( \overbar { x } \pm s )$
表3凝血四項、PLT與肝損傷標志物的相關性分析(r)
3討論
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慢性肝病,其病情復雜且呈進行性發展,肝損傷程度的準確評估對于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判斷預后以及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肝硬化的發展過程中,肝臟的合成功能、代謝功能以及解毒功能等均受到嚴重損害,而凝血功能與肝臟的關系尤為密切。肝臟在凝血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它負責合成多種凝血因子,如PT、APTT、TT和FIB等,它們能夠從不同環節反映機體的凝血狀態[]。當肝硬化發生時,肝細胞受損,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下降,導致凝血四項指標出現異常,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肝臟的合成功能受損程度,從而間接體現肝損傷的情況[]。PLT同樣與肝臟疾病密切相關。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脾功能亢進,導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計數減少[12]。此外,肝臟疾病還可能影響血小板的生成、釋放和功能,使得血小板數量及質量均發生變化。PLT不僅參與血液凝固過程,在維持血管內皮完整性、炎癥反應以及組織修復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其數量和功能的改變可能是肝損傷的一種標志,并且可能與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13]。目前,臨床上對于肝硬化肝損傷的評估多依賴于Child-Pugh分級等綜合評分系統,但該系統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局限性。將凝血四項與血小板聯合檢驗用于肝硬化患者肝損傷的評估,有望提供一種更為客觀、敏感且特異的輔助診斷手段[14,15]。通過綜合分析這些指標的變化及其相互關系,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肝硬化患者肝臟損傷的病理生理機制,為早期診斷、病情監測以及治療效果評價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PT長于對照組, APT,TT 高于對照組,FIB水平及PLT計數低于對照組( Plt;0.05) ,提示PT、APTT、TT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呈現異常高表達,而FIB水平及PLT計數在肝硬化患者中呈現異常低表達。分析認為,肝臟是合成多種凝血因子的主要場所,包括因子Ⅱ、V、VII、IX、X等。當肝細胞損傷時,凝血因子的合成量顯著減少。例如,因子VI是PT檢測中關鍵的凝血因子,其合成減少會導致PT延長。同樣,APTT涉及內源性和共同凝血通路,多種凝血因子的減少使得APTT延長。TT主要反映凝血酶生成和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的過程,肝細胞損傷導致纖維蛋白原合成減少或質量異常,影響TT,使其延長。與上述凝血因子合成減少的機制類似,纖維蛋白原也是由肝臟合成的[7。肝硬化患者肝細胞功能障礙,導致纖維蛋白原的合成能力下降。隨著肝損傷程度的加重(Child-Pugh分級升高),合成減少的程度更加明顯,使得FIB水平逐漸降低。而且,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門靜脈高壓,這是由于肝內血管結構被破壞,血液回流受阻導致的。門靜脈高壓會引起脾臟淤血,導致脾臟腫大。腫大的脾臟會滯留大量的血小板,使得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計數減少。正常情況下,脾臟儲存約1/3的血小板,當脾功能亢進時,脾臟中血小板計數增加,導致外周血PLT計數降低[18]。同時,Child-Pugh分級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評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評分系統,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腹水、肝性腦病)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膽紅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進行分級。本研究發現,隨著Child-Pugh分級的升高,肝硬化患者的PT逐漸延長,APTT、TT逐漸升高,FIB水平和PLT計數逐漸降低( (Plt;0.05) 。這可能是因為隨著肝硬化病情的進展,肝臟合成功能逐漸惡化,凝血因子合成減少更加明顯,同時門靜脈高壓導致脾功能亢進加重,PLT破壞增多,從而使得凝血功能障礙進一步加劇。此外,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PT、APTT、TT與ALT、AST、TBIL均呈正相關( Plt;0.05 ,FIB和PLT與ALT、AST、TBIL均呈負相關 (Plt;0.05) ,表明PT、APTT、TT水平與肝硬化患者肝損傷程度呈現正相關,而FIB水平及PLT計數與肝硬化患者肝損傷程度呈現負相關。分析原因為,當肝損傷加重時,凝血因子合成減少更為顯著,PLT計數進一步降低,凝血功能障礙更加明顯。因此,通過檢測凝血四項和PLT水平,可以間接評估肝損傷的嚴重程度,為臨床診斷、病情監測和治療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綜上所述,凝血四項、PLT聯合檢驗能夠有效評估肝硬化患者的肝損傷程度,且與傳統的肝功能指標相比,凝血四項和PLT檢驗具有操作簡便、快速、經濟等優點,能夠更直接地反映肝臟的合成功能和血小板生成情況,在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評估中具有獨特的優勢。
參考文獻:
[1]張文麗,高秋菊,宗朋,等.血小板參數和凝血四項在肝硬化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23,30(9):1495-1499.
[2]蘇瑩,楊倩,李艷.凝血四項聯合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檢測對病毒性肝炎患者陽性檢出率的影響[].血栓與止血學,2022,28(2):195-197.
[3]林玲,俞善春,劉從瑤.凝血四項及血清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在乙型肝炎相關肝癌中的診斷價值[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21,42(6):665-670.
[4]于波,彭粉娥.凝血四項聯合D二聚體水平檢測在乙型肝炎患者嚴重程度的價值探討].血栓與止血學,2021,27(3):431-432.
[5]閆吉.重癥肝硬化診斷中應用血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各項參數檢測的價值[].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2):151-153,157.
[6]方悅,滕曉晶.不同類型肝病患者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D二聚體與凝血四項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22):3986-3987.
[7]孫小敏,高莉莉.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血漿輸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標的變化分析[].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8,33(6):149-152.
[8]林燕,張月榮,王慧,等.高靈敏HBVDNA檢測和ALT對低病毒載量肝硬化患者精準抗病毒治療的評估價值[.臨床肝膽病雜志,2020,36(11):2446-2449.
[9]程書平,李明,譚詩云.血清AFP、PIVKA-ⅡI、GGT、GGT/ALT檢測對早期原發性肝癌的診斷價值[].山東醫藥,2021,26(1):61-65.
[10]韋芳沂,阮學蓮,蒙繼煜,等.PLT、PIVKA-II、ALB聯合檢測在AFP陰性肝細胞癌和肝硬化中的鑒別診斷價值[].檢驗醫學與臨床,2024,21(15):2155-2158.
[11]蔣菁蓉,張天洪,陳婧.肝硬化并SBP患者外周血SAA、WBC/PLT、CD64及腹水CD64聯合檢測的意義.肝臟,2024,29(6):695-698.
[12]楊健,詹前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各項參數對重癥肝硬化患者的檢測價值[.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24,19(5):645-647,662.
[13]蔡旭,許帥,尚帥.血小板參數 NF-κBIL-6 水平檢測與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及轉歸的關聯性研究.河北醫學,2024,30(8):1386-1390.
[14]德吉,白瑪,白央,等.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臟硬度檢測值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實用肝臟病雜志,2019,22(3):401-404.
[15]任健,蔣開平,胡洪濤,等.瞬時彈性超聲成像檢測肝脾硬度聯合APRI對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風險的預測價值[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22,32(10):932-935.
[16]呂瑩,蔣式驪,呂靖,等.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程度與實驗室檢測指標的相關性分析[J].肝臟,2022,27(10):1096-1101.
[17]姚運海,羅艷,朱京樂,等.肝硬化合并門靜脈血栓患者外周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檢測及意義.臨床肝膽病雜志,2020,36(9):1966-1969.
[18]劉華柱,張獻文,張歡,等.D-二聚體/血小板、纖維蛋白原/白蛋白預測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臨床價值[].轉化醫學雜志,2022,11(3):138-142.
收稿日期:2025-05-26;修回日期:2025-06-06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