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居,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見于《牡丹》《奔流》《河南日報》等報刊。
宜陽之戰,乃是戰國時期秦武王三年(前308年)至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國左丞相甘茂率軍攻伐韓國重鎮宜陽的一場戰爭。
《水經注·洛水》:“洛水又東逕宜陽縣故城南。秦武王以甘茂為左丞相,曰:‘寡人欲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朽矣。茂請約魏以攻韓,斬首六萬,遂拔宜陽城,故韓地也,后乃縣之。”
宜陽故城即韓都故城,在今宜陽縣韓城鎮,是戰國時期韓國的都城,遺址位于一帶。該城由宮城和郭城組成,宮城位于郭城西北部。郭城為長方形,南北長約1510米至2150米,東西寬約1630米至1843米,總面積約310萬平方米。宜陽故城現存東、北兩面城垣保存較完好,城垣殘高3米至8米,上寬約4米,下寬約8米,由夯土砌筑而成,外有護城河。
公元前424年前后,韓、趙、魏三家分晉,韓武子將韓國都城由山西平陽遷至宜陽。公元前408年,韓武子去世,其子韓景侯韓虔繼位,又遷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之后,韓國將宜陽建成西境重鎮,成為扼守崤函險隘,西御強秦東進的戰略重鎮。
《戰國策·東周策》記載:“宜陽城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可見宜陽在當時已是一個非常繁榮的通都大邑,這從側面也印證了韓國宜陽故城的巨大規模。宜陽故城地處連接西安、洛陽的兩京古道,和西通秦隴,南下吳楚的秦楚孔道,以及連通晉楚兩地的晉楚通道這三條重要交通要道的交匯處,還控制著崤函險隘的東出口,自古就是兵家必
爭之地。
而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后,日漸強盛。至秦惠文王時,張儀首次提出了“下兵三川,以臨二周,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令諸侯,以成王業”的建議,但該建議未被秦惠文王采納。后秦攻伐魏、楚,占領魏河西、楚漢中諸地,穩固了后方。至秦武王時,秦國實力日隆,加之秦武王孔武好戰,其欲車通三川,窺周室,逐鹿中原之志更盛。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繼位。秦武王做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秦武王繼位后,身邊的很多大臣都說張儀的壞話,說他對先王不忠,有二心。同時,齊國責備張儀的信件也送到了秦武王的手中。張儀聽到這些事后,就對秦武王說:“臣有一計,愿獻給大王。\"秦武王問:“是何計策?\"張儀說:“這是一個關系秦國長遠發展的計策。我預料東方可能發生重大變故,這之后大王就可以開疆擴王了。如今齊王忌恨下臣,臣不論走到哪里,齊國必然會發兵攻打到哪里。所以臣想到魏國的都城大梁去,到時齊國必定會發兵攻打魏國。戰端一開,齊魏深陷苦戰之中,大王就可以乘機攻打韓國,侵人韓國三川之地,接著兵臨二周,得到周天子的祭器,挾天子,據圖籍,統治天下,成就萬世不朽之帝業。\"秦武王說:“好!”于是就派三十輛兵車護送張儀去了魏都大梁。
后齊國果然發兵攻打魏國。魏襄王非常恐懼,張儀就說:“大王不必憂慮,臣有辦法讓齊國退兵。”張儀又派自己的門人馮喜前往楚國,讓楚國派使臣去齊國,將張儀與秦武王的計策備述于齊王。詳陳利弊,齊國方收兵停止攻打魏國。
秦武王身高體壯,孔武好戰。通三川,窺周室,問鼎中原一直是他心中的執念。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對甘茂說:“寡人欲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甘茂請求出使魏國,相約征伐韓國。武王就命向壽為副史陪同甘茂一同出使魏國。到了魏國后,甘茂就讓向壽返回并告訴武王,說魏王已經同意了他的約定,但希望大王先不要進攻韓國。
之后,甘茂又從魏國前往趙國,欲說服趙國一同伐韓。然而甘茂是楚國下蔡之人,在秦國為相,為諸多秦國重臣所妒,時有從中作梗者。甘茂從魏國去往趙國,秦臣冷向私下會見趙臣強國,要求強國說服趙王將甘茂拘禁起來。說只要將甘茂拘禁起來,齊國、韓國、秦國就都會過來買通趙國。齊國為了救宜陽,必會將縣狐氏之地獻給趙國;韓國要保住宜陽,也必會獻出路涉、端氏兩地給趙國;而秦國要讓甘茂回去進攻宜陽,則必然會以名器重寶來交換甘茂。而且,將甘茂拘禁起來,秦國將重用公孫赫和樗里疾,這樣,趙國將有恩于此二人。可見,甘茂雖貴為左丞相,但仍不時遭人使絆陷害。
甘茂返秦,武王在秦地息壤相迎。問甘茂何故不攻宜陽。甘茂回武王,一是宜陽是大縣,韓國在此經營逾百年,名雖為縣,但實力與郡相當。現在大王克服重重險阻,千里遠征進攻宜陽,實在是太難了。二是臣是外人,寄居秦國,為眾多秦臣所不容,如樗里疾、公孫衍等與韓國親近,如果他們從中作梗,非議我,那大王一定會聽信他們的饞言。如此,大王豈不是要落下“欺魏\"的惡名,臣也會被韓國的公仲侈所怨恨。隨后,甘茂又對武王說,從前,曾子在費地,費地有人與曾子同名者殺人。有一個人對曾子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母正在織布,她對那人說,我兒子不會殺人的,然后繼續織布。過了一會兒,又有一人來說,曾參殺人了。曾母照樣繼續織布。不一會兒,又來一人說,曾參殺人了。這次曾母便驚恐地扔下棱子,翻墻而逃。像曾子如此賢德之人,她的母親又如此信任他,可是有三個人猜疑他,就使他的母親產生了疑惑,而不再信任他。現在我既無曾子的賢能,天王信任我也不如曾子的母親信任曾子那樣。而且猜疑我的人也絕對不止三人,我怕大王將來會像曾母那樣投棱而去。武王對甘茂說,我不會聽信別人的議論,讓我們在此訂下盟約為證。于是,武王與甘茂盟于息壤,史稱“息壤之盟”。
4
當年冬,武王命甘茂為主帥,庶長封為副帥,領兵五萬攻打宜陽。
宜陽故城西五里,有村名秦王寨,乃甘茂伐宜陽,指揮宜陽之戰的地方。古寨建在北塬之上,方圓數畝,三面陡崖。甘茂在此安營扎寨,又在寨內筑高臺瞭望,洞察宜陽城內韓軍動向。秦王寨西北有綿延數里的深溝,崖壁之上有秦軍開挖的藏兵洞,以駐屯軍隊,保存糧草。歷兩千余年雨水沖刷,溝壑不斷加深,如今的洞口已經高懸在崖壁之上。秦國大軍駐屯于此,飲水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甘茂就帶人多方尋找,終于在溝底斷崖處找到一處水源。泉水如萬千珍珠從崖壁上滴落入下方的水潭之中,叮咚作響,甘茂就將此泉命名為“珍珠泉”。該泉水清冽甘甜,后人為了紀念甘茂,又將此泉喚作“甘茂珍珠泉”。
甘茂伐宜陽,韓國已經在宜陽經營百年有余,彼時,“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宜陽城墻堅固,人員、物資都十分充裕。甘茂帥秦軍攻伐宜陽,韓軍也拼死抵抗,加之宜陽城墻堅固,兵強馬壯、儲備物資也十分充裕,秦軍經過五個多月的苦戰仍無法攻陷宜陽城。此時,右丞相樗里疾和公孫衍就在秦武王面前進饞言:“秦師老矣,不撤回,恐生變。\"武王便命甘茂班師撤軍。甘茂知伐宜陽若無功而返,必受排擠,便修書一封,使人送交武王。武王打開書信,見僅有“息壤”二字,武王便明白甘茂的意思,遂又命烏獲率五萬天軍馳援甘茂。
甘茂率大軍久攻宜陽無果,手下官兵斗志皆失。連續三次擊鼓進軍,而兵卒都不敢沖鋒。甘茂身邊一校尉對甘茂說:“您如果不能做到賞罰分明,論功行賞,以鼓勵士氣,則必陷于危局之中。”甘茂說:“我本羈旅之臣,而今為秦相,以攻陷宜陽取悅于天王,如果宜陽不拔,內有公孫衍、樗里疾百般阻撓,外有韓國公仲侈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此刻我已是窮途末路了。明天如果再擊鼓沖鋒還攻不破宜陽,我就要死在宜陽城下,你們就把我埋在這里吧。”
甘茂為激勵三軍斗志,乃以私財獎賞三軍。待烏獲率援軍到來,韓將公孫嬰也率韓軍馳援宜陽。甘茂和烏獲率秦軍與公孫嬰趕來馳援的韓軍在宜陽城下激戰,一舉擊潰公孫嬰帶來的援軍。隨后又一鼓作氣,攻陷宜陽城。
5
宜陽作為連接韓國上黨、南陽和新鄭三地的樞紐,并且還是東、西二周及山東六國之門戶,秦攻宜陽,不僅僅是秦、韓兩國的攻伐之戰,更牽動了山東諸國敏感的神經。
秦伐宜陽。楚王對陳軫說:“寡人聽說韓國的公仲侈乃是智謀之士,精通天下諸侯之事,他一定能解宜陽之危。我想先替韓國代守宜陽,以使他們感激于我。\"陳軫說:“大王不可,我們切不可據守宜陽。公仲侈那么聰明的人,還受困于此。舉個例子:棲息在山林之中的動物,沒有比麋鹿更狡猾的了。當麋鹿知道獵人張網以待,前來驅趕它們人網之時,麋鹿便往回跑襲擊獵人。后獵人們發現了麋鹿的狡詐習性之后,于是就舉起網使麋鹿自已跑過來,將麋鹿捉住。如今諸侯們明明知道這里有這么多詭詐的伎倆,也有許多諸侯像獵人一樣偽裝舉著網讓你走進去。所以,你干萬不能代他們去守宜陽。”楚懷王接受了陳軫的建議,后宜陽城果然被攻陷,陳軫也早就料到了這個結果。
宜陽之戰時,馮章對秦武王說:“如果宜陽攻不下,韓、楚聯合,乘我兵力疲憊之時進攻我們,那么我們秦國處境就危險了。不如答應將漢中割讓給楚國,而換取楚國不與韓國聯合。\"秦武王同意了馮章的建議,并派馮章出使楚國,答應割讓漢中給楚國。秦國攻下宜陽后,楚懷王要求馮章兌現承諾,割讓漢中給楚國。馮章對秦武王說:“天王請讓我逃亡吧,如果楚國前來索要漢中,你就對他們說,你根本沒有答應割地給楚國。”
宜陽之戰激戰正酣之時,東周君對周臣趙累說:“你認為這一戰結果如何?”趙累說:“宜陽必破!\"東周君說:“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率楚軍臨山而救,秦軍必無功而返。\"趙累說:“甘茂為羈旅之臣,如果能攻陷宜陽而有大功,則如周公旦那樣聲名顯赫。如果不能攻陷宜陽,甘茂在秦國則必無立足之地。秦武王不聽群臣和宗室長輩之言而非要攻打宜陽,如果不能取勝,亦會感到羞恥呀。”
東周君又問趙累:“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趙累說:“您就對楚將景翠說:‘你在楚國官職和爵位都是最高的,如果助韓取勝,也不能加官普爵,如果失敗了,則是死罪。你不如等秦軍攻破宜陽之后,再進兵威脅秦軍。秦國恐您乘其疲憊攻擊他們,定會拿寶物來獻給您;韓國也會感謝您攻擊秦軍,也一定會盡獻寶物與您。'”
結果,秦拔宜陽之后,景翠果然率楚國大 軍翻越熊耳山,從位于宜陽西南的穆柴關直 下洛河川,進兵宜陽。秦國恐懼,遂將煮棗 (今山東東明縣南)之地割讓給了楚國,而韓 國也向景翠獻上眾多寶物,景翠則感謝東周 君為其出謀劃策。
6
秦拔宜陽,韓國派公仲侈向秦國求和罷兵。甘茂班師回朝,留向壽鎮守宜陽。秦武王終于實現了自己“車通三川,窺周室,問鼎中原\"的志向。乃于公元前307年8月率力士任鄙、烏獲、孟說前往東周國都洛陽,以窺周室,問九鼎。
九鼎乃夏朝時收九牧之金所鑄,將天下九州的圖像、神怪異物都鑄在九鼎之上,讓人們在山林川澤之中能分辨出哪些對人們有益,哪些是有害于人的。此外,九鼎還象征天下九州,是王權和正統的象征,夏商周三代將其奉為國家政權的象征,成為傳國之寶。夏朝滅亡后,商朝取得了中央統治權,便把九鼎存放到了商朝的都城,商末,紂王暴虐昏喂,武王率眾諸侯滅商后,命周公營建成周,周成王又將九鼎存放在了成周太廟明堂之中。
秦武王帶人進入洛陽,在太廟明堂中一見到九鼎,便贊嘆不已,更是走到雍州之鼎前道:“此雍州這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陪同的周臣道:“此鼎乃周成王定鼎于此,重逾千鈞,數百年間從未移動過。\"秦武王爭強好勝,便與隨行力士比試看誰能將此鼎舉起。力士孟說上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此鼎抬離地面尺許。秦武王上前,用盡全身之力,也將此鼎抬離地面尺許,為與孟說爭勝,欲再次高舉走幾步時,力盡失手,大鼎墜落在地,壓在了秦武王的右腳之上,只聽咔察一聲,秦武王的鑌骨當場折斷,血流不止。挨至夜半,氣絕而亡。
秦武王在位四年,便因舉鼎失手而亡。但其終實現了自己“容車通三川,窺周室,問鼎中原”的志向。
秦、韓宜陽之戰,秦軍以攻陷宜陽城,斬 首六萬,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至此,完全掌控 了崤函鎖鑰。秦國取得了逐鹿中原的橋頭 堡,為秦國掃滅六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 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