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非洲南部礦產資源富集區的莫桑比克贊比西河谷煤礦,與已廢棄數十年的“姆托博舊礦”遺址相鄰而立。這座由國際礦業巨頭卡魯瑪礦業負責運營的現代化礦井,雖然采用了機械化開采技術,卻面臨著復雜的地質構造和豐富的地下水系帶來的雙重挑戰。礦井的勞動力主要來自周邊村落,這些當地礦工長期在安全培訓體系不完善、采礦設備陳舊老化的困境中工作。2025年5月,一場始料未及的突發事件徹底打破了礦區往日的平靜,將這座看似平靜的礦山推向了風口浪尖。
意外來臨
莫桑比克煤礦資源豐富,煤炭總儲量約230億噸,大大小小的礦場星羅棋布,其中贊比西河谷煤礦是一座地下煤礦,不同于露天采礦,礦工在地下礦洞工作不僅不利于健康,還要冒各種風險。
贊比西河谷煤礦的入口處位于山腳,該煤礦已被開采一段時間,礦道的挖掘、行進的方向并不總是向下,有些地方角度微微向上。該礦工作區域共有7條礦道,分別為1號礦道至7號礦道。這7條礦道有些地方是相互連通的,每條礦道寬5至6米。4號礦道附近裝有一條傳送帶,礦工們可以通過它把挖到的煤礦送至地面。除此之外,這里還裝有一部電話,可以通過它與地面或其他區域人員取得聯系。
在幽閉的地下環境里實施挖礦作業,通風問題尤為重要。為了保證空氣的有效流通,在2號和3號礦道、5號和6號礦道之間砌有數道水泥墻,它們的作用是引導礦道內空氣的有效流動。為了保障工人們的生命安全,在5號礦道內還存有幾箱瓶裝飲用水,一旦礦道內發生意外,這些水可以讓礦工們維持一段時間的生命。
2025年的5月15日,天氣異常炎熱,上午有18名礦工進入了贊比西河谷煤礦工作。他們從山腳的入口進入,經過一條狹長的礦道,在行進了1.6公里后,抵達了工作區域。
他們的工作區域距離地面垂直深度70多米,礦道內含氧量低、設備噪聲大、工作環境惡劣。一些礦工們工作時會帶著一塊大大的帆布,它不僅可以用來擦汗,還可以用來遮擋礦道,從而引導空氣流動的方向。
此次進入礦道的18名礦工分為A、B兩隊,每隊有9人,分別在不同區域工作。其中A隊9名礦工負責開采4號、5號、6號和7號礦道內的礦藏,B隊9名礦工則在離出口更近的其他區域開采。
時間漸漸來到晚上8點50分,礦工們已經在礦道內辛苦工作了一整天。A隊年輕礦工約書亞笑著和隊長恩科西說:“今晚我家做魚,來喝兩杯吧?”恩科西剛要回答就聽見一聲巨響,嚇得他立刻朝著聲音傳來的方向跑去,想看看究竟發生了什么情況。
很快,恩科西在6號礦道的末端發現了一個缺口,湍急的水流正源源不斷地涌入礦道。由于地勢原因,水流沿著6號礦道往下流,暫時沒有進入旁邊的礦道。他看見礦工馬克被困在6號和7號礦道之間,急忙問:“你怎么樣?發生了什么?”
馬克大聲回答:“隊長,我不小心挖到了地下水。水全部涌過來了。我沒受傷,但是水流太急了,我等水流小一點再試著過去找你們。”恩科西嘗試過去救他,但是在水流的阻擋下無法做到。
而且,恩科西亟須將情況通知礦道里的每個人,讓他們撤離。他轉身跑向4號礦道的電話機旁打電話給了其他區域的B隊:“我們不小心挖到了地下水,你們快點出去,離開礦洞。”B隊的礦工離出口近,接到通知后,立刻有序撤離。
然而A隊的礦工卻被水流阻擋,無法走到出口。剛開始6號礦道末端涌入的水流并不是很大,但隨著缺口一點點被沖開,水流變得越來越大。由于水流的原因,礦道內的電力設備已無法正常工作。礦道內十分昏暗,礦工們只能借助頭燈照明。
恩科西打完電話之后,找到剩下的礦工,帶著他們跑到傳送帶的位置,嘗試逃離。沒想到此時傳送帶也已經停止工作,所有人只能沿著礦道走到出口。
從A隊所在的區域走到出口的礦道呈“V”字形,地勢最高處距離地面73米,地勢最低處距離地面91米。而且這段路中有一段長910米的傾斜向上的隧道,這條隧道才被開采不久,高度只有1.2米,人在里面必須彎腰前行,這無疑加大了眾人的逃生難度。
恩科西帶領7名礦工走上了這段隧道,身后的水流正不斷地流向前方,地勢低處水開始沉積并慢慢上漲,他們越往前走水就越深,剛開始只是沒過腳踝,后來又沒過了膝蓋,再后來又到了腰間。出于求生本能,所有人都咬著牙往前走。為了防止有人滑倒,恩科西拿出一根繩子讓大家抓在一起。他自己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其他人則一個挨著一個跟在身后。
在隧道內行進了約800米后,他們即將到達“V”字形的底端,也就是地勢最低點。借助頭上的探照燈,他們清楚地看到前方道路已經被水完全淹沒。由于隧道高度只有1.2米,礦工們一路都是彎著腰走的,此時他們的頭已經頂到了隧道的天花板,水位也已經到了脖子處,無法再往前走了,而這又是唯一能夠通往地面的通道。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隊長恩科西必須立刻決定該怎么辦。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個選項,要么繼續沿著隧道走,強行潛水過去,要么原路返回剛才的工作區域等待救援。正在恩科西左右為難時,隊伍中一位名叫哈里的礦工沖到最前方對恩科西說:“隊長,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我想試試能不能潛水穿越隧道積水的地方,如果能過去,我們就有救了。”
恩科西看著眼前危急的情況,只好答應了哈里的請求:“你去吧,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果不能潛水過去就盡快返回,我們再想其他辦法。”
哈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后潛入水中。水非常渾濁,即使有頭燈也無法看清道路。在行進一段路程后,他的速度慢了下來,他告誡自己能走多遠就走多遠,一定要活著出去。哈里摸索著潛行了一段路程,他體力開始減弱,感到陣陣眩暈,無法繼續前進。積水路段太長了,哈里不得不調轉方向返回。
在經歷一段痛苦的潛水后,哈里回到了隊友們的位置,他猛地從水下伸出了頭大口大口地呼吸著。喘息片刻,哈里遺憾地對大家說:“不行,積水太多了,我們沒有氧氣瓶根本過不去,只能找其他的路。”
全力救援
潛水逃脫的計劃失敗了,恩科西只能帶領礦工們返回。水流沖刷著他們的身體,礦工們一路逆流而上。不知過了多久,礦工們回到了剛才的工作區域,好在這里還沒有被水完全淹沒。
他們已經工作一整天了,一來一回又消耗了許多體力,所有人都精疲力竭,癱倒在地上,大口地喘著氣。有人開始出現嘔吐等癥狀。
休息片刻后,恩科西走到6號礦道的末端查看情況,看看能否把缺口堵住。這時,他又遇到了被困在6號和7號礦道之間的馬克,強大的水流使他不得不待在原地。看見去而復返的恩科西,馬克急忙求救:“水流太急了,我走不過去。”恩科西急忙說:“我想辦法救你。”
恩科西幾次嘗試踏水過去救援馬克,但是都被水流擋住了。他突然想起鏟車,急忙跑去3號礦道開來了一輛鏟車,他操縱著車把鏟子高高舉起,馬克順勢跳到鏟子上成功脫困。
此時9名礦工全部到齊,他們圍坐在4號礦道的傳送帶附近。恩科西說道:“四周都是水,堵住了離開的路,我們得想辦法自救。”哈里也說:“B隊肯定已經逃出去并求救了,我們只要等著救援就好,拖一分鐘我們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大家商議后制訂了一個計劃,以他們所在位置為中心,在周圍砌一圈防水墻把水隔絕在外。由于水位還在不斷上漲,大家別無選擇,只能一起砌墻。
沒過多久,他們便在礦道間砌起了5道防水墻,然而水位上漲的速度比他們想象中更快。在快要砌好第六道防水墻的時候,水已經漲到了他們這里,并且漫了進來,繼續砌墻已無意義。他們被迫退后到地勢較高的地方,被困在那里完全無法移動。
此時距離事發已經過了7個小時,9名礦工站在4號礦道的地勢最高點焦急地等待救援。由于流水的影響,礦道里的溫度只有12℃,再加上大家衣服濕漉漉的,每個人都凍得瑟瑟發抖。為了抵御寒冷,他們抱成一團取暖,互相鼓勵。與此同時,水堵住了隧道,空氣含氧量也在快速降低,大家的身體機能正承受著嚴酷的考驗。
水位不斷上漲,大家的心理幾近崩潰。有礦工哭喊著:“會有人來救我們嗎?他們能找到我們嗎?”恩科西鼓勵大家:“放心,一定會有人來救我們的。我們要有活下去的信念。”為隔絕恐懼,他用帆布遮蓋水面視野,并用繩索將礦工捆綁成串,防止有人被暗流卷走。9人躲在被困的位置,什么也做不了,恐懼感深深地籠罩著他們,大家只能祈禱出現奇跡。
在A隊的礦工掙扎自救時,已經逃出礦道的B隊礦工回到了地面并求救。事故發生了4個小時后,救援隊趕到了現場。
專家研判,在贊比西河谷煤礦附近還有另一個舊礦,名叫姆托博,已廢棄55年。幾十年來,地下水灌滿了整座姆托博舊礦。A隊在工作時意外地挖通了隔壁的姆托博舊礦,地下水頃刻涌入,造成了這起事故。據估算,姆托博舊礦內或有23萬至34萬立方米的水,這些水足以灌滿整個贊比西河谷煤礦,想要救出被困的9人絕非易事。
救援人員首先要做的是確定被困人員的位置。救援專家米洛先是對A隊的工作區域進行了測算,他發現從該工作區域前往礦洞出口必須經過“V”字形的礦道。
米洛分析說:“地下水涌入后,第一時間會灌滿礦道的最低位置,我認為被困礦工很可能退回到他們工作的位置,那里距離地面約70米,水漫到那里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找到那個位置。”
米洛和幾名救援人員花了3個小時進行測算后利用定位系統在地面上確定了一個鉆挖點,并使用一個直徑6.5厘米的鉆頭開始努力打通豎井,以確定礦工們是否被困在這個位置。
5月16日凌晨5點6分,鉆機在工作了3個小時后終于鉆出了一條深度為70米的豎井,隨后鉆機停止工作。因為按照測算的結果,此時鉆頭應該已經打通了A隊所處的礦道。所有救援人員都在焦急地等待著被困人員的回應。
在等待了1分鐘后,地面救援人員清楚地聽到地下敲擊鉆頭的聲音,敲擊聲一陣接著一陣,看起來有很多人。工作進展至此所有救援人員為之振奮。他們終于憑借著經驗和儀器成功找出了礦工們的被困位置,并且確認還有多人活著。
成功獲救
救援人員對鉆頭周圍流出的空氣進行了檢測,發現含氧量很低,只有12%至13%。他們在經過了片刻的歡欣鼓舞后,繼續執行接下來的救援計劃。現在他們不僅要擔心礦道里漲水的問題,還要考慮缺氧的問題。只有保證氧氣的輸入,才能讓被困礦工活下來。
救援人員開始用氣囊堵住豎井的縫隙,防止空氣流出,隨后用空氣壓縮機往井內輸送空氣,每分鐘能往里面泵入14立方米的空氣。
4號礦道內的空氣含氧量越來越低,礦工們呼吸非常困難。雖然大家的身體很虛弱,但他們還是會時不時地敲擊鉆頭,這是他們生的希望。就在這時,礦工們從豎井感受到了輸送過來的空氣,沒過幾分鐘,大家感到呼吸順暢多了。這一切的發生令他們喜出望外,眾人的求生欲望越來越強烈。
然而沒過多久,新的問題出現了,礦道里的水位仍然在上漲,就連鉆頭也已經淹到了水面下。雖然地面一直在往礦道里輸送空氣,但此時情況已十分危急。
礦工們渾身濕冷,只能一點一點地往地勢高的區域退去。最后礦工們來到了1號礦道末端,那里是這片區域地勢最高點,再下去將無路可退。
救援隊也發現了事情的嚴重性,因為有大量帶有泥土的水流漫到地面上,這意味著地下礦道大部分地區都被水淹沒,必須加快抽水速度。
救援人員在原先兩臺抽水泵的基礎上又加了一臺,并繼續尋找更多的抽水泵,數百米長的抽水管道伸進礦洞。另外,救援人員成功在姆托博舊礦上方打通了一條豎井,用抽水泵直接從那里抽水,以減緩水流涌入贊比西河谷煤礦的速度。
救援隊計劃在1號豎井旁6米處鉆取一個直徑更大的2號豎井用于救援,然而這樣的大型鉆機在當地并不多,救援隊四處聯系尋找設備,最終找到了一臺合適的大型鉆機,該機器的鉆頭直徑達到了76厘米。
由于機器體積龐大,運輸前首先要將機器全部拆開,把所有零件裝車,然后運到救援現場。兩地距離較遠,預計需要9到10小時才能抵達現場,在現場重新安裝,整個過程會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不過救援隊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執行這個計劃。
事故發生了17個小時后,大型鉆機成功運抵救援現場。又過了4個小時,鉆機組裝完成,開始朝著救援人員精確地計算出的方位猛鉆。
此時,地下9名礦工坐在黑暗里默默地等待,為了節省電量,大部分時間里,他們關閉著頭燈。礦道里的水位仍然在上漲,并且離他們越來越近。
雖然被帆布遮擋住了視線,但大家依然可以清楚地聽到水流拍打墻壁的聲音,所有人都不清楚自己能否活著出去,一些人的生存意志開始漸漸變得消沉。
為節省體力,礦工輪流講故事鼓舞士氣,礦工查拉唱起祖魯族戰歌,歌聲在黑暗中成為精神支柱。唯一戴表的礦工約書亞謊報時間緩解焦慮。當真實時間過去35小時,他宣布:“才過去24個小時,咱們堅持住!現在救援隊已經找到我們了,我們等著就行。”他善意的謊言讓眾人相信他們都能撐下去。
然而救援并不順利,因為贊比西河谷巖層堅硬,救援隊調來的鉆機鉆頭兩次崩裂。工程師只好緊急調用中國援非項目的高強度鉆頭,采用“三井并行”方案:1號井輸氧、2號井主鉆、3號井備用。
姆托博舊礦的水壓持續滲透,救援隊只好聯合當地漁民,在舊礦上方多處開鑿泄水通道,并前后投入12臺大型抽水泵,日均排水3萬立方米,減緩水位上漲。
事故發生75小時后,救援人員將一部通信裝置送入了被困人員手中,被困人員第一次與外界取得了聯系,在確認了9名礦工全部活著后,所有救援人員才安下心來。接著,救援隊將一個高2.6米,寬0.6米的救援艙從2號豎井送入地下,1小時后,救援艙抵達了地下。
恩科西率先入艙升井,其余人按體重倒序撤離——體重最重的查拉因低溫癥瀕臨昏迷,被優先送上;體重最輕的馬克堅持殿后,他將遺書塞進空水瓶遞給恩科西:“若我死去,告訴我女兒,她的父親是笑著戰斗的。”
贊比西河谷煤礦事故發生了77小時后,在所有救援人員和熱心人士的努力下,9名礦工全部成功獲救。經檢查,除1人出現低溫情況外,其他人身體指標尚可,并無大礙。在醫院經過簡單治療后,大家逐步恢復了健康。
有關部門在事后對此事進行了調查,發現廢棄的姆托博舊礦離礦工們所在的贊比西河谷煤礦距離應為138米,根本不可能輕易挖通。馬克之所以能夠挖通,是因為1970年,姆托博舊礦正式關閉前,采礦公司又偷偷讓曠工們開采了近42萬噸煤炭,而他們沒有將此事上報,正是那次額外的非法挖掘釀成了此次事故。
姆托博舊礦的非法超采被刻意隱瞞。卡魯瑪礦業被罰2000萬梅蒂卡爾,部分資金用于建立非洲首座“礦山安全紀念館”。9名礦工中,8人已經轉行,唯有恩科西留下成為安全總監,他在積極推動礦井安裝中國制造的應力傳感器和防水雷達,努力確保礦工們的安全。
""""""""""" 編 輯/葉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