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1737(2025)22-0055-03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探索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的設計策略,旨在借助富有創意與挑戰性的作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通過本研究,筆者期望能構建一種新型的作業設計模式,不僅能讓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還能拓展他們的數學思維,提升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基于單元整體視角設計探究性作業不僅有助于豐富和完善小學數學教學理論,還能為數學教學提供新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此外,這樣的作業設計也響應了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即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力培養。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探究性作業的深入研究,教師能更深刻地理解數學學科的本質和特性,揭示數學學習的內在規律,為數學教學提供更科學、精準的指導。
(二)實踐意義
首先,基于單元整體視角的探究性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讓他們通過主動參與和深入探究,更加熱愛數學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其次,探究性作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通過精心設計的作業內容引領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從而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再次,探究性作業的設計與實施還為教師提供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途徑,能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最后,探究性作業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還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的設計類型
(一)前置型探究作業
前置型探究作業在新單元學習之前,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教師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或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他們主動預習,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操作型探究作業
操作型探究作業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通過設計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作業任務,如拼圖、制作模型等,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的魅力。這類作業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空間想象力和手眼協調能力。
(三)實踐型探究作業
實踐型探究作業是指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作業。教師通過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數學知識,有利于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四)調查型探究作業
調查型探究作業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調查或數據收集。教師通過設計具體的調查任務(如統計家庭用水量、調查超市商品價格等),能讓學生
在實踐中運用數學知識,從而在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
(五)拓展型探究作業
拓展型探究作業是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后,為進一步拓展他們的思維而設計的作業。教師通過提出更具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從而促進他們思維能力、創新精神、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
(六)復習型探究作業
復習型探究作業是在單元學習結束后布置的作業,旨在幫助學生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構建整體知識體系。教師通過設計綜合性、應用性的復習題,一方面可引導學生回顧和總結本單元的知識點,另一方面能提高他們的自主復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由教材向生活轉變,注重作業的趣味性
在設計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時,教師應跳出傳統教材習題的框架,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教師可通過融入生活實例和場景,使數學作業更富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1]。
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為例,教師應在設計作業時積極落實由“教材”向“生活”的轉變,設計實踐型探究作業,同時注重作業的趣味性。具體而言,作業內容可以是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與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的實例,以此幫助其將抽象的幾何知識與實際生活中的物體聯系起來。學生通過觀察和測量這些實物的尺寸,能更直觀地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性,并深刻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同時,教師還可設計一系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趣味性探究任務,如讓學生探究制作特定尺寸的長方體禮盒所需的包裝紙面積。此外,為進一步提升作業的趣味性,教師還可引入游戲元素,如設計一個“尋寶”游戲,讓學生在校園或家中尋找隱藏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體并記錄其尺寸。這樣游戲化的實踐型探究作業能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數學知識。總之,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設計趣味性的實踐型探究作業,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還能使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二)由機械向探究轉變,注重作業的多樣性
相較于傳統數學作業中機械式的計算和重復練習,探究性作業設計更注重作業的多樣性和探究性。教師可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實驗性任務、研究項目等,使作業不再局限于單調乏味的重復性訓練,而是能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自主發現數學規律,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2]。
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單元為例,教師應努力使作業由“機械”練習向“探究”活動轉變,同時注重作業的多樣性。具體來說,作業不應僅局限于機械地重復計算百分數相關題目,而應包含更多具有探究性質的活動。教師可先設計一些基礎性的百分數計算題,以確保學生熟練掌握百分數的基本運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入更多開放性的任務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如讓學生調查家庭成員或同學對于百分數的理解和應用情況,并據此編寫一份簡短的報告。這樣的作業任務不僅能增強學生對百分數實際應用的認識,還能提升他們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此外,作業內容中還可以包含一些探究實踐項目,如讓學生合作設計一份以“百分數”為主題的海報,或創建一個關于百分數的小游戲。這樣的作業任務既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和應用百分數的知識,又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通過設計多樣性的作業(包括基礎性計算、開放問題探究及創造性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機械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轉變,從而培養他們的思維靈活性和問題解決能力,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
(三)由被動向自主轉變,注重作業的差異性
在設計探究性作業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不同層次、難度的作業選項,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主作出選擇。這樣的探究性作業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3]。
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正比例和反比例”單元為例,教師在設計探究性作業時應積極推動學生從“被動接受”向“自主學習”轉變,并在此過程中注重作業的差異性。具體來說,教師可設計多元化的探究性作業主題,如探究正比例關系在購物數量與總價、汽車行駛距離與耗油量等實際情境中的體現,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探究方向,從而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此外,作業設計還應體現明顯的層次性。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教師可設計基礎性探究題目,幫助他們鞏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本概念;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設計更具挑戰性的探究問題,以激發他們的思維活力。這樣,通過提供多元化的探究主題、設計層次性的探究作業,教師可有效推動學生從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并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上獲得成長。
(四)由個體向小組轉變,注重作業的合作性
與傳統數學作業通常由學生獨立完成不同,探究性作業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協調能力。在小組合作的環境中,學生能通過互相學習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實現共同進步[4]。
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單元為例,教師在設計探究性作業時應從鼓勵個體學習向推動小組合作學習轉變,注重作業的合作性,從而以共同的任務目標促進學生間的協作與交流。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可分組探究不同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例如,對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學生需通過實際操作,如拼接圖形卡片、進行測量等來理解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原理。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可在小組內積極討論與交流,共同分析、比較不同方法的優劣,從而找出最佳的解題策略。此外,教師還可在作業中設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探究問題,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合作和探究欲。這種強調合作的探究性作業設計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能讓他們在相互學習與借鑒中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四、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的科學評價
第一,多元評價。在單元整體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評價中,教師應注重內容和主體方面的多元化。評價內容不僅應涵蓋傳統的書面測驗和口頭測驗,還應包括活動報告以及課內外的各類作業。評價主體則應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相結合,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體系,使他們能從多個維度審視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更全面地認識自我、提升自我。
第二,正面評價。在單元整體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的評價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通過給予學生鼓勵性和激勵性的反饋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心。這種正面的評價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保持積極的態度,還能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成長[5]。
第三,綜合評價。為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應采用綜合評價方法,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注重考察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效果,以及他們的合作和探究精神發展情況。通過綜合評價,教師能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而學生也能明確自己今后的學習目標和方向,從而為自身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單元整體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設計為小學數學教學領域引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實際教學中體現了重要價值。精心設計的探究性作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促使他們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思維及創新能力,從而為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張國平.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的設計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20):59-61.
[2]劉善娜.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的設計[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1(10):14-18.
[3] 蘇揚紗.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的設計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3(12):33-36.
[4] 江洪波.“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J].教師,2023(1):36-38.
[5]施建通.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單元探究性作業的設計與實踐[J].教師,2023(34):39-41.
[6]嚴佳琪.促進知識內化提升思辨能力: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單元探究性作業設計[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1(10):28-31.
作者簡介:盧丁丁(1980.12-),女,河南洛陽人,任教于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朝陽鎮第二中心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