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1737(2025)22-0034-03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推動學生參與深度學習,即通過有效的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更好地構建知識體系,內化學習成果,形成靈活運用所學的能力。有效的課堂提問既可以啟發學生圍繞學習材料進行有效探索,提升其學習主動性,又可以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提升綜合能力,達成深度學習目標。因此,教師需結合學科教學內容和學科特點,系統探索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一、深度學習與課堂有效提問
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全身心參與學習活動、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強調學生的參與度,關注學生是否參與理解、梳理、評價、創新等思維活動,教師在指導學生深度學習時,要把握為學生指導的“度”,既要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對學生進行引導,又要避免因過度指導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同時,深度學習也強調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倡導讓學生通過有效學習獲取學科知識、掌握學科技能,并遷移所學,在新情境中解決問題。
課堂有效提問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借助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達成如下效果:第一,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參與學習;第二,讓學生突破學習重難點;第三,推動學生內化學科知識和技能;第四,使學生形成發現問題、主動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由教師靈活補充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等,以幫
助學生查漏補缺。
在理解深度學習和課堂有效提問這兩個核心概念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發現課堂有效提問對于促進學生參與深度學習具有顯著效果。這些問題可以避免教師直接灌輸知識,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提升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當學生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他們會有針對性地尋求教師幫助。同時,在啟發學生解決問題以及針對學生的問題補充教學細節的過程中,教師也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獲取知識和技能,并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遷移所學知識的能力。
二、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實踐策略
為推動學生參與深度學習活動,下文將結合統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文《太陽》的教學案例,系統論述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希望可以推動學生有效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一)提煉教學目標,圍繞目標提問
教師需深入分析教材,探究學生經過深度學習應達成的學習目標,并圍繞目標提出問題[2]。在提煉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應先從單元角度明確單元教學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礎上分析單課教學材料與單元內其他材料的關聯,從而提煉出既能突出單課教學材料特點,又能推動學生理解單元人文主題、內化單元語文要素的教學目標。明確目標后,教師需圍繞目標設計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先提出核心問題,讓學生明確思考方向。然后,在此基礎上將核心問題拆解為多個子問題,助力學生逐步提升學習深度,掌握學習重點,形成解決核心問題的能力,從而達成學習目標。
在本次教學中,為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展開深度學習,教師可開展如下工作。
1.解析教材,提煉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為習作單元,單元導語板塊以“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這一句子引入人文主題,提出了“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兩個語文要素。在閱讀單元精讀課文、習作例文、初試身手、習作等欄目內容的過程中,可發現本單元的讀寫活動均與“學習和運用說明方法”有關。《太陽》一文借助平實的語言和多種說明方法從多個方面介紹太陽,突出了太陽的特點。這篇課文可以幫助學生初步學習說明方法。由此,教師可提煉出如下教學目標:(1)梳理課文結構和主要內容,了解作者的寫作角度和太陽與人類活動的關系;(2)初步探索說明文介紹事物的角度;(3)找出課文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加深對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了解,初步形成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能力。
2.圍繞目標,展開提問活動
在提煉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圍繞這些目標提問,如針對目標(1),教師可設計核心問題: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介紹太陽的?
然后,教師將該核心問題分解為如下三個子問題:(1)課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哪幾個自然段?(2)課文第一部分介紹了太陽的哪些特點?(3)課文第二部分提出“它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但作者除了關于我們吃和穿的內容還寫了“樹木”“煤炭”“云”等,這些內容是否與我們有關系?在這些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可以有效梳理文章,加深對太陽的了解,并深入思考太陽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以上,教師通過精心提煉教學目標,并圍繞目標組織提問活動,能讓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探索說明文的相關知識,達成本課學習目標,從而為內化單元語文要素做好準備,發展寫說明文的能力。
(二)評價學生狀態,靈活進行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為通過有效提問推動學生參與深度學習,教師需注意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補充問題,以提升提問效果。
1.在學生注意力分散時提問,吸引學生目光
在課堂教學中,為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營造良好的深度學習課堂氛圍,教師需要在學生注意力分散時進行提問,從而將學生的目光集中于課堂[3]。實踐中,教師要針對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人數設計補充問答活動,若只有個別學生出現注意力分散的問題,教師可與他們進行一對一問答,通過“課文中有沒有打比方的句子?”“寫‘攝'字時需要注意什么?”等簡單的問題,使其認識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促使其集中精力參與后續活動。同時,在下午第一節課、授課班級剛剛結束高強度體育鍛煉等的情況下,可能會有較多學生因困倦、疲憊等因素出現注意力分散的現象。對此,教師可設計面向全體學生的趣味性提問活動,如教師可展示一個句子,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在朗讀該句子后立即說出該句子所使用的說明方法。一名學生作答后,需快速指定另一名學生分析新的句子。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相對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集中注意力參與課堂活動,提升其學習主動性。
2.在學生興趣濃厚時提問,鼓勵學生深入探究
在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可能會對特定話題和寫作方法等產生興趣。對此,教師可靈活設計與學生興趣相關的問題,從而鼓勵學生展開深度探究。
例如,在講授《太陽》一課時,針對“有了太陽,地球上的莊稼和樹木才能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鳥、獸、蟲、魚才能生存,繁殖。我們吃的糧食、蔬菜、水果、肉類,穿的棉、麻、毛、絲,都和太陽有密切的關系。”等句子,一些學生提出希望深入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陽之間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先肯定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再提出問題:“植物的生長和太陽有什么關系?”并提示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課文內容作答。一些學生會結合“太陽會發熱”這一信息和“冬天將一些植物放在室外,葉子會被凍壞”這一生活常識回答:“太陽可以提供讓植物發芽、長葉的溫度”。還有一些學生可能會結合科普類繪本閱讀經驗提出“太陽可以促進植物光合作用”等答案。教師可以記錄學生的答案,并通過多媒體設備查找相關信息,輔助學生驗證自己的推理成果。
(三)總結環節提問,落實查漏補缺
為提升學生深度學習效果,使其內化學科知識和技能,在完成新課教學后,教師可設計總結活動,由此推動學生檢驗自己是否掌握學習重點、構建知識體系[4]。在總結環節,教師可以設計提問活動,讓學生結合問題有效梳理所學,找出自己未能突破的知識點,并通過自主復習或尋求他人幫助突破學習難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找到總結方向,再鼓勵學生通過書面作答,落實總結活動。然后,教師需分析學生的總結成果,當發現學生總結內容不完善、不準確時,及時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指導。
例如,在《太陽》一課教學的總結環節,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1)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太陽的?(2)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些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介紹事物時,如何選擇介紹事物的角度?(4)作者的語言風格是什么樣的?在這四個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可系統繪制思維導圖。在分析學生思維導圖時,教師發現多數學生能列舉作者所使用的說明方法,但難以歸納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對此,教師要與學生共同總結與說明方法相關的信息,以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為例,教師可提示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具體案例得出如下知識總結成果:
“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概念:列數字是說明文中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說明方法。
作用:具體準確地說明事物數量、重量、體積、面積、溫度、速度等方面的特征或事理。
這樣,教師先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再結合學生存在的問題補充總結成果,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參與總結活動,并使他們在總結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著重圍繞學習難點進行探究,提升總結效果,達成課堂目標。
(四)創設應用情境,借助提問組織遷移活動
深度學習強調讓學生形成遷移所學的能力,教師可以創設應用情境,圍繞應用情境進行提問,促使學生參與遷移活動,提升其學用結合的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將校園活動、趣味故事、視頻資源等作為創設情境的媒介,并借助問題推動學生深入情境,思考在情境中遷移所學的方法。
在教學《太陽》一課時,教師可結合校園活動創設應用情境,即聯合科學學科教師,設計“宇宙知識小科普”活動。在活動期間,學生需閱讀科學學科教師提供的介紹“地球”“月球”“火星”的知識性材料,并與對同一材料感興趣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共同收集與之相關的網絡信息,并整合學習成果,設計一幅圖文結合的手抄報。這樣,教師結合活動創設情境,可以點燃學生深入了解宇宙信息的熱情。學生進入情境后,教師可進行提問:“你想要介紹的是什么?在繪制手抄報時,如何用簡單的語言讓讀者了解你所介紹的恒星、行星或衛星的相關信息?《太陽》一課是否可以提供繪制手抄報的靈感?”在教師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活動方案,并遷移從《太陽》一課學到的說明文寫作知識,系統梳理自己想要介紹的恒星、行星或衛星的特點,并嘗試通過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提升文字說明效果,通過繪制簡筆畫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字信息。
以上,教師以跨學科校園活動為媒介創設情境,并通過提問啟發學生在進入情境的同時,形成遷移課內學習成果的意識,從而助推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形成介紹事物突出特點、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的意識和能力,達成本次深度教學的目標。
三、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引領學生深度學習,教師可細致解析教材,提煉教學目標,圍繞目標進行提問。同時,教師要注意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在必要的情況下補充問題,靈活展開提問,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活動,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提升其深度探究意識。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在總結環節提問輔助學生查漏補缺,助推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最后創設應用情境,借助提問輔助學生參與知識和技能遷移活動,提升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培蓓.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策略探索[J]求知導刊,2023(35):86-88.
[2]陳花.以問引領高效閱讀:例談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的提問技巧[J].小學生,2023(12):73-75.
[3]楊金秀.“雙減”政策下的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3(23):69-70.
[4]徐海艷.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J].語文新讀寫,2023(23):34-36.
作者簡介:馬勝然(1987.9-),女,福建同安人,任教于廈門市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