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盛唐詩人盧象的詩歌以山水田園詩和送別贈答詩為主要題材,風格清新淡雅,語言雅潔,呈現出“雅而不素”的藝術特點。
一、盧象生平及其詩歌
盧象,盛唐時期詩人?!跋?,字緯卿,汶水人,鴻之侄也”“開元中,登進士第”補秘書省任校書郎一職,隨后轉任右衛倉曹掾,張九齡擔任宰相期間,將其提拔為左補闕,之后又歷任河南府司錄、司勛員外郎等職位,后遭謠言中傷,被貶為齊州司馬,再輾轉汾、鄭二州任司馬。在安史之亂中,盧象被劫執,投授偽官。平安之后,盧象被貶為永州司戶參軍,后又被征召為主客員外郎,未及至京,于途中病故。
盧象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殷璠《河岳英靈集》卷下云:“象雅而平,素有大體,得國士之風。曩在校書,名充秘閣,其‘靈越山最秀,新安江甚清’,盡東南之數郡?!庇纱丝梢?,盧象在盛唐的詩人中聲譽很高。但由于年代久遠,《全唐詩》僅存詩1卷,記載盧象的詩歌共28首,《全唐詩外編》補1首,《全唐詩續拾》補3首,可見其詩歌保存下來的并不多。本文主要依據《全唐詩》的記載進行研究。
二、盧象詩歌的基本內容
盧象的詩歌在內容上主要可分為山水田園詩、送別贈酬詩及其他題材。其中,山水田園詩占據主導地位,詩風清妙,既流露出對自然山水的由衷喜愛,又鮮明地體現了詩人的隱逸情懷;而他的送別贈酬詩則飽含真摯情感,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情誼。
(一)山水田園詩
《全唐詩》共收錄盧象詩歌28首,而其中山水田園詩16首,約占 60% ,如《家叔征君東溪草堂二首》《鄉試后自鞏還田家,因謝鄰友見過之作》《青雀歌》《峽中作》《竹里館》《永城使風》《八月十五日象自江東止田園移莊(詩三首)》《送綦毋潛》《同王維過崔處士林亭》《寄河上段十六》《追涼歷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喬木》《早秋宴張郎中海亭即事》。盧象的詩歌以描寫自然風光的山水田園詩為主,多描寫自然山水的清妙,盧象在山水田園詩中多表達出對山清水秀自然環境的喜愛,同時也表達出隱逸情懷。
盧象是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詩歌清妙,描寫自然山水的幽美之境。盧象刻畫自然山水時,如身臨其境,進入清遠的境界。如《永城使風》是盧象在歸鄉途中所作,描繪了永城的秋日山水之景,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詩中寫到綿綿細雨映照著落日的余暉,到黃昏時刻,鳥兒向山林飛去,蟋蟀的聲音從草叢中傳出,水汽彌漫,一別故鄉多年,現在才歸家。詩人大多借景色抒發心中之情,詩中描寫了落日、細雨、倦鳥歸林等自然景象,雖是日常之景,但是在作者的筆下,寥寥幾筆就將秋日余暉圖勾勒出來。詩歌的語言清新自然,意境高雅,充滿了詩情畫意。
盧象山水田園詩中多寄托隱逸情懷,這與其人生經歷密切相關。盧象早年名盛氣高,被流言攻擊仕途不暢,屢遭貶謫。在其山水田園詩中,有對友人辭官歸家的惋惜,也有欲追隨其叔父唐代隱士盧鴻隱逸山林之意,渴望在山水田園的閑適生活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如《家叔征君東溪草堂二首(其二)》:“水深嚴子釣,松掛巢父衣。云氣轉幽寂,溪流無是非?!边@首詩是盧象拜訪其叔父唐代隱士盧鴻后作,描寫了青山、溪水、樹林等自然景物,和盧鴻東溪草堂的簡靜環境及其隱居修道的生活情狀,表達了詩人想追隨叔父隱居山林的意愿。盧象山水田園詩中多用“云”字,借“白云”的自由自在,表達出詩人的隱逸情志。南朝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怕悅,不堪持贈君。”后常以白云喻隱居生活,寄托隱逸思想。在盧象的詩作中,“云”意象頻繁出現,形成獨特的意象群:《家叔征君東溪草堂二首》中的“白云”“云氣”“云梯”,《嘆白發》中的“故山云”,《早秋宴張郎中海亭即事》里的“云物”,《寄云門亮師》中的“白云”,以及單獨使用的“云”字(共出現3次)。這些云意象的反復運用,鮮明地流露出詩人隱逸的情懷。
(二)送別贈答詩及其他
《全唐詩》共收錄盧象的送別贈答詩9首,邊塞詩2首,詠史詩1首。其送別贈答詩有《贈程秘書》《贈廣川馬先生》《贈張均員外》《送趙都護赴安西》《送祖詠》《戲贈邵使君張郎》《贈劉藍田》《和徐侍郎叢筱詠》《奉和張使君宴加朝散》等;邊塞題材有《雜詩二首》;詠史懷古之作則有《寒食》。盧象“名盛氣高,少所卑下”,與京城詩人過往甚密,諸如韋陟、張九齡、王維、王縉、裴迪、崔興宗、李頎、綦毋潛、賀知章等。今《王右丞集》中有5首與盧象相關,另外與詩人交游的可考者還有賀知章、李邕、懷素等人??梢姳R象交游范圍較廣,與當時的文人多交游唱答,交往密切。
盧象的送別贈答詩情感真摯,既表現了壯志難酬的人生困頓,又抒發了與友人離別的惆帳之苦。開元十二年(724年)祖詠高中進士,后來由于仕途不暢,退居汝墳別業,一直未能實現抱負,最終歸隱鄉間,以漁樵自終。“詠與盧象稍有悲涼之感,然亦不激不傷,盧情深,祖尤骨秀。”可見盧象詩歌與祖詠比,更顯“情深”。盧象送別友人時,寫下《送祖詠》,詩中對鄉村的荒涼敗落之景進行刻畫,渲染了悲涼的氛圍?!傲T朝衣”可見詩人對友人未得重用、罷官回鄉的惋惜與不舍,也可見其自身的隱逸情懷?!霸娔诵穆?,情由境起?!痹娭忻鑼戉l村傍晚的凄涼和荒蕪,情景交融,此時友人仕途不順,無奈離別,此去經年,不知何時才能相見,表達了詩人心中的不舍與凄涼之情,可見二人感情深厚,情真意切,令人動容。盧象寫下《送趙都護赴安西》,通過描繪雨雪交加、風塵仆仆的艱苦行軍場景,既展現了邊塞作戰的艱辛,又抒發了對友人離別的真摯不舍之情。其邊塞詩《雜詩二首》與詠史詩《寒食》,則深刻體現了詩人深沉的家國情懷。
盧象的邊塞詩《雜詩二首》以高亢激越的格調,歌頌了邊塞將士十年如一日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同時描寫了貴族的奢華生活,暗含諷刺意味,讀來發人深省。在《雜詩二首》中,“征戰是平生”一句生動刻畫了將士們以保家衛國、征戰沙場,一生鎮守邊疆的崇高形象。詩中描繪的邊塞軍旅生活異常艱辛:寒門將士們浴血奮戰、戰死沙場者不計其數,仍矢志建功立業、報效國家。而貴族階層卻在舉辦盛大宴會,奢靡享樂。詩人通過這種鮮明的對比,尖銳諷刺了貴族子弟不體察民情,沉醉享樂的殘酷現實。字里行間既飽含詩人的憤慨之情,流露出作者的愛國情懷。元人方回評:“感慨有味。”明人周斑曰:“激激烈烈,酸酸楚楚,欲讀不得,欲不讀不得,令人揮戈而擊壺?!焙笕艘苍诒R象的詩歌中得到了共鳴。盧象的詠史詩《寒食》引用介子推典故,講述寒食節來歷,表達對國君不識人才的憤慨,也體現其愿得重用、報效國家的希冀。
三、“雅而不素”的藝術風格
(一)雅
盧象作為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雅”指盧象的詩歌中呈現出清新淡雅的風格,詩歌語言雅潔自然。“它們多用五言,清新淡雅,一如王維、孟浩然等人?!笨梢姳R象的山水田園詩與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一樣,都具有清新淡雅的風格。盧象的《峽中作》刻畫了三峽景色的幽靜之美和山峰高聳入云的壯觀場景,這首詩語言清新淡雅,同時寓情于景,表達自己被貶謫的悲涼之情。又如《八月十五日象自江東止田園移莊慶會未幾歸汶上小弟幼妹尤嗟》寫于開元末天寶初,盧象在江東寓居時,歸家看到的鄉村荒蕪衰敗之景?!笆彙薄昂倍?,可見秋日天氣轉涼、鄉村荒涼之景?!八ァ薄扒濉倍?,可見村莊清凄、衰敗之景,詩人被貶,內心也同樣凄涼,這首詩情景相融,更顯悲涼。盧象的山水田園詩多用白描手法,如《永城使風》中“夕鳥向林去,晚帆相逐飛”,寥寥幾筆將夕鳥歸林圖描繪出來。但盧象山水田園詩的數量和題材都比王維少,王維山水田園詩29首,盧象是16首。王維詩歌除白描手法外,也運用彩繪手法,如《輞川別業》“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句展現出自然景色的生機勃勃,把草綠水清桃紅的景色生動刻畫出來,色彩豐富,展現出山水景色之怡人,展示出詩人的閑適與喜悅之情。盧象的山水田園詩與王維山水田園詩相比,色彩不夠豐富,少了生機勃勃之感,但語言仍體現出清新自然的特點。
(二)不素
“不素”強調詩歌注重形式與技巧?!都o》:“(象)始以章句振起于開元中,與王維、崔顥比肩驤首,鼓行于時,妍詞一發,樂府傳貴?!薄短瓢偌以娺x》時天彝評:“盧君排律,才藻深厚,音節宏振,較崔司勛、王龍標似為過之。”可見盧象詩歌講求形式美與技巧美。
盧象詩歌對仗多且工整?!度圃姟肥珍洷R象的28首詩歌中,25首都有對仗。如《駕幸溫泉》:“細草終朝隨步輦,垂楊幾處繞行宮。千官扈從驪山北,萬國來朝渭水東?!逼渲小凹毑荨睂Α按箺睢保扒Ч佟睂Α叭f國”,名詞對名詞,“隨”對“繞”,動詞對動詞,對仗十分工整。《送趙都護赴安西》:“黠虜多翻覆,謀臣有別離。智同天所授,恩共日相隨。”“黠虜”對“謀臣”,“智”對“恩”,“同天”對“共日”,名詞對名詞,“多”對“有”,“所授”對“相隨”,動詞對動詞。可見盧象極注重對仗的運用。
《全唐詩》共收錄盧象詩歌28首,其中12首運用了典故。盧象在詩中多用典故來委婉表意、美化詞句,增添詩歌文化底蘊。有的表達壯志未酬的苦悶,如《雜詩二首》(其一)中“不侯”二字,引用李廣不侯的典故。飛將軍功高卻不得封侯,后常用作詠賞罰不明的典故;有的借典故增強詩歌文化底蘊,如《贈廣川馬先生》中“馬融”和“洙泗”,“馬融”指馬融絳帳的典故,借馬融代飽學之士,“洙泗”指孔子聚徒講學于洙、泗之間,后用來指代孔子與儒家;有的增添詩歌神秘色彩,如《峽中作》引用“陽臺”典故,指楚王與巫山神女幽會之處;有的表達隱逸情懷,如《早秋宴張郎中海亭即事》中的“不驚鴻”,引用鷗鳥伴的典故,借指遁世隱居;有的表達愿得重用、報效國家之情,如《駕幸溫泉》引用“司馬相如獻賦”典故,指愿得君王重用,實現報國之志。
四、結語
盧象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詩人,詩歌題材以山水田園詩為主,詩歌清妙,刻畫自然山水的至妙之景。盧象一生仕途不順,多次被貶,在山水詩中多流露出隱逸情懷。賀裳《載酒園詩話》評盧象詩歌“情深”,盧象與王維、祖詠等詩人交往密切,在送別詩中流露真摯情感,多表現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之困、離別的惆帳、與友人分別之苦。盧象詩歌語言雅潔自然,詩風一如王維的清新淡雅。殷璠《河岳英靈集》評價盧象詩歌“雅而不素”。盧象與當時的詩人交往,互贈詩歌,記載了當時的歷史現實,具有一定的文學史價值。
參考文獻
[1] 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 殷璠.河岳英靈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3] 劉禹錫.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9.
[4]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5] 李鑫.盧象文學史地位的變遷Ⅲ].古典文學知識,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