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以荊門市中心醫院同志從軍隊退役到醫院工作的經歷為切入點,展現了一位退役軍人將軍營優良作風帶入醫療服務領域的生動故事。
引言
醫療服務事關百姓健康福祉,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對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這對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動醫院服務體系的改革與創新顯得尤為迫切。在這場醫療服務升級的進程中,一批從部隊轉業的醫務工作者發揮了獨特作用,他們將軍營中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過硬的專業素養和雷厲風行的辦事風格帶人醫療服務領域,用軍人特有的責任擔當推動醫療服務變革。本文以荊門市中心醫院為例,通過記錄一位大學生退役士兵的工作經歷,深入探討軍人作風對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積極影響,揭示軍隊優良傳統在醫療服務領域的創新實踐。他們的探索實踐,為新時代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和新的思路。
一、從戎裝到白衣:角色蝶變
2015年春季,趙晉易從部隊退役來到荊門市中心醫院工作,帶著兩年的軍旅生涯積淀走上了醫院行政崗位。部隊生活不僅培養了她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更錘煉了她堅韌不拔的意志品格。轉業伊始,她就決心將軍營的優良傳統融入醫療服務領域。
走上醫院行政崗位后,趙晉易立即展開了全面調研,她采用軍隊“三清”工作法,即“情況清,問題清,對策清”,用一個月時間走遍醫院各個科室,調研發現醫院存在三大突出問題: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導致部分科室就診擁堵;服務流程存在斷點,患者往返奔波;信息化水平不足,影響服務效率。針對這些問題,她運用部隊“戰區制”理念,將醫院劃分為多個功能區塊,制定了精準施策方案,方案立足醫院實際,著眼長遠發展,提出了“三個轉變”: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由單一服務向綜合服務轉變,由傳統服務向智能服務轉變。
在趙晉易的建議下,醫院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實踐,她引入軍隊“一專多能”培訓模式,組織醫護人員進行全方位培訓,提升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建立了“首診負責制”要求醫務人員把每位患者當作自己的親人,提供貼心服務,同時,在醫院管理中融入軍隊“一線工作法”,領導干部深入基層,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通過這些措施,醫院的服務理念發生了根本轉變,從注重技術向注重服務轉變,從關注治療向關注體驗轉變,醫療服務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部隊特有的戰斗作風在醫院管理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科室建立了“晨會-夕會”制度,每天通報工作情況,研究解決問題,推行“限時辦結”機制,為各項工作確定時限,確保工作高效推進,在人才培養方面,實施“導師帶徒”制度,發揮老同志“傳幫帶”作用,培養了一支業務精良,作風過硬的醫療服務隊伍。經過系統化改革,醫院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軍地結合,優勢互補的特色發展模式。
二、以軍營之效率重塑醫療服務新格局
2018年下半年,荊門市中心醫院吹響了服務升級的號角,科室將軍隊“戰斗小組”模式引人管理,組建了一支由臨床醫學,護理學,醫院管理,信息技術等多領域專家組成的服務優化管理團隊。團隊采用軍事化指揮體系,設立總指揮部和若干專項行動組,建立起橫向協調,縱向負責的運行機制,每周召開戰況分析會,每月進行戰果評估,每季度開展總結復盤,形成了高效有序的工作閉環,團隊成員均佩戴“服務優化督導員”胸牌,配備專用通訊設備,確保信息傳遞快速準確。
基于前期深入調研,團隊制定了“三步走”服務升級戰略:第一步重點解決就醫環境問題,對醫院空間布局進行系統優化;第二步著重改善服務流程,推行標準化、規范化的服務模式;第三步聚焦智慧醫療建設,提升醫院信息化水平。在實施過程中,團隊借鑒軍隊“作戰圖”理念,繪制了詳細的項目推進路線圖,明確了時間節點,責任人員和考核標準,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為確保改革落地見效,團隊建立了“日督查、周通報、月評估”的督導機制,對發現的問題實行銷號管理。
醫院重新規劃了門診大廳功能布局,設立了分診導醫臺,便民服務站,休息等候區等功能區域,引入智能化設備,配置自助掛號機,移動支付終端,智能導航屏等現代化設施,打造智慧就醫環境,特別針對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設置了無障礙設施和愛心通道,配備了專職志愿者提供一對一幫助。
改革實施過程中,團隊成員24小時待命,隨時處理突發情況;實行AB崗位責任制,確保服務不斷檔;推行首問負責制,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在績效考核方面,建立了“三優一滿意”考評體系,即優質服務、優良作風、優秀業績和患者滿意,將考評結果與績效分配直接掛鉤,同時建立了“醫療服務先鋒崗”評選制度,每月評選服務標兵,在院內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醫院還定期組織服務技能競賽,通過理論考試,技能演練,應急處置等多個環節,全面提升醫務人員的服務水平。短短半年時間,醫院面貌煥然一新,就醫環境得到根本改善,服務效率顯著提升,患者滿意度持續攀升,形成了軍地共建,優勢互補的特色發展模式。
三、傾心為民:從基層需求出發的醫改突圍
2019年春節剛過,趙晉易站在門診大廳里,看著一位老人手拿著厚厚一沓檢查單在各個窗口之間來回奔波,老人是從農村來的,患有心臟病,需要做多項檢查。這一幕觸動了趙晉易的心,她當即向醫院建議啟動惠民工程。
在隨后的一個月里,醫院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設立了醫保專窗,配備專職人員指導辦理報銷手續;開通了預約檢查綠色通道,實現檢查項目集中預約;組建了多學科聯合門診,讓患者一次就診解決多個問題。醫院還設立了“院長信箱”,及時收集患者意見并督促整改。2019年6月的一天,那位春節時遇到的老人再次來院就診,這次他只用了半個小時就完成了所有檢查預約,看到老人臉上的笑容,趙晉易感到一切努力都值得。為了讓更多基層群眾受益,醫院啟動了“醫療下鄉”計劃,組織專家團隊定期深入鄉村,開展義診和健康宣教活動。
為解決醫療資源不均衡問題,醫院又推出了一項創新舉措一建立“醫聯體”遠程會診系統。通過遠程醫療設備,讓基層群眾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三甲醫院專家的診療服務。系統在啟用的第一天,就通過遠程會診成功處理了一起農村急性心梗病例,及時啟動了轉診綠色通道,挽救了患者的生命,這一創新做法很快在全市推廣,成為惠民醫療的典范。通過這場惠民攻堅戰,醫院不僅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更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和贊譽。
四、科技賦能醫療:一場無聲的數字化革命
一位年輕醫生反映,有患者從掛號到取藥用了整整一上午,關鍵問題出在信息系統不夠智能,中心醫院借鑒信息化指揮系統提升戰場醫療救援效率的案例,制定了“智慧醫院”建設三年規劃,醫院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了智能分診系統,患者只需在自助機上輸入癥狀描述,系統就能推薦最適合的就診科室,并自動生成就診路線圖。
為解決患者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在候診大廳安裝了智能排隊叫號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預測各診室就診人數和等候時間,系統會根據實時數據,自動調整診室開診數量,并通過手機APP推送提醒,讓患者合理安排就診時間。住院部也實現了智能化管理,病房內安裝了智能床頭卡,集成了護理呼叫、用藥提醒、檢查安排等功能,大大提升了住院患者的就醫體驗。2020年底,這套智能化系統讓門診患者平均就診時間縮短了 40% ,醫院工作效率提升了 35% ,醫患滿意度顯著提高。
如今,醫院又開啟了“互聯網 + 醫療”服務新模式,建立了線上診療平臺,患者通過手機APP就能進行在線問診,復診開藥,慢性病隨訪等服務,平臺還整合了電子健康檔案系統,記錄患者就醫全過程數據,為醫生提供精準診療依據。一位長期患有高血壓的李阿姨通過平臺進行血壓監測和用藥指導,她感嘆道:“現在在家就能和醫生聊病情,再也不用總往醫院跑了”。中心醫院信息化建設團隊,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不斷突破創新,信息化系統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就醫模式,更為醫院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如一位老醫生所說:“用信息化手段解決了多年想解決卻沒能解決的問題,讓我們的服務既有溫度,又有速度。”
五、結語
從軍營到醫院,趙普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退役軍人的責任擔當。她將軍營的優良作風帶入醫療服務領域。中心醫院通過環境改造,服務升級,惠民工程和信息化建設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有效提升了醫院服務質量,改善了患者就醫體驗。這場從軍營到醫院的轉變,不僅是一位軍人的角色轉換,更是一曲服務人民的奉獻贊歌。
參考文獻
[1]謝金菁,李相汝.新時代人民軍隊思想政治建設的實踐向度Ⅲ.中國軍轉民,2025(5).
[2] 蘇瑩,吳媚.論軍隊康養機構“一院多區”醫療管理工作建設Ⅲ].中國療養醫學,2025(3).
[3] 于凱,陳東鵬,佟智穎,等.軍隊全科規范化培訓醫師科研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及其效果評價Ⅲ].海軍醫學雜志,2025(2).
[4] 韋宏培.醫聯體深度融合基層醫療服務和百姓獲得感雙提升].人口與健康,2025(2).
[5] 夏初.于熠:優質服務送身邊,做百姓滿意的“健康守門人”].中國社區醫師,20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