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熱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修史立典,存史啟智,以文化人,這是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一個傳統。”歷史是現實生活的鏡子,回顧歷史,了解人類走過的路程,尊重傳統文化,才能將“歷史”的微光匯聚成時代的“火炬”,將“傳統文化”的力量匯聚成磅礴的“合力”。與歷史對話,與時代同行,讓“中國號巨輪”篤行致遠,駛向“民族復興”。
【熱點1】
AI時代,年輕人沉浸式激活抗戰記憶
近年來,主動體驗式探尋近代歷史的熱潮,正在年輕人中悄然興起。每逢節假日,江西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山西長治八路軍文化數字體驗館、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等紅色旅游景點的青年訪客絡繹不絕。各類紅色教育主題的劇本殺火熱涌現,社交平臺上與“抗戰歷史記憶”相關的短視頻熱度居高不下。在“抗戰家書”“最后一封家書想寫給誰”等網絡話題下,青年用屬于自己的表達,轉譯那些熾熱滾燙的思念。不少年輕的參與者在面對“僅剩一包干糧如何分配”“是否用身體堵槍眼”這樣的游戲選項時,內心震顫,眼淚決堤……作為數字原住民的當代年輕人,正在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紀念文本。
◆解讀
“革命精神”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精神食糧。AI時代,形式多樣的緬懷紀念活動,讓年輕人走進歷史,汲取精神營養,明確責任擔當,與時代同頻共振。
【熱點2】
灣區非遺相會,共慶新春佳節
2025年1月8日,“人文灣區·璀璨非遺”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匯深圳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啟幕。“灣區賞春·同觀一臺戲”版塊中,數字萬花筒宛如時光寶盒,訴說灣區11個城市文化同根同源的故事,深厚情誼如詩如畫般展開;“賀歲迎春·同飲一盞茶”版塊中,從熙熙攘攘的行花街,到闔家歡樂的團圓飯等,每一個情境都洋溢著濃濃的年味與家的溫暖;“慶歲獻春·同鑒一器輝”版塊中,“9+2”城市攜手共赴非遺盛宴,傳統器物沉穩莊重,青年創新時尚活力;“良宵游春·同賞一花燈”版塊中,元宵彩燈似繁花盛開,漫步其中漸入灣區和美意境,其樂融融,傳遞著灣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靈蛇躍春·同品千秋藝”版塊中,匠人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賦予傳統工藝新的生命,將蛇年元素融入作品,靈蛇形象活靈活現;“文創啟春·同享百藝新”版塊中,文創產品讓古老文明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為非遺的傳承發展開辟新路徑。
◆解讀
展覽以非遺為載體,深入挖掘大灣區文化內涵,通過六大版塊,讓市民和游客深刻感受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體驗非遺文化的創新與活力,見證“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和諧共生。
【熱點3】
歷史建筑,護好也要用好
歷史建筑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記憶,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愁。當前,我國認定的歷史建筑有6.72萬處。歷史建筑,如何平衡“護”與“用”?
廣東佛山的吳家大院辦起地方特色文化展,安徽黃山的古民居知還山莊里建起村史館,福建廈門的延平戲院恢復觀演劇場功能……在保護好的前提下發揮歷史建筑講述歷史、展示文化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激活其原有的公共服務功能,讓更多人走進、了解和使用它們,老建筑才更有“存在感”和“活躍度”。
江蘇蘇州推出“古城保護更新伙伴計劃”,吸引企業參與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四川印發消防設計指南,針對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消防問題提供技術指引……通過創新功能、創新業態、創新制度,越來越多歷史建筑在合理利用中釋放出發展潛力。
◆解讀
激活古建筑的歷史厚重感和文化力量,讓其在新時代綻放耀眼光芒,不僅可以助力區域發展,更能夠傳承中國歷史文化。
各方觀點
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
◎孫 琨" 王 干
加強科學保護。加強保護是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前提。保護必須是科學保護,只有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才能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堅實基礎和支撐。要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統籌好搶救性保護、現實性保護、預防性保護,分門別類、按輕重緩急制訂、實施科學的保護方案。同時,修訂、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等規范,確保文化遺產安全、可靠保護和傳承。
注重價值挖掘。文化遺產既包括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傳承積累的民間藝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保存人類文明、促進文化認同、為推動社會發展提供啟示等多重價值。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離不開充分挖掘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近年來,一些地方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將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消費新場景,使文化遺產的人文價值和經濟價值實現了有機統一。為此,要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深度激活文化遺產的創新創造基因,充分彰顯文化遺產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精神力量。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5年4月9日)
博物館如何讓歷史遺珍“活起來”
◎潘瑋倩
當博物館成為城市地標,一個追問愈發迫切:博物館如何讓歷史遺珍“活起來”?
第一個關鍵詞是“研究”。“無研究,不展覽。”博物館絕非“奇珍倉庫”,展覽更非“珍寶秀場”。若展陳僅以視覺奇觀與科技噱頭為殼,卻對文物的歷史邏輯與文化基因避而不談,觀眾便只能完成“打卡拍照”的儀式,而讀不懂文明的真章。
第二個關鍵詞是“關聯”。“關聯即生命。”文物若想“活起來”,需以展品為原點,將其精確嵌回歷史長河,重塑其時空坐標的經緯線:它曾是何時何地的見證者?承載了怎樣的文化與科技智慧?在過往社會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
第三個關鍵詞是“共情”。“在共情中,文物生長。”博物館應該服務人類,而非供奉物品。展覽最怕什么?不是怕人少,而是怕觀眾逛完后只剩下“眼花繚亂”與“身心疲憊”的感覺。我們應避免“用娛樂化消解歷史厚度”。比如一些與歷史真相無甚關聯的VR游戲,實屬“感官刺激”。真正的共情,應“時刻貼合人的內心需求”。
(摘編自《羊城晚報》2025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