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文化自信視域下珠海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策略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8):193-195.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8-0193-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1]。文化的繁榮昌盛對于推動社會文明進步、豐富人民精神生活,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意義[2]。在構建地方認同與文化自信的進程中,城市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價值不容小。實踐表明,城市文化遺產作為地域文化的深厚積淀,是增強市民對城市認同感、塑造文化自信的關鍵要素[3]
1珠海城市文化遺產:價值基礎與文化自信的源泉
1.1珠海文化遺產類型、分布與特征珠海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古建筑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家古鎮的古民居建筑群錯落有致,青磚黛瓦間彰顯著嶺南建筑風格的韻味,記錄著家族的興衰與變遷。而位于香洲區的南屏鎮北山村,楊氏大宗祠莊嚴宏偉,其建筑融合了嶺南傳統建筑的精巧與大氣,歇山頂、斗拱飛檐承載著北山楊氏家族的榮耀,是珠海古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
珠海的歷史遺跡同樣訴說著城市的過往。淇澳島的抗英古炮臺遺址見證了中國近代抵御外敵入侵的重要時刻,其建于清朝道光年間,致力于防范外敵,如今矗立在淇澳島的海邊,成為珠海海防歷史的重要見證。
珠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精彩紛呈。傳統技藝方面,三灶鶴舞別具特色。每逢重大節日,三灶鎮的民眾便會表演鶴舞。還有白蕉海鱸烹飪技藝,當地廚師們經過多年摸索,總結出清蒸、香煎、紅燒等多種獨特烹飪方法,讓白蕉海鱸成為珠海美食的一張名片,在白蕉鎮及周邊地區廣泛流傳。
在民俗文化領域,斗門水上婚嫁習俗獨具魅力。它融合了查家文化與中原文化,婚禮過程儀式隆重且充滿水鄉特色,承載著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2珠海文化遺產的多維價值闡釋
從地域特色來看,珠海文化遺產充分展現了其獨特的海濱城市風貌。無論是淇澳島炮臺遺址作為海防前沿的戰略地位,還是寶鏡灣摩崖石刻所反映的遠古漁獵與航海文化,都與珠海的海洋環境緊密相連。唐家古鎮的古民居,既有嶺南建筑的共性,又因靠近海洋在建筑材料和裝飾細節上融入了防潮、防鹽霧的元素,體現了地域適應性。
在歷史內涵方面,珠海文化遺產猶如一部生動的史書。楊氏大宗祠記錄了家族的繁衍與發展,反映了當時的宗族制度和社會結構。淇澳島抗英古炮臺遺址則見證了中國近代抵御外敵的艱難歷程,是國家主權與民族抗爭的象征。
藝術審美上,三灶鶴舞靈動的舞姿、精美的服飾道具,展現出獨特的舞蹈藝術魅力。白蕉海鱸烹飪技藝則體現了烹飪藝術的審美價值。
2文化遺產、地方認同與文化自信:內在關聯與轉化機制
2.1文化遺產作為地方認同的建構媒介
珠海文化遺產豐富多樣,從情感紐帶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歷經歲月洗禮的古老建筑,還是代代相傳的民俗技藝,都深深烙印在市民的生活軌跡之中。這些文化遺產成為市民情感的寄托,每當看到或參與其中,內心便涌起對家鄉濃濃的眷戀與熱愛之情,從而構建起對珠海這座城市強烈的歸屬感。
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市民身份標識的重要體現。珠海作為一座具有獨特歷史發展脈絡的城市,完美融合了海洋文化的開放包容、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與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印記。通過蠔殼屋等特色建筑彰顯珠海的獨特文化魅力,進而強化作為珠海人的身份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4]珠海文化遺產蘊含著勤勞、勇敢、團結、創新等價值觀。文化遺產所承載的價值觀與集體記憶,在地方認同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2從地方認同到文化自信:文化遺產的轉化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從文化根源來看,珠海的文化遺產是本土文化歷經歲月沉淀的結晶,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珠海擁有豐富的海洋文化遺產,它們見證了珠海人民世代與海洋相依相伴的生活軌跡,是珠海海洋文化根源的生動體現。當市民深入探究這些文化根源時,會深刻意識到本土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從而從內心深處升騰起對本土文化的敬重與認同,這種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可以促進文化自信和自強[5]。珠海的文化遺產彰顯了歷代人民的卓越智慧與創造力。以珠海的建筑文化遺產為例,唐家古鎮的嶺南風格建筑群,其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工藝,以及獨特的建筑布局,無不展示出高超的建筑技藝和審美水平。這些文化成就不僅是珠海歷史上的閃光點,更是向世界展示珠海文化魅力的窗口。
3面向文化自信構建的珠海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策略體系
3.1夯實根基:系統性保護與價值挖掘策略
3.1.1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與政策體系
需依據珠海本地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全面梳理現行法規。針對物質文化遺產,要明確建筑外立面修繕標準,規定使用原材料與傳統工藝,確保歷史風貌得以延續;對于古遺址,精確劃定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嚴禁在保護范圍內進行任何破壞遺址完整性的開發建設活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制定詳細的傳承流程規范,明確從技藝傳承、表演形式到相關儀式的具體要求,保障非遺本真性。同時要構建跨部門協調機制:文物保護部門把控修工程中的文物保護技術規范;住建部門監管施工質量與安全,各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同推進保護工作。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獎勵基金,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情。
3.1.2加大資金投入與人才培養力度,提高保護技術水平
珠海市政府除逐年遞增財政預算中文化遺產保護資金比例外,還應積極爭取國家文物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資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支持。同時,出臺政策鼓勵企業、慈善機構與個人捐贈。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滿足遺址修復、日常維護及展示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還可與高校合作,開設文化遺產保護本科專業與碩士點,設置“珠海地方文化遺產研究”特色課程模塊,邀請本地文化專家授課;定期選派本地文化遺產工作者赴國內外知名文化遺產保護機構進修學習,提升專業素養。引入古建筑修復數字化建模技術,對珠海的古橋、古廟宇等進行三維建模,精準記錄建筑結構與損毀情況,輔助制定修復方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利用多媒體技術對傳統技藝、民俗活動進行高清視頻錄制與數字化存儲,建立珠海非遺數字資源庫,方便傳承與研究。
3.2激發活力:創新性活化與傳承發展策略
3.2.1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鼓勵創新傳承方式
珠海應在市區核心地段建設非遺傳承中心,為非遺傳承提供堅實保障。珠海市博物館可通過展覽、講座等形式傳承文化,而傳承中心則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免費排練場地與每月適當的生活補貼,確保他們無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傳承工作。還可為傳承人配備助手,幫助整理技藝資料、開展傳承活動。
創新是文化遺產發展的靈魂,在電商平臺以及在景區、商場設立非遺文創商店,拓寬銷售渠道,讓古老技藝在市場中實現價值轉化。珠海博物館也通過創新展示形式,如利用多媒體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吸引更多人關注文化遺產。舉辦“珠海非遺文化節”,開展“非遺進社區”等活動,讓更多市民深人了解并參與到非遺傳承中,讓珠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實現活態傳承。還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等推出“珠海非遺傳承人的故事”系列圖文,講述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吸引更多受眾關注。
3.2.2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性展示與傳播
可運用虛擬現實(VR)技術,開發淇澳島歷史文化VR體驗軟件,用戶佩戴VR設備,可沉浸式感受淇澳島抗英戰斗場景,還能體驗島上傳統漁民生活。利用增強現實(AR)技術,在唐家古鎮的古建筑上疊加歷史故事、建筑變遷等信息,游客通過手機掃描即可瀏覽閱讀,提升游覽趣味性。
可對珠海的古建筑、歷史遺跡進行數字化建模,在珠海博物館、圓明新園等文化場所設置大型數字展示屏,360度展示文化遺產全貌與細節。打造線上文化遺產展示平臺,市民可通過電腦、手機隨時隨地瀏覽珠海文化遺產信息。同時組建專業新媒體運營團隊,負責運營珠海文化遺產官方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
3.3凝聚共識:全方位教育與傳播推廣策略
3.3.1將文化遺產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開設相關課程與活動
組織本地教育專家、文化學者編寫珠海文化遺產校本教材,涵蓋語文、歷史、美術等學科。在語文教材中,選取珠海文化遺產相關的詩詞、散文,如描寫唐家古鎮的優美篇章,引導學生賞析;歷史教材詳細講述珠海歷史變遷中的重要文化事件;美術教材設置珠海傳統建筑繪畫、非遺手工制作等內容。舉辦“珠海文化遺產知識競賽”,以學校、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參賽,設置豐厚獎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展“我心中的珠海文化遺產”繪畫比賽,優秀作品在學校展覽廳、全市文化場館巡回展出;組織學生參與非遺手工制作活動,加深對非遺技藝的理解。在高校開設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專業課程,設置“珠海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課程模塊,組織學生參與珠海文化遺產實地調研、保護項目。
3.3.2加強社會教育,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宣傳活動,提高市民參與度
在珠海博物館舉辦“珠海文化遺產巡禮”年度大展,通過實物展示、歷史場景復原、多媒體互動等形式,全面展示珠海文化遺產。邀請國內知名文化遺產專家舉辦“珠海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系列講座,向市民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與價值。在社區文化廣場舉辦“珠海民俗文化節”,邀請三灶鶴舞、斗門水上婚嫁等非遺團隊進行表演,設置非遺技藝體驗攤位,增強市民對文化遺產的親近感。利用線上平臺開展“珠海文化遺產打卡”活動,市民拍攝身邊的文化遺產照片或視瀕上傳至活動平臺,分享自己與文化遺產的故事;在線下舉辦文化遺產主題展覽、講座,同步進行線上直播,擴大活動影響力,提高市民參與度。
4結語
珠海城市文化遺產承載著深厚歷史與地域特色,是地方認同與文化自信構建的關鍵所在。通過完善保護法規、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推動活態傳承、運用現代科技展示傳播以及強化教育推廣等系列策略,為文化遺產的存續與發展筑牢根基。這些策略不僅能讓文化遺產重煥生機,更能激發市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自豪,使文化自信扎根心間。未來,隨著文化策略的持續推進與深化,珠海定能讓文化遺產成為城市閃亮名片,在增強地方凝聚力的同時,向世界展示其獨特魅力,推動珠海在文化發展道路上穩步前行,實現地方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協同提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蔡達峰.提高城市文化建設的能力[J].民主,2022(6):4-6.
[3]韓雪梅.“文化 + ”工程提升沈陽城市文化影響力路徑研究[J].文化學刊,2023(4):65-68.
[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4-11.
[5」潘靜,李秉儒.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自強的生成邏輯、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向[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