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高中“雙新”改革,(以下簡稱“珠海一中”)近年來開啟育人方式深度轉型探索。走進珠海一中,課堂上傳出的不再是單調的講解聲,而是此起彼伏的辯論聲、驚嘆聲和歡笑聲;實驗室里,身著實驗服的學生正在調試自主設計的衛星模型;勞動實踐基地中,一株株由學生培育的太空育種蔬菜長勢良好
三年來,珠海一中在“用美的教育造就美的新人”辦學理念和“樂學、求真、從善、創美”校訓的引領下,以“師生同心,做到最好,成就美好”的一中精神,構建起獨特的“三維驅動”機制: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建設高質課堂,讓每間教室成為改革前沿陣地;以課程建設為著眼點,發展優質課程,打造五育融合的“創美育人”體系;以校本研修為支撐點,通過‘ ?1+3+4+N3 培養模式,賦能教師專業成長。珠海一中黨委書記張六安表示:“這種系統化設計,使教學改革從單點突破走向整體變革。”
破局:頂層設計的創新基因
Δ 英語課上師生互動

在高一(15)班的物理課上,教師谷文韜正在演示自制的磁懸浮燈泡裝置。“為什么燈泡能懸空旋轉?”隨著問題拋出,學生立即分組展開探究:有人測量磁場強度,有人繪制受力分析圖,還有人嘗試改進線圈設計。這種“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課堂模式,正是學校“樂學課堂”改
革的縮影。
珠海一中副校長薛冰介紹:“學校通過組織各學科開展深度學習、大單元教學、項目式學習、新高考背景下的備考實踐、學科融合實踐等課堂教學改革項目,積極打造‘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高效課堂生態,讓課堂充滿‘四聲’一探究的疑問聲、碰撞的辯論聲、成功的贊美聲和會心的笑聲。”
重構:課程體系的立體蛻變
為了破解校本課程碎片化難題,學校教師正在進行一場課程體系的深度重構。“既要‘頂天立地’落實國家課程,又要‘鋪天蓋地’開發特色課程。”珠海一中教務處主任劉俊純介紹“創美育人”課程圖譜,“我們以校本課程特色化,學科課程結構化為實施目標,以學科特色課程建設為引領,以育人方式變革為重點,將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探究型課程融為一體,通過課程內容多元性、課程形式多樣性、課程層次立體性、課程資源多維性,構建起‘五育’融合的全學科課程體系。”
這張縱橫交錯的“課程圖譜”,縱向維度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主線貫穿始終,在開齊開足國家基礎型課程筑牢學科根基的同時,向上延伸出滿足個性需求的200余門拓展型課程(涵蓋學科拓展、綜合實踐、生涯體驗),并直達頂端的探究型課程(如科技創新、航空航天、大學先修),直指時代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橫向維度則打破學科壁壘,實施全學科與跨學科相結合的建設方案,最終構建既特色鮮明引領方向,又豐富多元兼容并包的“創美育人”課程體系。
勞動教育基地里,高一(9)班學生梁丹細心地為番茄苗嫁接。“這不是簡單的農活。”她指著記錄本解釋,“我們在對比傳統栽培與無土栽培的產量差異,還要計算投入產出比。”這樣的場景源于學校“‘普及一提高—創新’三級四類”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其中,“普及”課程分以普及現代勞動技術技能為目標的勞動基礎必修課程,和以培養和加強學生勞動意識、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實踐學科知識為目標的學科滲透課程;“提高”課程以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結合服務性勞動和生產性勞動為目標建設的特色校本課程;“創新”課程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勞動創造能力,發掘未來創新勞動人才為目標的創新項目實踐課程。
△學生在生物實驗室進行實驗操作

學校科學教育的變革更具突破性。走進學校數字電路科創實驗室,墻上的“SKCI”課程模型格外醒目。學生通過全學科融合課程、跨學科探究課程和跨學段研究課程,經歷“科學情境創設(S)一知識體系構建(K)—能力專項訓練(C)一科學身份認同(I)”的四維培養,實現從知識接受者到研究者的轉變。
在高二(21)班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陳寒、歐陽娜、陳燁燁、黃子瑜等學生開展了“探究土壤導電強弱影響因素”的研究。他們提出假設,設計了6組實驗,分工合作記錄分析數據,最終得出結論:在不考慮土壤固體電導時,土壤溶液電導是影響土壤導電性主要因素,水分也有影響。此次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們收獲頗豐,他們不僅將物理學中的電學知識與化學中的電離知識相結合,親身體驗學科融合的魅力,更在實驗中感受知識的鮮活與奇妙。
賦能: 教師成長的生態密碼
教師發展中心的檔案柜里,整齊陳列著青年教師培養檔案。人職三年的物理教師曹子坤正在準備“六步走”培養的最終考核——獨立主持市級課題。
“從初期的教學診斷到如今的課題引領,學校為我們搭建了階梯式成長平臺。”曹子坤所說的正是學校4 1+3+4+N3 校本研修實施路徑。
其中,“1”,即以實現全面發展為核心,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引領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示范作用帶動更多學校發展;“3”,即以高質課堂、優質課程、實效課題為3項抓手;“4”,即高質量開展常態化教研、項目化教研、聯合化教研、學術化教研4類教研;“N”,即通過N個項目為教師專業成長賦能。
這樣的研修生態催生了令人矚目的“群星現象”:物理科組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輔助教學,依托競賽、先修課等平臺培養拔尖人才,被評為“香山筑基計劃”普通高中學科創新基地;歷史科組構建的“滄海桑田話香山一—香山文化課程”,將高中課內知識與珠海市本土歷史文化資源進行
去年深秋,一場特殊的教研活動在珠海一中與貴州務川第二高級中學間展開。通過遠程教研系統,兩校教師正在同步研討高三復習策略。“這道題的答題規范需要特別注意”屏幕這頭,珠海一中的教師實時批改著學生作業;屏幕那頭,務川二高的教師們立即調整教學方案。這樣的“云端教研”已開展120余課時,成為東西部教育協作的樣本。
示范輻射的半徑還在延伸。在粵港澳大灣區“六校聯盟”的化學同課異構活動中,珠海一中教師展示的“項目式學習”引發熱烈討論;在面向全市開放的航空航天基地,每年有3000余名中小學生在這里點燃科學夢想;而與北京大學共建的“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更打通了高中與高校的育人通道。三年來,學校開展示范活動28場,足跡遍及粵黔兩地10所學校,惠及教師5200人次。
2024年,珠海一中迎來雙豐收:學校科學教育實踐成果榮獲珠海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七屆珠海市市長質量獎提名獎。榮譽的背后是實實在在的育人成果:近3年來,學校大力支持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類各級競賽,學生有3人次獲得國際競賽獎項,7人次獲國家級競賽一等獎,31人次獲二等獎,20人次獲三等獎,34人次獲省級競賽一等獎,61人次獲二等獎,50人次獲三等獎;學科競賽方面,學生有4人次獲得省級競賽一有效整合,課程建設成果《探尋·記錄·傳承珠海先輩精神文化》獲珠海歷史文化育人優秀案例評選一等獎,成果《緬懷先烈銘記歷史—楊匏安》獲省教育廳組織的粵澳學生信息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
三年來,教師團隊有3人次獲得省級教學獎項一等獎,3人次獲二等獎,51人次獲市級教學獎項一等獎,40人次獲市級二等獎,19人次獲三等獎,形成了“名師引領、團隊共進”的良性循環。
蛻變:質量立校的時代答卷
△學生在實驗課上開展合作探究

等獎,56人次獲二等獎,55人次獲三等獎。其中,高三學生楊書忱獲2024年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廣東賽區)一等獎并入選廣東省數學集訓隊;高一學生陳劍栩在2025年國際人工智能奧林匹克學術活動中國區決賽中獲得全國一等獎和最佳學術表現獎,是廣東省首位在此項奧林匹克競賽中進入國家隊集訓的隊員。
學校連續多年獲得“珠海市普通高中教學質量優秀學校”稱號,取得良好的辦學效果,為國內外高校輸送大量優質生源,其中進人“雙一流”院校的學生占比逐年提升,獲得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與廣
泛贊譽。
張六安說:“接下來,我們將繼續聚焦三大工作方向:一是繼續深化改革與交流,與更多地區和學校開展‘雙新’研討活動;二是強化示范引領,系統總結課程體系構建、校本研修模式等特色經驗,提煉可復制的改革成果,通過多元渠道擴大輻射范圍;三是進一步推進高質量發展,將學校建設成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品質學校、特色學校,深化教育數字化與課堂融合,強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深耕‘創美育人’的沃土,為灣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珠海樣本’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