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專業發展與教育質量提升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議題之一。園本教研作為一種具有組重任務。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討如何通過協同創新與雙向提升路徑,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提升園本教研質量。
園本教研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通過解決幼兒教師的實際教育問題,提升其專業能力,推動其專業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提升教研質量成為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路徑之一。本文旨在尋找創新路徑提升園本教研質量,推動教師專業成長。
一、協同創新:激發園本教研活力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傳統的園本教研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下幼兒園的發展需求。園所要想提升園本教研質量,必須結合現代化教研手段,推進團隊合作和跨界協作等,激發園本教研活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團隊合作:促進資源共享與深度合作
在開展傳統教研活動時,教師通常選擇獨自進行教學設計與反思,很少與其他教師溝通。但隨著教育環境的持續變化,團隊合作在激發教育創新活力和促進個人成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團隊合作能夠切實推動教研資源共享,提升教師教學質量,深化教師間的合作和互動,有效激發教師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園級活動“教研智慧共享”中,教師合作設計教案,通過經驗分享等方式,集思廣益,設計更加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通過資源整合,不同學段的教師相互借鑒教學方法,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勞動。教師在借鑒其他教師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激發了教師參與園本教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跨界協作:拓寬教研視野與創新路徑
傳統的教研方式強調教師的個人經驗,教師間多是相互聽、評課,缺乏有效的團隊合作,無法滿足現代教育需求。跨界協作作為全新的教研方式,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源。教師通過跨界專業合作,打破了原有的專業局限,擴展了教育思路,創新了教研路徑,進而提升了教育質量。例如,在園級“跨界協同創新工作坊”中,教師和兒科專家進行溝通,學習幼兒保健知識,更加科學地關注幼幾成長;與心理咨詢師進行討論,學習幼兒心理學知識,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適合幼兒發展的園本課程;通過與淮陰師范學院美術教師合作,增進對藝術的理解,在園本教研中融入更多藝術元素,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結合大數據,了解幼兒的學習情況,創新教研方案,豐富幼兒視野;等等。通過跨界合作引入不同教育資源,不僅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還能提出更多創新方案。
(三)技術賦能:推動教研模式與平臺創新
將現代技術運用于教研,不僅可以提升教研活動的效率,還能豐富其內容和形式。教師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獲取更多教育資源,激發教研活力。例如,教師利用云平臺等,實現跨區域、跨學科交流與合作。教師通過在線平臺資源共享,不僅可以上傳自己的教學計劃和視頻,還能學習其他教師的教學內容,通過線上討論,完善自身不足,并結合幼兒實際情況,個性化調整教研內容,提升教研質量。
二、雙向提升:促進教師發展與教學創新
教師的個人發展與團隊的集體協作是教育創新的重要力量。教師通過雙向提升,不斷促進自身專業能力,通過團隊協作完善教研活動,推動教學創新。
(一)個人成長: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教師應注重自身教學技能的提升,不斷完善教研理念、學科知識和教學內容,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個性化發展平臺,向其他優秀教師學習,取長補短。例如,在活動“教師成長工作坊”中,教師通過定期培訓和教學觀摩,學習教學新理念和新方法,同時積極參與外部研討會和學術交流活動,接觸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實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集體提升:優化團隊合作與教研活動
通過集體備課和相互支持,教師可以在合作中激發新的教學思路,便于知識和經驗共享,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教學效果。通過優化團隊合作方式,教師間相互啟發,彌補個人不足,形成協同效應。例如,在活動“戶外分散游戲研討”中,教師共同探討幼兒擁擠現象、對游戲缺乏興趣和評價幼幾游戲水平等議題,通過集體智慧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定期開展教學反思會、分享教學經驗、討論教學效果、優化教學方案,教師的溝通與合作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教師在團隊合作中不僅獲得了更多教學資源,還在集體討論和相互支持中增強了自信,推動了個人與團隊共進共贏。
(三)協調發展:提升教師的教研引領能力
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能力,還應具備一定的教研引領能力,帶領團隊開展有效的教學研究。例如,在活動“教研引領與團隊協作”中,由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教研組組長,外出學習后,在園內進行二次分享,將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創新的教學方法傳遞給園內教師,積極組織教師開展教研活動。資深教師通過分享教學經驗,幫助新教師快速掌握教學內容和教學技巧,提升教學水平,便于新教師更好地融入團隊,找到歸屬感,進而推動園本教研工作向更高質量發展。
三、持續保障:制度支持與教師激勵
持續提升園本教研質量不僅依賴于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更需要制度性的系統保障和管理支持。構建科學、系統、有效的推進體系是深化園本教研的關鍵。我園從制度建設、激勵機制與專業支持三方面著手,推動教研活動實現良性循環和穩步發展。
(一)制度驅動:建立規范化教研運作體系
制度是園本教研可持續開展的基礎。園所須依據自身實際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教研制度,明晰教研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方式和評價標準。通過制度化運作模式,解決以往教研活動中存在的隨意性和松散性等問題,保障教研活動常態化、高效化開展。例如,開展“教研月計劃”,明確規定每月教研活動的主題和目標,安排專人負責組織并落實相關工作,保證教研活動有明確方向、充足時間、完整過程和實際成效。建立教研記錄和成果檔案制度,將每次教研過程、教師反思和優化建議進行整理歸檔,為后續工作反思與迭代優化提供數據支持。
(二)多元激勵:激發教師主動性與創造力
良好的激勵機制對提升教師的參與熱情十分關鍵。園所須構建多維激勵體系,注重物質和精神激勵相結合,通過績效評估、成果展示和評優評先等方式,引導教師主動承擔教研任務,積極展開探索。例如,在“教研先鋒榜”活動中,園所每季度都會評選出教研表現出色的教師,通過表彰大會、頒發榮譽證書和推介教研成果等方式給予肯定,以此提高教師在教研方面的榮譽感和成就感。
重視精神激勵,鼓勵教師參與教研課題立項,積極提供研究時間和經費支持,讓教研活動實現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
(三)資源整合:提供專業教研支撐平臺
園本教研想要實現長遠且扎實的發展,持續系統的專業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園所須積極整合內外部資源,搭建多層次、多渠道的教研支撐平臺。通過構建“教研導師制”,邀請園內教研骨干或外部專家為青年教師提供“一對一”指導,幫助其解決教研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困惑。構建“園校聯盟”,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教研合作關系,使園本教研與前沿理論相對接,拓寬教師視野,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同時,搭建“線上 + 線下”混合式教研資源平臺,通過“教研云盤”“在線觀課平臺”等功能,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實現教研成果的實時分享和即時反饋。
協同創新和雙向提升策略的有機融合,既能突破傳統教研模式的桎梏,激發教師間的協作意識,又能助力教師實現個人專業成長,提升團隊整體效能。在協同創新的具體實施路徑中,教師通過跨學科交流,豐富了教研活動的多元性和創新性,不僅推動了教育理念的創新發展,還促使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收獲頗豐。同時,通過集體協作,教研質量得以顯著提高,團隊協作合力持續增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