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式現代化的政黨邏輯:一個組織學框架

2025-08-13 00:00:00原超
黨政研究 2025年4期
關鍵詞:范式中國式政黨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25)04-0081-13

一、引言

現代化以及追求現代性的熱望,或許是當代最顯著的特征,大多數國家均陷于這一網絡之中——成為現代化的國家,或延續自己現代性的傳統。長期以來,以資本市場為動力的西方式現代化發展邏輯壟斷了世界民族國家現代化的話語權,在“傲慢與偏見”的裁決下,西方式現代化儼然成為發展中國家進行現代國家建構的唯一途徑。然而,現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更不等同于市場化。大量照搬西方式經驗的后發民主國家并沒有按照現代化理論預言的軌跡由經濟現代化走向政治現代化,反而陷入了“第二次回潮”2的發展困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開拓創新,推動了傳統中國向現代國家的轉變,實現了由現代化的“趕超者”向“貢獻者”的歷史性巨變。實踐證明,西方現代化道路并非人類通向現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3]

如何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特征,提煉和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解釋框架和理論邏輯,對于我們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體系和全球敘事具有重要意義。在西方中心主義范式下,現代化被理解為一個資本形成的過程。受此影響,早期學界將經濟增長簡單等同于現代國家轉型,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和有序社會的互動關系被視為中國經濟奇跡的核心變量。“有效市場”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私有產權的興起和自由市場競爭推動資源優化配置和效率提升[4],人口紅利和技術性后發優勢促使中國在融入全球現代化秩序中迅速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騰飛。“有為政府”論則聚焦于討論發展型政府角色和官員激勵設計的驅動作用。“官場 + 市場”模式推動地區間要素競爭和基于增長績效的政企合作,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原動力[5]。“有序社會”論強調,在正式制度缺失的條件下,由社會底層創業者自下而上發展出的社會網絡形成了解決沖突的合作性社會規范,有效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但是,“政府-市場-社會”三元模型解釋力的有限性在于市場化并不等同于現代化,經濟奇跡并不能涵蓋中國式現代化的復合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西方理論的現代國家建構邏輯,是一種新型的國家建構實踐。以資本驅動為代表的西方式現代化發展邏輯難以完全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

近年來,理論界逐漸采取基于中國問題的主體性為首要原則,嘗試跳出傳統“政府-市場-社會”理論模式窠白,致力于從本土經驗論層面對中國式現代化展開話語認知。一方面,學者們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慣性思維,承認傳統與現代的連續性,大量關于歷史邏輯[8、文化傳統和治理經驗(10研究的涌現成為我們理解現代國家轉型的重要標識;另一方面,一些學者將中國式現代化置于世界現代化進程和理論譜系中加以考察,開展中西現代化的比較研究,探尋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范式和世界意義[]。面對中國式現代化豐富的經驗世界,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拿來主義”或“本土經驗”的簡單呈現,而是需要在知識生產方面對西方理論范式進行超越性審視,實現現代化理論“從世界看中國”到“從中國看世界”的轉變。

政黨主導現代國家建設,是中國政治發展的一個經驗事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本質特征。”作為現代國家構建的核心主體,“政黨”形塑著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執政黨“向內”整合提升與“向外”主導影響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中國式現代化”開展的過程。因此,深人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就需要回歸政黨本身來考察其領導現代化的內在邏輯,提煉和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框架。

二、把“組織”帶回“政黨理論”: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視角

事實上,現代政治的核心就是政黨中心主義,這在20 世紀是一個普遍性的事實[12]。無論是自發內源型還是外力推動型發展模式,政黨都是現代國家構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政黨政治與現代化的共生與互動,構成近代以來人類文明演進的大邏輯。13]早期學者將政黨置于“政府-社會”關系中,主要關注政黨是如何通過政治參與和政治整合回應合法性危機的。伴隨西方選舉制民主的普及,政黨由社會和政府間的中介力量[14]成為政治精英角逐政治權力的選舉工具[15]。20 世紀60 年代以來,以東亞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騰飛驅動學者們將目光由“政黨”轉向“政府”,行政部門、技術官僚和官僚政治成為發展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影響因素[16,“國家中心主義”取代“社會中心主義”成為新的研究范式。在這一時期,政黨的利益整合邏輯被“社會中的國家”[17]“嵌入性自主”[18]等概念性框架所取代。20 世紀末至21世紀初,隨著資本在全球化市場中的充分流動,“治理”超越了國界成為風靡學界的新寵,引發學者們對政黨功能弱化的思考。在全球化視域下,國家的角色受到全球市場和新的治理形式的沖擊,遑論政黨研究在政治科學領域的地位。

然而,近年來,隨著政黨價值在不同國家呈現出巨大分野,“政黨”重新回到了公眾和學界的視野中。一方面,當代西方國家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政黨作為政府運作的重要制度性主體正在飽受詬病,其傳統的政治利益整合功能不斷蛻化和衰落,直接導致了西方國家的戰略短視、政治極化、社會撕裂與民粹主義[19]。另一方面,政黨這一組織化力量有效嵌人到國家政權和社會結構中,在維護發展中國家政治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學者們逐漸開始摒棄蘇東模式破產以來對政黨邏輯忽視的態度,重新開始認知政黨與現代化之間的關系[20][21]

在“此消彼長”的現代化治理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寶貴經驗理應得到重視,作為基于中國經驗的一種理論創新嘗試,“政黨中心主義”范式的理論價值毋庸置疑[22]。自楊光斌教授正式提出“政黨中心主義”的概念開始,學者們圍繞“政黨中心主義”范式的歷史經驗、運作形態和治理功能等多維度展開一系列研究[23][24][25][26],為“政黨中心主義”現代化理論構建奠定了基礎。但是作者認為,“組織”作為政黨的基本屬性,在“政黨中心主義”理論范式構建中并沒有得到重視。政黨的組織結構和組織運行機制承載著政黨的理念、宗旨、目標和主張,關系著對傳統權力體制和社會結構的改造,是政黨主導國家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同時,政黨價值在不同國家的巨大分野并非是政治體制差異,而是“政治組織”差異使然[2]。因此,將“政黨”帶回來不僅是對政黨研究重新崛起的呼呼和對政黨價值中西分流的解釋,更意味著在構建“政黨中心主義”范式時要真正回到政黨組織本源,從政黨的組織屬性出發去尋找理論突破口。

如何從政黨邏輯的視角理解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個政黨組織,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利用其強大的組織力量驅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這既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也是構建政黨中心主義理論范式的關鍵。本文將回歸政黨的“組織”特征,構建以戰略為中心、激勵約束均衡的組織發展模型,進而分析和揭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從“政黨邏輯”層面實現對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突破。

三、戰略、激勵與約束:一個組織學的分析框架

戰略、激勵和約束是衡量組織發展的關鍵要素,組織戰略是組織發展的核心,激勵和約束是落實組織戰略、強化和維持組織發展動力的重要手段。作為一個使命型政黨,中國共產黨構建了以實現戰略愿景為目標、組織激勵和約束糾偏為兩翼的“使命-責任”體制。在“戰略-激勵-約束”分析框架下,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性邏輯,從頂層設計上對政黨、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現代化關系作出戰略安排,引人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干部責任制的激勵設計,開展以自我革命和政策試點為代表的糾偏控制,為完成戰略使命提供了權威高效的組織架構和完備的紀律責任供給,推動了中國式現代化治理圖景的形成與發展。

(一)組織戰略:中國式現代化與“使命-責任”體制

任何組織都是以戰略為中心整合資源、建立運行規則,形成組織的競爭優勢,從而實現組織的發展。戰略思維一以貫之地蘊含在國家領導人治國理念之中,作為一種方法論用以指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28作為一個典型的戰略中心型組織,中國共產黨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性邏輯,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構建了“使命-責任”體制。這一核心的價值訴求和行動理念始終貫穿于國家中長期的發展戰略中,并且通過各級戰略規劃體系將政黨使命自上而下傳遞到各級政黨組織、政府組織和社會大眾。在以組織戰略為核心的制度體系下,中國共產黨通過重塑政黨、市場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動員、組織和驅動各級官僚組織和社會大眾參與到現代化轉型中。

1.戰略組織目標:“以人民為中心”的使命-責任體制

現代政治形態的建構,離不開人民、政黨與國家間的關系建構,也是政黨組織戰略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政治屬性。作為共和國的締造者而非依靠選票“進人”國家的競爭性政黨,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屬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執掌政權、行使治權,使黨的主張能夠始終體現人民意志、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9],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主體性邏輯的最新表述,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的使命與責任。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中國共產黨集多種使命目標于一體,將政黨的長期執政、國家的現代化轉型和以人民為中心的使命意識結合起來,鍛造出科學的組織架構、完備的紀律供給和系統的戰略安排,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使命-責任”體制[30]。

首先,在“使命-責任”體制驅動下,中國共產黨構建了以“戰略”為統籌的資源整合配給機制和激勵動員的行動方略,通過頂層設計、戰略布局和整體推進,將崇高的政黨使命轉化為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行動實踐,貫穿于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通過深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安排和政策舉措,實現對國家和社會資源有效引導以及對各級官僚組織的激勵動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通過戰略統籌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和重大問題進行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謀劃,體現出維護人民整體利益和促進國家總體發展的系統性理念,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方向進行戰略指引和頂層設計。

其次,“規劃”既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方法論,也是落實國家戰略布局和頂層設計的重要方式。中國共產黨聚焦發展戰略、重視規劃引領,構建國家規劃框架和中長期的發展戰略,進而,依托于嚴密有序的組織結構和制度配套,中國共產黨通過高效的組織執行能力、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有效的組織問責能力統籌各方面資源,構建協同落實機制,驅動各級政黨組織、政府組織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和總體規劃,保障政黨使命、國家轉型和民族復興的有機結合。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轉化為以“戰略規劃”為表現形式的國家、社會和人民的發展目標與行動實踐,并且將體現現實利益與長遠利益有機結合的整體利益貫穿并實現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

2.戰略組織體系:政黨戰略使命的有效轉化和傳遞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在政黨組織內部和行政體系均構建了以戰略規劃為目標的治理體系。以“五年規劃”為例,首先,中國共產黨以黨代會報告的方式向黨內外彰顯政黨治國理政的“黨內規劃”;通過中央全會在人事安排、經濟發展、意識形態方面形成黨內共識;繼而,中共中央在國家規劃制定過程中提出思路和建議,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在黨中央規劃建議基礎上制定宏觀層面的“國家規劃”,并最終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審議通過后自上而下地傳達至各個行政層級,成為指導各級行政組織和社會大眾的政治綱領。在這一過程中,政黨的崇高使命迅速轉化為政黨意志,進而有效轉化為國家意志,并在各級行政組織中進行傳遞和落實。中國共產黨宏大的革命目標和使命意識通過“戰略規劃”的制定、執行、宣傳、督導等環節得以在政府內部和社會廣泛擴散傳遞,凝聚發展共識、引領社會發展方向,營造全社會的共識以及全黨全國人民對黨中央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戰略目標的支持。

同時,在多層級、多主體的規劃網絡中,政黨組織、行政組織和社會大眾都被編織進入以“規劃-激勵-考核”為中心的目標管理責任網格中,形成自上而下緊密圍繞各級規劃目標而進行治理的戰略組織體系。中國共產黨成功實現了對中央各部門、地方各層級政府、社會組織和其他力量的資源整合和人員動員,在嚴格的干部考核和激勵機制下,個體也被充分組織和動員,并成功吸納到國家規劃系統中,地方規劃與中央規劃對接,行業規劃對標整體規劃,全國上下一心、全方位協同推進戰略規劃實施。3在戰略組織體系的搭建和推動下,政黨與政府、中央與地方形成上下聯通的互動路徑,政黨的宏觀戰略和使命意識得以高效實施和推進。

3.戰略總體布局:政黨、市場和社會關系的有機調適

戰略規劃的目標是和諧,即平衡各方力量使之有利于強化國家政權。32]在一個超大規模進行現代化的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面臨雙重使命:在解構全能主義國家的同時實現現代國家建構。這種雙重使命意味著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需要建構一個能夠應對巨大生存和發展壓力的集中統一的治理體制,從而為大規模動員和現代化資源配置提供權威保障;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需要重新審視政黨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摒棄原來的全能主義模式,運用理性化的國家權力造就一個邊界明確、社會控制嚴密、國家力量全面滲透的社會,為向現代國家轉型在資源汲取與動員和穩定的社會利益訴求與傳遞創造條件。

首先,政黨主導和組織化調控是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也是政黨優化政府與社會關系①的前提。中國共產黨在構建了對國家和社會的全面領導權后,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靈活地綜合運用政黨權力和組織力量,進行跨區域的市場資源調配和組織公共生活,充分保障市場和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具體而言,中國共產黨通過建立超越市場邏輯的宏觀戰略規劃,向廣大市場主體釋放信號,引導企業圍繞戰略規劃開展布局,促進企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的高度融合,促進企業能夠積極落實國家經濟政策,保證市場主體的健康發展。中國共產黨并不直接干預經濟運行,而是通過對人大、政府、政協、紀委、監察、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等相關主體內設的黨委(黨組)的領導,實現對經濟工作的運籌帷幄、統籌協調和貫徹執行;同時,中國共產黨在政經關系中扮演市場機制維護者的角色,通過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為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提供穩定的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優化市場營商環境,敏捷回應社會訴求,保障要素的均衡配置和充分流動[33]。

其次,中國共產黨構建了以“同質合作”而非“異質對抗”為原則的政社合作治理關系,保證了在中國式現代化治理中社會持續穩定和公民有效參與。不同于歐美模式中“國家-社會”二元對立的異質性關系,在政黨組織嵌入和引導培育下,中國的基層社會主要呈現為派生和合作的力量參與到公共治理當中。34在社團管理方面,中國共產黨采取扶持培育、規范管理和分類控制的原則,通過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降低社會組織登記門檻、專項資金培育等形式,將社團組織納入黨和國家管控的軌道,遏制其利益集團化趨勢,鼓勵社團組織的健康成長。在基層治理方面,中國共產黨通過基層黨建引領社區建設和社會治理。基層黨組織通過在社會的網格化嵌人,實現了黨對社會的再組織化,保證社會組織的價值目標同黨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路線相一致[35,通過“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36],進而實現黨對社會的價值整合。在公民參與方面,中國共產黨在積極保障和實現公民經濟社會權利的同時,也不斷持續穩步推進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等政治權利的發展,廣泛凝聚共識,形成發展合力,確保了公民對公共事務的有序參與,保障了國家治理的人民性與社會有序發展的有機統一,實現了國家和社會的良性互構和互動。

(二)組織激勵:中國式現代化與政黨組織的驅動機制

激勵是落實組織戰略、強化和維持組織發展動力的重要手段,直接關系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系統的戰略目標是否能夠真正得以有效落實。干部隊伍建設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組織保障,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對于培養造就一支能夠擔當重任的新時代干部隊伍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指出,“要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更好激發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中國共產黨通過在央地關系、干部管理等方面激勵相容的制度設計,意在強化地方政府與官員對中央的組織認同,改變由原來組織規模擴大和等級鏈條延長而導致的組織認同和監督機制的弱化狀況。主要呈現為兩個方面:在橫向上,中國共產黨基于政績的選拔模式和政治激勵,構建了地方政府間良性的競爭格局,激勵各級政府之間在落實政黨戰略目標層面的橫向競爭;在縱向上,中國共產黨構建了以“黨管干部”為原則的嵌入性黨政體制,通過自上而下的目標管理考核、歸口管理和黨組制度等機制驅動超大規模官僚組織,從而保障政黨意志能夠在政府層面得到有效實施與執行。

1.橫向上構建以政治激勵為動力的地方代理人競爭格局

中國政治體系的凝聚力不僅通過開展大規模的黨內集中教育活動獲得,也是中央和地方激勵型兼容安排的結果。這種安排通過以政治激勵為動力的制度設計,將地方官員的政績與政黨的使命相融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改變了原有以國家政治權威為驅動的資源配給原則,通過放權讓利改革和錦標賽的激勵設計,將強激勵引人到地方政府治理場域中,競爭性地方政府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1980 年代以來,財政分權改革和行政權力的下放增強了地方政府直接投資能力,激發了地方政府追求稅收最大化而大力發展地方經濟的積極性。37]中國共產黨干部管理責任制的實施將地方干部的個人利益和財政稅收之間聯系起來,建立起一種廣泛的“特殊契約”。在新的經濟條件下,這種政治激勵下的“特殊契約”成本分散,卻為中國地方官員提供了集中的利益和強大的發展動力[38」。同時,在這種功利化的獎懲機制下,地方官員有限任期制和異地交流的制度設計則通過縮短官員任期和增加官員流動性增強了驅動地方政府主政官員的激勵強度。

從橫向上看,縱向行政發包和橫向晉升競爭相結合的激勵設計促使地方政府獲得了地方治理的剩余控制權,地方政府有足夠的動力開展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的治理創新。依托于政黨組織邏輯,中國共產黨將競爭性的市場邏輯引人到地方治理當中,通過對各級官員施加的政治激勵產生了一個以“晉升競爭-經濟增長-政治回報”為代表的、動態的良性循環。從縱向上看,通過明確中央與地方的財權和事權劃分,賦予地方一定的人事管理和財政自主權力來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又為中央帶來超預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回報,而地方給中央的增量貢獻獲得了中央對地方新的信任、支持和更大授權,地方則利用中央新的授權再一次推動經濟社會的新一輪發展[3]。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進行自上而下增量放權和自下而上增量貢獻中不斷縱向共演,在正向反饋和雙向強化中實現對地方官員的有效激勵。

2.縱向上構建“黨管干部”為原則的官僚驅動機制

干部的職業生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治理體系的等級和官僚結構的不同要素所提供的激勵。面對超大規模的官僚體系和漫長的組織層級鏈條,中國共產黨通過在各級官僚機構設立黨政雙重權威,實行黨政系統間的交叉任職以及由黨掌握整個組織的人事權等途徑,構建了具有高度嵌入性的黨政體制。以組織人事權為核心的縱向問責機制通過問責壓力發揮“指揮棒”作用,40對執行中央政府優先考慮政策的官僚進行有選擇的獎勵,驅動各級地方政府官員能夠積極回應和落實上級政策,并保障地方政府行為始終能夠體現黨組織的意志,確保各級官僚組織及其地方治理能夠在理性化和政治控制中實現平衡。

其一,中國共產黨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通過黨政合署辦公制度、黨政系統交叉任職制度、歸口管理制度、領導小組制度等,構建了以政黨為核心的黨政體制及其運行機制,充分發揮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把黨的領導具體地、務實地貫徹到國家治理的全部活動中。中國共產黨通過“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黨組建設的全覆蓋以及各級黨組織與政府機構實現同體互嵌,使得中國共產黨的先鋒隊的先進性和模范性滲透于政府行政管理活動之中,進而實現為人民謀幸福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目標,也能夠從頂層設計層面防范化解各種改革風險,激勵各級行政官僚的改革行為。

其二,“黨管干部”原則保障了黨政“一把手”的政治合法性,黨規黨紀和國家法律共同成為執政權的法治依據,從而保障執政黨意志和指令在政府層面得到有效實施與執行。中國共產黨通過自上而下的目標管理和激勵考核,刺激各級官員,依托于干部責任制嚴密有序的等級制度,在漫長的組織層級鏈條中形成權力集中、層層節制的組織結構和監督考核,防止由組織規模擴大和等級鏈條延長而導致的組織認同和監管效果的弱化。

(三)約束糾偏:中國式現代化與政黨組織的自我更新

作為一個典型的戰略中心型組織,中國共產黨時刻保持對戰略目標嚴格遵循、對戰略安排有效激勵的同時,也不斷通過約束糾偏的方式實現對政黨組織戰略目標的動態調適。具體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通過政黨學習和自我革命實現對組織內部的約束和糾偏;中國共產黨通過巡視監督和政策試點實現對組織戰略目標的糾偏與監督。

1.對政黨組織內部的約束和糾偏

隨著總體性社會的消退,原有組織動員體系日益弱化,基層黨組織無法有效應對官僚組織失靈帶來的官僚主義和政策梗阻;同時,政黨的基層組織弱化和信念缺失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黨組織在利益表達、信息溝通、聯系群眾方面的政治動員優勢,深刻影響著政黨的創造力和戰斗力,限制以政黨現代化帶動國家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作為一個擁有9000多萬黨員、在一個14億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超大規模政治組織,如何始終保持中國共產黨的進取精神和正確的政治方向,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意義重大,也直接關系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治理水平。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為了永葆黨的先進性和革命性,中國共產黨通過組織內部的自我革命解決政黨組織的自我更新能力與組織發展動能的持續性問題。

堅持自我革命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獨有的政治品格。作為長期執政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就是為國家治理效能儲備力量,黨的自我革命的推動力不僅是主動自覺的,而且是能動循環的,強力推動中國國家治理實踐朝著良性循環的軌道持續前行。41]一方面,在全黨開展集中性教育活動,是中國共產黨推進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徑。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通過在全黨開展集中性教育活動保持其先進性和純潔性,推動政黨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顯著提升,同時,通過政黨學習和自我革命實現全黨范圍的政治教化,保證全黨范圍的動員和意見步調的統一,以全黨的意志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治理績效的提升。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敢于刀刃向內刮骨療毒,敢于直面并積極修正政黨組織自身存在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嚴的基調,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通過正風肅紀反腐的偉大實踐,層層壓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不正之風,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堅持“三不腐”一體推進,懲治震懾、制度約束、提高覺悟一體發力,不斷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

2.對組織戰略目標的糾偏與監督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未竟的開放性事業,是一種指向未來并不斷自我否定和持續進步的過程。這意味著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需要不斷對既定的組織戰略目標進行監督與糾偏,以保證中國的現代國家建設始終處于秩序和活力的動態均衡。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和各級政府通過巡視巡察、行政問責等手段推動政黨戰略目標在漫長的科層體系中得以有效貫徹,避免權威流失和目標替代;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和各級政府通過分級制政策試驗的方式,根據地方實際運行情況及時對組織戰略目標進行動態調整,實現政黨戰略目標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統一。

首先,中國共產黨構建了以巡視督導為基礎的自上而下的壓力傳遞和糾偏束權機制。巡視監督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性制度安排,也是聚焦“國之大者”服務保障大局的重要手段。中國共產黨通過巡視巡察,將自上而下的政治壓力和權威性滲透到各地方和各部門,不斷確立和強化對中央的政治向心力,督促全黨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多重委托-代理關系中的信息失真、目標替代風險和層級傳遞過程中的權威流失[42],中國共產黨通過任期內巡視全覆蓋、完善巡視巡察上下聯動工作格局、壓實黨委(黨組)整改主體責任,加強跟蹤督辦制度,把巡視整改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進改革發展結合起來。在巡視監督的推動下,黨中央的戰略目標和政策安排能夠精準有效傳達,確保了政令統一和戰略目標的有效貫徹。

其次,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以政策試驗為代表的基層創新與頂層設計良性互動的治理格局。作為國家結構中最基本的兩個主體,中央與地方關系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完成黨中央戰略目標和重大決策的實施主體。不同于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中國龐大且高度組織化的動員體系被靈活的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賦予了活力。中國的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包含了大量自下而上的參與和互動機制,當宏觀戰略或決策出現偏差時,通過政策參與和試點機制能夠及時對原定目標進行一定程度的糾偏。這種政策制定和實施策略的靈活性是中國能夠保持韌性和適應性的基礎。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導者,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一方面通過制定宏大、長遠和系統的國家戰略為現代國家建設和發展指引方向,另一方面也采取分級制政策試驗的方式,推動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根據區域特點,把區域規劃和地方試點結合起來,推進地區探索不同的發展模式。中國共產黨和中央政府通過授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政策制定權,充分發揮基層社會和地方政府的主動性。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各個地方的成功治理經驗通過復制推廣全國,帶動改革全局,形成了基層治理創新與中央頂層設計的良性互動,構建了改革風險可控、試錯成本較低的發展路徑,實現政黨戰略目標穩定性和靈活性的動態均衡。

四、現代化與政黨中心主義:反思與比較

政黨現代化是當前世界多數政黨適應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路徑,其實質是政黨的發展問題。凡取得真正高水平政治穩定的進行現代化的國家,都至少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黨。43換言之,現代政治的核心就是政黨中心主義,其不僅僅是學術界的一種研究視角,更是以基本政治現實和重大政治理念為支撐的國家形態。44]近年來,面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和政黨危機的全方位凸顯,無論是內源發展型還是外力推動型國家的政黨,都面臨著由“傳統政黨”向“現代政黨”的轉型。如何理解政黨與現代化之間關系成為當前政黨理論發展和政黨政治實踐的核心議題,也是政黨中心主義范式優化的前提。

然而,當中國的政黨中心主義的理論范式和政治實踐同頻共振時,西方的理論學界和實務則出現了疏離:盡管西方主流學者并不否認政黨在西方民主政治中的中樞地位,但是政黨現代化的理論構建及其制度安排卻并沒有“與時俱進”,傳統狹隘的西方式政黨價值、組織觀念和治理能力成為美歐等發達國家現代化道路中存在戰略短視、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等結構性矛盾的根源。政黨價值在中西方的巨大分野引起了我們對政黨中心主義范式的反思:雖然以中國為代表的后發國家政黨主導的現代化發展模式迥異于西方競爭性政黨參與下的現代國家轉型,但是這種中西方政黨中心主義差異并不能成為我們在現代化理論譜系中建立一種具有競爭力和解釋力理論范式的羈絆。這就要求我們不僅需要為政黨中心主義范式構建新的通約性的“政黨-現代化”話語體系,更需要從比較視野對政黨中心主義進行反思,我們需要我到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政黨之間“遙遠的同一性”[45],進而能夠在同一的框架中開展研究,建構中西方政黨理論對話的橋梁。

本文認為,作為政黨的基本屬性,“組織”即是分析中西方政黨與現代化關系的“同一性框架”,也是政黨中心主義范式優化的理論突破口。政黨的“組織”特征是“政黨中心主義”理論構建與實踐運行的核心基礎,二者呈現出“結構性支撐”與“功能性體現”的深層關聯。從理論邏輯上看,政黨通過組織化能力實現對國家與社會的整合,而“政黨中心主義”則將這種組織優勢上升為政治哲學層面的主導范式。政黨的組織特征并非被動適應“政黨中心主義”理論,而是主動塑造其內涵與邊界。作為政黨中心主義的“存在論基礎”,正是因為“組織”的高度動態性、適應性和學習能力,使得“政黨中心主義”能夠超越社會中心主義和國家中心主義范式。我們將從組織價值(戰略)、組織行動(激勵)和組織衰退(約束)等三大維度對中西方政黨與現代化關系進行比較。

(一)組織價值維度

以資本利益為價值取向,還是以人民利益為中心,這是西方政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區別,也直接決定了政黨在國家現代化的位置和功能。西方國家的政黨政治晚于現代民族國家的構建,這決定了政黨邏輯服務于圍繞資本市場立憲民主政治下的國家建構邏輯。受到利益集團的捆綁,西方政黨成為特定階層、特定群體的利益代表,其政策目標僅對資本和利益集團負責。因此,西方政黨中心主義是以選舉為中心、獲得執政權為目標、以利益驅動為導向的政黨中心主義。面對當前傳統政黨現代化轉型中出現政黨凝聚能力日趨下降、政黨自身治理日趨乏力、政黨社會功能日趨弱化的問題[46],西方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重新確立政黨在國家-社會關系中的位置及功能,但在選票和執政權壓力下,西方政黨出現意識形態和思想主張趨同、政黨界限模糊不清的情況。在資本綁架下,西方政黨的思想體系缺乏完整性和獨立性,無法有效回應和指導政黨實踐,出現了政黨失靈和理論失語的狀況。同時,西方國家政黨輪流坐莊,政黨制定的政策具有多變性和短期性,缺乏長遠的頂層設計,國家治理難以制定長期、系統、有效的戰略布局。

不同于西方政黨的資本利益驅動,超越資本綁架、締造人民共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思路。政黨不僅是傳統意義上連接國家與社會的橋梁,更是支撐國家和社會的基石。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性邏輯,將人民意志、政黨意志和國家意志貫通,統一于共產黨實現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進程中。因此,中國政黨中心主義是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最終目標、以使命驅動為導向的政黨中心主義。對于“使命-責任”體制下的中國共產黨而言,現代化不是一個標準,而是一種建設性和進步的力量,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資本主義國家政黨紛爭、黨派偏私,政策朝令夕改的弊端,堅持以使命為驅動、以戰略為統籌的行動方略循序漸進,一以貫之,不斷完善。在使命驅動下,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訴求和行動理念貫穿于國家戰略中,通過頂層設計、戰略布局和整體推進,以超強的戰略耐心和戰略定力,保障國家政策的回應性和延續性。

(二)組織行動維度

政黨組織行動(激勵)是落實政黨核心價值訴求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國家,政黨組織的激勵主要呈現為政黨與政府脫嵌下的弱激勵。政黨組織經過選舉獲得執政權后,政黨黨魁擁有了對本屆政府和行政團隊組閣的權力,繼而將執政黨政務官的意志轉化為常任文官隊伍的行政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政黨組織所施加的激勵主要體現在選舉后的政務官的組閣,而文官隊伍的行政管理則更多的是基于行政績效和職級晉升相結合的弱激勵。政黨意志向官僚集團進行傳達和轉換的過程中,組織激勵出現了斷層和弱化。

在中國,政黨取代民族成為現代國家構建的核心主體,構建了政黨和政府互嵌下的強激勵。中國共產黨通過干部績效考核制度和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的嵌入,建立了選拔制下的政黨內部的競爭性和領導力。在這一過程中,政黨組織的激勵主要呈現為以績效為導向的選擇性激勵和以政黨價值認同和忠誠為核心的集體性激勵[47]的有機組合。這種激勵機制的組合模式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超大型政府官僚體系的有效驅動。同時,在政治激勵的推動下,中國共產黨構建了一個系統高效的資源汲取渠道和社會動員體系,構筑了高效的組織執行能力、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和協同落實機制,驅動各級政黨組織、行政組織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和總體規劃,以確保國家治理的有效性和中央權威的穩定性。

(三)組織衰退維度

當組織運行效率低下、組織決策遲緩和溝通鏈條過長,卻不能及時有效應對時,組織就會進人衰退階段。傳統政黨向現代政黨轉型過程中,中西方政黨應對組織衰退的手段和效果呈現出截然不同狀態。隨著西方各國完成工業化轉型,政黨政治的主題也由“分配”轉為“分利”。政黨紛爭問題導致國家治理效率低下,極易受到利益集團的捆綁,成為特定階層和利益群體的代言人。“資本代言人”的身份決定了西方政黨無法通過自我監督的方式實現。因此,外部的社會監督和法律規范成為約束和糾正政黨行為的主要方式。但是,伴隨著西方政黨的卡特爾化,政黨愈來愈沒有足夠的動力去關注政黨組織對外界環境的回應性和適應能力。面對組織衰退,競爭性的政黨政治環境下,只能通過政黨輪替或者更換黨魁的方式調整國家政治的利益格局和政策導向,實現對國家和社會關系的重塑。然而,這種通過政黨輪替和以選舉為導向的政黨建設解決組織衰退的方法不僅給政黨和國家帶來巨大的成本,也極大影響了國家戰略和政策的穩健性。

針對組織衰退風險,中國共產黨設計了一個應對漫長組織鏈條的系統化監督和管理體系。這種對政治權力的全面支配能力,來自于黨的上下級領導關系所提供的全國性紀律。中國共產黨通過建立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相結合的系統化監督體系,融合形成監督合力,尤其是以巡視監督為代表的政治監督,解決組織效率損失和中央權威穩定性和戰略目標的有效貫徹問題。同時,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以雷霆萬鈞之勢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這一過程中,根據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中國共產黨通過動態化調整政黨與國家的邊界,積極推動政黨學習和主題教育,保持政黨、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彈性張力。

表1政黨中心主義的中西方比較

以“組織”為框架,構建政黨中心主義的比較視野為我們對西方現代化理論進行超越性審視提供了中國方案,也為優化政黨中心主義的理論范式提供了契機。作為一個百年大黨,中國共產黨成為我們國家抵御風險挑戰、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和政治基礎,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從“組織”層面來看歸根結底在于:(1)在組織價值層面,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性邏輯,構造了以超越資本綁架、締造人民共識的現代化基本思路。通過戰略規劃、頂層設計和人民共識,始終保證政黨價值時刻回應現代化轉型需要,解決了超大型國家疆域面臨的資源汲取、整合和國家動員能力問題。(2)在組織激勵層面,中國共產黨通過選拔制的干部管理體制構建了政黨內部的競爭性和領導力,始終能夠積極驅動政黨的宏觀戰略和使命意識得以在各級官僚體系內部高效實施和推進。(3)在組織衰退層面,中國共產黨通過自我革命的制度安排和政治監督的機制設計,始終能夠對政黨組織內部和戰略目標進行約束和糾偏,解決了超大規模政黨組織漫長等級鏈條帶來的巨大的組織效率損失和中央權威穩定性問題。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成功實踐,不僅對后發國家政黨理論和政黨主導現代化模式是一種引導和激勵,同時也為西方國家反思政黨現代化困境提供了思路和啟示。事實上,無論是競爭性或非競爭性政黨,在政黨政治實踐和理論范式構建中均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審視和優化。其一,面對現代化轉型風險,政黨組織的核心價值訴求和行動理念是否能夠滿足人民需要并及時回應國家的現代化轉型,并始終貫穿其中;其二,政黨組織是否能夠根據組織環境變化動態調整其在國家-社會關系中的位置和功能,保持政黨、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彈性張力;其三,政黨組織在面對國家現代化和現代政黨轉型時能否有效解決組織衰退和效率損耗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既是中西方政黨突破政黨轉型困境的切入點,也是政黨中心主義范式構建中觀層面理論框架的有益嘗試。

現代化本質上是“國家一社會一政黨”多元主體互動的結果。在現代化敘事下,相比較社會中心主義和國家中心主義范式,政黨中心主義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新視角。圍繞國家、社會、政黨關系形成的不同理論范式,三種范式在分析視角、核心邏輯及實踐路徑上存在差異,但這并非意味著三者之間的相互對立。中國實踐表明,政黨中心主義能夠通過政黨的統籌協調,實現國家能力(“有為政府”)和社會活力(“有效市場”和“有序社會”)的兼容。構建一個新的理論范式是困難的,但并不妨礙我們對理論范式的反思。正如楊光斌所述,“如果我們沒有建構理論的能力,至少應該有反思理論和選擇理論的能力”[48]作為一種基于中國經驗的理論創新嘗試,“政黨中心主義”的價值不僅是作為一種局部性實踐經驗,更在于其應當成為具有一般性特征的理論范式。當學者們積極推動和構建相對于社會中心主義、國家中心主義的替代性解釋——政黨中心主義范式(1.0版)時,我們也應當適時增進政黨中心主義范式的比較視野研究,構建政黨中心主義范式(2.0版)的中觀層面的理論框架。政黨中心主義范式不應被視為闡釋后發國家政黨主導現代化模式的專有性框架,而是一個能夠涵蓋中西方政黨實踐和現代化理論譜系中競爭性的理論范式。從政黨邏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特征,尤其是從“政黨組織”維度提煉和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解釋框架和理論邏輯,對于我們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體系和全球敘事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政黨中心主義范式的優化提供了中國模式和理論注解。

[參考文獻]

[1]〔以]艾森斯塔德.現代化:抗拒與變遷[M].張旅平,沈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1.

[2][美]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劉軍寧譯.上海:三聯書店,1998: 13.

[3][2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Z].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2.

[4]林毅夫,蔡昉,李周.論中國經濟改革的漸進式道路[J].經濟研究,1993,(9).

[5]周黎安.“官場 + 市場”與中國增長故事[J].社會,2018,(2).

[6][美]倪志偉,〔德]歐索菲.自下而上的變革:中國的市場化轉型[M].閻海峰,尤樹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22.

[7]陳軍亞,王浦劬.以雙重革命構建新型現代國家—基于中國共產黨使命的分析[J].政治學研究,2022,(1).

[8]孫正聿.從大歷史觀看中國式現代化[J].哲學研究,2022,(1).

[9]沈湘平.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傳統文化根基[J].中國社會科學,2022,(8).

[10]燕繼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現代化:特征、經驗和成就[J].中國領導科學,2021,(4).

[11]陳曙光.現代化敘事的中國邏輯與范式重構[J].政治學研究,2023,(4).

[12][27][44]張春滿,郭蘇建.政黨中心主義中西比較:21世紀的大分流[J].學術月刊,2023,(3).

[13]王韶興.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主義政黨政治[J].中國社會科學,2019,(6).

[14][意]G·薩托利.政黨與政黨體制[M].王明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5.

[15]Joseph A. Schumpeter. 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M].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1975. 23 -27.

[16]Peter Evans,Dietrich Rueschemeyer,and Theda Skocpol.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M]. Cambridgeand New 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11-17.

[17]Joel S.Migdal.State in Society: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OO1.4-9

[18]Peter Evans.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M].Princeton,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3.

[19]劉建軍.國家治理的中國方案[A].郭蘇建.轉型中國的治理研究[C].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 30.

[20]Beatriz Magaloni amp;Ruth Kricheli,Political Order and One-Party Rule[J].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Science,2010,12(10).

[21]Milan Svolik ,The Politics of Authoritarian Rule[M].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6-8.

[22][45]曹龍虎.基于中國經驗的一般性理論何以可能:理解作為現代化發展新范式的“政黨中心主義”[J].江漢論壇,2024,(1).

[23]楊光斌.制度變遷中的政黨中心主義[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24]郭定平.政黨中心的國家治理:中國的經驗[J].政治學研究,2019,(3).

[25]景躍進.將政黨帶進來:國家與社會關系范疇的反思與重構[J].探索與爭鳴,2019,(8).

[26]唐皇鳳.政黨主導型現代國家建設: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歷史邏輯的闡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

[2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82.

[30]唐亞林.使命型政黨:新型政黨理論分析范式創新與發展之道[J].政治學研究,2021,(4).

[31]原超,趙勇.規劃國家:一個理解“中國之治”的概念性框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

[32]白果,[法]米歇爾·阿格列塔.中國道路—超越資本主義與帝制傳統[M].李陳華,許敏蘭譯.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1.

[33][37]倪星,原超.論中國式現代化的治理邏輯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23,(6).

[34]林尚立.民主的成長:從個體自主到社會公平———解讀 2005年中國政治發展的意義[A].陳明明.復旦政治學評論:權利、國家與責任[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57-378.

[35]陳明明.馬克思主義政府原理的中國邏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230.

[3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前進,2017,(11).

[38]Shirk, Susan.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M]. CA: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93.23.

[39]倪星,鄭崇明,原超.中國之治的深圳樣本:一個縱向共演的理論框架〔J].政治學研究,2020,(4).

[40]郁建興,劉殷東.縱向政府間關系中的督察制度:以中央環保督察為研究對象[J].學術月刊,2020,(7).

[41]郭祎.論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獨特性[J].廣西社會科學,2021,(3).

[42]羅丹,倪星.從糾偏束權到集成創新:巡視制度的生成機制與演變邏輯[J].理論與改革,2022,(1).

[43][美]亨廷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M].張岱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2.

[46]于海青.國外政黨現代化的觀察與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12,(1).

[47]〔意]安格魯·帕尼比昂科.政黨:組織與權力[M].周建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7.

[48]楊光斌.被掩蔽的經驗,待建構的理論:社會中心主義的經驗與理論檢視[J].社會科學研究,2011,(1).

【責任編輯:朱鳳霞】

猜你喜歡
范式中國式政黨
《科技創新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紅領中尋訪中國式現代化的足跡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的國際傳播范式新變革
對外傳播(2025年7期)2025-08-15 00:00:00
中國式現代化價值觀的內在邏輯與理論意蘊
基于“六定八研”實踐框架的學校教研督導范式構建與實施
從數字化到智能化:人工智能塑造科技創新新范式
民主與科學(2025年3期)2025-08-13 00:00:00
制造發展的新趨勢
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式現代化:歷程、實質與宗旨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布達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在线三级| 中文字幕 91|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嫩草国产在线|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黄色一及毛片|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高清视频一区|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α片|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a|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产精品视频3p|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a色毛片免费视频| 色综合久久88|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在线va视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欧美|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国产爽妇精品|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欧美在线一二区|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第一页亚洲|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2022国产无码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日韩午夜片|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久一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天堂亚洲网|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a网站|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日本影院一区|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欧美日韩综合网|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久久不卡精品|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欧美成人国产|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日本在线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