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最好將“如果……就不妙了”的想法,轉變為“即使……也沒什么”。
你是否同意上述說法?請寫一篇文章。
原作雛形
少些擔憂,多些樂觀
未來無窮遠大,當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有人擔心“如果……就不妙了”;也有人樂觀地認為“即使……也沒什么”;有人說最好將“如果……就不妙了”轉變為“即使……也沒什么”。我十分認同第三種觀點。未來沒有“如果”,我們應當樂觀面對。(對“最好”這一權衡性表述缺乏分析,也未闡釋“轉變”為何是“最優解”。)
面對未來,少些擔心,多些樂觀。“如果……就不妙了”既提出一個假設,又對這個假設充滿擔憂。“即使……也沒什么”則是以樂觀的心態面對即將發生的事。面對未來,與其讓自己進行一個個“如果”的猜測,倒不如放平心態順應自己的心意。蘇軾的人生可謂一落到底,可他依舊暢游赤壁,寫下“物與我皆無盡也”,亦有“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觀;李白,仕途不易,他卻吟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胸襟曠達。他們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沒有憂愁,而是以曠達的胸襟接受它,以樂觀的心態對待它。所以,面對未來,少些擔心,多些樂觀。(分論點一的設置沒有扣住關鍵詞。論述過程中對“不確定性”的具體表現缺乏分析,事例僅停留在“逆境中的樂觀”,未凸顯“未來不可預測性”這一核心背景。)
縱然思慮精詳大有益處,可面對未來,我們更多的是需要平靜的心態。以平靜的心態去面對,可能會因為過程中少了那些擔心、焦慮和著急,而讓結果更好。由此可見,懷揣樂觀的心態,才能夠笑到最后。郭橐駝說:“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過分關心,反而不能讓樹長得更好,甚至不如“放養”式的種植。所以說,過分的擔憂很可能導致不好的結果,倒不如放平心態,樂觀對待。(分論點二的設置同樣未能緊扣“轉變”這一動態過程。)
擔憂確實可以使人進步,樂觀地面對同樣也可以。但我們要學會權衡樂觀與擔憂,最大化發揮效果。反觀當下,許多青年擔心這擔心那,最終什么都沒有做成、哪都沒有去成。我們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既應該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又要略微有所擔憂,反面思考,步步為營。(分論點三中的“略微有所擔憂”的表述模糊,未明確“權衡”的標準,思辨不夠深入,語言過于口語化,注意要扣關鍵詞。)
作為新時代青年,未來由我們書寫,樂觀總有收獲,擔憂只會一事無成。讓我們努力書寫自己的人生華章吧!(“擔憂只會一事無成”的表述絕對化。)
◆問題剖析
作文切分分論點時沒有緊扣關鍵詞“如果……就不妙了”“即使……也沒什么”展開,而且對其內涵闡釋也較為模糊,沒有突出寫作重點,即為什么認同這種轉變的想法。可以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來切分分論點:分論點一分析“是什么”,分析兩組關聯詞的內涵;分論點二可從“為什么”的角度設置,即為什么認同轉變;分論點三則辯證地談做法。還可以分論點一分析“如果……就不妙了”的弊,包括“如果……就不妙了”的內涵與弊端的原因;分論點二寫“即使……也沒什么”的利,分析“即使……也沒什么”的內涵和有利的原因;分論點三扣住“不確定的未來”分析“轉變”的當下意義,辯證地談怎么轉變。
微雕成文
拒絕擔憂,擁抱樂觀
◎歐煜城
未來如深潭迷霧,有人困于“如果考砸就不妙了”的擔憂牢籠,而我始終相信,以“即使荊棘滿途也沒什么”的樂觀破局,才是在不確定性中錨定方向的最優解。拒“如果……就不妙了”的擔憂,擁“即使……也沒什么”的樂觀,這種思維的轉變,能讓我們的未來從混沌走向澄明。(以“深潭迷霧”比喻未來的不確定性,緊扣文題所設背景。通過兩組關聯詞的對比,緊扣關鍵詞,直接回應“是否同意上述說法”。)
“如果……就不妙了”是懸掛在未來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折射出對不確定性的本能恐懼。反觀“即使……也沒什么”則是以理性為基石的心理韌性,是穿越迷霧的理性之光。(分論點一基于“未來不可預測性”背景,緊扣關鍵詞,是對“如果……就不妙了”“即使……也沒什么”的闡釋。)考前反復推演“如果失誤就不妙了”的學生,往往會因為焦慮陷入思維停滯。同樣,那些種樹人因困于“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最終有可能導致樹長不好。這種基于“假設性災難”的消極預判,如同無形枷鎖,讓生命能量在“萬一”的漩渦中消耗殆盡。反之,“即使……也沒什么”的心態,是將“不確定性”重新定義為“可能性”。蘇軾被貶黃州時,沒有困于“如果仕途終結就不妙了”的擔憂,而是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觀重構生命坐標系;航天工程師王浩澤面對“天問一號”發射風險,以“即使失敗也沒什么”的心態,將技術難題轉化為現實能力。這種心態并非盲目樂觀,而是承認風險后的主動接納,是在不確定性中構建精神錨點的生命智慧。
而在充滿變數的未來面前,“如果……就不妙了”思維的致命傷在于將“可能性”異化為“必然性”,“即使……也沒什么”心態卻能打破這種認知牢籠。(分論點二扣住“不確定性的未來”分析為什么同意轉變。)認為“如果AI取代人類就不妙了”的人,往往忽略技術變革中催生的新機遇;認為“如果氣候惡化就不妙了”的人,則是無視碳中和目標下的產業革新。這種思維如同在思想田野上筑起圍墻,將生命禁錮在“安全區”內,最終因噎廢食。當我們說“即使……也沒什么”時,實則是在不確定性中奪回主導權。一如華為在芯片封鎖下秉持“即使自研之路漫長也沒什么”,用鴻蒙系統開辟科技新生態;明代徐霞客踏遍山河時,以“即使窮途末路也沒什么”的信念,用足跡丈量出《徐霞客游記》的壯闊。“如果……就不妙了”思維在擔憂中消耗能量,“即使……也沒什么”心態卻在樂觀中創造可能。
當然,“如果……就不妙了”思維并非全然無用,可以讓我們提前防范、謹慎行動。氣象學家憑借“如果臺風登陸就不妙了”的警惕性守護城市安全,這種謹慎是應對風險的必要準備。而“即使……也沒什么”心態若走向極端,就可能是盲目樂觀、自我麻痹。真正的智慧,是以“如果……就不妙了”思維筑牢底線,以“即使……也沒什么”心態開拓上限。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既要如航天團隊那樣以“如果參數偏差就不妙了”的擔憂對待細節,也要像駐村書記黃文秀那樣以“即使條件艱苦也沒什么”的樂觀扎根基層。這種“憂”與“樂”的動態平衡,正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最優解。(結合青年身份聯系現實談做法,將抽象心態轉化為具體實踐。)
站在時代的潮頭,與其讓“如果……就不妙了”的擔憂捆住腳步,不如以“即使……也沒什么”的樂觀推開未來之門。愿我們都能在“不確定”的土壤上,播下樂觀的種子,澆灌出屬于自己的成果,這才是青年面對未來的最美姿態。(結尾發出呼吁。)
【廣東佛山市樂從中學】
◆升格點評
作文均嵌入“不確定性”情境,緊扣關鍵詞“如果……就不妙了”“即使……也沒什么”的具體內涵,分論點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展開論述,既避免漏掉“轉變”,又通過辯證分析落實“最好”的權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