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20-0103-04
[Abstract] Under the promotion of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the sports and leisur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has ushered ina development opportunity.This paper,based onthetheories of economics, sociology,andecologyanalyesthedriving forcesandpathsof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sportsandleisuretourism. Combined with feld studyand data analysis,it also systematicallycombs through the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sports and leisure tourism in the Chengdu-Chongqingarea.The study finds thattheregion has formedarelatively comple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ern through resource integration,business innovation,and policy support.In response to problems such as insuffcient policy coordination, scattred supervision,and safety risks,this paper proposes a regulatory system construction path from four aspects: policyand regulations,standard system,market supervision, and safety guarante.Bybuilding across-departmentalcooperation mechanism,improving theindustrystandardsystem,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mart supervision platform,and strengthening safety infrastructure and talent training, theindustrial governance capability is enhanced to help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oals.The study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tandardiz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leisure tourism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Keywords] HealthyChina strategy;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Sports and leisure tourism; National fitne
基金項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成都都市圈建設研究中心2023年度項目(CYSC23C001)。
作者簡介:田啟(1983一),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產業、體育旅游。
健康中國戰略將全民健康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高度,為體育休閑旅游產業賦予了新的使命與發展契機。成渝經濟圈作為西部重要增長極,依托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體育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然而,在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政策協同不足、標準缺失、監管分散、安全隱患等問題逐漸顯現,制約了其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構建完善的體育休閑旅游目的地規制體系,成為成渝經濟圈落實健康中國戰略、促進產業規范化與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合理的規制體系能夠有效整合區域資源、規范市場秩序、保障服務質量與安全,推動體育休閑旅游產業與健康中國戰略深度融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健康效益的有機統一。
1健康中國戰略下體育休閑旅游發展的理論基礎
1.1經濟學理論
產業融合理論是體育休閑旅游發展的經濟學基礎。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體育與旅游產業邊界日益模糊,通過技術滲透、業務交叉和市場整合,形成融合型新形態。體育休閑旅游不僅拓展了傳統產業鏈,還催生出了健身旅游、賽事觀光、戶外探險等多元產品與服務,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消費升級理論揭示其發展動力:居民收入提升促使消費理念轉變,旅游需求由觀光轉向體驗與健康型。運動休閑旅游契合人們對健康生活與減壓的需求,成為消費升級的重要方向。同時,基礎設施建設與消費環境優化的政策支持,為體育休閑旅游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推動了市場壯大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2社會學理論
社會健康觀理論認為,健康不僅是生理狀態,更是社會環境、生活方式與社會關系共同作用的結果。健康中國戰略提出的大健康理念,將體育休閑活動視為提升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體育休閑旅游通過多樣化運動項目和社交場景,使參與者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實現身體鍛煉、心理調節與社會互動,契合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推動社會健康觀念的普及。休閑社會學強調,休閑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求,是促進個體成長與社會和諧的關鍵。隨著生產力提升和勞動時間減少,閑暇時間日益增多。體育休閑旅游融合運動活力與觀光舒適性,不僅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需求,更響應健康中國戰略對提升國民體質的要求,助力個人全面發展與社會文化的繁榮。
1.3生態學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體育休閑旅游發展的核心生態學基礎。在健康中國戰略指引下,體育休閑旅游強調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要求遵循生態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避免過度開發。通過建設生態體育公園、設計低碳戶外運動線路,能夠推動體育休閑旅游與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保障產業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價值論則強調生態系統在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中的作用。依托森林、湖泊、山地等資源,體育休閑旅游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旅游產品,提升其經濟價值。同時,通過參與生態型體育活動,公眾環保意識增強,能促進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互促共贏,為健康中國提供堅實的生態支撐。
2成渝經濟圈體育休閑旅游發展現狀
2.1旅游資源整合與開發成果顯著
成渝經濟圈具有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是開展體育、休閑旅游的堅實基礎。在風景名勝方面,四川九寨溝和峨眉山、重慶武隆天生三橋、巫山小三峽等,都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成為徒步、登山、峽谷探險、水上運動等旅游活動的理想場所。在文化資源方面,成都都江堰、武侯祠與重慶大足石刻、洪崖洞等歷史遺跡底蘊深厚,為體育休閑旅游提供了文化支撐。通過將文化體驗與運動娛樂相融合,如在遺址周邊開展定向越野、歷史文化主題騎行等活動,進一步提升了旅游的趣味性。近年,成渝兩市不斷加大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在共同策劃下,建設成渝古驛道,將成渝之間的眾多歷史城鎮和傳統體育文化遺產進行串聯,讓人們在體驗騎自行車、慢跑等現代運動項目的同時,感受這條古老驛道的千年魅力。與此同時,整合提升該地區的體育休閑旅游基礎設施,改善各景點之間的交通聯系,新建、改建一批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提高游客的游覽和休閑體驗,推動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協調發展。
2.2市場規模持續擴張,消費需求日益多元
成渝經濟圈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身意識增強,我國體育休閑旅游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統計數據表明,川渝兩市體育產業總量平均每年增長率在 10% 以上,人均體育消費支出在4年內以 21.6% 的速度遞增。各種體育休閑旅游項目火爆異常,例如在重慶舉行的巴山蜀水,運動川渝體育旅游和休閑消費季,每年都會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前來參加。在此期間,除體育比賽精彩紛呈外,還帶動了周邊旅游、餐飲、住宿等行業的消費,消費需求也日益多樣化。
就年齡層面而言,青少年傾向于高難度的戶外探險和極限運動,如攀巖和翼裝飛行;中老年群體旅游偏好休閑健身,如登山觀光、瑜伽養生等;親子家庭更喜歡寓教于樂的運動休閑活動,例如親子戶外拓展活動、農耕體驗與體育運動相結合[]。在消費方式上,游客已不滿足于傳統的體育或旅游產品,而更多地追求深度體驗、個性化定制的集成服務,例如個性化的體育旅游教練、針對個人健康情況量身定做的運動康養旅游組合等。日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推動了體育休閑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持續創新與升級。
2.3產業融合創新,新業態不斷涌現
成渝經濟圈積極推進體育旅游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一批具有創新性和多樣性的商業模式。
第一,在文化融合方面,依托地方特色節慶活動,如成都國際非遺節,將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體育展示相結合,打造集文化傳承與運動體驗于一體的新型旅游產品,增強了游客對地域文化的參與感。
第二,在科技賦能方面,智慧體育旅游迅速發展。景區普遍引人智能導覽系統和運動數據監測設備,使游客能夠實時掌握自身運動軌跡、熱量消耗等信息;同時,通過線上平臺實現體育旅游產品預訂與虛擬賽事參與,推動線上線下互動融合。
第三,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體育休閑旅游與農業、鄉村旅游緊密結合。成渝地區多個鄉村依托農耕資源開發了農體融合項目,如豐收節期間舉辦的挑扁擔接力、獨輪車比賽等趣味農運會,既豐富了旅游體驗內容,也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和農民增收。上述多領域的融合創新,有效拓展了體育休閑旅游的產業邊界,提升了其在區域經濟中的綜合帶動作用。
3成渝經濟圈體育休閑旅游目的地規制體系建設
3.1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強化頂層設計引領
政策與制度是我國體育休閑旅游地管制系統的核心架構。在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成渝經濟圈亟須構建系統、綜合的政策法規體系。
首先,根據我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相關規定,研究制訂符合成渝地區特點的地方體育休閑旅游發展具體政策和法律。例如,確定成渝經濟圈體育休閑旅游的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關鍵任務,在產業布局、資源開發、市場培育等方面給予宏觀指導,將健康促進、全民健身的思想貫穿于整個政策制定過程中。成渝之間需進一步加強政策協作與交流,構建區域間的政策協調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實現政策規范的統一,避免因政策差異造成資源錯位和惡性競爭[2]。制定支持體育休閑旅游業發展的政策,在土地利用、稅收優惠和財政支持上制定統一標準。
其次,針對極限運動、康養等新興體育休閑旅游業態,適時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界定運營主體責任、安全規范和服務規范,彌補現有政策的不足,為行業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最后,定期對相關政策、法規進行評價和修正,以保證其符合行業發展的新情況和新需求,更好地發揮引導和保障作用。
3.2完善標準規范體系,提升服務質量水平
標準規范是保障體育休閑旅游服務質量與安全的重要支撐。成渝經濟圈應加快完善涵蓋體育休閑旅游全產業鏈的標準體系。
在設施建設標準方面,需針對不同類型體育休閑旅游場地和設備設施制定詳細規范。例如,對于山地自行車賽道,要明確賽道坡度、彎道曲率、路面材質等參數標準,保障騎行安全與體驗感;針對水上運動設施,規定救生設備的配備數量、類型及設置位置標準,確保突發狀況下能及時救援。
在服務品質標準上,建立涵蓋體育旅游服務全流程的規范。對體育旅游導游、戶外教練等服務人員,從專業技能、職業素養、應急處理能力等維度制定系統培訓與考核標準,要求其掌握運動科學知識、具備基礎醫療急救技能,定期參與專業技能提升培訓[3]
在產品設計標準層面,嚴格規范體育休閑旅游產品的開發流程。要求產品在推出前完成全面的安全風險評估、環保影響評估,明確產品適用人群、活動強度、配套保障措施等內容,確保產品既能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又符合健康、安全、環保等要求,全方位提升產業發展質量。
3.3優化監管機制體系,保障市場有序運行
有效的監管機制是維護體育休閑旅游市場秩序的關鍵保障。
其一,成渝經濟圈應構建由體育、文旅、市場監管、公安、應急管理等多部門協同參與的聯合監管體系,明確各職能部門在行業準入、服務質量、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職責分工。例如,在景區運營中,體育主管部門負責運動項目安全規范的制定,文旅部門負責旅游服務質量的監管,市場監管部門負責價格與合同行為規范的監管,公安部門則強化對旅游治安事件的快速響應機制,形成高效聯動的工作格局。
其二,應建立常態化的聯合執法機制,定期組織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打擊無證經營高風險運動項目、虛假宣傳體育旅游產品、違規收費及設置不合理消費陷阱等違法行為,切實保護游客合法權益。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建設智慧體育旅游監管平臺,整合企業注冊信息、產品備案數據、游客投訴記錄、在線評價反饋等內容,實現對市場主體的動態監測與智能預警。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可識別異常交易模式、高頻投訴熱點和潛在安全風險,為監管部門提供科學決策支持[4]
其三,還應構建企業信用評價體系,依據企業在服務質量、安全管理、合規經營等方面的表現進行量化評分,并將評級結果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對信用良好的企業提供融資便利、政策傾斜和品牌推廣支持;對失信企業實施限制準入、重點監控和聯合懲戒措施,推動形成守信激勵與失信約束并重的市場環境。
其四,健全社會監督機制,鼓勵游客通過官方渠道進行實時評價與舉報,支持新聞媒體曝光違法違規行為,引導行業協會開展自律公約制定與星級評定工作,最終形成政府主導、企業自律、公眾參與的多元共治監管格局。
3.4構建安全保障體系,筑牢產業發展底線
安全是成渝經濟圈體育休閑旅游發展的基本前提。構建多層次、系統化的安全保障機制,需從制度建設、風險防控、設施配備與人才培養4個方面協同推進。首先,在制度層面建立專門的安全管理規范,明確企業、政府與游客三方的責任。企業作為運營主體,應保障安全投入、設備維護和人員培訓;政府部門要加強日常巡查與專項檢查,確保行業依法合規運行;同時推動相關立法,引導游客遵守安全規則并參與安全教育。
其次,在風險防控方面,針對山地探險、水上運動等高風險項目,引入專家評估模型,對地質條件、設備性能及氣象變化等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制定分級防控措施,并結合多情景應急預案,實現風險可控。
再次,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景區應按規定配置救生艇、AED急救設備、消防器材等安全設施,并在重點區域設立中英文警示標識;山區景點需設置標準化疏散通道和應急避災點,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能力。
最后,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應定期組織景區工作人員、戶外教練等接受安全培訓與資質認證,重點強化心肺復蘇、野外急救等實操技能,提升一線人員的安全處置能力,為體育休閑旅游提供堅實保障[5]。
4結語
健康中國戰略下,成渝經濟圈體育休閑旅游目的地規制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且長期的工程。通過健全政策法規體系,打破區域行政壁壘,實現政策協同創新;完善標準規范體系,提升產業發展的標準化與專業化水平;優化監管機制體系,形成多元共治的市場治理格局;構建安全保障體系,為產業發展筑牢安全根基。各維度規制體系相互支撐、協同發力,能夠有效解決產業發展中的痛點與難點,推動成渝經濟圈體育休閑旅游產業朝著規范化、高質量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田燕.健康中國戰略下休閑體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研究—一以成都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為例[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1(5):237-238.
[2]陳林會,劉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20(6):57-63.
[3]盧玲玲,趙波,李娜.成渝經濟圈建設背景下川南文體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5(5):67-69.
[4]曾發保.成渝經濟圈中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J].大眾投資指南,2024(34):16-18.
[5]王玉龍.成渝經濟圈基層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研究[D].成都:成都醫學院,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