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20-0159-05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after-school sports services,asanimportantwaytoimprovesudents'pysicalalthaveatratedmuchatentiontotheielopent quality.This research used literature review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physicalfitnesstraining inafter-school sports services.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five major chalenges: insuffcientsystematictraiing,lackofprofesionalgudance,abseceofevaluationandfeedback,weaksafety guarantees,and limitations inresource conditions.In thefaceof theseproblems,onthe premisethatitisdifcult to improve in the short term,the research proposes asystematic solution for constructing content modelsof after-school sports services: establishing a complete processof clasified action resource packages,sports datacollection,learningand practic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issuing exercise prescriptions,revising and adjusting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action contents\",whichconstitutesacomplete pathtoenhance thequalityofafter-school sports services.Theresearchresults aim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after-school sports services in primary schools and laya solid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levels.
[Keywords] After-school sports services;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dilemmas; Optimization paths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青年專項課題(項目名稱:“雙減\"背景下小學課后體育服務內容模式構建與實證研究,項目編號:CDCA22117)。
作者簡介:張寒(1990一),女,碩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迎來了一場重大變革。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日均可支配時間增加。如何實現教育價值的最大化,作為素質教育重要載體的課后體育服務,其戰略價值愈發突出。“雙減\"政策的深層邏輯在于重構教育生態[2]。在此背景下,課后體育服務的獨特優勢逐漸凸顯:一方面,彌補了傳統教育的短板,其時間彈性化、內容多樣化、形式個性化,有助于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另一方面,很好地契合了“雙減”目標,優化了課后時間的利用,實現了教育價值的最大化。
1“雙減”政策背景下課后體育服務的現實意義
2022年,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指出,課程主要內容包括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結合“雙減”政策的推進和2022版體育課程標準的推出,如何在現有條件下開展好課后體育服務,是擺在學校和體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課后體育服務作為課堂體育教學的拓展與補充,以課上與課后共通的基本運動技能與體能動作為抓手,建立動作示范資源包,融人課后體育服務學練中,將教師高質量的教與學生高質量的學融為一體,將課堂體育與課后體育相融合,形成一體雙翼,共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為課后體育服務提質增效,助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2課后體育服務對學生體能發展的實踐優勢
眾所周知,體能是掌握和提高運動技能的基礎。體能良好能使學生既快又好地掌握所學的運動技能,同時,堅持進行體能練習,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也能得到顯著改善[3]。一方面,體能練習可以增強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及身體協調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體態問題、預防肥胖及相關慢性疾病,從而為學生的長期健康奠定基礎。然而,傳統體育課程由于課時固定、教學內容標準化,往往難以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體能發展需求。在此背景下,課后體育服務的優勢逐漸凸顯,成為彌補日常體育教學不足的重要途徑[4]
與常規體育課程相比,課后體育服務在時間安排、內容設計和個性化發展方面具有顯著的靈活性。從實際效果看,課后體育服務的系統化設計,可以有效彌補課堂體育教學的限制。首先,課后體育服務打破了課堂體育教學的課時限制,為學生提供了較為充裕的運動時間。其次,課后體育服務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體能水平提供多樣化的選擇。這種興趣導向的模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也有助于培養學生長期的運動習慣。再次,課后體育服務通常采用小班授課或分層授課,可以制訂針對學生個體差異的訓練方案,學生可根據自身體能差異在課后體育服務中進行訓練。最后,非強制性的課后體育服務特色,能夠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從而更容易在身心上形成一種正向的反饋機制[5]。
綜上所述,課后體育服務憑借其靈活性、多樣性和個性化的特點,為學生體能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它不僅解決了課堂體育在時間和內容上的局限性,還通過興趣引導和科學訓練,促進了學生體能的全面提升。
3課后體育服務體能訓練開展面臨的困境
隨著課后體育服務參與度的不斷提高,課后體育服務體能訓練開展過程中暴露的問題也日益增多,主要體現在訓練系統性不足、專業指導缺失、評估反饋缺位、安全保障薄弱、資源條件限制等方面。體能訓練作為課后體育服務中提升學生體質、培養運動習慣的重要環節,多維度分析其所面臨的困境及產生原因,進而探尋可能的解決策略,十分迫切且重要。
3.1 訓練系統性不足
體能訓練在課后體育服務中系統性不足,反映出當前學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結構性缺陷。首先,訓練計劃碎片化。訓練內容往往由教師根據經驗臨時安排,訓練強度和難度的設定缺乏科學依據,這種無序狀態嚴重制約了訓練成果的累積發展。其次,訓練內容的設計未充分考量不同學段學生的生理發展特點。小學低年級學生需要重點發展的基礎素質,往往被簡化為單一的跑跳練習;而高年級學生處于力量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卻因安全顧慮而回避了必要的抗阻訓練。最后,訓練評估與計劃調整缺乏有效銜接。階段性測試結果很少用于指導后續訓練方案的優化,導致整個訓練過程陷入低水平重復的困境。
專業支撐薄弱是導致體能訓練系統性不足的根本原因。據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體育教師缺口高達45萬[。加之場地設施等限制,在\"雙減\"政策頒布后,課后體育服務照搬課堂體育教學的情況愈發嚴重。究其原因,體育教師普遍缺乏系統的相關培訓,學校層面又缺少專業的訓練督導機制,使得課后訓練長期停留在經驗主導的粗放階段。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頂層設計入手,建立符合青少年發展規律的訓練體系框架,同時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建設,才能真正提升課后體育服務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3.2 專業指導缺失
日本教育學家佐藤正夫在《教學原理》一書中指出,必須透徹研究課程需要什么樣的教學內容,以及應如何選擇和組成,這直接影響人的培養[]。當前,北京市小學課后體育服務執教者主要由校內專職體育教師、社會機構派遣教練員及高校引進人才三方面構成。“雙減\"政策實施后,大量良莠不齊的社會機構涌入校園。社會機構派遣的教練自身難以對體能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細致的設計,導致教學內容不規范,出現自主化及低級重復現象。高校引進人才專業水平較高,但欠缺對學情的把控,在進行體能教學設計時更傾向于選擇自身熟悉的項目內容,既無法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規范性,也會導致課后體育服務內容單一,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校內專職體育教師對現代體能訓練方法的掌握存在不足,在實際教學中,訓練方法往往停留在跑跳練習等傳統層面,缺乏科學的訓練手段以適應不同身體素質的發展需求。
在此基礎上,執教者對個體差異的評估與指導也存在缺失。首先,多數學校缺乏基本的體能測試設備和評估體系,而有效的體能訓練需要建立在科學的體能評估基礎上,因此執教者難以為學生建立個性化的體能檔案,訓練計劃往往“一刀切”。例如,在耐力訓練中,經常要求不同心肺功能水平的學生完成相同的跑步距離和強度,這不僅會影響訓練效果,還可能帶來鍛煉風險。其次,針對特殊體質的學生,如體重過大、身體虛弱等,普遍存在針對性訓練計劃不足的問題。最后,訓練動作規范性監督不到位。正確的動作模式是確保訓練效果和預防損傷的基礎,但由于師資有限,教師難以及時糾正每名學生的錯誤動作。學生在完成深蹲、俯臥撐等基礎動作時,普遍存在動作變形、姿勢不規范等問題。更嚴重的是,部分教師自身對標準動作要領掌握不準確,形成了錯誤的示范效應。動作不規范不僅會降低訓練效果,還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對于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期的青少年學生而言更是如此。
3.3 評價反饋缺位
課后體育服務中的體能訓練評價反饋機制存在系統性缺失,這一關鍵短板嚴重制約了訓練效果的科學提升。其一,當前的訓練過程普遍缺乏科學有效的考核體系,學生參加訓練前的基礎體能測評往往流于形式,大部分情況下僅憑教師的主觀經驗對學生的體能狀況進行判斷。其二,階段性考核的缺失,使得教師很難及時掌握學生的進步情況,訓練強度和內容的調整往往建立在經驗基礎上,而非客觀數據基礎之上。訓練成果的呈現也多停留在定性描述層面,缺乏量化指標支撐,這種粗放式的訓練模式難以實現個性化發展目標。其三,反饋的缺位降低了學生參與的內驅力,影響其對自身的認知。同時,評價結果的運用機制不完善,訓練方案優化缺乏數據支撐,難以形成“評價一反饋一改進”的良性循環。造成這一現狀的深層原因在于專業評估工具的缺失和評估意識的薄弱。
3.4安全保障體系薄弱
課后體育服務中的體能訓練安全保障體系存在明顯缺陷,這種系統性的薄弱環節會直接影響訓練活動的安全開展。從訓練過程來看,準備活動和放松環節的實施通常流于形式,缺乏針對不同訓練內容的專項設計。這種不規范的操作方式使運動損傷的發生概率明顯上升。對于正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期的中小學生而言,不科學的熱身和恢復過程更容易導致肌肉拉傷、關節損傷等問題。此外,特殊學生群體的安全保障機制嚴重缺失。在實際訓練中,不僅缺乏針對特殊體質學生的個性化訓練計劃,而且對他們的健康狀況缺乏必要的監護措施,導致這部分學生參加訓練時面臨較大風險。
3.5 資源條件的限制
課后體育服務面臨著資源條件的顯著限制,主要體現在場地設施、器材裝備和數字化應用3個方面,這些客觀因素嚴重制約了訓練質量的提升。王健等人[8]對我國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現狀及發展問題進行研究,認為當前存在供給類型單一、達標率低、質量較差等問題,學校體育場地發展不充分主要表現為供給不足。
首先,北京市大部分學校場地有限。室內場地匱乏,使得極端天氣下課后體育服務往往被迫取消;常規場地難以滿足課后體育服務的規模化開展需求;專業場地幾乎空白,導致現代體能訓練方法無法有效實施。其次,器材設備短缺迫使教師不得不簡化訓練內容,大量采用徒手練習,這不僅限制了訓練方式的多樣性,也影響了訓練效果的科學性。同樣不容忽視的是器材老化導致的安全隱患問題。最后,數字化訓練手段應用嚴重滯后,智能穿戴設備、運動監測系統等現代科技在課后體育服務中的普及率極低,難以實現量化管理和個性化指導,這是當前我國學校課后體育服務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的缺失,使教師無法準確掌握學生的訓練負荷和進步情況,制約了訓練計劃的科學調整。只有突破資源約束,才能真正提升課后體育服務體能訓練的專業化水平。
4課后體育服務體能訓練質量提升的優化路徑
由于區域因素,北京市中小學課后體育服務體能訓練實施困境在短期內難以改善。因此,如何根據現有背景,利用現有教學設施,從優化活動內容入手,探索出提質增效的優化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4.1構建科學化訓練體系
課后體育服務體能訓練存在的系統性不足問題,需通過建立科學完善的訓練體系從根本上解決。在基礎階段(約4~6周),神經募集肌纖維效率較低,需通過重復簡單動作建立基礎動作模式。該階段重點在于建立正確的動作模式和發展基礎體能素質,訓練內容以基本運動技能和低強度有氧練習為主。提高階段(約8~10周),神經系統可精細化控制肌肉,此階段著重發展專項體能素質,通過漸進式增加訓練強度和復雜度,提升學生的力量、耐力、靈敏等綜合能力。強化階段(約4~6周),動作形成肌肉記憶,主要進行綜合應用和成果鞏固,通過模擬測試和挑戰性練習檢驗訓練效果。各階段之間必須建立明確的內容銜接和負荷遞進關系,以確保訓練效果的有效累積。
在制訂周期性訓練計劃時,需遵循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合理安排訓練與恢復的關系。建議采用“ 3+ 1”的周循環模式,即3周漸進負荷配合1周調整恢復。月周期設計應體現波浪式遞增的特點,確保訓練負荷的科學提升。學期計劃則需統籌考慮季節特點、學業安排和體育賽事等因素,做到張弛有度。特別要強調的是,每個周期都應設立明確的訓練目標和評估標準,使教師和學生都能清晰掌握訓練進展。只有通過這樣全方位的把控,才能真正提升課后體育服務體能訓練的專業化水平,實現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全面發展的目標。
4.2規范體能訓練教學內容
“雙減”政策的關鍵是減負,目的是增效,本質在于提高,強調高質量的教育目標。學校是育人主陣地,就供需關系而言,目前北京市小學是基于學校已有場地器材、師資構成、校本優勢等方面開展課后體育服務課程。為規避專業指導缺失的問題,可從規范體能訓練教學內容入手。依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中對基本運動技能與體能的劃分,科學分析動作結構。首先,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設計結構清晰(熱身激活、主體訓練、放松恢復)、內容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與教學內容,避免隨意性和碎片化。其次,圍繞基礎力量、耐力、柔韌、協調、靈敏等核心要素,結合游戲與功能性動作,開展分層、分類教學,確保學生全面發展。再者,嚴格遵循安全規范,做好場地器材檢查、動作示范講解與保護,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并強調熱身與整理環節。最后,實時監測學生負荷與狀態,動態調整強度,確保訓練有效且可持續,最終服務于學生體質健康全面發展和運動興趣培養,契合“雙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根本目標。
4.3建立多維評價體系進行系統性觀測
參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對不同水平段學生運動能力的評價要求,對學生運動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其一,基礎體能測試模塊應涵蓋力量、耐力、柔韌性等基礎素質指標;其二,專項技能測評量表需根據不同訓練項目的特點設計差異化評價標準;其三,訓練過程觀察表用于記錄學生的訓練態度、進步幅度等過程性指標。初評應在開展課后體育服務前全面掌握學生初段體能狀況,建立個性化的基線數據。建議每4~6周進行一次階段測試,采用“固定指標 ?+ 動態指標”的組合方式,既根據培訓進度跟蹤核心素質的發展,又對測評重點進行調整。
4.4根據學練反饋開具運動處方,形成體能訓練閉環
“初始評估一階段測試一結業評定\"的全過程評價體系是確保訓練效果的關鍵保障。結業評定要綜合考查學生的絕對進步值和相對進步幅度,形成終結性評價結論。3個環節環環相扣,構成完整的評估閉環。建立“評估一分析一改進\"的良性循環:評估數據需經過專業分析,找出訓練的成效與不足;分析結果要轉化為具體的計劃調整建議;改進效果要通過下一輪評估進行驗證。參照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體系和學生體質監測評價標準,對學生運動數據進行采集分析。首先,在評估階段,通過標準化體質測試與技能觀察量表形成個體運動能力畫像。借鑒青少年體適能與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整體診斷與個體診斷方法,找出學生基本運動技能與體能弱項。其次,采用分級響應策略,對進步顯著組實施挑戰性內容迭代,對發展平緩組進行針對性強化,對滯后組啟動回歸性教學,不斷修正學練內容。最后,實施修正后的學練內容,再次對學生運動數據進行采集分析。驗證階段通過周期性復測與過程性記錄構建雙重效度檢驗機制,同步建立“教師評價 + 同伴互評 + 自我反思”的多元反饋回路,從而驗證訓練方法的科學有效性。特別要建立評價結果的多維應用機制,既服務于個性化訓練方案的優化,為教師反思教學方法提供依據,同時也為學校改進服務工作提供參考。
5結語
該研究通過系統分析課后體育服務在體能訓練方面的實踐價值,揭示了其在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方面的獨特優勢。與傳統體育課程相比,課后體育服務通過靈活的時間安排、個性化的內容設計和科學的訓練方法,為學生體能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研究提出的構建課后體育服務內容模式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即構建“分類動作資源包一采集運動數據一反饋學練評價一開具運動處方一修訂調整學練動作內容”的完整流程,構成了提升課后體育服務質量的完整路徑。這不僅為“雙減\"背景下學校體育工作的優化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實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實踐參考。
未來應進一步探索課后體育服務與日常教學的協同機制,充分發揮其在培養學生運動習慣、提升綜合素質方面的積極作用,為新時代學校體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22):14-19.
[2]趙贊昀.“雙減\"政策背景下中小學體育發展的使命思考與路徑探究[J].經濟師,2024(7):210-212.
[3]季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突出的重點與主要變化[J課程·教材·教法,2022(10):56-57.
[4]賈茹,劉海洋.“雙減\"政策背景下體育課后延時服務的實踐探索[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3,31(6):140-143.
[5]高巖,李丹,洪鑫.小學課后延時體育服務中體適能開展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5):178-181.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
[7]佐藤正夫.教學原理[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56.
[8]王健,陳冗欣.我國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現狀、制約因素與發展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