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之際,湘籍作家羅宏推出的紅色主題讀物《湖南為什么這樣紅》,以宏闊史觀和文學筆力系統闡釋了湖南成為“偉人故里、將帥之鄉、英雄之地”的必然性,通過回溯中國共產黨在湖南百年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集中展現了湖南紅色文化的形成過程和影響,進一步揭示了湖南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貢獻。
翻開風云激蕩的歷史篇章,近代以來,湖南相繼涌現出了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時、向警予等一大批救國安邦式的人物。他們秉承著“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于九死而猶未悔的決絕中,毅然沖破黑暗勢力的重重阻隔,在血雨腥風的危難當頭,時刻不忘為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奔走呼號。在他們的影響和帶動下,20世紀初以來,湖南的革命運動風起云涌,覺醒的工農群眾紛紛加入其中,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一浪高過一浪,三湘大地成了中國革命重要的發起地和策源地之一。
湖南人以嗜辣聞名全國,加之湖湘文化的潤澤,骨血里似乎天然熔鑄著一身的膽氣和豪氣。無論是在秋收起義的獵獵旌旗下,還是在抗日戰爭的殊死較量里,抑或在解放戰爭的攻城拔寨中,以及抗美援朝的指揮現場,湘籍將士所表現出的勇毅睿智和果敢英武,都給世人留下了“無湘不成軍”的深刻印象。在長期的革命和斗爭實踐中,湖南人形成了“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獨特精神氣質。這種可貴的品質,不僅在積習已久中濡染和感化著三湘兒女,也跨越著山海,于見賢思齊中匯聚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大精神力量,時刻鼓舞著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國家的振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湖南厚重的革命文化由何而來,湖南為什么這樣紅?懷著景仰,羅宏沿著革命前輩戰斗的足跡,深入瀟湘大地,展開了一場文化上的皈依和精神上的溯源。一路上,他與黨史研究者深入座談,取得了大量一手資料。歷時五年,經過三次修改,他用沉甸甸的研究成果回答了“湖南為什么這樣紅”等系列話題。
羅宏從湖湘地理格局、歷史文化、近代歷史先賢人物對“湖南紅”的影響講起,通過分析在中國向何處去的歷史關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湖湘群體和仁人志士對中國革命作出的貢獻,闡釋了湖南人憑什么在危難中敢立時代潮頭,解讀了湖湘文化緣何能在賡續中孕育出強大的革命精神等重大議題。
感悟著“半條棉被”的裊裊余溫,我們見證了黨與百姓的魚水深情。延安窯洞里的徹夜燈火,照亮了《論持久戰》等一篇篇雄文,也燭照出“抗戰必勝”的堅強信仰。跨過鴨綠江的迂回穿插中,五任志愿軍司令員的運籌帷幄,打出了湖南人的血性,更打出了中國人保家衛國的英雄虎威……作者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詮釋了革命精神從湖南走向全國,甚至跨越國門,激勵無數中國人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光輝歷史。從血與火的淬煉里,從初心與使命的踐行中,深刻探究出這種紅色基因生成的密碼。
《湖南為什么這樣紅》的宏闊畫卷,為我們進一步了解紅色歷史、親近革命英雄、傳承紅色基因,開啟了一把明史、增智、添慧的閃光之匙。
編輯 曹宏萍 2718286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