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1-0051-04
紅色文化資源是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引領著人民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不斷探索和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包括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物質和精神財富凝聚了革命精神的強大內核,通過紅色歌曲、故事、建筑等承載優秀文化。將湖湘地區紅色文化作為高校思政教育鑄魂育人的紅色資源,從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教育活動等方面分析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湖湘地區的紅色文化不僅包含了有形的物質類別紅色文化資源,還有無形的精神文化資源等都可以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優質資源。[2此外,在時代的發展和技術革新背景下,數字化時代對高校思政教育也提出了改革的重要挑戰。基于此,圍繞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問題導向,構建數字化改革思維,從而深化高校思政教育與數字技術全面結合,把握數字化改革契機,規劃構建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庫。[3]實現高校思政教育共性與個性融合、技術依托與技術發展協同促進高校思政教學改革創新,構建思政教育新平臺、新機制、新模式,為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
一、數字化紅色文化研究現狀
湖湘紅色文化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背景下實現協同發展,逐漸形成“數字化 + 紅色資源\"共創發展、平臺化的生態模式,為紅色文化與新時代的和諧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在目前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中,一些國際性研討會的開展推動了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進程,國際各類社會文化保護組織也紛紛意識到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4]并開展了“文化遺產 + 數字化”的研究,通過分析對數字化文化發展趨勢,探析如何推動全球數字化技術與文化資源協同發展的數字化技術。國內對紅色文化數字化建設也做出了努力。例如,國內通過虛擬數字技術構建了三維故宮園區、故宮文物等,可以供使用者在線上沉浸式地游覽故宮。此外,湖南省圖書館利用數字化資料構建統一的網絡平臺,其中涵蓋了湖南省地區的戲劇資源、近代歷史人物資源,以及湖南省紅色文化資源等。同時,各大高校也積極參與非遺文化與互聯網結合構建數字化保存紅色文化的研究項目,如浙江大學生通過研究民間表演藝術的數字化保護和開發項目,開展了諸如“云南斑銅工藝品數字化輔助設計系統”“楚文化編鐘樂舞數字化技術研究\"等研究,為湖湘紅色文化數字化技術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5]
二、數字化湖湘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價值
(一)塑造大學生價值取向
大學生價值觀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新時代教育的影響下,整體上得到良好的價值取向引導,在主流價值觀的積極影響下得到了正向發展。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文化多樣性等思潮影響,多元文化的輸入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電影、音樂、文化產品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文化因素正逐漸滲透至大學生思想觀念,導致部分青年大學生受到西方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將個人利益放到最高位置。[6湖湘紅色文化不僅凝聚了革命偉人的革命精神故事,更凝聚了湖湘人民群眾共同抵御外敵,齊心協力的信仰認識。將湖湘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有助于幫助高校大學生感受革命紅色文化的偉大情懷,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性。[7]
(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千年的文明構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其中涵蓋了湖湘地區人民在革命時期形成的獨具湖湘地域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8]革命先輩為了偉大的民族復興所付出的努力共同創造了攻堅克難、奮發進取、自力更生、勤儉節約的紅色革命精神,這些偉大的革命精神根植于湖湘人民心中,在社會主義的建設進程中始終保持著革命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優良傳統。[9]因此,將湖湘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有利于豐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資源,更有利于培育大學生自立自強、堅韌,奮斗拼搏的民族精神。將這些偉大的民族精神融入大學生的思政教育,讓大學生將湖湘紅色精神融入自身的價值體系,不斷提升自己崇高的民族信仰,以紅色文化和崇高的民族精神為高校大學生指明建設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方向。
三、數字化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實踐路徑
(一)搭建湖湘紅色文化數據庫
1.構建思路
在互聯網信息數據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數據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如何將湖湘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實效的關鍵。元數據作為用來描述數據的數據,將數據中的信息進行剝離、拆解,并且將其中深刻的語義進行探析,更加清晰地展示數據的層次信息。基于此,在元數據層次化的框架思維上,將湖湘紅色文化分為多個層次,對紅色資源中的數據信息進行拆解,可以將其中的思政元素資源更加系統全面地展示。[10]
2.資源內容和采集
內容采集是搭建湖湘紅色文化數據庫的關鍵,通過對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行為進行分析。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故宮博物院、數字敦煌、湖南圖書館數字資源統一檢索平臺等數字化平臺中選擇符合高校思政教育的資訊、展覽、紅色文物、藝術品資源以及紅色歷史遺跡等,從采集的紅色資源中提取思政教學的元素。此外,資源的采集需要注意辨別資源采集的格式、資源采集的對象以及采集方式等。首先分析構建的紅色資源數據庫中各個信息數據的格式載體,如表1所示。
3.湖湘紅色文化數據庫構建框架
將采集的湖湘紅色文化根據其本體知識進行分類,在文化層次理論的支持下,將湖湘紅色文化分為外層、中層以及內層等三個層次。外層的內容包括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接觸和感受的紅色文化,將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按照其外顯信息分類,通過分析物質形態湖湘紅色文化中的傳承的革命印記,分析其中蘊含的紅色革命精神。[1]其次,是中間層是對物質形態紅色文化的具體功能、表現場景以及實際使用行為,通過觀看物質形態紅色建筑等建設場景、使用過程等了解當時革命的艱苦環境,從一定程度上深化大學生艱苦奮斗、珍惜革命成果的思想。最后是內層資源,該層次主要包含了非物質形態、不可直接接觸感知的意識形態、革命思想以及精神文化等的綜合,分析其中蘊含的時代價值以及思想價值觀念等,如圖1所示。
表1紅色資源數據格式載體
表2湖湘紅色文化數據庫樣本
根據涉及的數據庫構建框架,以物質形態湖湘紅色文化數據庫設計為例,展示構建的樣本數據庫,如表2所示。
圖1湖湘紅色文化數據庫構建框架
(二)數字化 3D+VR 技術,創設真實教學情境
高校思政教學不僅需要課堂教學的理論內容,還包括課外實踐活動、真實情境體驗等。以理論教學內容為主題,創設課外實踐活動機會,讓學生從真實的情景中領會所學思想和內容。將理論知識與現實實際聯系起來,可以讓學生從中更好地感知理論實踐知識。因此,利用構建的湖湘紅色文化數據庫中的3D模型,讓學生通過VR技術,真實體驗湖湘紅色文化的革命意義和價值,打破傳統教學時空間隔的問題。數字化“ ”技術可以更好地將湖湘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學結合起來,共同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三)數字化技術構建湖湘紅色文化氛圍
將數字化技術引入高校文化設施,在高校圖書館、教學樓等地設置LED顯示屏,作為宣傳湖湘地區參與革命的偉大革命家的革命事跡。或者通過廣播等途徑講述湖湘紅色故事,革命時期流傳下來的紅色歌曲等,以數字化技術營造湖湘紅色文化氛圍,延續課堂思政教育的影響性,潛移默化地影響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
此外,互聯網自媒體的發展,成為大學生偏愛的宣傳形式,充分利用自媒體網絡品牌,構建湖湘紅色文化教學平臺,將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庫通過網站分享的形式推送給學生。這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利用數字化技術領會湖湘紅色文化中蘊含的偉大精神。
四、結語
湖湘紅色文化凝聚了湖湘地區的革命精神,其所具有的思政教育價值。值得進一步挖掘和運用,充分利用好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學實效。
數字化時代為教學帶來了現代化教學便利,充分利用現代數字化手段構建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庫,提升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豐富高校思政教學內容。在數字化教學手段的支持下,讓湖湘紅色文化更好地與高校思政教育相結合,為青年大學生創設湖湘紅色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助力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大思政\"視域下,豐富高校思政教學實效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本研究以期將研究的數據資源庫和“數字化 ”教學方法作為提升高校思政教學質量的重要技術支持,構建湖湘紅色文化影響下的高校區域性紅色文化思政氛圍。
參考文獻:
[1」李曉琴,銀元,何成軍.新時代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重構:驅動、內涵與科學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01):46-50.
[2]曾學清,汪珊.新時代湖湘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四史\"教育的價值意蘊:湖南平江縣紅色文化調研報告[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03):121-123.
[3]廖佚.湖湘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J].遼寧絲綢,2021(01):60-62.
[4]管桂翠,張平麗.湖湘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探賾[J].理論觀察,2022(04):141-143.
[5]李江陸,劉亦明.傳播學視域下湖湘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機制與路徑研究[J].長江叢刊,2023(27):166-168.
[6]向宜,劉建仁.以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為載體增強高職思政課的親和力研究[J].速讀,2022(17):88-90.
[7]曾學清.湖湘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金課\"建設的運用探索[J].長江叢刊,2022(25):152-154.
[8]周金宗,張坤.湖湘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價值與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08):99.
[9]張京蕊.廉潔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以湖湘紅色廉潔文化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07):157-159.
[10]吳武英,李秀娟,鄔曄.傳播學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探索:以湖湘紅色文化融入我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05):59-60.
[11]翟晶晶,劉亮.廉潔文化與湖湘工匠精神的耦合性研究:湖南省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特色路徑分析[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01):145-146+149.
(薦稿人:李淑紅,湖南文理學院教授)(責任編輯: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