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8日,一場特別的“畢業典禮”在浙江諸暨姚江鎮的一個福利院舉行。參加典禮的是一群平均年齡超過80歲的老人,而頒發“畢業證”的是他們的“老師”——95后姑娘傅金萍。2019年以來,在幼兒園里當老師的傅金萍,一直利用休息時間義務為老人們上課,教老人們繪畫、剪紙、插花,用青春力量點亮一千五百多位老人的暮年之光,這份執著的背后有著什么樣的故事?
把課堂建在養老院
1997年,傅金萍出生于諸暨璜山鎮一個普通家庭,母親常年體弱多病,全家生計僅靠父親一人支撐,經濟條件十分拮據,就連她上學的學雜費都成了難題。小學二年級時,班主任家訪得知她家的困境,不僅幫忙減免了學雜費,還為她申請了貧困生補助。從那以后,無論是初中、高中,還是大學階段,在她人生每一個重要的成長節點,都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溫暖援手,一路支持她完成學業。
2018年,傅金萍從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成為一名幼師。她覺得有責任將自己成長路上獲得的善意傳遞下去,于是開始參與志愿服務。起初,她結合幼師的職業特長,利用周末時間前往農村和社區,為那里的留守兒童授課。而在往返鄉村的途中,她常常看到一些老人日復一日地坐在村口,無所事事的模樣讓她心里泛起一陣酸楚,覺得他們格外需要關懷。
一天,傅金萍給孩子們上的課程恰好講到關愛與孝敬老人。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刻地理解這份情感,她特意帶著他們走進了一家農村養老院。在那里,傅金萍真切地感受到了老人們的孤獨:許多爺爺奶奶靜靜地坐在床邊,目光空洞地望向窗外;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正對著空氣喃喃自語。這一幕深深刺痛了她,她意識到,農村老年群體,尤其是養老院里的高齡老人,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他們的精神世界更需要被滋養。
經過深思熟慮,傅金萍決定將關注的重心轉向老年人,為這些高齡老人開設一門“幸福課”。她的想法得到了姚江鎮福康養老院院長陳華夫的大力支持,提出為她提供上課的場地。
用青春點亮暮年之光
場地雖有了著落,條件卻十分簡陋:整個教室只有一張陳舊的會議桌,再加上幾張臨時拼湊的乒乓球桌,根本坐不下多少人。傅金萍二話不說,跑到二手市場自費淘來三十張桌椅。
教室總算布置妥當,可教什么又成了新問題。傅金萍仔細了解后發現,這些高齡老人中,不少人沒讀過書,有的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于是,她結合幼兒園的教學經驗,專門為老人們設計了一系列偏重于動手的課程——拼貼畫、小游戲、剪紙、插花、保健養生知識講解等,樣樣都考慮到了老人們的接受能力。
2019年年初,傅金萍的“80后大大班”公益課堂正式開課了,第一堂課來了十位學生——年紀最大的98歲,最小的也有76歲。她特意為老人們準備了手指操和涂色課。先做手指操,既能活動老人們的手指,又能鍛煉大腦反應能力,手指活動開了,再讓大家給簡筆畫涂色,操作起來就輕松多了。
看似簡單的紙上涂色,對這些老人來說并不輕松。俞爺爺握著彩鉛的手止不住地發抖,他抬頭望著傅金萍,像個怯生生的孩子:“閨女,我這輩子從沒畫過畫,你教教我咋下筆喲。”
傅金萍俯下身,一邊講解涂色的要領,一邊鼓勵大家大膽畫。在她的耐心引導下,俞爺爺終于完成了人生第一幅畫作,臉上漾開孩童般的笑容;從沒進過學堂的奶奶,用彩泥捏出一座歪歪扭扭的“小房子”,房頂上還插著一根用扭扭棒做的煙囪;還有位奶奶把五彩斑斕的畫紙折成紙船,小心翼翼地放在窗臺上,仿佛正看著它揚帆“遠航”。
看著這些充滿“童趣”的作品,傅金萍內心不禁感嘆,老人們不是沒有創造力,只是長久以來,他們的精神世界少有人問津,內心的渴望也鮮被察覺。這一刻,她更加篤定,自己選擇的這條路走對了——能為這些“老小孩”撐起一片精神樂園,便是最有意義的事。
跟老人們相處久了,傅金萍也會被他們的真誠感動。一位奶奶因車禍住院,擔心耽誤課,出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拄著拐扙來聽課;家住農村的奶奶,每次來總會背一袋子自家種的黃瓜、茄子送給老師……最令傅金萍感動的是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奶奶,她記不清子女的名字,卻能準確地叫出“傅老師”……
為了讓老人們開心快樂,傅金萍費盡了心思。每次上完課,她都會把老人的作品展示出來,讓他們的努力被看見、被肯定。當設置的十五節課結束后,傅金萍會舉辦一場特別的“畢業典禮”。讓老人們穿上學士服,捧著榮譽證書拍照留念,然后將他們上課時的點點滴滴整理成相冊,作為畢業禮物送到每個人手上。“很多老人這輩子沒上過學,更沒拍過畢業照,這也算是圓了他們的一個夢。當老人百年之后,子女翻開相冊,能夠看到他們晚年的快樂模樣。”
陳華夫院長見證了老人們的蛻變:“以前他們要么在房間里發呆,要么圍在一起打牌,現在每天盼望傅老師來。有幾位90多歲的老人,當初來的時候走路都不穩,現在能跟著做完整套手指操,眼睛都亮堂了。”
公益行動在繼續
傅金萍和“80后大大班”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后,感動了無數網友,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加入她的志愿團隊。這些志愿者來自各行各業,有教師、醫生、護士,也有青年學生。他們讓“80后大大班”的課程內容愈發豐富,活動形式也更加多樣。
一位志愿者感慨道:“課堂特別有新意,從老人們身上能看到滿滿的童真。”還有一位志愿者每個周末都來為老人們做健康指導,耐心地教他們通過日常調理來緩解不適。
更有意思的是,有位女士原本是陪公婆來考察養老院的,恰巧撞見志愿者們正在給老人們上課。看著課堂里溫馨的畫面,她當即拉上讀初一的兒子一起報名加入志愿團隊,一做就是三年。孩子坦言,這三年的志愿服務讓他成長了許多,也收獲了別樣的溫暖。
至今,傅金萍為老人們上課已經堅持了六年,她正在籌備注冊公益組織,打算把“80后大大班”的溫暖輻射到更多的地方:聯合社區開設銀齡學堂,為失能老人打造流動課堂。“老人的需求很簡單,一聲問候、一次握手、一堂充滿笑聲的課,就足以讓他們在晚年時光里遇見溫暖。”
編輯 許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