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作業存在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作業管理措施。隨后,“雙減\"政策進一步強調“減輕作業負擔\"和“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推動作業管理進入科學、合理的新階段。在\"雙減\"政策持續深化的背景下,作業改革已成為撬動基礎教育系統性變革的重要支點之一。當前,學界普遍認為,作業不再是教學活動的附屬部分,而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鞏固知識、提升技能、診斷與拓展課程自標等多重功能。因此,系統梳理當前中小學作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優秀實踐經驗,對指導教育實踐、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浙江省163項作業改革成果的文本為樣本,總字數1,392,098字,材料收集的時間跨度為2021年9月至2024年10月。這些文本聚焦于“雙減”政策實施后學校在作業創新方面的探索,遵循“問題一解決方案一實踐效果\"的敘述邏輯。統一的敘事框架便于深人剖析各校作業實踐的具體做法及效果,進而提煉出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實踐經驗。成果文本的撰寫者多為浙江省中小學一線教師,他們直接參與作業的改革與優化,對作業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有深入而直觀的了解。因此,選取此樣本進行研究。
筆者采用Nvivo12軟件對原始資料進行概念化和分類,統計分析各作業環節,采用“父節點一子節點一二級子節點\"的數據組織結構,輔以材料來源和參考點數量的描述性分析(如表1)。對于定性、非結構性且以文字為主的作業改革成果文本,則依托個人解讀的定性分析,但該方式可能因人的“有限理性\"而產生偏差。因此,筆者在研究過程中融合定性與定量的特點,通過設定相對客觀的標準構建分析框架,以減少主觀偏差,為教師設計和實施作業提供些許參考和依據。
二、浙江省中小學作業中的主要問題
筆者對樣本文本中“問題提出\"部分進行詞頻分析,依照關鍵詞出現頻次從高到低排序,剔除無
關或無意義詞語,并合并近義詞后,統計得出頻次排名前20的高頻詞(如圖1)。高頻詞揭示了作業改革的主要問題集中在設計模板化、功能窄化和內容離身化三個方面。
(一)作業設計模板化
從圖1中可知,“質量不高\"\"形式單一\"\"評價單一\"\"時間長\"“一刀切”等詞頻繁出現,反映出作業低質多量、模板化嚴重的現狀。這說明學校中“拿來主義\"風氣盛行,教師過度依賴模板和傳統模式,缺乏創新意識與個性設計。具體表現為三重異化:一是形式維度上,作業過度依賴書面練習,跨學科綜合任務與實踐性作業占比明顯不足;二是內容維度上,作業多量少質,機械重復型作業占多數,內容停留于知識復現與技能操練層面,缺乏思維進階的設計;三是評價維度上,作業評價方式單一,反饋滯后。許多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僅僅進行分數評定,而未能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難以實現作業的育人功能。
(二)作業功能窄化
作業體系存在嚴重的功能窄化問題。文本中普遍反映出作業存在“功能單一”,過于注重“知識鞏固”的問題,難以滿足當前素養導向下的教育改革需求。這種功能失衡的根源在于知識本位取向壓制了學生問題解決與創新思維的培養。作業不僅應承擔文化基礎知識的傳授和鞏固、教學診斷等基礎功能,還應發揮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的增值功能。當前,作業亟須通過功能多樣化的重構,從“知識容器\"轉向“素養孵化器”,以更好地服務于素養教育的目標。
(三)作業內容離身化
作業“負擔過重”“自主性低\"“時間長\"和“內容枯燥”是文本敘述中常出現的作業問題。從物理層面上著,超長的作業時間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但更深層次的危機在于認知負荷的結構性不平衡。通過樣本文本的反思部分可以發現,學生不僅承受著沉重的作業負擔,還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應試導向使作業異化為量化成績的工具,作業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嚴重割裂,導致學生自主性不足。當學生感到作業任務繁重且缺乏自主性時,容易產生較強的學業負擔感。因此,在減輕學生作業物理負擔的同時,還需合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內在動機,從根本上實現\"減負提質”。
三、浙江省中小學生作業的優化實踐
(一)基于學生差異的個性化作業設計
在作業改革創新的持續探索中,省內教師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理念,深人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結合多元智能理論,通過分層與自主選擇中的多重策略,精心設計出兼具選擇性、適應性與發展性的作業。這種設計有效地破解了傳統作業標準化、模板化的弊端,既積極響應了作業“減負提質\"的教育要求,又高度契合學生多樣化的成長需求,實現了精準的教育供給。
1.機制創新:動態分層與內生選擇
教師根據多元智力理論和課程目標,設計出在數量、類型、難度和形式上能夠彈性選擇的作業模塊。首先,構建梯度化模塊,如依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學習能力及智能差異,設計基礎性作業、選擇性作業和自主性作業。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決策。學生根據課程自標與個人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作業類型,從而靈活調整學習任務。例如,金華市季漁小學依據學生的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精心制定了三個層次的作業標準,并巧妙融合學生的興趣,營造出鮮活的情境,推行多樣化、多層次的作業設計。學校借助“雙測循環\"機制,先在課堂前測,教師通過詳盡的數據分析,精確捕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隨后在課堂尾測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并通過數據的前后對比,清晰展現學生能力的躍遷。“定位目標一創設情境一多層設計一前測分析一尾測鞏固\"的五步循環作業設計模式,不僅有效提升了作業質量,還在較短時間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了師生的普遍認可。
樣本調查顯示,選擇性作業能大幅提升學生興趣和作業效率,但實踐中也存在學生傾向選擇低難度作業的問題。例如,溫州市甌海區牛山實驗學校設計了A、B、C三種難度遞增的作業套餐,但學生的選擇比例卻為7:2:1,選擇低難度作業的學生占據絕大多數。對此,學校通過專題討論、反思、反饋等方式,不斷優化分層彈性設計,使其更好地激發學生潛能,促進全面發展(如表2)。
表2的數據揭示了分層彈性作業在實踐中遭遇的三重矛盾及其解決方法。其一,作業設計的“預設差異”與“選擇慣性\"的矛盾。大多數學生由于慣性直接選擇低階套餐,反映出傳統作業模式對學生決策慣性的隱性影響。為應對這一問題,教師通過認知干預(表2中的解決方案1)重構選擇機制,將作業選擇環節前置,設計“整體分析、自主診斷、分散選擇\"的流程,引導學生在深入了解自身需求的基礎上作出科學選擇,從而打破慣性。其二,作業功能的知識本位與素養訴求的矛盾。許多學生規避挑戰性作業,其根本原因是傳統作業過于強調知識檢驗功能,進而遮蔽了能力發展目標。對此,學校可通過心理賦能策略,將作業選擇轉化為元認知訓練,引導學生在能力評估和興趣選擇中完成自我對話,提升自主決策能力。其三,作業形態的學科封閉與實踐轉向的矛盾。套餐內容的同質化,折射出傳統習題在知識與生活情境間的斷裂。
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通過趣味重構策略,構建跨學科任務鏈。例如,將數學統計作業轉化為社區垃圾分類調研任務。這種改造不僅通過具身參與提升了作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在“做中學\"過程中實現杜威所強調的“教育即生活\"的實踐性回歸。
由此可見,分層設計與彈性選擇的實施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持續實踐、反思與理論深化的過程中逐步完善的。
2.技術賦能:支架支持與智能管理
為確保作業任務既符合學生的現有水平又具備適當挑戰性,在作業設計中,教師廣泛應用“支架”,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供差異化支持。該方法基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學生的認知準備度要與任務挑戰相匹配,旨在激發學生的潛能并促進其認知水平的提升。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提供多樣化的支架類型,包括任務一問題支架、資源一工具支架、反思一評價支架及合作一協同支架。這些支架能夠有效激發學習者的參與,幫助其更好地理解知識和解決問題。二是設置多層次的支架。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提供詳盡的范例與指導,鞏固其知識基礎;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則通過啟發性問題,激勵其自主探索與創新。通過這種“支架\"式的支持,學生能夠在最近發展區的引導下穩步提升,顯著改善學習效果。
當前,教育模式正從傳統的“標準化生產”向個性化、精準化方向轉型,這一變革顯著推動了作業設計的創新,并提升了整體教育質量。在研究覆蓋的163個學校中,有38所學校(占比 23.31% 開展了基于AI技術支持的作業改革研究。借助大數據技術,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知識掌握、興趣愛好及智能傾向進行綜合分析,從而量身定制作業,為學生提供精準、個性化支持,推動其全方位發展。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數據驅動的作業量身定制。通過大數據分析,教師可迅速定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短板,及時調整作業,使作業與學生需求高度契合。
二是自動批改與智能推送。自動化批改系統大幅度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智能推送功能則依據學生特征和學習數據,為其定向推送適合的作業任務,從而提升作業管理的效率與精準度。三是可視化學習畫像反饋與管理。可視化學習畫像能夠直觀呈現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情況,并為作業設計優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以富陽區富春第五小學為例,該校依托數字化題庫建設和AI技術的應用,成功實現了作業內容的個性化定制和精準推送。通過可視化學習畫像,師生可以及時了解學習效果,并據此進一步優化作業設計,提升學習效率。
(二)聚焦全過程的多元化作業評價體系
為解決作業功能單一的問題,省內教師積極探索,逐漸形成了一條包含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在內的多元化作業評價路徑。此路徑不僅關注作業結果的評判,更強調作業設計、實施和評價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參與及多主體協同,為構建全方位、多元化的作業體系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策略。
1.探索作業多元評價主體
在實踐中,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作業評價網絡是關鍵。教師在各評價環節引入學生、家長、學校及社會力量,共同構建全面協同的評價機制。核心在于推動教師角色從“裁判\"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同時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學習合作者和知識建構者。例如,教師通過示范評價引導學生明確作業要求,通過自我評價和生生互評促進學生反思與交流,最后由教師進行二次評價,整合并補充自評和互評結果,為學生提供針對性反饋。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能提高其認知深度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2.拓展作業多元評價形式
多樣化作業形式的實踐,旨在突破傳統書面作業的局限,拓展評估維度,從而全面考查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水平與創新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依據多樣化的課程目標,靈活設計書面作業、閱讀任務、實踐操作、探究性活動及體驗性學習等多種作業形式,全面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同時,評價方式也趨向多元化,既重視課堂作業與小組討論的即時反饋機制,又兼顧對學生學習進展及作業完成情況的長期、綜合評估。如金華市青春小學結合SOLO理論,對小學高段英語作業進行分級探索,依據作業的深度與復雜度進行分類評價,并通過對作業完成情況及錯誤診斷的細致分析,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而適時調整教學策略。此外,越來越多的學校在作業評價中關注過程性表現,而非僅僅看重最終結果。例如,樂清市虹橋鎮第九小學通過不斷迭代和優化,構建了高效性評語資源庫3.0版,根據作業在不同時間段和情境下的特點,將評價細分為“課堂作業評價\"“課后托管作業評價”以及“家庭非書面作業評價”,確保各類作業在不同階段均能獲得針對性的評價。
3.動態調整多元評價標準
作業標準的多元化是確保作業評價精準且符合學生個性化需求的關鍵。傳統的作業標準往往以單一的統一尺度進行評判,而多元化的作業標準則強調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學科特點以及教學目標的變化,動態調整評價標準。靈活的評價標準能精準反映學生學習成效,尤其在培養核心素養上具有顯著作用。如衢州市教研室構建小學數學作業多維評價體系,從基礎性作業、學科拓展性作業到跨學科作業的日常評價和學期總評,明確了評價的標準和方法。這種動態調整的評價標準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發展,也有效推動了教育評價改革的深入。
(三)指向綜合能力的實踐性作業探索
實踐性作業設計的探索在作業改革中占據重要地位,其核心在于通過真實情境中的動手操作、探究和應用,促進學生知識的轉化與能力的培養。《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同時要求作業形式應拓展至科普閱讀、實驗探究以及社會實踐等多個方面。這一政策導向有力地推動了教育實踐朝著更加靈活、多元的方向發展。
實踐性作業可通過有機融合體驗式學習、探究性學習與合作性學習等學習方式,推動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變為在真實或虛擬情境中主動探索、體驗并應用知識的主體。以寧波市四眼喫中學為例,該校構建了一套系統性的實踐作業模式,將課本知識與自然環境、社會實踐緊密相連,形成了“實踐 + 課本”\"實踐 + 自然”\"實踐 + 社會”三大特色作業類型。該模式摒棄了課本知識的機械重復,通過多元任務設計,如體驗、探究和應用,將學生置于真實探究情境中。這種作業模式不僅從能力維度建立了跨學科綜合素養的立體培養網絡,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還從價值觀層面培養了學生將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相統一的責任擔當意識。
綜上所述,通過系統推進“基于學生差異的個性化作業設計”、深化構建“聚焦全過程的多元化作業評價體系”創新實施“指向綜合能力的實踐性作業探索\"三大舉措,有效彰顯了作業的獨特育人功能及其價值意蘊。這一系列實踐不僅為達成學生全面發展目標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路徑,更為新時代基礎教育領域推進作業改革與創新貢獻了具有借鑒意義的范式參照。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崔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監測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3]陳霜葉,柯政.從個人困擾到公共教育議題:在真實世界中理解中小學生課業負擔[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12):15-2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浙江教學月刊社刊物介紹
《作文新天地》《小學生世界》《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月刊·小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