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是理解,寫是產出,“凡是理解和產出結合的語言學習方式都能促學。兩者結合越緊密互動強度越大,協同效應就越強,語言習得效率也越高”1]。然而,目前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很少有教師會帶領學生探討為何作者選擇特定的文體和內容來烘托主題意義,且對標題與正文、段與段、句與句等的內在關系也不太關注,導致學生習作的內容設定常發生偏差,且邏輯架構不暢;二是一些教師在分析語篇時,對語篇主題意義的提煉或對語篇如何體現主題意義的分析不夠深人,直接導致學生的習作往往忽略對主題意義的關注;三是部分教師常常讓學生背誦文本中的話題詞匯,缺乏引導學生探究語言的本質特征,仿佛“讀只是為了提取語言素材,寫只是作為附庸,僅對提取出的信息和語言知識進行記錄、內化等”2],導致學生的習作與閱讀材料的語言協同度不高。要想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應關注語篇、主題、語言三個要點。本文基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必修三Unit 4 Space exploration 中Reading for writing 板塊(閱讀語篇是\"Is exploring space a wasteof time andmoney?\")的教學實踐,具體闡述讀寫結合教學需要關注的三個要點。
一、語篇:解讀語篇,明晰內容、體裁與邏輯的關聯
要進行基于語篇的學習,首先必須了解語篇講了什么,即話題展開的具體內容[3。從文體結構和文體特征的角度出發分析文本,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主線,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目的和采用的手段[4]。此外,語篇中各要素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如句與句、段與段、標題與正文、文字與圖表之間的關系[5]。因此,對語篇內容、體裁和邏輯的解讀是語篇解讀的首要環節。分析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和話題,把握文本的內容結構,提煉出結構化知識,即分析文本各部分的內容是如何圍繞主題意義組織起來的[6],培養學生在寫作中運用合理的內容來支撐主題的意識。明晰體裁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了解語篇的類型和結構。這是因為不同的語篇類型,其文本內容和主題的呈現方式不同,如記敘文主要以敘事來表達主題,說明文以說明事物或闡明事理來表達主題,議論文通過表明對某個觀點的立場來表達主題。分析邏輯主要指分析標題與正文、段與段、句與句間的關系:分析標題與正文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正文是如何圍繞標題有序展開的,培養學生標題即“題眼”的意識;分析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段落之間是如何銜接和相互支撐的,進而建構邏輯合理的整體框架,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避免學生的習作出現行文邏輯問題;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主要指分析句與句之間的因果關系、相似關系和鄰近關系等,助力學生寫出具有銜接性與連貫性的習作。
第一步,分析內容。首先,教師讓學生通過觀察教材插圖和標題預測語篇大意,進而通過瀏覽全文驗證預測。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閱讀語篇傳遞的大意,即探索宇宙是值得的,明確該語篇內容屬于“人與自然”主題語境下的\"宇宙探索”主題群。然后,教師提出問題“What's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whole text?”,讓學生通過再次閱讀語篇梳理主要內容。學生可以發現:第一自然段呈現探索宇宙需要花費巨大時間和金錢的現狀,并“擺出\"支持方和反對方的觀點;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別以主題句統領段落,闡述了探索宇宙在對抗world hunger,促進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幫助人們思考、解決world's problems三個方面的益處;第五自然段點明贊成探索宇宙的觀點。
第二步,明晰體裁。首先,教師提出問題\"What genre is this text?”,旨在使學生意識到語篇的體裁為議論文。然后,教師追問“How do you know?”\"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is text?”,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旨在幫助學生理解議論文的主要特征(體現作者的觀點)及常采用的結構(總一分一總),為解讀文體結構作鋪墊。
第三步,分析邏輯。首先,教師提出問題“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tle and the whole bodyof the text?”,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標題和正文之間的內在邏輯,即問與答的關 系。接著,教師提出問題“How does each paragraph connect with each other?”,引導學生以小組為 單位找出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詞(如圖1所示),探究段與段之間的關系。
然后,教師以第二段為例,提出問題\"How does the author make each paragraph cohesive andcoherent?Please take Paragraph 2as an example toanalyse.”,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通過討論,學生形成如下結果:
① Firstly, exploring space has already made a difference in the fight against world hunger]. ② It has directly resulted in many satellites that now orbit Earth. ③ A number of satellites record data on land and weather patterns. ④ Then the data is transmitted to scientists on Earth. ⑤ After careful analysis, the scientists can provide useful recommendations and advice for farmers. ⑥ Asa result,space-based science has helped farming in its efforts to lgrow enough food to feed Earth's increasing population.
需要說明的是:斜體加粗的詞匯表示顯性銜接詞;加下畫線的詞匯是名詞層面的意義承接,以主述位方式推進,如句 ② 和句 ③ 以satellites承接,句 ③ 和句 ④ 以data承接,句 ④ 和句 ⑤ 以scientists承接,句 ⑤ 和句 ⑥ 以farmers和farming承接;加粗非斜體的詞匯是動詞層面的意義承接,體現句間隱性的因果關系;首句帶框部分和末句帶框部分互相呼應,體現段落主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意識到句 ① 是段落主題句,統領整段,整個段落主要以因果關系推進句間邏輯。
上述教學過程可以為學生在寫作中根據體裁合理選擇內容、搭建文本框架和有效呈現內在邏輯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主題:探究主題意義,樹立內容、體裁體現寫作意圖的意識
主題具有聯結和統領其他內容要素的作用,為語言學習和課程育人提供語境范疇[7]。以主題為引領整合學習內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探究主題意義,而且也可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融合發展,更好地實現學科的育人價值。在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分析內容與主題、體裁的關聯的基礎上,探究語篇的主題意義,進而運用到寫作中。分析內容與主題的關聯是指在分析語篇類型的基礎上深人解讀語篇內容的選擇與主題的關系。分析內容與體裁的關聯是指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內容與體裁的互促作用,幫助學生形成“體裁影響內容,內容支撐語境”的意識。探究主題意義是指引導學生挖掘“蘊藏于語篇中各語句所表達的一個系列意義中的一個主要思想”[8]。
第一步,分析內容與主題的關聯。教師提出問題“Why does the author choose these threeexamples to support his opinion?”,幫助學生明白論據的作用在于支撐作者的觀點。
第二步,分析內容與體裁的關聯。教師提出問題“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 type and the content?\"“How can we choose proper content to support our writing purpose?”“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author to show your opinion in an argumentative essay?”,以使學生明白內容 和體裁互相影響,內容、體裁為寫作意圖服務。
第三步,探究主題意義。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this text? Howdo you know?”,以此幫助學生透過語言表層了解宇宙探索的奧秘、重要性等,深化對宇宙探索有利于人類發展這一主題意義的認識,進而提升對航天科技的認同感,初步實現學科的育人價值。
上述教學活動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內容、體裁和寫作立意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在實現對主題意義探究的同時,將探究主題意義的方法遷移運用到寫作中,建構深層次的主題意義。
三、語言:分析語言運用的語境,提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語言使用由意義驅動,而明確的意義取決于語境,語境感知理應先于語言結構相似性的感知;語言遷移總是發生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與語境密切相關,不全由語言之間的相似性引發。因此,目的語和適切語境關聯的密切程度直接影響其使用是否準確得體,語言遷移是否發生。”[9]。也就是說,在讀寫結合教學中,對語篇中語言的分析不能僅限于語言形式(文本中的詞匯、語法、句法和修辭等[10]),還要結合語篇的主題意義和語境等進行統整審視,以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此處的語境并非限定于《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所說的主題語境,而是包含多種要素和變量的組合,如體裁要素,人稱要素,參與者要素(包含語篇的閱讀對象,語篇中提及的人物,作者的身份、性格、價值觀等),目的要素,語氣要素等。
第一步,關注語言與體裁、人稱要素的關系。教師提出問題\"What's the language feature ofthe text type, objective or subjective?”\"What makes the author decide on such language feature?”,引導學生關注語言與體裁的關系,即議論文寫作需要運用客觀的語言進行表述,以增強作者觀點的說服力和可信度。然后,教師繼續追問\"From what perspective is this article written,first-person orthird-person?Why?”,幫助學生了解語篇使用第三人稱的目的(論述的客觀公正性)。
第二步,關注語言與參與者要素的關系。教師提出問題\"Who is the text intended for?\"“Whois probably the author?”\"What kind of person may the author be?”,引導學生思考語篇的受眾,作者的身份、性格、價值觀,以及語篇的深層含義等。
第三步,關注語言與目的、語氣要素的關系。教師讓學生思考問題\"What elsedoes the authorwant toconvey apart from the benefits of exploring space?”,以使學生透過語言探究作者更深層的寫作意圖:激發讀者對探索宇宙的熱情,喚起讀者勇于探索未知、服務社會發展的精神。接著,教師提出問題“What kind of tone/words does the author employ in this text when he gives the threeexamples?Why?”,幫助學生理解作者運用了大量直接或間接的語言來支持自身的觀點。
上述教學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要具有讀者意識、根據寫作目的調整語言風格等,進而提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總之,聚焦語篇、主題、語言的讀寫結合教學,可以充分挖掘閱讀語篇的輸入價值,進而提高寫作輸出的高效性和科學性,實現在課堂上有效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想更好地發揮讀寫結合教學的效果,教師應提升讀寫協同教學意識、自身的讀寫教學水平,以及樹立“讀—寫—評”一體化思想。
參考文獻:
[1]王初明.外語教學三大情結與語言習得有效路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540-549,640.
[2]付繪,張菡.促成語言與思維同步轉化的寫作教學設計[J].基礎外語教育,2023(1):56-63,111.
[3][8]葛炳芳.主題、話題和主題意義的區別及其對基礎外語教學的啟示[J].英語學習,2022(10) :4-9.
[4][6][10]張秋會,王薔.淺析文本解讀的五個角度[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 (11) :11-1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6.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2.
[9]王初明.語言遷移再思考:語境的作用[J].外語界,2024(3):2-8.
《教學月刊·中學版投稿須知
一、投稿郵箱
教學參考:jiaoxuecankao@jxyk.com(除外語以外的中學其他學科教學論文)教學管理:jiaoxueguanli@jxyk.com(中學教育教學管理論文)外語教學:waiyujiaoxue@jxyk.com(中學外語學科教學論文)
二、稿件格式
1.稿件采用word文檔格式(如有需要,可附上PDF格式)。
2.圖片必須清晰;表格應采用可編輯的word格式(不要采用圖片格式)。
三、稿件字數要求
稿件以5000字左右為宜(含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圖表按版面折算成字數),確有需要,可適當增加篇幅。
四、部分參考文獻格式
1.期刊論文:作者.文章名[J].刊名,出版年(期):起止頁碼.
2.著作:作者.書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引文所在頁碼.
3.報紙文章:作者.文章名[N].報紙名,出版年-月-日(版序).
4.網絡文獻:作者.文章名[EB/OL](更新日期)[引用日期].網址
五、其他
1.請在稿件中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全稱、郵政編碼以及聯系方式(電話、微信號等)。
2.本刊不收取任何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