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教材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對落實英語課程育人目標”具有重要作用。由國家教材委員會于2024年審定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單元為單位組織教學,圍繞單元主題和主要學習內容,確立單元育人目標和教學主線;同時有機融人課程內容六要素,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推進‘教一學—評'一體化的教學理念,為教師合理有效利用教材、依據課標開展教學、落實課程目標提供了支持\"[2]。自2024年秋季學期開始,2024年版外研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以下簡稱\"外研版新教材\")在浙江省金華市投入使用。外研版新教材打破以往偏重語言功能的編排方式,以主題意義推進為單元架構,強調語言在實際交際中的應用,注重學生作為完整人的全面發展。相較于前一版本教材,外研版新教材難度加大,具體表現為:語篇數量增多、語篇篇幅增長,且包含多種時態,語言現象復雜,內涵豐富。一線教師在外研版新教材使用過程中普遍存在困惑。有鑒于此,本文聚焦初中英語教師在使用外研版新教材時產生困惑的影響因素開展調查研究,并據此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助力教師更好地使用外研版新教材。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浙江省金華市的初中英語教師為主體研究對象,將該區域的學生作為補充研究對象,以確保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單一的定性研究能具體到詳細觀點,但其結果的應用范圍有限。單一的定量研究具有數據量大的優勢,但存在容易忽視個體體驗的問題。為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問卷調查)與定性研究(訪談和課堂觀察)相結合的混合研究方法[3],通過同時收集定量和定性數據,在整合兩種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分析,以更全面地揭示初中英語教師在使用外研版新教材時產生困惑的影響因素。
(二)研究過程
混合研究通常有三種基礎的設計方案,即\"聚斂式設計”“解釋性序列設計”和\"探索性序列設計”。本研究采用第三種設計方案,即先通過初始性探索收集定性數據,然后把定性研究發現用于下一階段的定量研究[4]。為保證研究的嚴謹性和全面性,本研究在定量研究之后通過訪談和課堂觀察收集更多的定性數據,形成如圖1所示的研究過程。

在第一階段,本研究圍繞“外研版新教材使用\"這一主題,對浙江省金華市城鄉學校不同教齡的36名七年級英語教師(其中農村教師10名,城區教師26名)進行個體與群體訪談。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對收集的開放性數據進行整理,梳理總結出初中英語教師在使用外研版新教材時產生困惑的影響因素,共56個,并進一步將其概念化和范疇化,得出如表1所示的結果。

續表

將問題范疇加以統合是一個從收集信息出發的倒溯過程[5]。本研究從一線教師視角出發,將22個范疇進行統整發現,這些范疇之間存在三條內在脈絡,分別指向教學實施主體(教師)教學實施對象(學生)和教學實施外圍(教材、學校及教研部門),可以簡要概括為主體因素、對象因素和外圍因素(如圖2所示)。

在第二階段,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浙江省金華市城鄉學校初中英語教師在使用外研版新教材時產生困惑的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為確保問卷調查能夠全面涵蓋相關的可能因素,本研究基于教學理念、實踐能力、教學態度、教材變化、學校支持、教研助力、學業基礎、興趣動機、學習品質九個維度設計調查問卷。其中,與前六個維度相關的問題由教師回答,與后三個維度相關的問題由學生回答。本研究共發放教師問卷295份,學生問卷9373份,共回收教師有效問卷295份,學生有效問卷9373份。其中,城區學校教師問卷118份,學生問卷4876份,農村學校教師問卷177份,學生問卷4497份。填寫問卷的教師中,教齡6年以下的占 36.95% ,6~10年的占16.95% ,11~20年的占 17.97% ,20年以上的占 28.14% 。可見,研究數據來源均衡多樣,能客觀反映研究主題所涉及的信息。
在第三階段,本研究使用訪談法(進一步獲取個性化的困惑)和課堂觀察法(記錄教師使用外研版新教材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問題)收集數據,以進一步確保研究的真實性。本研究共開展了115次課堂觀察,其中地市級展示課26節、學校調研課89節(農村學校調研課52節、城區學校調研課37節)。本研究共進行了18次教師訪談,訪談對象涉及各個教齡段,包含不同類型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研究數據客觀真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基于對問卷數據的統計,并綜合課堂觀察記錄表與訪談記錄表,本研究得到如下結果:
(一)主體因素
由調查結果可知:一是 71.86% 的教師對《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理念熟悉或非常熟悉, 69.07% 的教師對外研版新教材的編寫理念、單元邏輯等有著清晰的認知,這表明教研部門組織的《義教課標》學習、外研版新教材培訓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二是 86.75% 的教師認為外研版新教材難度較大, 62.72% 的教師在授課時依然采用\"講授式、填鴨式\"教學,這表明教師雖然對教學理論和教材編寫理念有一定的認識,但他們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將理論和理念運用于教學實踐,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評價活動,其中農村學校及城區薄弱學校的教師表現得尤為明顯;三是 8.47% 的教師會根據外研版新教材與學情自主設計作業或試卷,這表明教師自主依據教學內容設計評價方式的能力較為欠缺,導致\"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未能得到有效落實。
(二)對象因素
45.32% 的學生認為外研版新教材比較難或非常難。在學業基礎層面,僅有 68.25% 的學生能在課堂中完成最基礎的學習理解類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在小學階段使用前一版教材,在初中階段面臨外研版新教材和新理念會存在語言能力方面的斷層。在興趣動機層面,59.08% 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有強烈或較強烈的恐懼感和抵觸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材難度較大所導致的。在學習品質層面, 29.42% 的學生在課堂中會主動或較主動舉手發言, 45.60% 的學生的英語學習課外時長少于2小時/周,這表明學生缺乏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和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為等。
(三)外圍因素
教師整體上對學校和區縣教研活動較為認可,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 74.23% 的教師對教研活動表示滿意;二是 67.12% 的教師認為學校內有理論素養高的教師在引領;三是 67.80% 的教師認為學校的教研活動對專業成長有很大幫助。當然,也有一些教師認為學校層面對外研版新教材使用的支持力度不夠,學校教研團隊中新手教師、骨干教師和資深教師的比例不理想,以及教研部門對研修的效果缺乏跟蹤反饋(訪談得知,有些教師\"聽完講座很激動,回到課堂很迷茫\")。
四、結論與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發現,初中英語教師在使用外研版新教材時主要受主體因素、對象因素及外圍因素的影響。在對象因素層面,除學業基礎外,興趣動機和學習品質都可以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在外圍因素層面,教材難度雖固定,但教學難度可由教師把握,且學校層面或教研部門的教研支持離不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配合。綜上,破解初中英語教師在使用外研版新教材時產生的困惑的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為此,本研究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升自身的外研版新教材使用能力:
(一)繼續深化對課標理念的理解,提升將課標理念轉化為課堂教學實踐的能力
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有效實施英語課程的關鍵[]。教師將《義教課標》理念轉化為課堂教學實踐的能力極大地影響著其對外研版新教材育人價值的挖掘、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等。這就要求教師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繼續深化對《義教課標》理念的理解,深刻領悟其背后蘊含的教學思想和價值取向,進而將其轉化為真實有效的教學實踐,如打破\"以語言知識為主線”的教學慣性,明確外研版新教材素養導向下的單元育人目標和教學主線,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二是通過向專家請教、與同伴交流或撰寫教學反思等方式提升對教學問題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形成“理論學習一實踐—反思—再實踐\"的解決問題的閉環,使自身在教學過程中收獲成就感和滿足感,消除職業倦怠。
(二)提升個人評價素養,以“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理念指導評價內容和方式的選擇
教師的評價素養不僅關乎對學生學習表現的評判,更影響著自身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教學活動的優化“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理念下,“教師要關注語言輸人活動與輸出活動的情境關聯、表達性技能培養活動與理解性技能培養活動的支架對接、學習活動與評價活動的維度對應等”7]。在具體實踐中,教師不僅應基于教學目標設定清晰的評價目標,使評價目標與教學目標一致,以促進教學重難點的落實、課堂教學效度的提升,緩解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感,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而且也應根據評價目標選擇適宜的評價內容和方式,避免將難度過高,與學情、教材理念不匹配的試題作為階段性評價手段,并理性看待評價結果。
(三)著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將激發學生的興趣動機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
自主學習能力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幫助學生在面對復雜語言情境時,主動調用策略解決問題,克服畏難情緒,真正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外研版新教材內容增加、難度增大,亟需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主動歸納總結語言學習規律,并反思內化。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應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使用言語或行為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信心,而且也應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規劃學習任務,設定個性化的英語學習目標,進而借助不同的資源和工具,主動體驗英語學習,自主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案,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規劃意識和反思能力,指導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習進展調整學習計劃和安排,以及通過定期回顧、向榜樣學習、主動求助等方式,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參考文獻: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74,75.
[2]王薔,錢小芳,陳易孜.融合語言文化·發展思維品質:義務教育英語新教材的變化與使用[J].中小學管理,2024(8):25-28.
[3][4]CRESWELL JW,PLANO C.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M]. 3rd ed. California: Sage,2017:11,66.
[5]朱孝平,張劍平.困惑職校教師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3(7):5-10.
[7]李威峰.素養導向、學科實踐、因材施教:用好初中英語新教材的實踐路徑[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5(6):4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