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7-214-02
一、引言
對企業管理機制而言,監督是其核心要素之一,對確保嚴格落實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管理、強化國企自我管理能力發揮重要保障作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監督體系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范圍之內,作出頂層規劃,制定了戰略安排,為國有企業的監督體系在新時代的構建完善提供了指導與遵循。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其持續健康發展對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繁榮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由于國有企業的特殊性質,其監督管理機制相對多元化,容易出現內部監督盲區。為加強國有企業自我監督,促進其健康發展,建立完善的內部監督體系至關重要。本文將針對國有企業建立監督體系的路徑與實踐進行探討。
二、構建國有企業監督體系的背景
(一)構建監督體系是國有企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戰略的必然要求
全面從嚴治黨,黨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向前發展、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關鍵戰略部署和計劃。必須毫不動搖地執行全面從嚴治黨的政策,不斷增強黨領導國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此外,要把黨內監督與行政、民主、司法、群眾監督及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以提升監督工作的總體成效。國企必須深化理解健全監督體系的長遠意義,堅決執行全面從嚴治黨政策。同時,迅速促進構建一個明確責任、廣泛涵蓋、有效制衡、相互協作的現代企業監督體系,確保黨對企業管理由寬松和軟性轉變為嚴格和硬性。
(二)構建監督體系是實現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保障
國有企業需積極承擔起經濟、政治以及社會三方面的職責,充分發揮其規模、產業和市場等方面的綜合優勢,保持經濟體系的穩定性和發展動力。為了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完善品質并擴大規模,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需要完善國有資產的管理架構,確保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很多國有企業的監督體系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假若不能妥善實施風險管控策略,會令治理缺點或弱點的數量激增,由此減弱企業抵擋風險的實力,削弱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發展水平下滑。因而,只有持續優化國營企業的管理架構,方能保證風險預防與營運管理的有機結合并互為促進,從而不斷提升國企的治理效能,助力其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國有企業監督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國有企業積極促進監督體系的完善,有助于解決傳統監督機制的不足。監督體系的構建有助于促進企業效益的持續穩定增長,并實現提升國企運營管理能力的目標。
(一)從嚴治黨的要求
全面從嚴治黨,優化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通過打造健全的監督機制,國有企業能夠實現黨建監督與企業監督的有效結合,確保黨內監督職能的強化。
(二)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推進,企業不僅規模不斷壯大,其經濟效益亦隨之增強。然而,在經營的過程中,也逐漸遭遇更多的風險挑戰。生產和經營的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將風險轉化為真實的損失。為了確保企業的持續健康成長,加強和完善內部監督機制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隨著國企規模的持續擴張和管理的復雜化,以及機構的持續精簡,因此,擴大監督的覆蓋范圍及其頻次,加強監管體系的構建顯得尤為迫切。
(三)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目前,大部分國有企業主要依靠內部審計部門和紀檢監察部門來實施監督,其他部門在這方面的影響力則相對較小。隨著需要被監督的工作領域不斷拓寬,涉及其中的一些工作需求高度專業化,導致有關監督人員的數量顯得不夠,難以與企業不斷增長的發展需求保持同步,出現了若干問題。同時,由于企業內部監督部門關注的重點各有不同,從而選擇關注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導致監督力量分散,這對提高監督效率不利。推動完善監督體系,加強各監督部門對整體大局的認識,樹立統籌兼顧的意識,實現部門間的聯動配合,有助于提高監督的整體效果。
四、構建監督體系的實踐
(一)強化思想保障,增強監督意識
構建監督體系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必須堅持黨建引領,推動工作創新,強化部門協作意識,增強員工全員監督意識和責任感,通過舉辦警示教育培訓班、班子成員在分管領域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受理信訪舉報、做深做實信訪回復等工作,營造全員監督的良好氛圍。
(二)強化組織保障,明確監督職責
以企業黨委辦公室為第一責任部門,明確各部門的職責權限,理清職責權限,紀檢監察部門落實“監督的再監督”定位,督導職能部門落實監督責任,追究職能部門監督的失責責任,持續深化“四責協同”機制,各級黨組織要突出政治引領,切實落實好主體責任,主動謀劃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的工作思路,堅持把黨風廉政建設和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黨組織書記將主責承擔并落到實處,班子成員須嚴格執行崗位職責與廉潔自律雙重職責,堅定不移地確立“對黨風廉政建設疏于管理即瀆職”的觀念,實現工作責任與行權范圍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的同步延伸。紀檢監察部門各層級也應勇于負責,圍繞著權力運作的每個環節實行好監督職責,推進各監督領域互相聯合與共同協作,形成強有力的監督力量。
五、國有企業監督體系構建的路徑
(一)完善貼合國有企業發展需要的監督機制
國有企業應致力于強化內部各環節之間的互通與合作,以實現信息、資源以及成果的共享,提高現代化國有企業的監督效能。國有企業需要不斷創新,優化監督架構下有效的管理機制,并形成一套系統性的監督運作模式,以保障企業運行的穩定性。國有企業須更加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并利用部門間有效的協調互動,優化企業內監督部門的操作程序。在執行監督職能時,應明確界定職權與責任,確保對于企業全方位業務的正確引導和監督,并對企業的各個層面、各部分及職位實行有效的監督管理。這樣的監督方式應當能在橫向及縱向兩個維度上進行拓展,增強對監督活動的影響力,并在企業中產生積極的作用。企業的相關部門與組織需肩負起管理的職責,既是管理的執行者,也是管理的對象。部門領導人既負責本部門工作,也是本部門工作的主要執行者。針對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流程,該流程能夠有效避免風險。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國有企業需不斷進行內部結構的優化與革新,以推進國企監督體系建設,確保各項管理機制能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
(二)構建形成國有企業內部的溝通交流機制
在國有企業中,推行改進、統一與提升監督體系,保障監督體系全面有效地執行。降低監督部門間的工作重疊,減少監督成本,并提高監督運作的核心作用與效率。第一,國有企業的紀檢監察部門需要充分利用其本身特長和職能所長,強化對內監督以及職能監督力度,通過規章明確管理責任,構筑起高效的紀檢監督體系。第二,紀檢監察部門需攜手各相關單位形成合作體系,齊心協力落實企業內部的全面監督,包括財務、人力分配、財務審計與監督等各環節,確保在各個層面嚴格執行黨的紀律。第三,國有企業需謀劃并完善對員工的評估機制,定期評估員工的業務表現,此有利于企業成員之間的對話,保障工作效率與監督質量。構建和完善公司內部各構架之間的信息交流網絡,界定公司的職責邊界,明確公司各部門的權責界限,以便更加高效地對各職能部門進行監督。通過與公司內各環節的合作,擴大了監督的范圍,并持續消解監督的死角。企業內各部門需增強聯絡與互動,對任何違反規定行為,必須迅速向紀檢監察部門報告,確保嚴格執行全面從嚴治黨方針真正落實到位。在搭建監督體系的過程中,應特別監督和管理國企的監督措施,確保企業內部的監督結構能夠對所有環節進行有效的控制,尤其對關鍵部門及重要崗位進行嚴密監督。再者,監督管理還應形成有效閉環,對國企進行綜合性監管,以監事會為核心,實現部門間的相互協作,發揮職工監督的作用,讓不同職能團隊和管理層次共同作用,提升國企的監督體系,推動國有企業朝著健康成長的軌跡發展。
(三)強化監督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配足、配強監督專員。隨著多方位開展監督工作的任務越來越重,培養一支專業的監督團隊變得極其重要。這支隊伍應聚集了解財務、法規、稽查、規范監察和內部管控的人才,以便對各個領域如財務、稽核和規章制度上做出針對性的監督管理,從而增強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專業性與有效性。二是加強業務培訓。針對在監督活動中遭遇的諸多問題,以及企業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風險,開展與業務關聯的培訓教育。經由分享個人的監督實踐體驗,讓負責監督的人員掌握各種監督工作的要點與流程,造就既能勝任不同監督任務又具備多項技能的人才隊伍。三是明晰監督職責。明確賦予監督部門適當職權,確保監督人員切實執行監督職能,堅定排除“懈怠監管、畏縮不前、無力干預”的消極情形,統一認識,鼓勵積極作為,定期組織內部績效評估,對那些失職的監督人員實施問責。
(四)強化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
建立監督體系需要同時強化國有企業的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主要是指國有企業內部各級管理機構對企業經營管理行為的監督,包括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等機構。強化內部監督可以提升國有企業的自我管理水平,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加強外部監督可以防止國有企業濫用職權和腐敗行為,促進國有企業健康發展。
六、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全面推進,國有企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作風、內控、腐敗的問題,同時內部多頭監督、重復監督、監督缺失的現象日益凸出。整合監督力量,健全協同、高效的監督運行機制,構建由黨指揮、貫穿融合、點面覆蓋、專業高效的監督體系,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蘇航,曹鵬,茶云坡,等新時代大型國有企業監督體系構建路徑實踐探究[J].區域治理,2021(43):27-29.
[2]郭榮鳳.國企“三聯三動”監督聯動體系的構建與實施路徑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3(06):3-5.
[3]房巧玲,劉明碩,崔宏.國有企業內部監督體系研究—理論淵源、現實困境與實施路徑[J].財會通訊,2022(14):6.
[4]丘鳳珍.國有企業監督體系構建思考[J].市場瞭望,2023(17):105-107.
[5]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監督體系的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12):35-37.
(作者單位: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100095)
[作者簡介:程飛,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政工師,工學碩士,研究方向:國有企業紀檢監察。]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