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過程中,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成效不僅關乎學生的個人成長,而且對構建“健康中國\"戰略的社會基礎具有深遠的影響。然而,當前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存在脫離心理健康教育本質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并推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筆者采用生態系統理論的多層級分析框架,并結合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理論與實踐研究。本研究旨在為新時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化和本土化發展提供理論參考,同時也為實踐操作提供明確的指引。
一、問題提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教育屬性異化:從“發展性培育”向“病理性干預”的偏離
在現行教育實踐中,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遭遇了一個突出的問題,即教育屬性的異化現象。具體而言,這種異化體現為從原本的“發展性培育\"向“病理性干預\"的偏離。這種偏離的核心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執行過程中,過度重視心理問題的臨床化處理,而忽略了其作為教育活動的根本屬性。我們常常目睹一些教育從業者在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時,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未成年人的心理發展,這導致了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的誤解和誤判。此外,過度使用精神衛生量表進行人格評估,以及將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階段性行為特征輕易地貼上標簽,也是這種臨床化傾向的體現。一些學校在面對學生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時,會直接將其歸因于“多動癥”,而未考慮到這種行為可能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階段,完全可以通過教育手段進行干預和改善。這種傾向的根源在于對心理健康教育本質的認知偏差,即錯誤地將教育活動等同于醫學治療,而未充分認識到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相關研究顯示,在我國,有高達 62.7% 的中學生存在輕度的心理不良反應,但其中僅有 21.7% 的學生真正需要專業的心理干預[1]。這表明,大部分心理問題其實是可以通過教育手段來解決的,而非單純依賴醫學治療。
(二)價值導向不明確:德育與心育界限模糊及功能錯位
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傾向的影響下,我們能夠觀察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表現形式。一方面,有人錯誤地認為心理輔導活動無須考慮價值取向。它割裂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價值觀引導之間的內在聯系,忽視了心理輔導在塑造個體價值觀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有人將心理問題直接等同于道德問題,錯誤地用品德評價來替代心理評估。這種做法混淆了心理輔導與道德教育的界限。調查結果顯示, 38% 的教師傾向于將學生的網絡成癮問題簡單歸咎于“自律性差”,而沒有深人探究學生背后的心理需求和成癮的根源。這種混淆和錯位的根源在于對“立德”與\"樹人\"關系的片面理解,沒有認識到德育與心育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2]。德育為心育提供了價值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而心育則為德育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基礎,通過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自我認知[3]。只有正確理解并處理好德育與心育之間的關系,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文化主體性不足:“移植困境”與本土話語的“失語”
在現行教育體系中,我們不難察覺,眾多心理健康教材充斥著“瑪麗約翰式\"的案例,這一現象揭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理論體系過度依賴于西方心理學框架,導致教育實踐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嚴重脫節[4]。在進行情緒管理教學時,教育者往往直接套用\"情緒ABC理論”,而忽略了“天人合一\"\"致中和\"等傳統智慧對情緒調節的深刻啟示。這些傳統智慧,源自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及在情緒管理中尋求平衡與中庸之道。教材中的案例缺乏本土文化元素,不僅反映出我們在文化自信方面的不足,也揭示了本土化理論建構的滯后性。這種滯后性不僅影響了教育的實效性,也削弱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因此,教材內容的本土化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在編寫教材時要更多地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將傳統智慧與現代心理學理論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這不僅能夠增強教材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還能促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從而培養出具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本土化,讓教育內容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緊密結合,發揮出更大的教育價值。
(四)專業根基薄弱:經驗主義主導下的科學性與系統性缺位
在當前的教育領域,存在著一些非科學的教育理念,如\"全腦開發”和\"量子閱讀\"等偽科學概念,這些理念在教育實踐中被廣泛傳播和應用。師資隊伍的專業資質也存在參差不齊的問題,部分學校甚至讓德育教師兼任心理輔導工作。這些教師往往缺乏系統的心理學知識訓練,無法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指導。根據某省的調查數據顯示:僅有 41% 的心理教師具備心理學相關專業背景,這表明大部分心理教師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學教育;高達 63% 的學校未建立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這進一步說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邊緣化地位5」。這些數據暴露出經驗化教學對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的忽視,以及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嚴重缺失。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當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建立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以確保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的關注和指導。
二、理論研究:基于生態系統理論與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的反思與探索
(一)生態系統理論:構建一個多層級協同作用的教育影響模型
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生態系統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分析和理解社會轉型期間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在此模型中,影響因素被細致地劃分為五個不同的層級(如表1所示),它們分別是微系統(包括家庭、學校、同伴等直接環境)中系統(涉及家校之間的互動關系)、外系統(社區環境、家長職業等間接環境)、宏系統(文化價值觀、社會政策等宏觀背景)和時間系統(社會變遷的時序性)[6]。以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留守兒童群體為例,他們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從多個角度追溯其根源。這包括微系統中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的親子關系缺失、外系統中社區支持的不足和宏系統中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響7。通過這種多層級的分析,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問題,并為制訂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從“問題導向”到“發展導向”的范式轉型
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教育正經歷著一場重要的范式轉型,即從傳統的“問題導向\"轉變為“發展導向”。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為這一轉型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8]。積極心理學強調以人的積極潛能為出發點,倡導通過培養樂觀、韌性等積極品質來實現個體的心理發展。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聚焦于“問題修復”(即主要關注如何解決已經出現的心理問題)不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優勢開發”(即挖掘和培養個體的內在優勢和積極特質)。在教育實踐中,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成長型思維\"訓練,幫助學生提升應對各種挑戰和挫折的能力。這種訓練不僅僅局限于解決考試焦慮等具體問題,而是著眼于提升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其核心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人性論基礎上,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以孟子的“性善論\"為哲學根基,相信每個人內在都具有向善的本性和巨大的發展潛能。這種信念為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二是在目標體系上,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構建了“預防—發展一卓越\"三級目標。這一目標體系旨在強化面向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培養,不僅關注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而且注重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以及追求心理卓越和個體潛能的最大化實現。
三是在實踐路徑上,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情境體驗、團體訓練等多種方式,將積極心理元素融入學科教學與校園文化之中。這樣的實踐不僅可以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能夠使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環境,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可見,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轉型,不僅為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為科學和全面的支持。
三、創新路徑:“文化根基一系統聯動一積極發展”三位一體的實踐模型
(一)文化根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重構
1.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智慧挖掘
(1)“自強不息”的心理韌性培育。《周易》中所言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理念,深刻地體現了在面對困難和逆境時應保持積極向上、不斷自我完善的精神。這種思想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可以作為我們進行抗挫折教育的寶貴本土資源。在實際應用中,有研究者通過引人“愚公移山\"等富含傳統智慧的故事來對學生進行韌性訓練,結果顯示,參與這類訓練的班級學生在心理復原力方面的得分比未參與訓練的對照組學生高出 23%[9] 。
(2)“天人合一”的生態心理觀。道家所提倡的“順應自然”的思想,與現代積極心理學中的“環境適應\"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實踐,教師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起與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系列心理活動,讓學生在了解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學習如何根據季節變化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從而培養出更好的季節適應性情緒調節能力。
(3)“致中和”的情緒管理方式。《中庸》中提到的\"發而皆中節\"這一情緒觀與現代情緒智力理論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它強調在情緒表達和管理上要追求一種平衡和適度。基于這一理念,學校可以開發出“情緒中庸訓練\"課程,通過教授學生正念冥想、詩詞賞析等的方法,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現情緒的平衡和自我調節,從而達到一種心理上的和諧與寧靜。
2.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價值引領
在當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下,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將\"紅船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革命文化精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而且是一種價值引領。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在精神上與革命先輩產生共鳴,從而在心理層面上獲得更深層次的滿足和成長“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精神的象征,它代表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10]。將這種精神融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脫貧攻堅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攻堅克難、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了共同的目標而不懈努力。將這種精神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奮斗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韌性和毅力。實踐研究顯示,參與“紅色心理劇”創作的學生,其在生命意義感上的得分顯著高于未參與“紅色心理劇”創作的學生。這一結果表明,文化認同感的增強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心理資本。“紅色心理劇”作為一種創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再現革命歷史事件,使他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在心理上獲得更深層次的觸動和啟發。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讓學生更加了解和認同革命文化,還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將革命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我們不僅可以弘揚革命文化,而且可以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價值引領作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將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可以更好地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他們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體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融人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歷史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通過實地考察和體驗,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此外,學校還可以開展紅色經典閱讀活動,鼓勵學生閱讀《紅巖》《青春之歌》等反映革命歷史和精神的文學作品,通過閱讀深化對革命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在課程設置上,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課程,將相關的歷史、文學、哲學等內容融人課程體系,使學生在系統學習中形成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全面認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激發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使他們在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而且能夠形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總之,將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能夠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而且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價值引領作用,為培養新時代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系統聯動:構建“家校社政”四位一體的協同機制
1.微系統優化:打造支持性校園與家庭環境
(1)建立“全員心育\"機制。學校應要求學科教師掌握基礎心理輔導技能,并將積極心理學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如在數學學科中滲透“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成長型思維。
(2)優化校園物理環境。學校可設置“情緒宣泄角\"和\"積極心理墻”,通過色彩心理學原理營造愉悅的氛圍。(3)提升家庭心理教育能力。學校可開設\"家長心理課堂”,系統傳授親子溝通技巧、情緒識別方法,以減少“虎媽貓爸”式的教養沖突。學校還可以設計“家庭積極互動清單”,每周開展“感恩分享會”和\"家庭運動日\"活動,以增強親子間的情感聯結,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積極互動。
2.中系統強化:創新家校協同干預模式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一挑戰,中系統應強化家校協同干預模式的創新,以通過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這一模式的核心是建立“家校心理契約\"制度,通過明確雙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權責,形成有效的協同機制。
具體而言,“家校心理契約”制度要求學校與家長之間建立一種正式的協議關系。學校可定期向家長推送《學生心理發展月報》。《學生心理發展月報》可詳細記錄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發展狀況、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給予相應的指導。通過這種方式,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從而更好地配合學校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干預。與此同時,家長在\"家校心理契約\"中也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他們需要承諾每月至少開展一次深度親子談心,通過與孩子的深入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及時發現并解決孩子可能遇到的心理問題。這種定期的溝通不僅有助于增強親子關系,而且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情感宣泄渠道,從而有效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發生。試點學校的實踐數據顯示,實施“家校心理契約\"制度后,家校協同干預的學生心理問題解決效率提升了 47% ,學生對家庭支持的感知度提高了 35% 。前者意味著通過家校合作,學生的心理問題能夠被更快地識別和處理,從而減少問題的積累和惡化;后者表明學生在感受到家庭和學校的共同關注和支持后,心理安全感和歸屬感得到了顯著增強。
綜上所述,創新家校協同干預模式,建立“家校心理契約”制度,不僅提高了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效率,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心理安全感和家庭支持感。這種模式的成功實踐證明了家校合作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為其他學校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未來,這一模式有望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推廣,從而為更多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3.外系統整合:激活社區與社會資源
在當前社會,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為了更好地服務青少年群體,社區心理服務網絡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聯合社區居委會和醫療機構,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名為“青少年心理驛站”的平臺,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這個平臺不僅可以提供免費的心理咨詢服務,而且可以開展親子團體輔導,幫助家長和孩子共同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如杭州市余杭區的未來社區,成功引人了高校心理學專業團隊,開展了一個名為“社區心理地圖繪制\"的項目。該項目通過科學的方法精準識別出社區內在心理問題上存在高風險的青少年群體,進而為他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幫助。通過這種細致人微的服務,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得到了及時的關注和干預,有效預防了其潛在的心理健康危機。
除了社區和專業機構的努力,社會力量的協同育人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當前,企業、公益組織以及各類社會團體被積極引導參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產品的開發。如無錫東林教育集團與影視公司合作制作的《青少年心理成長》系列動畫短片,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向青少年傳播心理健康知識。這些動畫短片通過新媒體渠道廣泛傳播,不僅吸引了青少年的注意力,而且增強了他們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此外,公益組織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通過組織各類講座、工作坊和互動活動,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這些活動不僅幫助青少年了解和掌握應對心理壓力的技巧,還促進了他們與同齡人之間的相互支持和理解。
通過社區心理服務網絡的建設、社會力量的協同育人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產品的開發,我們能夠為青少年提供一個更加全面和系統的心理健康支持體系。這不僅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而且可以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4.宏系統與時間系統:政策保障與時代適應性
為了全面提升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構建一個全面、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支持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建議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地方政府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這意味著心理健康教育將不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附加項,而是成為評價一個地區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具體而言,可以規定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配備比例。如無錫市梁溪區嘗試每500名學生至少配備1名專職心理教師,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必要的心理關懷和指導。
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實施,專項經費的投入是必要的。這些經費可以用于心理教師的培訓、心理健康課程的開發、心理咨詢服務的提供以及相關設施的建設。參考上海實施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跨部門協作機制,包括教育、衛生、文化等多個部門的聯合行動,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在應對社會轉型帶來的挑戰方面,我們應當進行動態調整。針對數字化時代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建議開發專門的“網絡素養教育\"課程。這類課程不僅能夠幫助青少年識別網絡中的不良信息,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時間管理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網絡環境帶來的挑戰。此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加強農村學校心理教師的定向培養顯得尤為關鍵。定向培養可以有效縮小城鄉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方面的差距,確保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一張無形的大網,我們可以構建一個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支持體系。有了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投人,跨部門的協作和動態調整,才能應對社會轉型帶來的各種挑戰。通過這些措施,我們有望為青少年創造一個更加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
(三)積極發展:從“心理維護”到“潛能開發”的實踐升級
1.積極心理品質培養體系構建
依據塞利格曼的“美德分類理論”,并結合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本研究構建了適合我國青少年的積極心理品質框架,明確了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核心內容(如表2所示)。該框架不僅關注傳統的心理維護,而且注重進一步推動從“心理維護\"到“潛能開發”的實踐升級。其目的在于通過科學的方法和系統的培養,激發青少年的內在潛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2.課程與教學創新
為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本研究設計了一系列校本課程。這些課程采用“體驗—反思一遷移\"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如“感恩教育\"課程,通過實施“給未來的自己寫信”這一活動,幫助學生增強對未來的希望感,提升他們的積極情緒體驗頻率。此外,本研究還嘗試將積極心理學的元素融入各個學科的教學。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分析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成長路徑,引導學生理解并學習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再如在物理教學中,教師通過“挫折實驗”(如彈簧受力分析)來隱喻抗壓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面對和克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實現知識傳授與心理發展的有機融合。
3.評價體系改革
為了更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心理品質發展,本研究特別設計了一套名為“積極心理發展檔案”的評價體系。該體系采用成長型評價方式,旨在記錄和追蹤學生在心理品質方面的成長軌跡。與傳統的評價體系不同,該體系中的評價指標不僅包括學業成績這一傳統指標,還包括其他多個維度的指標,如積極情緒體驗的頻率、社會支持網絡的密度以及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等。積極情緒體驗頻率是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積極情緒的次數和強度,可以反映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和樂觀態度。社會支持網絡密度則涉及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所獲得的支持程度,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實際幫助等。問題解決策略多樣性則關注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所采用的策略種類和創新性,反映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創新思維。借助這些多元化的評價指標,我們可以更全面和準確地捕捉到學生在積極心理品質方面的進步和成長。一個學生可能在學業成績上沒有顯著提升,但他在積極情緒體驗頻率上有所增加,或者在社會支持網絡密度上有所改善,這些變化同樣重要,因為它們反映了學生心理品質的積極發展。以試點學校無錫市為例,實施了這一評價后,學校收集并分析了相關數據: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顯著提升,具體表現為自我效能感提升了 28% ;教師對學生的正向關注增加了 53%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完成某項任務或達成某個目標的信心程度,這一指標的提升意味著學生在面對挑戰時更加自信和積極。教師對學生的正向關注的增加則表明教師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關注和認可有所提高,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積極發展。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評價體系改革的有效性。通過更全面的評價指標,學校和教師能夠更準確地識別和促進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發展,從而幫助學生在學業成績之外的多個維度上取得進步。這種評價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更全面的自我認識,還能夠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深人探討了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困境,提出了一個以文化自信為基礎、系統聯動為途徑、積極發展為目標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系統聯動—積極發展”三位一體實踐模型。文化根基注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人本土文化元素,使教育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其文化認同感和接受度。系統聯動則強調學校、家庭、社區等多層級系統之間的互動與合作,通過協同作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能。積極發展則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如樂觀、韌性、感恩等,以促進其全面發展。研究結果顯示,本土化理論的構建顯著提升了教育的適應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符合中國學生的實際需求。多層級系統的協同作用有效增強了教育的效能,并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和力量,形成了教育合力。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則更貼合青少年的發展需求,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本研究,我們不僅識別了當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還為未來教育模式的改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方向。研究建議,應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推動多層級系統的有效協同,并在教育實踐中更加注重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以期達到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促進其全面發展的目標。
未來,研究可在以下方面著力:進一步驗證“文化根基—系統聯動—積極發展\"三位一體實踐模型的有效性,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包,以滿足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心理評估的深度融合,實現更為精準的心育干預,從而提升干預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國際比較研究,不僅要借鑒西方積極心理學的先進成果,而且要在國際舞臺上凸顯中國心育模式的獨特文化特色,促進中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梁超,常若松.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教育科學,2020(3):46-51.
[2]俞國良,李建良,王就.生態系統理論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18(3):110-117.
[3]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4]KIELING C,BAKER-HENNINGHAM H,BELFER M, et al.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worldwide: Evidence for action[J].The Lancet, 2011(9801): 1515-1525.
[5][9][10]辛自強,張梅.1992年以來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變遷:一項橫斷歷史研究[J].心理學報,2009(1):69-78.
[6]BROFENBRENNER U, MORRIS P A. The Bio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 [M].Berlin: Springer, 2006: 793-828.
[7]PATEL V, FLISHER A J, HETRICK S, et al. Adolescent health 3: Ment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 A global public-health challenge[J]. The Lancet, 2007(9569): 1302-1313.
[8]VINER R M, OZER EM,DENNY S,et al.Adolescence and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J]. The Lancet, 2012 (9826): 1641-1652.